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文献综述最终稿-基于整合框架体系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66KB
约16页
文档ID:5479140
文献综述最终稿-基于整合框架体系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_第1页
1/16

文献综述 基于整合框架体系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0(一)国外研究现状1、理论界研究综述Edward I. Alterman 和 Anthony Saunders 对信用风险度量近 20 年的戏剧化发展作了如下的总结1. 倒闭风险结构的的全球化2. 各商行倾慕与高质量、大客户所带来的不协调性3. 日益恶化的贷款边际利率竞争 4. 抵质押物市场价值的减少和 5. 飞速增长的表外金融产品(包括金融衍生品)所带来的不可避免的违约风险Edward I. Altman and Anthony Saunders, Credit Risk Measurement: Developments Over The Last 20 Years, 1996)在学术上和业务实务上,随着宏观经济的改变、融资方式的进化尤其是在贸易全球化背景的作用下,与之相对应的发展则有:1. 银行注重于开发一套全新的,更为成熟风险评级和早期预警体系 2. 不再仅仅专注于单一贷款、证券等组合的信贷风险分析,而是将主要精力着重于开发信用集中风险(组合风险 – portfolio risk/integrated risk management),即所谓的整合信用风险体系。

3. 开发信用风险定价模型,如 RAROC (Risk adjusted return on capital models)4. 开发表外业务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Edward I. Altman and Anthony Saunders, Credit Risk Measurement: Developments Over The Last 20 Years, 1996)5. 在度量的基础上切分风险额度并风险予以转移和缓释(Michel Crouhy, Dan Galai, Robert Mark, risk Management, 2005)2、信用评级在信用风险的的度量史上,信用风险度量分为 4 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所谓的“银行专家”评级体系,对单一的企业贷款进行信用风险主管评估,评估的主要标准可概括为“4C”,即 (Borrow’s character(reputation), capital(leverage), capacity(volatility of earnings and collateral),根据 Sommerville 和 Taffler 在 1995 年的研究,由于银行对欠发达国家(LDCs) 的过度悲观见解和信用评级体系的建立,国外发达国家已基本摈弃了专家评级体系。

第二阶段是基于财务指标的信用评级体系财务信用评级体系源于JBF(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于 1984 年发布的二条单项国际模型条款(1984, 2 号协议和 1988,补充条款),根据 Altman 和 Narayanan 在 1997 年的研究,国际模型已在超过 25 个国家得到应用多元信用评级体系得到 4 种方法论支持1.Linear Probability 模型 2. Logit 模型 3. Probit 模型 4. Discriminant 文献综述 基于整合框架体系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1analysis 模型在以上 4 个模型中,Altman, Haldeman 和 Narayanan 参考 logit analysis 模型并开发了 ZETA®模型ZETA ®模型通过 7 个变量解释了公司会计和市场变量间线性关系,而 Lawrence,Smith 和 Rhoades 使用 logit 模型预测房贷,并发现还款历史和违约之间存在重要关系Martin(1977),West(1985) 和 Plat(1991) 研究发现 logit 模型在预测破产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然而,多元模型存有 3 个缺陷:1. 多元模型采用会计簿记值,受到会计准则的制约,无法反映短期内或年报外的快速振荡情况2.现实世界的企业的实际情况不同于线性模型,多元模型无法根据参数精确预估企业的实际状况3. Logit 模型过于理论化Altman (1997)提出了 MDA (multiple discriminant analysis),MDA 模型依据会计和市场变量,找出二者之间的线性关系并寻求二个确定的结果:倒闭或不倒闭MDA 线性模型基于经验法,按照经验找出最易于导致倒闭的参数变量MDA 有 2 个缺点:1. 在理论上不支持杠杆化融资的公司数据分析2. 由于数据基于动态数据,无法预测公司动态,也无法捕捉正迅速倒闭的公司第三阶段,是学术界清楚看到基于财务指标的评级体系的众多缺点后提出的改进型模型Black-Scholes, Merton, Hull (1973 )提出了 OPF (Option pricing models)Black-Scholes-Merton 模型主要假设是:一个公司的破产可能性主要依赖于公司的期初资产价值(A) ,包括公司负债(D)的依存度和市场对该公司的波动(σ) 影响,公司权益可视作该公司资产的期权。

Black-Scholes-Merton 在商业上很快得到了应用,现有的实例就是 KMV 模型学术界对 OPF 主要争议在于:1, 使用公司股票价格作为公司资产价值的代表未必合适, 2. 对于一个尚未公开上市,无法披露公共数据的公司来说,OPF 的有效性还有待商榷紧接着,Jonkhart(1979 )提出基于比较零风险公司证券和有风险公司证券到期结构的收益浮动观点,并受到的学术理论的大力支持Iben 和 Litterman(1989)对此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和补充比较到期日结构的收益浮动理论通过零风险和风险证券的现值和远期利率推算市场预期价值和违约时间,但是该理论受到以下假设限制:1.利率固定 2. 交易费用有限 3. 不考虑证券期权买入成本和沉没成本 4. 必须得到债券的收益率曲线或者可以从票息现金流中得到收益曲线随后,Altman (1988,1989)发明了市场违约模型, Asquith, Mullins 和 Wolff(1989)提出了期限方法论这些理论都基于 Moody/S&P 的债券历史违约记录和债券自有的到期时间经过研究,McAllister 和 Mingo(1994)发现,如需使用市场违约模型,普通的金融机构需要至少 2 万至 3 万的基础债券数据,显然,在实务肿,金融机构难以采集如此众多的标本数据并通过模型进行实际运算。

第四阶段,最新的神经网络分析理论回避了为预测变量的关联系数,并将其文献综述 基于整合框架体系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2作为额外变量加入到非线性违约预测函数中,并用来分析非线性信用风险同时,神经网络模型的批评者主要认为,神经网络建立缺乏牢固的理论支持,且隐藏关联系数的方法论尚未得到最终证明根据 Altman 1995)年的研究,神经网络和线性结构分析没有实际区别Michel Crouhy, Dan Galai, Robert Mark (2005) 将在实务上将信用评级分为 6个过程:1. 信用评级 credit rating, 2. 评级迁移 rating migration, 3. 负债方评级调整-第一次评级调整[Obligor credit rating(first group of adjustment), 4. 金融状况评价(Financial Statement Quality), 5. 国家风险(Country Risk), 6. 额度评级-第二次评级调整(Facility Rating-second group of adjustment)3、风险度量二十年前,金融机构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表内风险的分析,而二十年后,互换掉期,期权、远期和期货等金融衍生品的交易金额开始不断壮大和发展(Jagtiani, Sauners 和 Udell,k1995)。

为防止表外业务的违约风险, BIS (1992) 要求强制实行基于以上产品风险考虑的风险的资本金计提制度然而,由于表外业务或场外交易(OTC) 和表内业务在会计准则和法律合同上存在巨大差异,表外业务的计量完全不能等同于表内业务的计量,比如,商业贷款可以贷款全额作为计量,而外汇远期仅在亏损(Out-of-Money) 时产生部分或全额违约由于公司金融状况恶化的的发生不因表内表外而产生区别,所以在原则上,表内业务度量方式也同样实用于表外业务然而,表外业务的违约风险与表内业务、场外交易等合约仍然以下差别:1. 表外业务的违约通常只在损失情况下(out-of-money) 2. 相比,表内业务, 表外业务的 LGD 通常小于前者以利率互换为例,并非损失名义本金,而是以互换的固定、浮动利率所来来的净现金流为最大损失自 90 年代起,金融机构普遍开始意识到信用集中度风险早期的风险分析主要集中于: 1. 专家主观分析2. 限制金融机构资本金限额的风险限额3.转移分析:即将一部分的相关贷款从目前评级转移为另一评级,并将贷款设置为30 天逾期贷款并予以销记Altman 和 Kao(1992) 研究认为该模型的主要以Markovian 稳定、非稳定模型为代表。

Bennett 于 1994 年率先提出了银行资产评级转移的讨论近几年来,Chirinko 和 Guill(1991)提出了 MPT 方法论,该理论以美国宏观经济数据为样本,产生未来的经济预测数据,并以损失率、平均数、方差和协方差计算有效贷款组合Markovits (1959) 率先提出了风险投资组合传统意义上的给定风险获取最文献综述 基于整合框架体系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3大收益,和最小风险赢得给定收益的的方法论带来了有效的投资组合分类由此带来了风险回报框架在实务中,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单一资产的预期收益度量,而在于可能收益的分布概率金融机构开始倾向于度量包括短期收益和更具管理挑战性的长期的、以交易为目的的投机组合风险度量的概念提出后,回报收益的度量日渐为金融机构所重视,固定收益债券和贷款资产的组合投资回报率计算相对直接Altman (1988,1989) 提出了 EAL=YTM-EAL(Expected Annual Loss =Yield-to-Maturity/Worst – Expected annual return)的预期年收益概念。

Joel Bessis(1998)提到,正对衍生品,可以将信用风险拆分为两部分,当前风险(Current Exposure)和潜在风险(Potential Exposure),潜在风险也被成为附加风险(Add-on)当前风险为该衍生品的市场价值(Market to Market value),比如互换类交易的市场价值即是通过市场参数有效排序而计算的贴现值,而附加风险则是市场价值的上升背离值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2009)提出了交易对手信风险管理(Counter-party Risk Management, CCR) ,并对此框架提出了管理要求 CCR 主要指指是交易对手方在最终清算前的违约造成资产方损失,包括了信用风险(Pre-settlement Risk)和清算风险(Settlement Risk)HKMA 对贷款和衍生产品的风险度量做了分类和分析,在度量中区分了 OEM(Original exposure method),CEM(Current exposure method),Standardized method 和 Statstical or simulation methodologies. 这些度量方法都是建立在风。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