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环境单元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54886307 上传时间:2018-09-21 格式:PPT 页数:60 大小:2.6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与环境单元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生物与环境单元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生物与环境单元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生物与环境单元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生物与环境单元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物与环境单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与环境单元(6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物与环境单元,解读:胡志林(台州),单元介绍提要:,一、谈修改(现在的教材是怎样的?与原教材比哪些地方进行了修改?为什么要这样修改?)二、谈储备(面对修改后的教材,老师应做好哪些知识储备?)三、谈教学(新教材如何进行教学?),一、谈修改,现在的教材是怎样的? 与原教材比哪些地方进行了修改? 为什么要这样修改?,修订后的单元目录,1、种子发芽实验(一) 2、种子发芽实验(二) 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4、蚯蚓的选择 5、食物链和食物网 6、做一个生态瓶 7、改变生态瓶 8、维护生态平衡,思 考 ?,是根据原教材的哪些单元修订的?,原教材“生物与环境(一)”,1、设计种子发芽实验;2、种子发芽实验

2、;3、从实验中获得信息;4、秋冬季的生物;5、动物的栖息地;6、建立栖息地;7、记录动物的特征;8、观察到了哪些特征;9、“原来是相互关联的”;10、讨论会生物的生活需要,原教材“生物与环境(二)”,1、蔷薇花丛;2、它们是什么关系;3、食物链和食物网;4、做一个生态瓶;5、观察生态瓶;6、显微镜下的生命;7、改变生态瓶;8、维护生态平衡;9、保护野生动植物及栖息地;10、爱护珍稀动物和植物。,为什么改?,原教材生物与环境(一)、生物与环境(二)在学习内容、探究水平发展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复现象。 根据我们对科学教育发展的认识,以及对广大一线老师和教研员的建议,生物与环境单元需要整合,既可以

3、让生物领域的内容更加协调,以加强了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改什么?,对原来的两个单元进行科学整合,将重复的内容进行处理。如“建立栖息地”和“建造生态瓶”,保留了其中的“建造生态瓶。 删除原教材中比较难于操作的部分,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念。,怎样改?,将生物与环境建立在整套教材的结构体系中,既与前面的生物领域相衔接,也能承接后面六年级的生物的多样性 在单元内部的结构上,保留了从“动手实验获取感知做模拟实验收集事实扩展研究认识自然界”这样一个发展的 脉络来构建整个单元。,修改后的单元特点:,单元整体结构更加紧凑、合理与科学。 保留了原教材的成功典型案例:如种子发芽实验、建造生态瓶等活动。

4、 选取了一些经典的研究“生物与环境”的活动案例:如“蚯蚓对环境的选择”等,让探究活动既便于开展,也更能让学生认识与环境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更加注重了对实验证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以及对科学实验是可重复的理解。,单元外部结构,植物的生长,动 物,动物的 生命周期,生物的多样性,新的生命,植 物,生物与环境,单元内部结构,种子发芽实验一,观察绿豆芽的生长,种子发芽实验二,种子发芽实验二,做一个生态瓶,蚯蚓的选择,改变生态瓶,维护生态平衡,种子发芽实验一,植物与环境,种子发芽实验二,观察绿豆芽的生长,蚯蚓的选择,动物与环境,食物链与食物网,生物与生物,非生物环境,非生物环境,生物环境,建造生态瓶,生

5、物群落的生 物之间的关系,改变生态瓶,破坏生态平衡 会造成的现象,维护生态平衡,维护生态平 衡的意义,相互依存 相互影响,一个条件的破坏影 响整个生态系统,和谐平衡的生态关系 对生物的生存十分重要,生命世界,多样的生物,生命的共同特征,常见的 植物,常见的 动物,常见的 其它生物,生物的 生命周期,生物的 繁殖,生物的结 构和功能,生物的 基本需求,健康生活,生物与环境,生理与 健康,生长 发育,良好生活习惯,进化 现象,生物对环 境的适应,遗传 现象,二、谈储备,面对修改后的教材,老师应做好哪些知识储备? 也就是说在本单元的教学前,我们老师应该了解些什么?,1、生物? 2、环境? 3、生物与

6、环境? 4、每一课具体的知识储备?,1、生物?,我们做个小试验: 请老师们现在写出十种生物名称?,分析自己对“生物”的理解,你写了哪些生物? 反问自己几个问题: 1、动物?植物?微生物? 2、生活在各种环境中的生物都考虑到了吗? 3、你希望学生怎样理解“生物”一词?,2、环境?,非生物环境(阳光、水分、空气、温度、土壤等等) 生物环境(包括与这种生物有关系的其它生物),3、生物与环境?,生物与非生物环境? 生物与生物环境?,阳光 水分 土壤 空气温度 .,生物与环境非生物环境:,一种生物,1、植物、动物与阳光的关系 2、植物、动物与温度的关系 3、植物、动物与水分的关系 4、植物、动物与空气的

7、关系 5、植物、动物与土壤的关系 ,生物与环境生物环境:,多种植物,粪便,多种动物,二氧化碳,氧气,制造,躲藏,吸收,吸收,吸收,排出,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1、食物链和食物网 2、其它,自然选择和生存竞争,1、自然选择 2、生存竞争,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 生物物种之间的斗争 生物同一物种个体之间的斗争,4、各课的知识储备,13课:植物的发芽需要光吗?植物的生长需要光吗?,第4课:蚯蚓的选择 蚯蚓喜欢怎样的生活环境(非生物环境)?,第5课食物链和食物网 关于完整食物链的讨论,6、做一个生态瓶 如何做生态瓶?,三、谈教学,单元发展目标,本单元属于生物世界,从科学知识的角度来看主要发展两个方面

8、:一是对生命共同特征里的生物的基本需求进行研究认识;另一方面是认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和适应。 植物和动物都会对它们需要的环境进行选择。不同的生物对环境都有着自己所特有的需求。如光照强度、水分多少、食物种类等。,生命的共同特征: -生物的基本需求,本单元重点研究生物与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的关系,初步涉及动植物与微生物之间的关系,对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进行了重点研究。,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通过对比实验认识生物的需求、建造模拟生态系统认识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 影响的关系、讨论自然界的大生态系统,认识到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科学概念:,植物对环境有基本的需要。如空气、水、空间等。 动物对环境

9、有基本的需要。如空气、水、空间和食物等。,科学概念:,植物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有着非常复杂的关系。如食物关系等。 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在一定范围内的生物必须和平共处,生态平衡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威胁。,科学探究,认识科学探究,过程与方法,观察、实验、操作,制定计划,猜想与假设,提出问题,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观察:提出问题: 预测 制定计划: 实验操作:,科学探究的具体发展目标:,提出问题: 问题来自学生自己的观察。 P 12 这些小动物吃什么?它们有着什么样的食物关系?,预测:,P6 预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P17 预测生态瓶里的生物会

10、发生什么变化?,制定计划:,P3 写出实验计划。 P7 我们的研究计划 P9 怎样设计实验来证明呢? P14 先让我们来设计一个建造方案。,生态瓶建造方案设计记录表 第 组 成 员 :,我们对生态瓶的观察计划 第 组 成员:,实验、操作:,制作生态瓶观察生态瓶改变生态瓶,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对待自然,珍爱生命,要与自然 和谐相处,科学对社会的双重作用,对待科学 技术和社 会的关系,欣赏 自然美,关注与科 学有关的 社会问题,用科学 改善生活,对待科 学学习,对待科学,坚持性,重证据,想知道 爱提问,大胆 想像,愿意合 作交流,科学是不 断发展的,科学不 迷信权威,生态瓶-小生物的栖息地 地球

11、-人的栖息地 生命世界是相互依存的 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对待自然:,对待自然:爱护生物生存的环境,自觉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如P20是人类的干扰活动引起了这块草原生态系统失衡呢?,对待自然:珍爱生命:认识到爱护珍稀动植物的重要意义,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如P20 为了维护生态平衡,我们人类应该做些什么?,单元教学难点,对比实验(1、2、3课) 建造生态瓶(6课),确定一个研究条件。在实验中确保只有这个条件有变化而其他条件没有变化。 设置实验组与对照组。 注意收集实验证据,用事实来说话。,对比实验:,建造生态瓶:,重视建造生态瓶的准备工作。 讨论建造方案要详细,为操作做准备。 严格按照制定的方案进

12、行操作。 注意持续的观察活动,收集实验证据。,学生放入生态瓶中的各种类型的生产者,在维持生态系的平衡方面都起很重要的作用。植物和藻类从生态瓶的沉淀物中取得可溶解的营养物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为小鱼提供食物和藏身处。为了在以后的学习中认识这些作用,学生需要仔细观察这些生物。,不仅关注动物与植物之间的关系,还应该关注动物与动物、植物与植物之间的关系。如:植物多了生态瓶会发生什么变化?动物多了(品种、数量)生态瓶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还要预测生态瓶中还可能发生什么情况,如果学生预测它们可能会死亡,承认这确实可能发生。此外,要认识到学生已经对生态系里的生物产生了感情,如果其中一种生物死了,他们就会很难受。尽力帮助学生理解死亡是生物生命周期的一个自然组成部分。事实上,没有东西是被浪费了,即使是死的物体,在分解以后,还会释放出营养物质。,参考资料,2007年6月北京培训者会议五年级上册“生物与环境”单元讲稿 作者:陈维礼 2007修订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育科学出版社 主编:郁波 2007修订版科学教师教学用书五年级上册 教育科学出版社 主编:郁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