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货币概述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54889267 上传时间:2018-09-21 格式:PPT 页数:110 大小:1.8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 货币概述_第1页
第1页 / 共110页
第一章 货币概述_第2页
第2页 / 共110页
第一章 货币概述_第3页
第3页 / 共110页
第一章 货币概述_第4页
第4页 / 共110页
第一章 货币概述_第5页
第5页 / 共1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 货币概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 货币概述(1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金融含义的界定 1.中国古籍书中的金融概念 2.20世纪30年代南京中央政治大学赵阑玶教授编写的货币学首先提及“金融”一词 3.以后的教科书中对“金融”概念的不同解释4.其实,“金融”一词西方先于东方5.革命导师对“金融”及相关概念的解释6.如何正确把握“金融”的含义,导 论, 至第一章,二、金融功能的变革 1现代金融的战略地位得以极大提升 2金融与经济相互渗透,互为因果 3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金融监管难度加大 4金融体系日趋庞大、复杂,三、现代金融业的定位 1现代金融业是一个先导性产业 2现代金融业是风险性产业 3现代金融业是一个服务型产业 4现代金融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 5现代金融业是优化

2、资源配置的产业,四、金融学科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1.金融学科名称的沿革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2.金融学的基本内容;3.本教材内容的安排注重时序性、逻辑性和现实性;4.如何学好金融学这门金融学科的基础性课程(1)坚持用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 发展观为指导;(2)明确金融学科的定位;(3)金融学科要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为依托、为对象;(4)正确处理好中西结合的问题。, 至下章,第一章 货币概述,第一节 货币“质”的规定性 第二节 货币“量”的规定性 第三节 货币的职能 第四节 货币制度及其演变, 回目录, 至下章, 回本章, 至下节,第一节 货币“质”的规定性,一、马克思科学地解开

3、了货币之“谜” 二、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并反映特定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 三、货币形态及其功能的演变,一、马克思科学地解开货币之“谜”,1. 抽象的逻辑分析法:,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商品交换必须的两个原则,用来交换的两种商品必须具有相同的价值。,用来交换的两种商品必须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马克思运用两种方法阐述货币的起源。,说明货币本身也是一种商品,而且这种商品是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形式,解决了“商品怎样、为什么、通过什么成为货币”的问题。,一种商品的价值必须用具有相同价值的商品来表现。 以一种商品的价值来表现另一种商品价值的方式称之为价值表现形式,或简称价值形式。 商品交换发展过程中,其价值表现经

4、历了四个阶段,有过四种价值形式:,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或10斤茶叶 或15尺布 或20斤米 或10捆烟叶 或其他商品,1只羊,1只羊,即一切商品的价值固定地由一种特殊商品来表现,它是价值形式的最高阶段。,或10斤茶叶 或15尺布 或20斤米 或10捆烟叶 或其他商品,一般价值形式,货币价值形式,2.具体的历史分析法:通过考察商品内在矛盾的发展来揭示货币的产生,侧重于说明货币的根源在于商品本身。,原始社会不存在商品和货币,社会劳动分工和私有制出现,劳动者产品品种的单一性与消费需求多样性的矛盾以及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劳动者相互交换劳动产品,商品生产和整个 社会分工

5、体系,私人劳动向社会劳动的转化,货币从一般商品中分离出来,马克思运用上述两种方法科学地揭示了货币之“谜”:,货币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为了适应交换的需要而自发地从一般商品中分离出来的。 商品变成货币是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发展的产物。货币正是为了解决这一矛盾,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自发地产生的。 商品变成货币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即四种价值形态的演变过程),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二、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并反映特定形态的生产关系,马克思从分析商品的产生和商品交换的发展着手,研究了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进而又从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揭示了货币的起源。,货币充当一般等价物有两

6、个最基本的特征:,货币是表现一些商品价值的工具。 货币具有直接同一些商品相交换的能力。总之,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是表现、衡量和实现商品价值的工具。,“只要理解了货币的根源在于商品本身,货币分析上的主要困难就克服了。”马克思。,在奴隶社会,货币作为购买奴隶的工具,反映了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关系。 在封建社会,封建地主以货币地租的形式来剥削农民,货币体现着封建主残酷剥削农民的关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货币转化为资本,被资本家用来购买特种商品劳动力,成了资本家占有剩余价值的工具。,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是不同社会形态下货币的共性;货币在历史发展不同阶段体现不同的生产关系,这是一定社会形态下货币所具有的特性

7、。,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们可以自觉地、有计划地利用货币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货币反映着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间的新型关系。,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质特征是不随社会制度的变化而变化的,这是货币在各种社会中的共性。 货币反映的社会生产关系是与特定社会形态密切联系的,是货币在不同社会制度下所表现出的特性。,如何全面、科学地认识货币的本质,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三、货币形态及其功能的演变,1. 实物货币(分为非金属货币和金属货币),货币形态的发展: 名实相符名实不符名实脱离 实物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在人类历史上,牲畜、盐、茶叶、皮革、酒、贝壳、铜、铁、银、金等都充当过货币。 早期的实

8、物货币存在实物笨重、携带不便、难以分割、质地不一、易遭损失等缺点。 后来实物货币逐渐稳定地由金、银、铜等金属货币担当。其主要特点是:普遍可接受性;价值稳定性;价值均质可分性;轻便和易携带性。,2.代用货币(纸质货币、可保证兑现),纸制的货币凭证,能在市面流通,被人们普遍接受。 有十足的金银等贵金融货币作为保证,可自由地用代用货币向发证机关兑换成实物货币,如金、银等。 印制成本较低,避免了金属货币在流通中的磨损和有意切割;降低了运送的成本和风险。 易伪造和损坏。 以贵金属作为保证和准备金,跟不上日益扩大的商品生产和流通的需要。,3.信用货币(纸质或电子、不可兑现),由一国政府或金融当局发行并提供

9、信用保证,但发行量须控制在经济发展需要的限度内。 与贵金属货币脱离关系,不可兑换贵金属货币。 其本身价值远远低于所代表的货币价值,所代表的货币价值可能发生贬值或升值。,信用货币作为一般的交换媒介须有两个条件:,货币发行的立法保障。 人们对该货币抱有信心。,信用货币的主要类型:,辅币。主要担任小额或零星交易中的媒介手段。 现钞。主要承担人们日常生活用品的购买手段。 银行存款。经济交易中最主要的支付手段。 电子货币。以计算机网络系统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手段,采用电子数据形式实现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功能的货币形式。如信用卡、贮值卡、电子钱包等,以及利用自动柜员机、电话银行和电脑网络银行等电子支付系统使

10、用的货币。它是信用货币发展到信息时代高级阶段的产物。(实质上是存款),总之,货币形态的演变依据于信用关系的不断拓展,它的外在形式也不断地脱离具体物质形态的束缚,逐步地抽象化和虚拟化。, 至下节, 回本章,第二节 货币“量”规定性, 回本章, 至下节,一、 西方学者的观点 二、 马克思关于货币量范围的论述 三、 我国传统货币量范围的片面性及其纠正 四、 货币量的层次划分,解决“货币是什么”,即货币包括的范围问题。,一、西方学者的观点,1. 货币量定义的基本内容:,银行体系以外的现金,包括钞票和辅币,商业银行活期存款帐户的余额,西方学者通常将货币定义为交易媒介和支付手段,+,通货和活期存款,2.

11、货币量定义的扩展:,克劳尔认为银行透支额、信用卡和旅行支票也应包括在M1中。如果以T代表这些信用工具,则有:,克劳尔的观点遭其他学者的反对。他们认为,将这些信用工具也包括在M1中不仅理论上讲不通,而且在计算上有重复,因而是不可取的。,如果以Dn代表商业银行以外金融机构接受的存款,以M3代表更广义的货币量,则有:,另一些学者认为,从货币的储藏职能来看,商业银行体系的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也是货币。如果以Ds代表商业银行体系的储蓄存款,以Dt代表商业银行体系的定期存款,以M2代表较广义的货币量,则有:,还有一些学者认为,现代社会不少金融工具都具有相当程度的流动性或货币性。如果以L代表银行与金融中介机构

12、以外的所有短期流动资产,以M4代表更广义的货币量,则货币的定义进一步扩大为:,目前比较有倾向性的意见还是将M1作为货币的基本定义。,二、马克思关于货币量范围的论述,1. “窄”的定义:,马克思在资本论第3卷中指出:“我们这里所说通货的量,指的是一个国家内一切现有的流通的银行券和包括贵金属条块在内的一切硬币的总和。”,马克思指出:职能资本家“要预付的资本必须以货币形式预付,并不会由于这个货币本身的形式不论是金属货币、信用货币、价值符号或其他等等而消除。”马克思有时还把各种货币形式称为“货币的不同的文明形式”。,2. “宽”的定义:,三、我国传统货币量范围的片面性及其纠正,传统观念形成的原因:出于

13、“理论考证”,片面引用马克思的论述。来自“国外引进”,承袭前苏联的理论观点。依据“实际情况”,现金与存款不能自由转化。,我国传统将货币量的定义局限为现金或“钱”的范畴,认识的片面性导致实践的片面性,主要表现为:与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状况不符;衡量货币流通状况是否正常只着眼于一个指标;分析物价上涨只局限于一个原因,即现金发行过多;无视存款通货的膨胀。,(1)货币流通规律的客观要求;(2)正确全面地衡量货币供给状况所必需;(3)真正解决整个货币流通中存在问题的条件。,实践证明,统一的货币流通应该是包括现金和存款在内的“大货币流通”范围:,四、货币量的层次划分,1. 货币量层次划分的涵义

14、,所谓货币量层次划分,即是把流通中的货币量,主要按照其流动性的大小进行相含排列,分成若干层次并用符号代表的一种方法。 西方国家对货币量层次指标系列的认识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 世界各国均根据不同情况和要求,公布了各自的“货币供给量层次指标系列,并根据理论进展状况和实际操作经验作适当调整。,美联储公布的“货币层次系列”(1984年3月),M1= 通货+旅行支票+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可转让提单+自动转帐的储蓄存款+信贷协会股份存款帐户+互助储蓄银行活期存款,M2= M1+货币市场存款帐户+储蓄存款和小额定期存款+即期回购证券协议存款+美国居民持有的即期欧洲美元存款+货币市场互助资金,M3= M2+大

15、额定期存款+中期回购证券协议存款+金融机构持有的货币市场互助基金存款+美国公民持有的中期欧洲美元存款,L = M3+其他流动资产(包括银行承兑票据、商业票据、财政部债券、美国储蓄公债等),德意志联邦银行的货币层次划分,M1= 现金+银行同业以外的活期存款,M2= M1+银行同业以外的四年内定期存款,M3= M2+有法定通知期的储蓄存款,2. 流动性层次划分的基本原则,三种不同的意见: 按货币周转速度来划分。但不能包括非商品性款项。 按货币变现率高低划分。但变现率高的存款并不是最活跃的购买力。 按货币的流动性来划分。主要按存款的期限划分。,按流动性划分的理由是: 能准确地把握流通中货币的各种具体

16、形态在运动特性或活跃程度上的区别; 有利于掌握不同货币构成和大体相对应的商品构成之间的对应关系; 包含有中央银行在分析经济动态变化基础上对某一层次货币的控制能力,以流动性为划分层次的主要依据要把握两个原则: 现实性。层次划分宜粗不宜细。 可测性。各层次的内容有准确可靠的资料。,中国金融学会关于货币层次划分的讨论意见,M0= 现金,M1= M0+企业结算户存款+机关团体活期存款+部队活期存款,M2= M1+城乡储蓄存款+企业单位定期存款,M3= M2+全部银行存款,3. 相含层次中的控制重点,从西方国家控制货币供给量的实践经验和总的趋势看,初期的货币供给量控制大多以M1为主,近年来更多的国家则从M1转向M2。,第一步,从近期看,应以M0和M1为重点。 第二步,从中长期看,应以M2为重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