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精编)

上传人:101****457 文档编号:54542854 上传时间:2018-09-14 格式:DOC 页数:43 大小:1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精编)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鲁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精编)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鲁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精编)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鲁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精编)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鲁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精编)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鲁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精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精编)(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鲁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精编)鲁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精编)2525 古诗两首古诗两首一、课文分析一、课文分析这两首诗都是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都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彼此之间情谊深厚。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

2、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安西是指安西都护府,在今天的新疆库车附近。友人元二将要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情别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与祝福,使人不难想到这对好友频频祝酒、殷殷话别的情景。 二、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 1、认识 5 个生字,会写 7 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3、 三、教学重难点三、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四、教学过程:四、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诗题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一段乐曲(课件播放:送别(音乐我存在了盘中,可拷) ,看看你们能从中联想到什么?谁来跟大家分享分享你想到了什么? 同学们,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分离与相聚切割又弥合着漫漫人生。从古至今,离别往往是最让人感慨万千的事。不仅有歌唱离别,更有很多诗咏离别。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堪称送别诗极品的课件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自学汇报,理解诗意 同学们,你们都读正确了。诗

4、题中出现了一个“送”字。课件出示:“送” ,我们就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了。那围绕这个“送”字,你们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呢?你们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呢? (找学生回答。)师:同学们,你们真不简单,围绕一个词提了这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诗文中。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诗,把答案找出来了,诗的意思也就明白了。(一读古诗) 。 好,现在,老师给同学们两个友情提示,谁给大家读读?【课件出示: (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要读出古诗的节奏感, (2)结合注释插图,读懂诗意,想象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 (二读古诗,学生表演读)师:同学们,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和困惑?可以和小组同学

5、交流,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待会儿我们大家共同讨论解决。 同学们,刚才老师发现有的同学边读边把重要的内容画出来了,我非常欣赏这些让自己的思考留下记号的同学。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哪个词?谁来说说?朗读朗读:师:古诗非常的优美,我们不仅要理解它的意思,还要能读好,我先来看看你们读得怎么样了?谁先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只有认真听,你才能发现别人读的闪光点和不足,你才能进步得很快。 同学们,读的时候读音要正确,还要注意古诗的停顿。 谁还愿意读? 同学们,读的时候注意了停顿,而且有板有眼,节奏感鲜明,这样你可以当小老师了。 【课件播放:古诗范读】 同学们,老师发现很多同学都跃跃欲试,我们大家一起来吧! 师:同

6、学们,你们读得很精彩,那你们从中读懂这些问题了吗? 1. 谁送谁?(李白送孟浩然。 )说你从哪儿读明白的?(从题目中知道是送孟浩然。诗是李白写的,说明是李白送孟浩然。 ) 2.在哪儿送?(黄鹤楼) 【课件出示:黄鹤楼图片】这就是黄鹤楼。 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使黄鹤楼名声大噪。与湖南岳阳楼【课件出示:岳阳楼图片】 ,江西滕王阁【课件出示:滕王阁图片】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3.送到哪儿?(扬州)你从哪儿读懂的?(第二句“下扬州” )4.作者为什么用“下”这个字? 同学们,古人有诗云:滚滚长江东逝水。可见长江水是自西向

7、东流的。黄鹤楼在扬州的西面,也就是上游,从江上走想必一定是顺流而下了,所以用了这个字,也因此在第一句中用到了“西辞” 。 5. 何时送?(三月)你是从哪儿知道的?(第二句)什么样的三月?(烟花三月) 同学们,什么样的三月叫烟花三月呢?你们想知道吗?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扬州三月的图片【课件出示:扬州三月图片】 。你们看看还可以用什么词描绘这扬州的烟花三月?【课件出示:百花盛开、细雨如烟、繁花似锦、百花齐放、细雨蒙蒙、花红柳绿、阳光明媚、细雨绵绵、柳暗花明、百花争艳、鸟语花香】 6.同学们,烟花三月的景美,你们的语言也很美。那你们能不能把这两句诗读得更美呢? 【课件出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

8、扬州。 】 同学们,正如你们所读所感,三月的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是最有诗情画意的季节,也是最该携友同游的季节。可是诗人陶醉于这样的景色当中了么?为什么呢?你是从哪里知道的?【课件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 7.同学们,诗人的眼中没有美景,那有什么?【课件出示:孤帆 远影 碧空】 同学们,三月的江南美景如画,长江的江面船只如云,为何作者看见的是孤帆? 正如同学们所说,李白看见了好友孟浩然乘坐的小船越走越远,越走越远最后怎样了?(看不见了) 8. 朋友的船再也看不见时,他只看见了什么?(长江水在往天边奔流。 ) 同学们,李白为什么如此久久伫立江边送孟浩然呢?

9、同学们,李白和孟浩然志同道合,情谊深厚,是忘年之交。 同学们,想象一下,当时的李白心情怎样?(依依不舍) 同学们,如果那时候,站在江边送别好朋友的人是你:朋友登上了孤独的小船,风鼓白帆,由近渐远,最后消失在水天之间。你不忍离去,久久伫立岸边,目送千里。深情地凝视着水天一色的地方。那滚滚的东流江水不正象征着你们的友谊吗?那时那地,你将会怎样吟咏这两句诗呢?【课件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 谁来试试?一起来。 同学们,你们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佩和深情厚谊。这真是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啊!五、指导朗读,背诵,感悟情感五、指导朗读,背诵,感悟情感 同学们,人们常说落花有意,流

10、水无情,而李白目送“孤帆远影碧空尽”有青山为据,流水为证,茫茫的长江水已为李白的真情所动容。如此的深情厚意李白仅仅用 28 个字就表达得淋漓尽致,可谓字有数而意无穷啊。其实朗读也是一种表达感情的好方法,你们能把自己从诗中感悟到的情感用读的形式表达出来吗?【课件出示全诗】 同学们,刚才老师看见好多同学已经熟读能诵了,谁来为大家展示展示你超强的记忆力? 六、拓展延伸,升华情感六、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同学们,你们背诵得真好,老师为你们能成为李白的知音而骄傲!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在我们祖国的文化瑰宝诗词中,历朝历代赠别送行的诗文不可计数。同学们,你们平时积累有送别诗吗?跟大家分享分享吧!

11、 同学们,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愿意来分享分享吗?【课件出示: 山中送别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 六、快乐作业:六、快乐作业: 【课件出示:(任选其一完成) 1、爱写作的你,请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送别的文章(要求 300 字) 。板书设计:板书设

12、计: 西辞黄鹤楼西辞黄鹤楼 三月下扬州三月下扬州 春景送别春景送别叙事叙事 黄鹤楼送孟黄鹤楼送孟 依依惜别依依惜别 浩然之广陵浩然之广陵写景写景 孤帆碧空尽孤帆碧空尽 情景交融情景交融长江天际流长江天际流第二课时第二课时一、一、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二、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三、教学过程三、教学过程: 1 1、知诗人,解诗题、知诗人,

13、解诗题 同学们,今天要我们学习一首古诗, (课件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是他的经典诗句,他是谁?(课件出示:王维图文) 他就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关于王维你们对他了解吗?(课件出示:他九岁就负有才名。21 岁成进士。曾一度奉使出塞,此外大部分时间在朝廷任职。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是写王维特意从长安城赶到渭城,他来做什么呢?(课件出示课题读:送元二使安西) 齐读。 同学们,你们读了课题,知道了什么?同学们,你们读了课题,知道了什么?(送元二出使到安西。 ) 安西在哪儿?(今新疆的库车附近。 ) 同学们,安西远在新疆离渭城那么远,可以不去吗? 为什么?(因为诗题中“使”在

14、注释中的解释是“出使” ,出使说明这是皇上派他去的,不去不行。 ) 不去要怎样? 同学们,如此看来,元二此行是一定要去了。2 2、读诗句,晓诗意、读诗句,晓诗意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谁来读读,看看诗中告诉了我们什么?【课件出示:舍】“舍” 应该怎样读?【课件出示:sh】 同学们, “舍”是多音字,在这儿读 sh,表示旅社、旅馆的意思。 【课件出示:客舍青青柳色新。 】谁来读读? 谁再来读读?我们一起来读读。同学们,你们读得太好了。那怎样才能了解诗所表达的内容呢?请你们利用书中的注释、手中的工具书自学,不懂的地方可以与小组讨论解决。 3 3、

15、寻诗眼,悟诗情、寻诗眼,悟诗情 寄情酒更浓。 同学们,通过对全诗的学习,一幅朋友送别图在我们的脑海中展现。元二与王维到底是一对怎样的朋友呢?想想,从诗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元二、故人) 同学们,他们不仅是朋友,而且是老朋友。你们注意到“酒”了吗?【课件出示:酒】这酒他们是怎样喝的?【课件出示: 更尽一杯酒。 】 那,只有谁才会这样喝酒?(朋友) 同学们,中国的酒文化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喝酒成了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俗话说:【课件出示:酒逢知己千杯少。】在元二远行之际, 【课件出示:劝君更尽一杯酒。 】这“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祝福的酒) 他们彼此间会有怎样的祝福? 这么多深情的祝福,说也说不完,道也道不尽。此时此刻,唯一能够表达朋友间这种深情厚意的祝福的只有什么?(酒) 【课件出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谁来读读?同学们,这是一杯什么酒?(悲伤的酒) 这么悲伤地送别你的好朋友,一杯酒够吗? 那咱们就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还是一杯什么酒?(难舍难分的酒) 难舍难分,一杯酒够吗? 那咱们再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同学们,这更是一杯什么酒?(牵挂的酒) 那么远的路程,作者一定十分牵挂朋友。一杯酒够吗? 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