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进教师培训人事制度与职称工资

上传人:n**** 文档编号:54806455 上传时间:2018-09-19 格式:PPT 页数:75 大小:5.6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进教师培训人事制度与职称工资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新进教师培训人事制度与职称工资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新进教师培训人事制度与职称工资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新进教师培训人事制度与职称工资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新进教师培训人事制度与职称工资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进教师培训人事制度与职称工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进教师培训人事制度与职称工资(7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遵义职院2014年新进教师岗前培训 人事制度、职称、工资待遇,宋聚才 2014年9月,各位老师:下午好! 根据这次岗前培训安排,今天下午由我和大家共同学习、探讨人事管理制度(条例)、职称及工资福利的有关内容。讲得不好请谅解,讲得不对请批评指正。我汇报的内容是以下四个部分:,主要内容,一、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条例) 二、专业技术人员(高校系列)现行职称评审制度 三、高校教师资格证的办理 四、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一、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一)、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出台的背景,1、我国事业单位的现状 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以社会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

2、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公务员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普遍都有国家执法权利,而且都是行使国家权利的部门.社会公益目的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社会服务组织,目前我国共有130多万户事业单位,主要为医院、学校、科研院所、媒体等;有近3000多万(事业编制3153万)名事业单位从业人员,占公共部门就业人数的41%,这其中61%的人员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专业技术人员,教育、卫生和农技服务从业人员三项相加,占到事业单位人员的3/4。就我市而言,这些比例比全国还要高很多,我市共有5000多户事业单位,近11万名事业单位从业人员,占公共部门就业人数的80 %多,其中近80

3、%的人员是专业技术人员,(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探索,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要按照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的不同特点,逐步建立健全分类管理的人事制度 。 1995年,人事部郑州会议拉开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试点的序幕 。 2000年,党中央下发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提出了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同年,中组部、人事部关于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了改革的具体要求,对改革进行了部署。这才正式全面拉开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序幕。中央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决定推进聘用制。 2002年,国办发35号文件颁布。国务院转发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为事业

4、单位试行聘用制度提供了政策依据 ,改革逐渐加速 。 2006年,工资制度改革,岗位管理工作启动。 2009-1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人才规划纲要对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提出要求 2011年,中央5号文件,中办发28号文件专门部署,(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目标任务,以转换用人机制,搞活用人制度为核心,以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建立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管有力,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 人事管理实现两个转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三)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成效,聘用制推行面不断扩大聘用制度是一种什么制度定义: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

5、聘用制度的意见(国办发号)中,对聘用制作出了规定:“事业单位与职工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政策和本意见的要求,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通过签订聘用合同,明确聘用单位和受聘人员与工作有关的权利和义务聘用制度是一种新型的人事管理制度,是对原有人事管理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 聘用制的显著特点之一:合同管理。聘用制的显著特点之二:变”单位人”为”社会人”。 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正在实施 公开招聘制度已成为进人的主要方式 人事管理法规建设步加快,三、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的主要内容,(一)事业单位人事立法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新的用人机制尚未建立 聘用合同订立、履行、解除、终止,做法不统一 奖惩等激励机制还不

6、够健全 人事争议处理依据不够明确需要专门的立法加以解释,(五)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工作重点,全面推行聘用制度(破除干部身份终身制,引入竞争机制,在事业单位全面推行聘用制度,把聘用制作为事业单位一项基本的用人制度)。全面实施岗位管理设置制度 大力推进公开招聘和竞聘上岗制度 健全考核奖惩制度 完善人员退出制度 建立健全工作人员权益保障机制 健全领导人员选拨任用和管理监督制度 加强人事管理法规体系建设,(二)、条例的基本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52号 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第40次常务会议通过 2014年4月25日公布 自2014年7月1日起施行 共10章44条,(三)、立法目的和遵循的原则

7、,立法目的:规范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保障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建设高素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队伍,促进公共服务发展。遵循原则: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原则,贯彻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方针国家对事业单位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四)、条例适用范围和人事管理权限,适用范围:事业单位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管理权限:中央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部门负责全国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部门负责本辖区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工作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负责所属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五)岗位管理制度,国家建立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明确岗位类别和等级 事业单位根据职责任务和工作需要,按照国家

8、有关规定设置岗位 岗位应当有明确的名称、职责任务工作标准和任职条件 事业单位拟定岗位设置方案,应当报人事综合管理部门备案,(六)公开招聘和竞争上岗,公开招聘:考虑到事业单位种类多、行业差别大,公开招聘的具体办法不搞一刀切,条例仅对公开招聘的范围和基本程序作了规定 竞聘上岗:竞聘上岗是事业单位内部产生岗位人选的一种竞争性选拨方式。考虑到只是事业单位的用人方式之一,条例仅对需要竞聘上岗程序作了原则性规定,(七-1)聘用合同期限和试用期,聘用合同期限: 合同期限一般不低于3年 试用期:初次就业的工作人员与事业单位订立的聘用合同期限3年以上的,试用期为12个月。,(七-3)、聘用合同终止和人事关系终止

9、,聘用合同终止和经济补偿:现状:合同约定(依据聘用合同范本)条例规定“依法终止”:依据劳动合同法。解除和终止聘用合同的经济补偿人事关系终止:自聘用合同解除、终止之日起,事业单位与被解除、终止聘用合同的人事关系终止,(八)、考核和奖惩制度,考核制度:明确了事业单位人事考核的内容、方式和等次,强调考核结果的使用。 培训制度:工作人员应当按照单位的要求,参加岗前培训(入职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和为完成特定任务的专项培训。 奖励规则:奖励分为嘉奖、记功、记大功、授予荣誉称号 处分规则:处分分为警告、记过、降低岗位等级或撤职,开除。并规定处分的基本程序和处分解除。,(九)、工资福利和工时休假,工资福

10、利: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工资制度。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包括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 工时休假:事业单位执行国家规定的工时制度和休假制度。,(七-2)、聘用合同解释,旷工情形的解除:工作人员连续旷工超过15个工作日,或者一年内累计旷工超过30个工作日的,单位可以解除合同。 考核人合格解除:工作人员年度考核不合格且不同意工作岗位。或者连续两年年度考核不合格,单位提前30日书面通知,可以解除聘用合同。 工作人员解除聘用合同:提前30日书面通知事业单位,可以解除聘用合同,但是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十)、社会保险与退休,社会保险:事业单位及其工作员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工作人员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

11、退休制度: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符合国家规定退休条件的,应当退休,其次,该条例对人事争议处理、投诉举报和回避、法律责任、法规实施的衔接等作了明确的规定,第二部份 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制度,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1、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1.1、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的基本含义 1.2、专业技术岗位的设置 1.3、评聘范围 1.4、任职条件 1.5、任职资格评审 1.6、职务聘任,1.1、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的基本含义,专业技术职务是根据工作需要设置的有明确职责、任职条件和任期,并需要具备专门的业务知识和技术水平才能担负的工作岗位,不同于一次获得后而终身拥有的学位、学衔等各种学术、技术称号。 专业技术职务设高(

12、正、副)、中、初(助理、员)三个级别。,1.2、专业技术岗位的设置,设岗是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基础。要按照因事设岗、精简高效、结构合理、群体优化的原则,规定明确的职责和任职条件,在定编定员的基础上,确定高、中、初专业技术职务的合理比例。我院(高职学院)比例设置是,根据黔人社厅通【2013】86号关于调整全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的通知精神: 专业技术岗位:正高4.5%(9人);副高25.5%【53人:其中:五级10人,六级11人,七级32人】; 中级是50%【102人其中:八级25人,九级31人,十级46人】;初级20%【42人其中十一级、十二级各占50%,分别为21人】。 事业单位设岗应该符合国家的规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