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危险源辨识与风险控制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457713 上传时间:2017-08-3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7.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危险源辨识与风险控制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十、危险源辨识与风险控制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十、危险源辨识与风险控制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十、危险源辨识与风险控制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十、危险源辨识与风险控制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十、危险源辨识与风险控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危险源辨识与风险控制(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施工现场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方案目 录1、前言2、危险源辨识3、风险评价4、危险源控制与策划5 附件:重大危险源台账管理1、前言1.1 道路桥梁施工是一个安全事故多发的工作。其事故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危险源辨识不充分,风险评价不恰当,控制措施不落实。开展危险源辨识体现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的安全生产方针。因为危险源辨识让我们的管理人员和普通职工都明白了我们在安全生产管理中所要控制的对象,起到了预先防范的作用,这也为安全生产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1.2按一般意义上的理解,应该在危险源辨识的基础上进行危险源评价,根据危险源危险性评价的结果采取危险源控制措施。实际工作中,这三项工作并非严格地

2、按这样的程序分阶段独立进行,而是相互交叉、相互重叠进行的。(见图)图 危险源辨识、评价和控制2、危险源辨识2.1 危险源是指“可能造成或导致人员伤害、疾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或其他损失的根源或状态”。2.2 危险源分类:分类方法多种多样,道路桥梁施工项目部按“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参照事故类别”的方法进行分类。2.3 危险源辨识分类采用规范标准:按照 GB/T 13861-2009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 6441-19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2.4 危险源辨识依据: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技术交底、安全措施、检验试验取样方法、分部分项工程划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规程、

3、相关文件等。2.5 危险源辨识方法根据道路桥梁的性质、特点分析人员的知识经验和习惯,项目部采用直观经验分析法作为危险源辨识方法。2.5.1 对照经验法:对照有关标准、法规、检查表或依靠分析人员的观察分析能力,借助于经验和判断能力对评价对象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分析。2.5.2 类比方法:利用相同或类似工程作业条件的经验来类推、分析评价对象的危险、又害因素。2.6 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危险源可以是一次事故、一种环境、一种状态的载体,也可能是人或物。按照 GB/T 13861-2009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辨识根源或状态),按照 GB 6441-19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表现形式)充分

4、的科学的进行危险源辨识。2.6.1 按照 GB/T 13861-2009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从环境因素、管理缺陷、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辨识的范围应包括所有的外部内部环境、各项管理制度、进场人员、所有的作业区域、所有的施工机具、所有的施工过程,以及所有常规和非常规活动。危险源应体现“根源或状态”,延伸到末梢,不能过于简单笼统。按照 GB 6441-19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中,事故的表现形式,即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透水、放炮、容器爆炸、其他爆炸、中毒和窒息、其他伤害共 20 类。两个标准之间的分类互不对应,所以

5、把两者(根源状态、表现形式)结合起来,规定常见的危险源分类和名称,以便于识别和控制。2.6.2 危险源辨识要注重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和将来)、三种状态(正常、异常和紧急)和物理、化学、生物、心理、生理等多方面信息来加以识别考查,识别应贯穿生产全过程、要全面、有序地进行,以施工过程的先后顺序为主线,识别与之相关的人员、机具、环境、管理和活动的危险源,然后对相关区域的危险源进行辨识。在辨识某一具体作业活动的危险源时,应从伤害自己、伤害他人、被他人伤害三个角度考虑,防止出现漏项,桥梁工程宜从驻地选址、施工总平面图、道路运输、临建、施工工艺、机械设备、作业环境、安全管理措施等方面进行识别。2.7 危险

6、源辨识的程序与内容2.7.1 危险源辨识的程序如图所示。图 危险源辨识程序2.7.1.1 危险源的调查地铁十四号线桥梁工程调查的主要内容有:A、驻地选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气象条件、周边环境、交通运输条件、自然灾害、消防等方面。B、施工总平面图:生活区、办公区、原材、成品、半成品、施工区、库房、道路等方面。C、道路运输:运输、装卸、消防、疏散、人流、物流、平面竖向交叉等方面。D、临建:场地、道路、房屋(火灾分类、耐火等级、防火间距、安全疏散)、临电、围挡等方面。E、机械设备:机械设备性能、操作条件、检修作业、操作方法、触电、断电、火灾、爆炸、雷电等方面。F、作业环境:高压线、燃气管道、通信

7、线路、排水给水设施、民扰、扰民、毒物、噪声、振动、高温、低温、辐射等方面。G、安全管理:从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特种作业人员培训、日常安全管理、文明施工、环境保护、脚手架、安全防护、施工用电、起重吊装、机械安全、消防保卫等方面进行。2.7.1.2 危险区域的界定A、即界定危险源点的范围。一般将产生能量或具有能量、物质、操作人员作业空间、产生聚集危险物质的设备、容器作为危险源点。然后以危险源点为核心加上防护范围即为危险区域,这个危险区域就是危险源的区域。如:液化石油气罐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泄露,引起中毒、火灾或爆炸事故,因此充装了液化石油气的储罐是危险源;充装了液化

8、石油气的储罐开关阀损坏,可能导致事故,一次开关阀就是危险源;一个携带 SARS 病毒的人,可能导致与其接触的人染上 SARS,因此携带 SARS 的人是危险源;操作过程中没有完善的操作标准,可能是员工出现不安全行为,因此没有操作标准是危险源。B、采用以危险作业场所来划定危险源的区域。如食堂、仓库、锅炉房、宿舍区、办公区、电源配电区、施工作业区、道路区域等。2.7.1.3 存在条件及触发因素的分析A、一定数量的危险物质或一定强度的能量,由于存在条件不同,所显现的危险性也不同,被触发转换为事故的可能性大小也不同。因此存在条件及触发因素的分析是危险源辨识的重要环节。存在条件分析包括:储存条件(如堆放

9、方式、其他物品情况、通风等),物理状态参数(如温度、压力等), 设备状况(如设备完好程度、设备缺陷、维修保养情况等),防护条件(如防护措施、故障处理措施、安全标志等),操作条件(如操作技术水平、操作失误率等),管理条件等。B、触发因素可分为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包括个人因素(如操作失误、不正确操作、粗心大意、漫不经心、心理因素等)和管理因素(如不正确管理、不正确的训练、指挥失误、判断决策失误、设计差错、错误安排等)。自然因素是指引起危险源转化的各种自然条件及其变化。如气候条件参数(气温、气压、湿度、大气风速)变化,雷电,雨雪,振动,地震等。2.7.1.4 潜在危险性分析危险源转化为事故,

10、其表现是能量和危险物质的释放,因此危险源的潜在危险性可用能量的强度和危险物质的量来衡量。能量包括电能、机械能、化学能等,危险源的能量强度越大,表明其潜在危险性越大。如火灾、食物中毒、物体打击、触电、坍塌等。2.7.1.2 危险源等级划分LEC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是一种评价操作人员在具有潜在危险性环境中作业时的危险性的半定量的评价方法,此法简单易行。它是用和系统风险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值之积来评价操作人员伤亡风险大小的一种方法,即 DLEC 其中:L 代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 代表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C 代表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D 代表作业条件危险性的大小

11、。L、E、C 三种因素取值及 D 危险性等级划分见表 14。表 1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分数值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分数值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10 完全可以预料 0.5 可以设想,但很不可能6 相当可能 0.2 极不可能3 可能,但不经常 0.1 实际不可能1 可能性极小,完全意外 表 2 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分数值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分数值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10 连续暴露与潜在危险环境 2 每月一次暴露6 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 1 每年几次暴露3 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 0.5 非常罕见的暴露表 3 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C)分数值 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 分数值

12、 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100大灾难,许多人死亡,或造成重大财产损失7严重,重伤,或较小的财产损失40灾难,数人死亡,或造成很大财产损失3重大,致残,或很小的财产损失15非常严重,1 人死亡,或造成一定的财产损失1 引人注目,需要救护表 4 危险等级划分标准(D)D 值 危险程度 D 值 危险程度320 极其危险,不能继续作业 20-70 一般危险,需要注意160-320高度危险,需要立即整改 20 稍有危险,可以接受70-160 显著危险,需要整改 3、风险评价风险是“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风险评价是“评估风险大小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的全过程”,是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13、的一个关键环节,其目的是对风险进行评价分级,有重点地进行风险控制。风险评价的方法很多,但每一种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桥梁施工拟采用以下评价方法: 3.1 定性评价:这种方法是依据以往的数据分析和经验对危险源进行的直观判断。对同一危险源,不同的评价人员可能得出不同的评价结果,思想难以统一。但对防治常见危害和多发事故来说,这种方法比较有效。施工现场重点防治的“五大伤害”(高处坠落、触电、物体打击、机械伤害、坍塌),就是在对以往安全事故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定性评价不是简单“拍脑袋”,而是一种“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3.2 定量评价:这种方法是对危险源的构成要进行综合计算,进而确定其风险等级。常

14、用的一种简单易行定量评价方法是“LEC法”,即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这种方法考虑构成危险源的三种因素发生事故的可能性(L)、人体暴露在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E)和一旦发生事故会产生的后果(C),取三者之积来确定风险值(D),并规定不同风险值所代表的风险等级。3.3 定量评价方法虽然比较科学,但却难以确定各种因素的准确数据。对各种因素数据的确定,也需要建立在经验判断的基础上。如发生事故的可能性(L)和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C),对同一作业,不同的人员也可能得出不同的评价结果。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各有利弊,综合采用,互相补充。比如先进行定量评价,再进行定性评价作补充或调整,综合确定评价结果。当对不同方

15、法所得出的评价结果有疑义时,应本着“就高不就低”的原则,采用高风险值的评价结果。4、危险源控制与策划4.1 风险等级不同、作业内容不同,采取的控制措施也不相同。既有管理方式的措施,也有技术方面的措施。不管采取什么控制措施,都必须尽可能使风险消除,或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按照采取措施的先后顺序,控制措施可为三类:4.1.1 消除风险,这是最理想的控制措施;4.1.2 降低风险,使之达到可接受的程度;4.1.3 个体防护,这是一种相对比较被动的措施。当采取前两项措施仍不能达到可接受的程度时,可使用个体防护。4.2 由于施工现场作业活动的多变性和作业人员流动的不确定性,风险很难从根本上得到消除。而风险

16、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并不意味着没有风险,一旦发生其后果可能还相当严重。因此,在不影响操作的情况下,即使风险降低到了可接受的程度,个体防护也常常是对某些作业人员的硬性要求。4.3 风险控制措施实施前,应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评审,确保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并防止导致新的风险不可接受的危险源。实施过程中,还应根据重大变化情况及时进行评审更新。评审应针对以下内容进行:4.3.1 拟定的控制措施是否能消除风险或使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4.3.2 拟定的控制措施是否可行,实施有无困难;4.3.3 财力状况是否允许,是否最佳解决方案;4.3.4 是否会导致新的危险源,能否克服。4.3.5 对涉及重大风险的技术措施,如深基坑支护、大型构件吊装等,还应采用计算、模拟等方法进行验证和确认。评审确认后的控制措施,通过管理方案、专项计划、作业指导书等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