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说课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54723794 上传时间:2018-09-18 格式:PPT 页数:16 大小:2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再别康桥说课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再别康桥说课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再别康桥说课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再别康桥说课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再别康桥说课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再别康桥说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再别康桥说课(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再别康桥 徐志摩,洛阳市第四十三中学 王都蔚2008年9月,再别康桥 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析 三、目标定位 四、教学过程 五、几点思考 六、课件设计,一、教材分析,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2课。第2课还有戴望舒的雨巷。第1课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第3课是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单元提示中说:“读诗可以陶冶性情,可以学习用新颖的意象来表达情意。鉴赏诗歌应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同时品味语言。诗歌与青年有天然的联系,少男少女喜欢用诗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情感。有兴趣的话,不妨动动笔,学习写写新诗。”,二、学情分析,高一新生;来自多所学校 有利方面:1.对教师、教

2、材有新鲜感保持兴趣 ; 2.年轻、有激情有创作诗的可能性;3.家庭条件较好,走读生多,可上网,资料较多 不面面俱到。 不利方面:1.基础情况不明,如诗歌感悟能力、诗歌积累、诗歌鉴赏知识有待于教师教学中去了解,去激发兴趣,去“灌输” 、示范引导;2.时间不足,教材中可开发的点太多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激发兴趣,利用小技巧,让学生对教师、教材的新鲜感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三、目标定位(一),(一)教学时间: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1.有所扩展,产生阅读诗歌的兴趣;2.通过诵读和具体意象的品味来体味诗歌之美(意象美、意境美);3.喜欢诗并有点想要创作诗歌的小冲动或愿望。,三、目标定位(二),(三)理念参照

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关于诗歌的课程目标 1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 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4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5尝试进行诗歌创作,展示成果,交流体会。,四、教学过程(一),(一)导入(约5分钟)1.用李叔同的送别导入,幻灯片展示歌词,听歌。2.引出送别的话题,共同回顾过去学过的送别诗,每人写几首。教师观察学生所写情况,挑选出有代表性的展示。3.幻灯片展示古代有代表性的送别诗,同学们共同读。,四、教学过程(二),(二)整体感悟(约8分钟)1主要通过各种方式的诵读来整体感悟。2读四

4、遍:第一遍挑选学生范读,表达的是初接触时的体会,老师简单评说,肯定其有自己的感悟; 第二遍学生自己低声读去体会,加以鼓励;第三遍师范读,示范个人独特理解的表达,让学生明白师的读也只是个人的独特感悟而已;第四遍学生高声读去体会,要有自已的理解。,四、教学过程(三),(三)意象品味(约20分钟) 1主要通过“选用几个意象带动其余”的方式。通过“云彩” (比较法 ) 、“柳” (拓展法) 、“青荇” (换词法、描述法)等意象深入细致的共同品味,使学生明白意象品味的方法和途径。 2读诗:在有所品味的基础上读诗,将理解“抒发”出来。 3诗中的意象很多,找出你感兴趣的三个意象,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品味。

5、 4五分钟时间相互交流(同桌、前后均可)。 5挑选35名学生谈自己的独特感悟。 6读诗:在更多品味理解的基础上读诗,将理解“抒发”出来。,四、教学过程(四),(四)创作新诗(约7分钟) 1用树叶展示自己的诗作(下水作文)。用特殊的方式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2学生创作自己的作品。 3展示学生的诗作。 4学生诗作可以发到班级作品集 (E-mail:)。,五、几点思考(一),(一)开头用送别导入因为诗是告别、告别自然景物,并非送别,有点牵强。因为交通不便,送别诗是古诗中最常见的题材之一,有利于扩展。且李叔同的词意境很美,与本诗有相通之处,有利于学生早一点进入状态,词中有比较多的典型意象,和课文“韵”味

6、接近。用时较一般导入长,约需5分钟,但对今后的学习有帮助,还可引导感兴趣的同学课下去读更多的诗。,五、几点思考(二),(二)过程安排中没有采用常用的“三美” 的总体框架,采用“选用几个意象带动其余”的方式。1.示范的必要性。教师引导同学们共同品味,有利于寻找到品味的途径和方法。 2.示范的局限性。诗歌的体味是没有止境的,“诗无达诂” 。 3.个人品味的空间。留下了许多其他的意象,有了学生自我品味的空间。,五、几点思考(三),(三)意象的品味又侧重于景物的选取,让学生明白“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等诗歌鉴赏中常用的技巧。 1.景物的选择带有作者的情:缘情布景,主动选择,有意找寻景物中能够体现

7、自己感情的因素;触景生情,被动选择,景物中的某些因素与作者的感情契合。 2.客观景物在不同时候,不同人身上会体现为不同的主观感受。 3.对特定景物的主观感受,有时会受到特定风俗习惯、民族心理的约定俗成的影响。,五、几点思考(四),(四)“教师即课程”的利弊。 1.没有用配乐,尽量少地用画面。 2.教师的范读不一定好,但可以给学生以亲切感、现场 感。让学生明白,再好的朗诵都有朗诵者的独特感受,不必受其局限,有自己的感悟,并能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就是成功,虽朗诵有定法,但学生多一点独特感受会更好。 3.选择用来品味的意象避轻就重。选取教师自己解读 中感触较深的。教师不可能对所有的意象都解读到位,有

8、深入的理解和体会,这也是“教师即课程”的 隐忧。只有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长处,才能给学生以很好的示范。选择“柳” ,因为有选择的价值,其次是曾仔细研究过,有过“柳与中国文化”的讲座。,五、几点思考(五),(五)用树叶来展示诗作(下水作文)。 1.展示自己的诗作(下水作文),用特殊的方式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敢于创作,敢于发表,教师的创作是可以发表的,有上百人读一个作品已经很好了,我“发表”过小说、散文、诗歌。用近期创作的诗,好了,学生对老师佩服,有利于“亲其师,信其道”;水平一般甚至不好,有利于克服学生的畏惧心理,不被诗的神秘性吓倒,敢于去写。 2.小的道具有时会收到奇特的效果,引起学生的注意、兴趣,可能的话每个学生发一张叶子,让他们把诗写到叶子上,就更好了。以前曾经开过趣味专题讲座,如“九月九是重阳节”,从老家带一捧盛开的野菊花到教室,还每人分几个山茱萸,效果很好。,五、几点思考(六),(六)调动学生写诗。 1有意识地采用了很特别的展示下水作文的方式。 2明白本诗创作于1928年,快80岁了,有点像薄雾中的老人,淡淡的夕阳有着惨淡的光,我们要有新的诗作。 3明确地告诉学生,胡诌也可以。 4展示学生的诗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