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二轮复习课件:化学实验专题

上传人:mingti****nghao 文档编号:54782308 上传时间:2018-09-19 格式:PPTX 页数:20 大小:637.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课件:化学实验专题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课件:化学实验专题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课件:化学实验专题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课件:化学实验专题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课件:化学实验专题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课件:化学实验专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化学二轮复习课件:化学实验专题(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二轮复习 化学实验专题,考 查 类 型,一、评价性化学实验题,.评价性化学实验题的一般命题思路及解题策略,评价实验原理: 反应的科学性、可行性; 原料的用量和价格; 反应条件(是否需要加热、对温度要求)及设备的要求,评价实验的装置、试剂: 例如实验装置一般连接顺序:驱赶空气发生气体除杂干燥 主体实验尾气处理操作顺序:连接装置检查装置气密性 装药品实验试剂的浓度(常见盐酸、硫酸、硝酸),实验室常用nO2与浓盐酸反应制备Cl(发生装置如图所示)。(1)制备实验开始时,先检查装置气密性,接下来的操作依次是_(填序号)。 A往烧瓶中加入MnO粉末 B加热 C往烧瓶中加入浓盐酸 (2)制备反应会因盐酸浓

2、度下降而停止。为 测定反应残余液中盐酸的浓度,探究小组同学提 出下列实验方案:甲方案:与足量AgNO3溶液反应,称量生成 的AgCl质量。乙方案:采用酸碱中和滴定法测定。,例1 2012福建卷,丙方案:与已知量CaCO3(过量)反应,称量剩余的CaCO3质量。丁方案:与足量Zn反应,测量生成的H2体积。继而进行下列判断和实验:判定甲方案是否可行,理由是_。进行乙方案实验:准确量取残余清液稀释一定倍数后作为试样。a量取试样20.00 mL,用0.100 0 mol/L NaOH标准溶液滴定,消耗22.00 mL,该次滴定测得试样中盐酸浓度为_mol/L;b平行滴定后获得实验结果。,小结,实验方案

3、的合理与否、严密与否作出评判要从“合理选择,排除干扰,操作准确”等方面入手。,一、评价性化学实验题,探究氨气(NH3)还原氧化铜(CuO)的反应,并验证还原产物,二、定量测定实验试题,1、常见的定量测定实验包括混合物成分的测定、物质纯度的测定等。该类试题常涉及物质的称量、物质的分离与提纯、中和滴定等实验操作。,2、定量测定实验题的基本原理,a.测量气体的体积(利用量气装置),(1)测量气体法,b.测量气体的质量(利用溶液或固体物质吸收气体后,称量吸收气体前后溶液或固体的质量),(2)沉淀法,步骤:待测物溶液滴加足量沉淀剂检验沉淀完全过滤、洗涤检验沉淀已经洗净烘干称量,(3)滴定法利用酸碱中和滴

4、定或氧化还原滴定法,计算出标准滴定液的体积,从而求得物质的含量。,3、定量测定实验题的一般命题思路及解题策略,二、定量测定实验试题,亚硫酸盐是一种常见食品添加剂。为检测某食品中亚硫酸盐含量(通常以1 kg样品中含SO2的质量计),某研究小组设计了如下两种实验流程:(1)气体A的主要成分是_。为防止煮沸时发生暴沸,必须先向烧瓶中 加入_,通入 N2的目的是_。(2)写出甲方 案第步反应的 离子方程式:_。,.探究类试题一般有以下几种命题形式: ()探究化学反应机理 ()探究化学实验中的反常现象 ()探究对经典问题的质疑 ()探究未知物的成分 ()探究物质的性质 ()探究化学反应的条件 ()探究化

5、学反应的现象等。,三、探究性实验题,.实验探究题的一般命题思路及解题策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施方案结论。对物质性质探究的基本思路如下:,三、探究性实验题,例三,水是生命之源。饮用水消毒剂作为控制水质的一个重要环节,令世人关注。臭氧(O3)是优良的水消毒剂。但当水中含溴离子(Br)时,臭氧可氧化溴离子(Br)为溴酸盐(BrO)。而溴酸盐(BrO)是对人体有致癌作用的化合物,我国规定饮用水中BrO含量在10 g/L以下。测定BrO浓度可用离子色谱法。 水中的氯离子(Cl)对BrO测定 干扰很大,需要先除去氯离子(Cl)。用 右图的装置可除去水中的氯离子(Cl)。,实验目的,实验原理,题目入口 似乎较高,阳,实验目的:验证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设计实验应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探究。,典例 氯离子插层镁铝水滑石Mg2Al(OH)6ClxH2O是一种新型离子交换材料,其在高温下完全分解为MgO、Al2O3、HCl和水蒸气。现选择以下装置进行实验确定其气体产物(固定装置略去)。,综合实验题的解题技巧(1)巧审题,明确实验的目的和原理。(2)想过程,理清实验操作的先后顺序。(3)看准图,分析各项实验装置的作用。(4)细分析,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小结,相关知识储备:P252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