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课件_2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4674721 上传时间:2018-09-17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2.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甫诗三首课件_2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杜甫诗三首课件_2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杜甫诗三首课件_2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杜甫诗三首课件_2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杜甫诗三首课件_2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杜甫诗三首课件_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甫诗三首课件_2(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下面的对联写谁?,“草堂传后世,诗圣著千秋。” 朱德,“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诗圣,杜甫,杜甫诗三首 望岳 春望 石壕吏,杜甫: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诗圣,其诗作称为“诗史”,大部分收集于杜工部集。,代表作 “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春望(被安史之乱叛军所俘,带回长安) 石壕吏“三吏”“三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安史之乱平息),蜀相 春夜喜雨 江畔独步寻花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的诗歌:,青年时期 望岳(25岁,现存最早的杜诗),老年时期 登高 登岳阳楼 江南逢李龟年,安乱时期,成都时期,望岳,望岳

2、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年仅25岁的诗人离开长安,到兖州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岱宗:对泰山的尊称,岱,泰山的别称;宗,祖先。古人一向认为泰山是五岳之首,故称“岱宗”。,夫(f):助词,如何:怎么样,齐鲁:齐,是指泰山以北地区,春秋时属齐;鲁,指泰山以南地区,春秋时属鲁。现在山东、河北一带。,青:指山色,未了:不尽,这两句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仰慕的情形,非常传神,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荡胸:心胸摇荡 曾:通”层” 荡胸生层云:倒装句

3、,应理解为”生云层而荡胸” 决眦:形容极力睁大眼睛的样子.眦,眼角,这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会当:终当,终要,凌:登上,绝顶:泰山的最高处,众山小: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意思,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作者是怎么“望”的“岳”呢?,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远望)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近望)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细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俯望),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4、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岱(di) 了(lio) 曾(通“层”) 眦(z),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写远望泰山的整体形象),你想知道泰山是什么样子的吗?从齐到鲁都望不尽它青青的山色。,(写近望泰山的秀美高大),大自然把所有的神奇和灵秀都集中在泰山,山南山北的明暗由高拔的岱宗分割。,(写细望泰山的景物、诗人感受 ),层层云升腾,涤荡心胸;飞鸟归山,映入眼帘;,(写诗人心底的愿望 ),终要登山泰山顶峰,一眼望去,四周重重山峦都显得渺小了。,望岳中心:,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

5、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知识延伸: 杜甫“望岳”诗共三首,这一首是写望东岳泰山的。诗以“望”入题,赞叹东岳,讴歌造化。希望凌顶而小天小,以抒雄心壮志。开首两句,写泰山的高峻伟大,先写对它的仰慕,再写它横跨齐鲁两地的壮伟。三、四句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能分割日夜的巍峨形象。五、六句写遥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涤。最后两句写望岳而生登临峰顶之意愿。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春望,文体常识,唐代形成的格律诗在句式上有五言、七言之分;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律诗

6、共八句,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叫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县探家,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叛贼攻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辘州。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机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背景,搔so 浑hn 簪zn,吟读,结合注释理解全诗,重要词语: 国:国都。 城:这里指长安 深:草木茂盛。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书:信。 抵:值。 搔:

7、抓。 短:少。 浑:简直。,译读 赏读,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望中所见,虽然经历过战乱,国家动荡不安、风雨飘摇,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到了春天,长安城的草木是葱郁如昔,由于战争的缘故,人烟变得稀少,令人感到草木愈加地幽深,满目凄然。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忧国伤时,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种解释: (1)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诗人被种种的念头所困扰,他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呢? (2)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这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感时恨别,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烽火连天,杀伐不断,诗人远离家眷,由于战事紧张,音信隔绝,更觉“家书抵万金”,在

8、那种兵荒马乱的岁月,一封普通家信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很自然地使人共鸣。,思念妻儿,这两句反映了诗人饱经忧患,忧国忧民,头发为之变白、稀疏,情境悲苦满头的白发越搔越短越少,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添一层悲愁。,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人苍老得那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首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国都破碎不堪,只有山河依旧存在;春天又来到长安城,只有荒草长得特别茂盛。,感世伤时,花也在流泪;怨恨别离,鸟也在啼叫惊动人心。/ 感

9、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 。,战乱持续了很长时间了,家里已久无音讯,家信可以抵得上万两黄金那么宝贵。,由于忧伤烦恼,头上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被毁坏到了无余人、无余物,忧国忧民 ),(移情于物,感时伤世 ),(思念家人 ),(叹息衰老 ),春望中心:,写春城破败的景象,表达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知识延伸: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

10、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此论颇为妥帖。“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当堂训练:,一、用课文原句填空。 1、望岳中描写泰山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诗句是: , 。 2、望月中表现诗人理想和壮志的句子是: , 。 3、春望中写国都破败景色的诗句是: , 。 4、春望中写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的诗句是: , 。,二、望岳1、用“”划出下面的诗词的朗读节奏。(每句只能划分两次)会 当 凌 绝 顶,一 览 众

11、山 小。2、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_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_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3、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一句所蕴涵的人生哲理是: 。,三、春望1、本文的题目是春望,作者都望到了哪些景物?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一般有两种解释:一是诗人因感时而恨别,见到花儿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惊心;一是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你赞成那种解释?说说你的理由。,石壕吏,石壕吏,朗读课文,解释红体词,感知内容,进行分层。,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12、。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于老翁别。,写作背景,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诗人回到洛阳,看到战乱后的家乡.两个月后唐军在邺城大败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经骚乱.诗人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所见,征夫怨妇哀声载道.著名的 “三吏”、“三别” 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本诗是一首叙事诗,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很广.,朗读诗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字词,逾( ) 邺( ) 戍( ) 妪( ) 咽( )老翁逾墙走_死者长已矣_泣幽咽_犹得备晨炊_听妇

13、前致词_天明登前途_,y,y,sh,y,y,越过,逃跑,停止,在诗中引申为完结,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还能够,对说话,前面的路,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照应开头,写出事件结局与诗人感受。,分三层:(前六句)写老妇诉说儿子情况,说明这一家人已经为国家

14、作出了重大牺牲。(中间四句)写老妇诉说家中现状,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最后四句)写老妇自请应役。自愿为战士们做饭,以保全家中仅存的三个人。,(手段狠毒,黑夜突袭),(横蛮气势、悲凉境地 ),(悲惨遭遇 ),(暗示老妇已被差役抓走),石壕吏(译文),黄昏时份,我投宿石壕村,夜里听到有官吏来捉人。老翁赶快跳墙逃,老妇出去看大门。小吏喊声多愤怒,老妇哭声多悲苦。听我老妇进一言:三儿都是邺城卒。一个儿子捎信来,两个儿子新战死。活人暂且偷残生,死者从此长别离。家里再也没有人,只有吃奶的小孙儿。孙子的母亲还没走,可是出门却没有遮身的裙。老太婆虽然力气衰,还请连夜跟您走,赶到河阳服兵役,还能勉强给部队做早餐

15、。夜久不再闻人语,似乎只有抽泣声。天明后,我告辞上路去,独与老翁相道别。,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译文:傍晚我投宿在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捉人。(这家的)老头儿翻墙逃走了,老妇人出门去看情况。差役的呼叫是多么蛮横恼怒,老妇人的啼哭是多么凄凉悲苦!只听到老妇人走上前(对差役)说话:我的三个儿子去戍守邺城了。有一个儿子捎信回来,两个儿子新近战死了。活着的人苟且活着,死去的就永远完结了。我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她出入没有完整的衣服。(你们如果非抓一个人不可,)老婆子我虽然衰老没什么力气,就让我今晚跟你们回去,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给部队) 准备明天的早饭。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没有了,我似乎听到有人在低声地哭。天亮我登程赶路的时候,只同老头儿告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