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绪言、药物跨膜转运

上传人:g**** 文档编号:54795646 上传时间:2018-09-19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1.5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理学绪言、药物跨膜转运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药理学绪言、药物跨膜转运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药理学绪言、药物跨膜转运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药理学绪言、药物跨膜转运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药理学绪言、药物跨膜转运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药理学绪言、药物跨膜转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理学绪言、药物跨膜转运(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基础学习 药理学(pharmacology),第一讲,绪言 药动学:药物跨膜转运药物体内过程,2,3,一、绪 言,(一)什么是药物?,能影响机体生理功能、病理状态和(或)细胞代谢过程 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和计划生育的物质,注意:药物都有毒!,有些药物是毒物的制成品, 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有治疗作用。,任何药物在用量超过治疗浓度时都可能产生毒性作用。,药物与毒物没有本质的区别,(二)药 理 学,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学科。,人体 病原体: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肿瘤细胞,药理学的研究内容,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 作用机制、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及量效关系,药物代谢动力学(药

2、动学) 体内过程: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排泄 药物在体内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规律,10,学科性质 桥梁学科 医学 药学学习目的学科任务1.阐明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和 原理,指导临床合理用药2.发现和研究新的药物3.揭示生命运动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三)药理学的发展史,研究水平不断深入:系统-器官-组织-细胞-分子-基因 横向形成许多分支学科:肿瘤药理学,免疫药理学等,13,(四)新药开发与研究,14,1、新药的概念,指未曾在我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对已上市药品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增加新适应症的药品注册按照新药申请的程序申报。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局令第28号),新药指中国境内

3、外均未上市的药品,分为创新药和改良型新药。创新药指含有新的结构明确的、具有药理作用的化合物,且具有临床价值的药品。改良型新药指在已知活性成份的基础上,对其结构、剂型、处方工艺、给药途径、适应症等进行优化,且具有明显临床优势的药品。化学药品注册分类改革工作方案,16,http:/,2、新药研究的基本过程,药学研究 药理学研究 毒理学研究,(一)临床前研究,目的: 确定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二)临床研究,临床试验:、期,(三)上市后药物监测,18,二、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动学),19,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研究内容: 药物的体内过程:包括: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排泄 体内药物浓度

4、随时间变化的规律,20,21,简单扩散,滤 过,载体转运 主动转运 易化扩散,被动转运,药物的跨膜转运,高,低,22,(一)药物的跨膜转运,药物在体内转运和生物转化时必须要通过各种生物膜,此过程称为药物的跨膜转运。 包括:被动转运、主动转运和膜动转运,23,1、被动转运,指药物自生物膜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另一侧进行的跨膜转运。包括: 简单扩散 易化扩散 滤过(膜孔扩散),不需要载体 无饱和性 无竞争性,简单扩散特点:,顺浓度差转运,不消耗能量,影响因素:分子量、极性、脂溶性 多数药物通过此方式转运,易化扩散特点:,顺浓度差转运,不消耗能量,需要载体 饱和性 竞争性,不溶于脂质而与机体生理代谢

5、有关的物质 一些离子蛋白通道,需要载体 饱和性 竞争性,2、主动转运,消耗能量,逆浓度差转运,27,简单扩散,滤 过,主动转运 易化扩散,被动转运,药物的跨膜转运,高,低,载体转运,3、膜动转运,胞饮 胞吐,(二)药物的体内过程,29,药 物,血液循环中药物浓度,靶组织上受体部位的药物浓度,吸收,分布,消除,生物转化,排泄,药理效应,30,1、吸 收,吸收 :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意义:药效产生的快慢、强弱与其吸收速度、程度相关,31,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1.药物的理化性质:分子量小、脂溶性高、 解离度小 2.给药途径雾化吸入舌下含服肌内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直肠皮肤给药 3.药物的剂型:

6、 4.吸收环境:,不同给药途径药物吸收过程和特点,口服给药: 舌下给药: 直肠给药: 吸入给药: 经皮给药:,最常用给药途径,主要在肠道吸收, 有“首关消除”,吸收迅速、直接进入全身循环, 可避免首关消除,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首关消除,经肺泡吸收(100-200m2),吸收能力差、可阻止水溶性药物吸收,33,注射给药:皮下注射:吸收较慢肌内注射:较皮下注射吸收快皮下、肌内注射吸收速度与局部组织血流量及药物制剂有关静脉注射: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无吸收过程,起效快,药物经肝静脉入全身循环,上腔静脉,药物经肝门静脉入肝脏,小肠吸收药物,注意:首关消除多的药物,机体可利用的少,不宜口服。如利多卡因、硝酸甘油

7、等,临床给药应避免口服。,药物在吸收过程中受到胃肠道和肝脏细胞的酶灭活代谢导致进入体循环的活性药量减少,这种现象称为首关消除,2、分 布,药物吸收后,随血液循环向全身各部输送的过程 影响药物在体内分布因素:1.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2.体液的pH值3.器官的血流量:再分布4.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5.体内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等,36,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结合型药物:不能跨膜转运药理活性暂时消失消除慢、作用维持时间长 可逆性 饱和性 竞争性:竞争性置换现象,靶位,血浆,受体,游离药物,A B,白蛋白,药物竞争蛋白结合部位 A 单独给甲药 B 甲药+乙药,游离药物,38,cell pH=7.0,pH=7.4(体液、血液),“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弱碱性药物易进入细胞内,弱酸性药物易存在于细胞外液。,临床意义: 碱化尿液或血液,促进酸性中毒药物的排泄 酸化尿液或血液,促进碱性中毒药物的排泄,中毒解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