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登革热预防与控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4863811 上传时间:2018-09-20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16.9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年登革热预防与控制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2014年登革热预防与控制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2014年登革热预防与控制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2014年登革热预防与控制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2014年登革热预防与控制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年登革热预防与控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年登革热预防与控制(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登革热防控与控制,古井小学 2014年9月19日,一、基本知识,虫媒传染病,蚊媒传染病是其中的一种,即蚊虫传播的疾病; 蚊虫是最重要的一类医学昆虫; 全世界蚊虫有3200多种,我国360多种,其中按蚊、库蚊、伊蚊约占半数以上; 虫媒传染病是一类以节肢动物为媒介而传播的疾病; 常见的虫媒传染病有:疟疾、丝虫病、乙型脑炎、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及黄热病等,传播疾病,致倦库蚊:班氏丝虫病的重要媒介 三带喙库蚊:日本乙型脑炎的重要媒介 白纹伊蚊: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的重要媒介 中华按蚊:疟疾和马来丝虫病的主要媒介 埃及伊蚊: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的重要媒介,媒介生物传播疾病特点,机械性传播:媒介生物对病原体仅起

2、携带、运输的污染作用,病源体只是机械地从一宿主传播给另一宿主,病原体在媒介昆虫体内外并不发生明显的形态变化或生物学变化。如:多数由苍蝇、蟑螂、蚂蚁等传播的疾病。 生物性传播:生物性传播即病原体在媒介生物体内具有增殖,发育的生物学过程。这是病原体自然循环不可缺少的环节。生物性传播的特点之一是病原体在媒介生物体内,必须经过一定时间,即外潜伏期。完成上述过程,才具传播能力。如:多数由蚊子传播的疾病。,外潜伏期,如DG病毒从进入蚊子中肠内,到唾腺感染病毒,这段约8-12天的时间称为外潜伏期,其时间长短和环境的温度、吸入的病毒量或病毒品系及蚊虫种类有关,其中温度的影响最为重要,内潜伏期,1、病毒通过蚊虫

3、的唾液腺传播给人 2、病毒在靶标器官中增殖 3、病毒感染白细胞和淋巴器官 4、病毒释放到血液中并在其中循环,登革热,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叮咬传播。 登革热广泛流行于全球热带及亚热地区。 由DV1-4血清型引起 D1、D4:反复流行、轻型多、愈来愈烈 D2:病情重、DHF多、死亡多 D3:流行广、病人多、发病率高,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登革热患者 、登革热隐性感染者:在流行期间,隐性感染者的数量可达全体人群的1/3,可能是最重要的传染源。 、低等灵长类动物 自然宿主(猿、黑猩猩、大猩猩、猴等),(二)传播途径,健康人士,潜伏期:3-15天一般为

4、5-8天,患者或隐性感染者,8-12天,(三)易感人群,人对登革病毒普遍易感,但感染后并非人人发病。 由于对不同型别毒株感染无交叉免疫力,因此可以发生二次感染。 感染一种病毒型产生的免疫对同型病毒免疫力可持续14年,而对异型病毒的免疫则短。,(四)流行特征,1地方性 凡有伊蚊孳生的自然条件及人口密度高的地区,均可发生地方性流行,在城市中流行一段时间之后,可逐渐向周围的城镇及农村传播,在同一地区,城镇的发病率高于农村。,(四)流行特征,2季节性 发病季节与伊蚊密度、雨量相关。在气温高而潮湿的热带地区,蚊媒常年繁殖,全年均可发病。我国广东、广西为510月,海南省310月,(四)流行特征,3突然性流

5、行多突然发生,不少国家在本病消匿十余年之后突然发生流行,我国40年代在东南沿海曾有散发流行,至1978年在广东佛山突然流行。,(四)流行特征,4.传播迅速,发病率高,病死率低本病可通过现代化交通工具远距离传播,故多发生在交通沿线及对外开放的城镇。疫情常由一地向四周蔓延,传播迅速。如1978年5月广东省佛山市石湾镇首先发生登革热,迅速波及几个市、县。1980年3月海南省开始流行,很快席卷全岛,波及广东内陆几十个省、市。病死率0.016%0.13%。,三、临床表现,临床表现,(一)潜伏期 3-15天,一般为5-8天。 发病前尽管体内有病毒存在,而前驱症状却不明显。 (二)临床分型 无特征性的发热

6、典型登革热(DF) 登革出血热 (DHF) 登革休克综合征(DSS,临床特征,突然起病,畏寒、迅速发热(2436小时内达3940,少数患者表现为双峰热,称为“马鞍热”) “三痛”:头、眼眶、肌肉关节痛 “三红”:颜面部、颈部、胸部潮红 极度疲乏:嗜睡、烦躁 皮疹(呈多样性)面部、颈部、胸部等 出血倾向:皮下、牙龈,严重消化道、颅内出血等 束臂试验阳性 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四、传播媒介,传播媒介,埃及伊蚊,白纹伊蚊,我国海南、雷州半岛有埃及伊蚊分布,其他地区主要是白蚊伊蚊,白纹伊蚊的生活史,从卵到成蚊一般需要7-12天,媒介生态-季节与地域,白纹伊蚊 季节:与地域有关,广东主要在5-10月。 地

7、域:中国分布较广,但其最适宜的分布区是北纬30以南,媒介生态活动范围,白纹伊蚊: 50-100米 根据成蚊活动范围,划定疫点的范围,在100米左右。,媒介生态-吸血与栖息,白纹伊蚊 多在户外袭击人类,人的气味、体味和呼出的二氧化碳,强烈吸引成蚊,成蚊吸食人血繁殖,同时将病原传给人。 吸血高峰在16-17时,次高峰在9-10时。 白纹伊蚊对人的攻击性强,多次吸血。有光照比无光照对吸血有利。,温度对人舒服,蚊虫也适宜,空中花园是成蚊的栖息地与避难所,媒介生态孳生场所,属容器型蚊虫,主要孳生在各类人工或/和植物容器积水中。温度和湿度条件适宜。 居民区:多栖息在草丛、灌木丛、空房内等;阴暗杂物堆放处; 建筑工地:多栖息在工地内部积水和阴暗杂物堆放处; 室内:容器积水孳生的成蚊,有在室内栖息的倾向,并多栖息在悬挂的衣服上,及墙面阴暗处,伊蚊各类孳生地,1、空置地卫生死角,伊蚊各类孳生地,2、各类水生植物容器,伊蚊各类孳生地,3、储水池、储水桶,伊蚊各类孳生地,4、竹林,伊蚊各类孳生地,5、人工景观池,伊蚊各类孳生地,6、空置屋,空置房屋院中废弃的坛、缸、碗、盘皆有孑孓,伊蚊各类孳生地,7、废弃容器,伊蚊各类孳生地,8、汽车轮胎,伊蚊各类孳生地,9、植物容器,伊蚊各类孳生地,10、其他孳生地,预防与控制,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