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的教育实践与思想教育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54812888 上传时间:2018-09-19 格式:PPT 页数:12 大小:2.4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蒙台梭利的教育实践与思想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蒙台梭利的教育实践与思想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蒙台梭利的教育实践与思想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蒙台梭利的教育实践与思想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蒙台梭利的教育实践与思想教育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蒙台梭利的教育实践与思想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蒙台梭利的教育实践与思想教育(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蒙台梭利 的教育实践 与思想教育,一、生平与教育教育活动 二、论幼儿的教育 三、论教育的环境及自由、纪律与工作 四、幼儿教育的内容,第一节 生平和教育活动,蒙台梭利(18701952) ,意大利人。1896年,蒙台梭利以罗马大学第一个女医学博士身份毕业。她是20世纪杰出的幼儿教育家,也是西方教育史上与福禄培尔齐名的两大教育家。 在担任国立特殊儿童学校的校长期间,热情投身于低能儿童的教育工作。 1907年1月,蒙台梭利应邀办起了一所新型的幼儿学校,并命名其为“儿童之家”。在那里,她将教育低能儿童的方法经适当修改,对正常儿童也取得极大成功。 蒙台梭利方法,主要著作: 教育人类学(1908)、蒙台梭

2、利手册(1914)、高级蒙台梭利方法(1912)、童年的秘密(1933)、新世界的教育(1946)、儿童的发现(1948)等。,第二节 论幼儿的发展,一、儿童心理发展与遗传、环境的关系 儿童不仅具有肌体,还具有一种内在的生命力。 儿童的生长,是由于内在的是生命潜力的发展,使生命力显现出来,儿童的生命是根据遗传确定的生物学的规律发展起来的。 生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儿童具有一个积极地精神生命。 环境对人的智力、心理的发展是举足轻重的,绝不可忽视。,二、儿童心理发展的具体特点,第一,具有独特的心理胚胎期。(儿童心理形成时期) 第二,心理具有吸引力。(婴幼儿具有一种下意识的,不自觉的感受能力与特殊的鉴

3、别力。“吸引心理”即通过与周围环境的密切接触和情感的联系,获得各种印象与文化。) 第三,发展具有敏感期。(敏感期有时间性的,会转移的,成人必须善于识别,并努力创造条件予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第四,发展具有阶段性。 第一阶段,06岁,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通过作用于环境的活动发展意识及充实、完善已形成的能力。 第二阶段,612岁,开始具有抽象思维的能力,产生道德意识和社会感。 第三阶段,1218岁,进入青春期身心有了更大的改变。,小结:蒙台梭利的儿童观的要点及重要特色,1、重视早期教育; 2、认为儿童心理发展具有节律性、阶段性、规律性; 3、生命力的冲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动力,儿童心理的正常发展必

4、须依靠环境和教育的及时、合理的安排。 为了正确对待和教育儿童,我们必须研究、掌握、尊重儿童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第三节 论教育的环境及自由、纪律与工作,一、教育的环境 1、教育的目的 第一、生物的目的,帮助个人的自然发展。 第二,社会的目的,使个人适应并利用环境。 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使二者结合,创造一个有准备的环境。(一个符合儿童需要的真实环境,一个供给儿童身心发展所需之活动、练习的环境),二、自由、纪律及工作,教育科学的基本原则是给学生以自由,允许儿童按其本性个别地、自发地表现。 “儿童之家”是要纪律的,而且在“儿童之家”里,儿童也是守纪律的。真正的纪律是建立在自由活动的基础上。 自由活动是

5、一种手脑结合、身心协调的作业,这种活动或作业称作“工作”。 工作可促进非压迫、非强制的纪律的形成。,第四节 幼儿教育的内容,一、感官教育 1、重视感官教育的原因 (1)幼儿正处于感觉的敏感期,为了不失时机,使感官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2)感觉是心灵的门户,感官对智力的发展具有头等重要性。 (3)她认为“智力低下与其说是医疗问题,不如说是教育问题”,通过感官教育,可以对某些因感官存在缺陷而影响心智发展的儿童进行及时补救。,2、感官教具的特点及使用要领,第一,教具根据其用途分为不同的种类。 第二,每种教具各训练一种特殊的感觉。 第三,教具能控制儿童犯使用不当错误。(“自我教育”) 3、使用原则 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二、读、写、算的练习,36岁儿童已具备学习文化知识的能力,教育者应当利用这种能力,为儿童准备适当的教材、教具,并提供正确的学习途径。 练习顺序:识字、阅读、计算 三、实际生活的练习 第一项,日常生活技能的练习, 第二项,园艺活动。 第三项,手工作业。 第四项,体操。 第五项,节奏动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