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1《改革变法风潮和秦国历史机遇》课件2(人教版选修1)

上传人:san****glu 文档编号:54797856 上传时间:2018-09-19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5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2.1《改革变法风潮和秦国历史机遇》课件2(人教版选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历史:2.1《改革变法风潮和秦国历史机遇》课件2(人教版选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历史:2.1《改革变法风潮和秦国历史机遇》课件2(人教版选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历史:2.1《改革变法风潮和秦国历史机遇》课件2(人教版选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历史:2.1《改革变法风潮和秦国历史机遇》课件2(人教版选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2.1《改革变法风潮和秦国历史机遇》课件2(人教版选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2.1《改革变法风潮和秦国历史机遇》课件2(人教版选修1)(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治世不一道 便国不法古商鞅,第二单元 商 鞅 变 法,湖北省兴山县第一中学 陈金照,“七国之雄,秦为首强,皆赖商鞅”“(商鞅)举法明教,秦人大治”。(战国)韩非子“(商鞅)功如丘山,名传后世”。(西汉)桑弘羊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宋代)王安石,导入,总体把握 宏观在胸,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第2课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背景,内容,影响,商鞅变法,战国时期形势图,商鞅变法的背景,总体把握 宏观在胸,第1目 社会变化的新气象,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时代背景,第2目 风起云涌改革和变法,各国的改革和变法概况

2、,第3目 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秦国商鞅变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春秋:前770-前476,战国:前475-前221,大变革: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大动荡:战争频繁,诸侯争霸,民族融合,大发展: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思考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观察下列商鞅变法时期的图片:,图一 铁制农具,图二 牛耕,(1)从材料一图片一和图片二牛耕图中你能吸取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的问题是什么? 信息: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并逐步推广。说明当时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 (2)据材料一图二中的牛耕图,史学家一般认为这是农民在私田上进行耕作,你认为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3、? 正确。由于当时生产力的提高,在井田以外的私田越来越多。,有苗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引自诗经小雅大田,1、经济:,社会阶级关系变化,2、政治:,法家顺应时代需求,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3.军事:春秋争霸、战国兼并战争,社会动荡,生产力,生产关系,改革,富国强兵,【知识导学】(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 A级: 1、东周开始:公元前770年,中国历史进入 时期,这一时期分为 和 两个阶段。 2、根本变化:(1)经济: 和 的出现并逐步推广,农工商业都有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 的确立。(2)政治: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出现了 和 等新阶层。(3)军事:战争频繁,春秋

4、时期的战争以 为主,战国主要是 战争。(4)文化:出现了“ “局面,主张以法治国的 学说成为各国推行变法的 武器。 【思考探究】B级 1、分析理解社会变化新气象中的“新”字(表现),归纳时代特征。 经济(大发展)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产生-封建生产关系产生(根本原因) 政治(大变革)上层建筑的变化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政治要求) 军事(大动荡)战乱频仍,政局动荡(富国强兵成为改革的直接推动力) 思想(大活跃)百家争鸣,法家学说盛行(意识形态的推动力量)。 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到封建

5、社会的大变革时期,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是封建制度的形成时期,公元前475年我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自学教材 完成学案填充,2、结合19页学思之窗回答“兵家和法家都重视战争,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变法改革和战胜攻取有什么关系?” 【答】(1)原因:思想是现实的反映。战国兼并战争迫使各诸侯国发展经济、富国强兵;法家思想产生于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兵家思想产生于战争实践。 (2)关系:只有变法才能富国强兵;只有富国强兵才能在兼并战争中战胜对手。 【知识导学】(二)、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 A级,【思考探究】B级 1、春秋时期争霸战争和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异同: 相同点: (1)都有扩大地盘

6、、掠夺人口的目的; (2)都是大吞小,强凌弱,减少诸侯国数量,加速奴隶制瓦解和封建制的形成; (3)给人民生活生产造成巨大破坏。 不同点: (1)“争霸”仅是奴隶主大国争霸的战争;“兼并”已具有封建兼并战争性质; (2)“争霸”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封建因素成长;“兼并”在转化为封建统一战争后导致一个封建大帝国的产生。 【知识导学】(三)、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 A级 1、不利形势:偏居 ,比中原各国政治、经济、文化都要落后; 的改革,使得秦国的总体面貌仍无根本改变。 2、有利条件: 权力集中,旧贵族势力相对减弱; 被秦国公众认同;民风质朴, 精神充斥。 3、历史机遇: 分裂为韩、赵、魏三国,势力削

7、弱;中原地区众多士人游说,追求建功立业的机会。 4、直接原因: 被拒于诸侯会盟的大门之外。,答案,知识导学】 (一)、A级: 1、东周 春秋 战国 2、(1)铁农具 牛耕 土地私有制 (2) 自耕农 新兴地主 (3) 争霸 兼并 (4)“ 百家争鸣 ” 法家 思想理论,(三)、1、 关中 公元前4世纪初 2、国君 法家学说 尚武精神 3、 晋国 4、秦孝公,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春秋战国变法的时代背景,1.经济(生产力的进步):,社会经济发展,农业生产有较大发展: 手工业技术进步: 商业日趋活跃:,铁器牛耕,井田制瓦解,社会阶级关系变化,私田增多,封建土地私有制,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春秋战国

8、变法的时代背景,2.经济(生产关系的变动):,封建生产关系产生,土地私有制确立 产生新的阶级力量,部分贵族、商人,新兴地主,平民、逃跑奴隶,自耕农,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春秋战国变法的时代背景,3.政治:,上层建筑的变化,目的:,变革内容:,选贤任能、奖励军功,世卿世禄,俸禄制,封邑制,中央集权制,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地主阶级要求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春秋战国变法的时代背景,4.军事(战争的需要):,富国强兵成为改革的内在动力,5.文化(意识形态的推动):,百家争鸣,法家学说成为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2、政治:社会发展要求推翻旧制度,建立封建专制统治,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

9、的背景,、经济:生产力的发展(根本原因),3、军事:争霸战争需要富国强兵 (直接动力),4、思想:法家学说成为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春秋战国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转型时期,商鞅变法的原因条件客观:(大发展、大动荡、大变革)(1)经济:生产力发展 ,封建经济产生;(2)政治: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奴隶制度;(3)军事:诸侯兼并,战争频繁;(4)思想:民间办学兴盛,百家争鸣。主观:(有利条件、可能性)(1)国君拥有比较集中的权力,守旧势力相对薄弱。(2)法家学说受到秦国君臣民众的认同。(3)当地民风质朴,具有尚武精神。(4)“士人”追求建功立业,秦孝公重任商鞅,支持变法。(5)各国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

10、验和教训。,社会的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 私田增多 井田制瓦解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 各国展开变法 封建制度确立,生产力,决 定,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结构,二、风起云涌改革和变法的概况,管仲 改革,经济: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赋税制度(“相地而衰征”) 军事:整顿和发展军备,初税亩,经济:“履亩而税”(594BC),实质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李悝 变法,经济: 实行“尽地力”; 推行“平籴法”, 政治:制定法经,使魏国在战国七雄中率先强盛,吴起 变法,政治:限制贵族权力,改变分封制,收回三代以后的爵禄;强令旧贵族迁居,变相没收其土地;裁撤冗员,削

11、减俸禄,奖励军功;严格吏治,成为战国中的强国,齐国邹忌改革;赵国公孙连改革;韩国申不害改革,都促进了政治的进步和经济军事的发展壮大,李悝是先秦法家的开创者。他在变法中提出了“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的方针。这正是后来法家所奉行的法治原则。他所制定的法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法典,也被其他诸侯国特别是秦国当作立法的蓝本。,增强了齐国实力,使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补充:,春秋时期的改革和战国时期的变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不同的表现:(从目的、内容、性质来思考),不同的根本原因:两种改革的社会历史条件不同,春秋时期,奴

12、隶经济基础还经较巩固。到了春秋末年和战国初年,随着井田制的瓦解,新的剥削方式产生,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和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进一步壮大,为建立封建制度,推动各国的改革提供了条件。,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背景:,三、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秦国的落后:,穆公称霸西戎,但仍落后中原; 献公改革,无根本改观;,改革必要性,改革可能性(商鞅变法的具体背景),有利条件,历史机遇,主观因素:,权力集中、法家学说、尚武精神;,三家分晋、“士人要求”,秦孝公发愤图强;商鞅来秦,改革是当时的大势所趋:政治、经济、军事、思想,韩,魏,赵,公孙鞅,卫国 魏国遭忽视 秦(孝公)重用左庶长,大良造(商君) 两次推

13、行变法:前359年,前350年,人物:商鞅,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商鞅初到秦国时第一二次见到秦孝公,对他讲述学尧、舜等的帝王之道,孝公直打瞌睡;第三次他就与孝公讲述了富国图强之术,孝公听得津津有味,一连几天都不厌烦。,商鞅,练习题:,1.春秋与战国改革的不同之处主要是 A.内容不同 B.方式不同 C.发动者不同 D.性质不同 2.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实质都是要( ) A.建立地主阶级专政 B.发展封建经济 C.逐步承认土地私有 D.消灭奴隶制残余 3.管仲改革期间,某贵族拥有封地300亩,另辟新荒地200亩,按当时的规定,他应该向国家交纳赋税的田亩数是( )A.300亩

14、 B.200亩 C.500亩 D.100亩,D,C,C,练习题:,4.下列事件,不属于封建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的是 A.管仲改革 B.李悝变法 C.吴起变法 D.商鞅变法 5.战国初年,最先崛起的国家是 A.晋国 B.魏国 C.卫国 D.秦国 6.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国国君是 A.秦穆公 B.秦献公 C.秦孝公 D.秦王赢政,A,B,C,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政不旅旧,则民不偷;无夺民时,则百姓富。”国语 齐语材料二:“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贱则国贫。”汉书 食货志材料三:“-为楚悼王立法,卑减大臣之威重。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塞私门之请,一楚国之俗-。” 史记 蔡泽列传 请回答: (1)这三则材料分别反映的是哪三次重大改革? (2)材料二说明的是哪一项改革措施? (3)这三次改革有何共同的作用?反映了当时社会怎样的政治特征?,答案: (1)管仲改革,李悝变法,吴起变法 (2)“平籴法” (3)促进个诸侯国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特征: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不断增强,新的封建制度逐步确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贸易/财会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