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对乙酰氨基酚灌肠液ppt培训课件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4564155 上传时间:2018-09-15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4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儿对乙酰氨基酚灌肠液ppt培训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小儿对乙酰氨基酚灌肠液ppt培训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小儿对乙酰氨基酚灌肠液ppt培训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小儿对乙酰氨基酚灌肠液ppt培训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小儿对乙酰氨基酚灌肠液ppt培训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儿对乙酰氨基酚灌肠液ppt培训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儿对乙酰氨基酚灌肠液ppt培训课件(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儿对乙酰氨基酚灌肠液 产品知识,内容提要一、小儿发烧的定义 二、发烧是如何形成的? 三、小儿发烧的原因 四、小儿发烧的危害 五、发烧热型 六、小儿发烧的处理方法 七、常用退烧药物介绍 八、对乙酰氨基酚历史简介 九、小儿对乙酰氨基酚灌肠液产品介绍 十、乙酰氨基酚灌肠液临床论证 十一、小儿对乙酰氨基酚灌肠液和同类产品比对,小儿发烧的定义儿童的体温在36.238为正常。一般定义:肛温高于37.8,口温高于37.3,腋温高于36.8为发烧。 发烧是体内第一道“防护墙”发烧是一种症状,是体内一种正常的免疫反应,有帮助杀菌及提升抵抗力的作用。发烧时,机体内的各种免疫功能都被“激活”,新陈代谢增快、抗体合

2、成增加和吞噬细胞活性增强等。这些免疫反应,可以抑制病原体的生长、繁殖,有利于病情的恢复。因此有时,发烧也不全是坏事。,发烧是如何形成的?目前,对发烧的病体生理学上的机转,还有很多的地方不甚清楚。目前已知道的是内毒素,滤过性病毒、细菌、抗原抗体结合体及肾上腺皮质素等进入身体后,直接或经淋巴球的刺激,多核性白血球或单核白血球就可被激活而自血液循环中释放内源性致热原;此种物质可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发烧,可通过自主神经发烧使血管收缩,或通过躯干运动系统使肌肉发生颤抖;这样一来,表皮血管收缩,体温散失减低而肌肉活动增加,热量产生提高,即形成发烧。,小儿发热的原因小儿高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3、某些变态反应,例如疫苗接种、输液和输血的变态反应、异体血清以及过敏反应等都可以引起急性高热; (2)中暑、某些颅内损伤、癫痫和惊厥的发作、新生儿脱水等也可引起急性高热; (3)急性传染病早期或各系统急性感染性疾病也可引起急性高热; (4)某些恶性肿瘤,例如白血病、恶性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结缔组织病等可能引起小儿长期高热; (5)败血症、沙门氏菌属感染、结核、风湿热、幼年类风湿症等也可引起小儿长期高热。,小儿发热的危害小儿持续高热不退,往往对身体造成一定的危害,应从两方面理解。1、病原体本身对人体的损害如脑炎、脑炎病毒感染后并不即刻入脑,发热数日后患者才昏迷、抽搐。有些退热后留下后遗症,

4、但后遗症不是“热”出来的,而是病毒本身对脑损害所致,发热是脑炎的症状之一。,小儿发热的危害 2、高热本身对人体的损害(1)脱水:发热时由于体温的升高,需水量比平时提高10%,经皮肤蒸发的水分明显增多,因此,高热时,往往因脱水而使原有的病情加重。机体缺乏水分时,血液循环减少,肾小球的滤过率下降,尿量比正常情况下减少。这就使体内的代谢产物难以排出,损害机体,甚至发生酸中毒,休克。严重的缺水可使血液浓缩,本身可导致发热。血液浓缩又可产生高钠血症,会引起不可逆性脑损害。(2)高热惊厥:婴幼儿在高热时易出现惊厥症状,多见于6个月3岁之间的小儿,这种惊厥如果持续发作可致脑损害。(3)细胞破坏:40 以上甚

5、至超高热时(41 或更高时),细胞代谢紊乱而产生有害代谢产物,损害人体重要器官,如心、肝、脑、肾等。而持续高热本身也可致细胞变性、坏死,所以要紧急处理,降温。,发烧热型(1)稽留热:发热持续在39 以上,每热体温波动在1 以内,可持续数天或数周;多见于伤寒、副伤 寒、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大叶性肺炎等。(2)弛张热: 每日体温波动在2 以上;多见于败血症、局灶性化脓感染、风湿热、幼年型类风湿病、细菌性心内膜炎、结核病等。(3)间歇热 :发热39以上,经数小时下降至正常,经一至数天又再次发热;多见于间日疟、三日疟等。(4)双峰热: 在24 小时内有2次波动,形成双峰;多见于脊髓

6、灰质炎、黑热病、恶性疟疾、大肠杆菌败血症等。,发烧热型 (5)不规则发热 :发热持续时间不定,体温波动较大;多见于风湿热、脓毒败血症、细菌性心内膜炎、渗出性胸膜炎、恶性疟疾等。免疫缺陷病平时表现为低热,但由于易发生反复感染,在感染急性期为高热,热型不规则,以复发性为其特点。 (6)波浪热 :体温在数天内逐渐上升,达到高峰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经过一段时间间歇后,再次上升,反复多次呈波浪式;多见于布鲁菌病、霍奇金病、周期热等。 (7)双相热 :发热持续数天后,仅一至数天热退期,然后又发热数天,再次退热;多见于麻疹、脊髓灰质炎、病毒性肝炎、淋巴细胞性脉络膜丛脑膜炎等。 (8)长期低热 :应考虑慢性感

7、染如结核病、慢性扁桃体炎、副鼻窦炎、慢性肾孟肾炎等。,小儿发热的处理方法发热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疾病的信号。若疾病没有得到控制,即使热退下来还会再次升高;退热本身也不能治疗引起发热的原发疾病。一般发热低于385时,可暂不给予退热治疗,如小儿精神、饮食等方面都较好,可密切观察一段时间;高热时(38539),无论小儿精神等各方面状况如何,均应及时给予退热治疗。退热措施包括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两种。,小儿发热的处理方法一、物理降温 不使用药物而通过增加人体散热达到降温目的的方法为物理降温。1、温湿敷:将患者的衣服脱去或暴露躯干部位,用温毛巾(温度4050)敷于暴露部位,及时更换毛巾,保持温度基本不变,

8、最好能持续30分钟。对于有条件的家庭可给发热的小儿进行温水浴。水温同样应保持于4050。每次以2030分钟为宜。 2、酒精擦浴的方法。用纱布浸泡30%40%的医用酒精或白酒,涂擦腋窝、大腿根、颈部、肘窝等处。这些部位的大血管位置浅表,酒精的蒸发可带走一定的热量,从而达到退热的目的。一般不提倡使用冰袋或低于体温的凉敷的方法。低于体温的温度可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不利于皮肤散热。冰枕主要适用于恶性高热或顽固性高热时,应在医生、护士的指导下使用。孩子出现高热时,应用市售冰袋可防止体温继续升高。冰袋不是退热的主要方法。,小儿发热的处理方法 二、药物降温 物理降温虽然效果不错,但作用较缓慢。对于有高热惊

9、厥史或有抽风史的患儿,如不能及时或很好采用物理降温时,必须进行药物降温。药物降温可通过口服、肌肉注射、直肠给药或静脉推注多种途径进行。退热药物种类很多,对于小婴幼儿应该首选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或含有扑热息痛的药物。目前医院常推荐的药物包括:百服咛、安佳热、恬倩、泰诺、美林等。这些药物均为水剂,适于小儿服用。对于较大的儿童,也可选择片剂药物或直肠给药,例如:阿司匹林、APC、对乙酰氨基酚灌肠液等。服用退热药物后,体温是否能很快下降,除与药物种类和剂量有关外,关键是能否使散热增加。也就是说,前面提到的物理降温是保证退热的前提。服用退热药物后,应注意避免仍然包裹孩子过厚、过严,孩子的体温不易降低

10、;或被捂出大汗,引起脱水等不必要的并发症。,常用的退烧药物介绍从药物成分来划分主要有: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尼美舒利,赖氨匹林,阿司匹林等。 从剂型上来划分主要有:片剂,泡腾片、混悬液、滴鼻剂、栓剂,灌肠液等 从使用方式来划分主要有:口服和外用两种其中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因其良好的退烧效果和较少的副作用,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首选退热药。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儿童退热药首选直肠给药,直肠给药首选水剂直肠给药。主要原因是水剂直肠给药既可以减少首过效应,避免药物对肝肾功能的损伤,又可以快速退热。,对乙酰氨基酚的历史来源在古老的中世纪时期,仅有的退热药物是一种存在于柳树树皮中的物质(一类叫 做作水杨酸的物质

11、,后来导致了阿司匹林的发展)和一种存在于金鸡纳树树皮里 的物质。金鸡纳树皮也是用来制造抗疟疾药物奎宁的主要原料,奎宁本身也有退 热的功效。直到19世纪中后期才发展出提炼分离水扬苷和水杨酸的技术。1880年代以来,随着金鸡纳树日益减少,人们开始寻找其替代品。1886年 科学家发明了退热冰(乙酰苯胺),1887年又发明了非那西丁(乙酰对氨苯乙 醚)。1873年,Harmon Northrop Morse首先通过对p-硝基酚和冰醋酸的在 锡催化下反应合成了对乙酰氨基酚,但是在二十年之内对乙酰氨基酚并没有用于 医学用途。1893年,在某些服用了非那西丁的患者的尿液里发现了对乙酰氨基 酚的存在,并浓缩成

12、白色、稍有苦味的晶体。1899年对乙酰氨基酚被发现是退 热冰的代谢产物,但是这些发现在当时并没有被重视。1948年美国卫生局的伯纳德和爱梭罗德发现退热冰的作用归功于他的代谢 产物对乙酰氨基酚,因此他们提倡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替代退热冰,因为对乙酰氨 基酚类似没有退热冰的毒副作用。1955年,对乙酰氨基酚在美国境内上市销售,商品名泰诺(Tylenol)。1956年,500毫克一片的对乙酰氨基酚在英国境内上市销售,商品名普拿疼。 1963年,对乙酰氨基酚列入英国药典,并因其较小的副作用和与其它药物的相互作用而流行开来。,常见商品名称在香港以必理痛为商品名称,由葛兰素史克有限公司经销 在台湾以普拿疼为商

13、品名称,由荷兰葛兰素史克药厂台湾分公司经销 在中国以必理通为商品名称,由中美天津史克制药有限公司经销 以泰诺为商品名称,由美商强生公司经销,小儿对乙酰氨基酚灌肠液成分:对乙酰氨基酚 适应症:用于小儿发热、疼痛等 用法用量:肛门给药。一次5mg/公斤,一日2-3次,肛门注入 生产厂家:鞍山九天制药有限公司,对乙酰氨基酚的药效学1、镇痛作用: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中前列腺素的合成(包括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以及阻断痛觉神经末梢的冲动而产生镇痛,后者与抑制前列腺素或其他能使痛觉受体敏感的物质(如5-羟色胺、缓激肽等)的合成有关。 2、解热作用:通过下视丘体温调节中枢而起作用,与下视丘的前列腺素合成受到抑

14、制也有关。,结果显示在退热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可97.4,对照组达70.6,治疗组明显高优于对照组,可有效消除惊厥症状,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未见不良反应。 显效:用药后5min内惊厥停止30min后体温下降12或降至正常;有效:用药后15min内惊厥停止,60min后体温下降12或降至正常;无效:用药15min后惊厥仍未缓解,60min后体温无变化或下降1 。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24卷第6期,临床验证,结果显示在治疗惊厥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可达94.8,对照组达79.4,治疗组明显高优于对照组,可有效消除惊厥症状,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未见不良反应。 医学理论

15、与实践2011年第24卷第6期,临床验证,显效:用药后5min内惊厥停止30min后体温下降12或降至正常;有效:用药后15min内惊厥停止,60min后体温下降12或降至正常;无效:用药15min后惊厥仍未缓解,60min后体温无变化或下降1 。,小儿对乙酰氨基酚灌肠液的特点1、安全性好。对乙酰氨基酚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儿童退烧的首选药物,2009年3月世界卫生组织编制了儿童基本药物标准清单 ,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是仅有的两个入选品种。可见,对乙酰氨基在临床上的安全性有足够的保障。 2、减轻对肝、肾的毒副作用:儿童的肝、肾等器官发育还不健全。口服给药,一般经由肝、肾等器官代谢;而直肠给药是通

16、过直肠的粘膜吸收,直接进入大循环,可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也减轻药物对肝、肾的毒副作用。,小儿对乙酰氨基酚灌肠液的特点3、直肠给药剂量准确、方便、安全:小儿口服给药不易灌喂,孩子在哭闹时易出现呛药、呕吐,往往影响有效剂量;注射给药,虽有它一定的优点,但不易被儿童接受,且不方便,需在一定条件和操作技巧下才能完成。直肠给药只需让孩子俯卧位,将水剂轻轻塞入肛门注入即可。 4、直肠给药途径吸收快、起效快:国内外有关人员曾对片剂、胶囊、注射剂、栓剂等四种剂型进行生物利用度测定研究,结果,直肠给药半小时就能起效,口服约一个小时起效。它们吸收后,血药浓度维持时间基本相似,都约4小时。注射给药,吸收快,但消除也快,在体内维持血药浓度时间很短,呈直线下降。,小儿对乙酰氨基酚灌肠液的特点5、比栓剂退烧更迅速,因为栓剂在直肠内需待药物从基质中释放出来后才能被黏膜吸收,而灌肠液是水剂,可以直接被直肠粘膜吸收,很快进入大循环,达到血液浓度,因而退烧要比栓剂更迅速。 6、对乙酰氨基酚灌肠液常温保存,避免了片剂容易受潮,栓剂夏天容易融化的缺点,可以作为家庭常备退烧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