2018年某市乡村旅游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4902543 上传时间:2018-09-2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7.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某市乡村旅游发展情况调查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8年某市乡村旅游发展情况调查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8年某市乡村旅游发展情况调查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18年某市乡村旅游发展情况调查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18年某市乡村旅游发展情况调查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某市乡村旅游发展情况调查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某市乡村旅游发展情况调查报告(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2018 年某市乡村旅游发展情况调查报告年某市乡村旅游发展情况调查报告*市乡村旅游发展情况调查报告市政府研究室 市旅游发展委近年来,我市旅游业发展呈现出“井喷” 态势,已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 擎。伴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全市乡村 旅游业正在悄然兴起、蓬勃发展。作为一 种新型旅游业态,乡村旅游既是调整农业 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有力抓手, 也是拓展旅游发展空间、促进旅游转型升 级的重要途径。但目前我市的乡村旅游尚 处于从导入期向成长期过渡的阶段,正在 从初级的餐饮、观光、游览向观光、考察、 学习、休闲、参与、度假的综合方向发展。 在这一发展阶段,我们既面临着探索开发 模式、

2、扩张产业规模的任务,也担负着破 解发展瓶颈、促进产业升级的使命。近期,市政府研究室会同市旅发委就乡村旅游产 业发展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 下。一、我市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和现状我市的乡村旅游起步于上世纪 90 年代 初城郊乡镇的农家乐,经过 20 多年的发展, 正在实现由自发到自觉、由局部到整体、 由零星到规模化发展的转变,乡村旅游已 成为我市旅游业新的成长点,发展前景看 好。1.发展乡村旅游的资源异常丰厚。* 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丝绸之路商贸重 镇,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灿烂而 深厚的历史文化、佛教文化、农耕文化、 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和饮食文化等地域文 化。同时,*作为一个多民族

3、聚居区域, 在各民族长期融合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 彩的民族风情、独特的风俗习惯。据统计, 目前我市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分别达到了 4 项、34 项、100 项、358 项,丰厚的文化遗产以各种形态广泛分布于乡村和民间,为我们发展乡村旅 游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 *是传统的农耕区,也是现代农业的先行 区,广大农村生态良好、气候环境怡人、 田园风光优美、农村风貌各异,是休闲度 假的绝佳之地,只要对其中的山水、田园、 林木、房舍等资源加以精心的整合与梳理, 就可具备休闲、度假、养生、观光等功能。 再者,我市生产的临泽小枣、乌江贡米、 红提葡萄、紫皮大蒜等诸多绿色有机

4、农产 品,有口皆碑、物美价廉,只要对其精心 加工和包装,即可转化为乡村旅游商品, 这些都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有利条件。2.发展乡村旅游的共识已经形成。近年 来,我市高度重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将 发展乡村旅游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展 精准扶贫有机结合起来,在政策、项目、 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形成了强大的 发展合力;并确定实施以 10 个旅游示范村、 10 个乡村旅游专业村、100 个乡村旅游示 范点(项目)、100 户乡村旅游示范户为重点的“双十双百”乡村旅游示范工程,必 将发挥强有力的示范带动作用。各县区因 势利导、因地制宜,进一步明晰发展思路, 强化发展举措,推出了一批有分量、有前 景的

5、乡村旅游项目,丰富了乡村旅游业态 和产品,有效拓展了乡村旅游发展的路径。 一部分企业、合作社及农村能人大户顺应 大势、主动作为,充分利用乡村文化旅游 资源,积极创办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 休闲观光园、农家乐、采摘园等,为发展 乡村旅游业注入了强劲的动力。3.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良好。至目前,全 市共建成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 1 个、旅 游示范乡镇 3 个、旅游示范村 4 个、专业 旅游村 49 个、农家乐经营网点 538 家(其 中已评星级农家乐 223 家),涌现出了民 乐县民联乡东寨村、山丹县清泉镇祁店村、 临泽县倪家营镇南台村、高台县南华镇智 号村等一批乡村旅游示范村,打造了“塞 上田园丝路

6、牧歌”田园综合体、*屋兰 古镇文化旅游综合大景区、临泽德源农庄田园综合体、高台黑河沙漠胡杨景区等一 批乡村旅游精品景点。据旅游部门统计, 2017 年,全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 1031 万人 次,约占全市旅游接待人次的 39.7%;实现 旅游总收入 14.97 亿元,约占全市旅游综 合收入的 9.54%;直接和间接就业人数近 1 万人。乡村旅游已成为全市旅游不可或缺 的组成部分。4.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多样。各个乡村旅 游经营主体依托自然资源禀赋,顺应不同 游客的消费需求,不断探索开发模式,丰 富旅游业态,乡村旅游开始显现出多元化、 特色化、分众化、休闲化趋势。从调查情 况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一

7、是以前进 村“塞上田园丝路牧歌”田园综合体、 临泽鸭暖镇德源农庄田园综合体、高台南 华镇智号村为代表的田园农业型开发模式, 这类模式主要以开展欣赏田园风光、体验 农事活动、品尝和购置绿色食品等旅游活 动为主;二是以民乐县新天镇杏元村、临 泽县鸭暖镇曹庄村为代表的民俗风情型开发模式,这类模式主要通过搜集和整理历 史实物史料,充分展示农耕文化、乡土文 化和民俗文化;三是以高台黑河沙漠胡杨 景区、临泽华夏牡丹文化旅游观光园为代 表的休闲度假型开发模式,这类模式主要 是打造田园景观,兴建休闲、娱乐设施, 为游客提供休憩、度假、娱乐、餐饮等服 务;四是以*区 XX 村屋兰古镇文化旅游 综合大景区为代表的

8、古镇村落型开发模式, 主要是通过恢复重现历史文化遗产,让游 客体验和感受传统文化和民风民俗;五是 以临泽县梨园新村、民乐县丰乐镇青龙寺 生态文化旅游景区、南古镇马蹄小镇、* 区平山湖喀尔喀小镇等为代表的服务景区 型开发模式,这类模式主要是依托大景区, 开展餐饮、住宿、娱乐等配套服务。有些 开发模式相互渗透和交叉,同一模式开发 主题也呈现出多样性。二、我市在发展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 主要问题与不足近年来,我市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良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正处于转型 升级阶段,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与不足,一些困难和矛盾也亟待解决。1.产品特色不够鲜明。因缺乏对旅游资 源的科学规划,缺乏对

9、游客市场的深度调 查,致使乡村旅游产品雷同、业态单一, 对游客缺乏强有力的吸引力。从旅游产品 供给来看,大部分景区景点仅能承担餐饮、 观光等少数初级功能,广大游客钟爱的休 闲、度假、娱乐、体验、教育、健身等高 级功能未能充分挖掘,有特色的乡村旅游 商品较少,难以满足游客“吃、住、行、 游、购、娱”的需求。从旅游业态来看, 以开发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的居多,挖掘 乡村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资源的相对较少, 乡村旅游与地域文化的融合度不够,仅有 的几个民俗风情旅游景点,也因为体量小、 展示方法不丰富而难以吸引游客、留住游 客。2.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目前,部分专业 旅游村和旅游景点的进村道路、绿化带、停车

10、场、厕所、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服务 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大部分乡村旅游点没 有公共交通到达,没有无线网络。其原因, 一方面是因为乡村旅游点多面广,配套完 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有一定难度; 另一方面是部分经营业主因为缺乏资金、 或是缺乏长远发展眼光,不愿投资建设基 础设施、服务设施。3.服务管理有待提升。乡村旅游经营者 和从业人员以本地及周边村民为主,大多 数文化水平不高,整体素质偏低,经营管 理水平和旅游服务质量不高。从全市层面 来看,具有现代经营管理素质的乡村旅游 企业管理人才和优秀旅游服务人员十分缺 乏,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营销推广人才严 重不足。同时,在诚信经营及食品安全、 消防安全、交通

11、安全等方面也需要进一步 加强监管。4.旅游资源需进一步整合不足。目前, 因为我市尚未出台详细的乡村旅游整体规 划,景区景点布局分散,旅游碎片化现象较为普遍,尚没有形成有针对性的乡村旅 游精品线路,各旅游点之间也缺少协作合 作、各自为战,不能抱团发展、实现游客 资源共享。同时,因为宣传力度不大、营 销手段不足,大部分乡村旅游景区景点知 名度、美誉度不高,仍处于“养在深闺人 未识”的境地。5.建设资金严重缺乏。从我市乡村旅游 的发展和经营规模来看,一类是由农民个 体出资建设的农家乐、采摘园、观光园, 这类经营项目投资少、见效快,辐射带动 能力也相对较小;还有一类是由企业、村 社集体或是合作社出资建

12、设的特色旅游小 镇、田园综合体、观光景区等,这类项目 辐射带动能力大,相应建设周期长,投资 数额大,在建设过程中,面临的资金问题 也较多。如高台黑河沙漠胡杨景区,项目 计划总投资达 7.8 亿元,目前仅完成投资 7000 多万元;再如*区屋兰古镇文化旅游 综合大景区、平山湖喀尔喀小镇等项目, 投资均在亿元以上,后续建设投融资难度较大。三、加快发展我市乡村旅游的对策与建 议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 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必将对发展乡村旅游 起到积极的催化作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将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良好的政策机遇、 外部条件;而发展乡村旅游也将为实施乡 村振兴战略开拓路径、注入动力。同时,

13、 当前全国的旅游业正在实现从景点旅游向 全域旅游、观光旅游向观光休闲旅游并重 的双重转变,随着全域旅游的兴起和大众 休闲时代的到来,乡村旅游在旅游业中的 地位将会显著增强、份额将会大幅度提升, 其自身业态也将更加丰富多样。可以说, 发展乡村旅游,既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战 略决策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旅游产业持 续发展的内在需要。我们要高度重视,在 乡村旅游发展方面下大功夫、做大文章。发展乡村旅游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必 须抓住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这两大机遇,认真贯彻省委、省 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旅游强省的意见及 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 意见精神,以实施“双十双百”乡村旅 游

14、示范工程为抓手,突出规划设计、基础 建设、质量提升、资源整合、资金投入等 工作重点,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结合, 满足内需与开拓外需并举,产业开发与环 境保护并重,着力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增效、 转型升级,努力把乡村旅游培育成为全市 旅游产业最活跃的业态和最重要的增长极。1.坚持规划先行,凸显乡村旅游特色。 要高度重视规划的编制工作,充分发挥规 划的引领作用,确保乡村旅游可持续健康 发展。从宏观层面来讲,要积极构建乡村 旅游规划体系。聘请专业团队、专家学者, 深入挖掘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科学设计乡 村旅游功能布局,高起点、高标准、高质 量编制*市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规划和 县(区)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实现

15、乡村旅游规划与十三五旅游业总体规划、城市建 设、土地利用、农业农村发展、交通水利 和农林产业发展规划的有机衔接,尤其要 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紧密结合,增强乡村 旅游资源开发的科学性和有序性。从微观 层面来讲,要切实搞好景区景点规划设计。 要引导项目业主认真分析研究旅游业发展 趋势及游客市场,进一步明晰景区景点的 功能定位,并依据资源禀赋、游客需求, 把握好“土气、老气、生气、朝气”,配 套建设完善的旅游休闲设施,开发独具特 色的旅游产品,开展主题鲜明的旅游活动, 力求把乡村旅游的体验表现在便捷舒适的 环境设施中,把乡村文化的特色体现在节 会和活动项目上,把民俗传统体现在丰富 多彩的旅游记忆中,以

16、自身的特色和品牌 吸引旅客。在具体开发经营过程中,要注 重走特色化、精品化、差异化发展之路, 避免跟风仿效、照搬照抄,杜绝急功近利、 粗制滥造。2.完善旅游配套,增强乡村旅游发展后劲。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积极 争取项目资金,排出建设时序,优先配套 乡村旅游示范村、专业村、示范点的道路、 标识、水、电、气、通讯、网络等基础设 施,配套完善旅游厕所、医疗机构、旅游 咨询服务站、汽车维修点等配套设施,根 据需要,在重点乡村旅游景区景点开通旅 游班线,切实改善乡村旅游的基础条件。 要按照发展全域旅游的要求,持续推进全 域无垃圾行动,完善乡村生活垃圾无害化 处理和污水处理设施,鼓励群众大力开展 改厨、改厕、改院落、整治周边环境等 “三改一整”工程;积极推进落实厕所革 命新三年行动计划,在乡镇人流密集区及 乡村旅游示范村、专业村、示范点配套建 设旅游厕所,优化乡村旅游环境。要教育 引导项目开发经营业主兼顾经济效益、社 会效益、生态效益,兼顾眼前利益和长远 利益,配套建设垃圾污水处理设施,改善 接待、停车、通讯等设施,绿化美化周边 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