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疾病课件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4521547 上传时间:2018-09-14 格式:PPT 页数:92 大小:2.8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消化系统疾病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消化系统疾病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消化系统疾病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92页
消化系统疾病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92页
消化系统疾病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9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消化系统疾病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消化系统疾病课件(9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消化系统疾病 Digestive system disease,胃炎 gastritis胃黏膜的炎性病变。 病程: 急性,慢性一、急性胃炎(Acute gastritis) (一)病因 多,较明确。原发:药物 酒 吸烟 腐蚀性液体 饮食伴发:感染 中毒 肿瘤 应激,(二)类型和病变1. 类型 A 刺激性(acute irritated gastritis) B 出血性(acute hemorrhagic gastritis)C 腐蚀性(corrosive gastritis) D 感染性(acute infective gastritis),2.病变:充血水肿 出血 糜烂 坏死 穿孔,二、慢性

2、胃炎( Chronic gastritis),(一) 病因及发病机理:未完全明确 1.急性胃炎转变 刺激性食物和药物 2.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 HP部位:上皮和黏液屏障之间 ( 黏膜表面 胃小凹) 机理: 酶 (尿素酶 蛋白溶解酶 磷脂酶A) 炎症介质(白三烯 趋化因子)代谢产物 毒素 上皮 内皮损伤 3.免疫因素 自身抗体 4.十二指肠液 胆汁反流,(二)类型及病理变化1. 慢性表浅性胃炎 ( 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 )最多见好发部位: 胃窦病理变化肉眼(胃镜): 灶性 弥漫性充血 水肿 点状出血镜下:浅表黏膜(上1

3、/3)慢性炎症血管扩张充血 出血 水肿淋巴细胞 浆细胞浸润,2.慢性萎缩性胃炎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多由浅表性胃炎发展而来我国好发部位 胃窦 (1)胃镜:黏膜薄 皱襞平橘红色 灰白血管清晰,(2) 分型,(3)镜下: 腺上皮萎缩腺体数量减少上皮化生炎症反应化生:A(假)幽门腺化生壁细胞 主细胞消失 黏液细胞化生 肠上皮化生杯状细胞 吸收细胞 潘氏细胞大肠型(不完全性)高铁二氨 癌变小肠型(完全性) (4)分级黏膜变薄程度 + 腺体减少数量 3级,3. 慢性肥厚性胃炎 (hypertrophic gastritis)部位:胃底 胃体病变:胃黏膜增厚变宽,脑回状

4、黏液分泌细胞增加 胃小凹增生 达黏膜下4. 其他疣状胃炎 (gastritis verrucosa)黏膜表面疣状突起嗜酸性胃炎 (eosinophilic gastritis)全层大量嗜酸性白细胞肉芽肿性胃炎(granulomatous gastritis)黏膜内肉芽肿,消化性溃疡 (peptic ulcer),一、 概述 部位:十二指肠 胃 (3:1)复合性:胃 + 十二指肠急性慢性 多 (慢性消化性溃疡)(溃疡病 ulcer disease) 发病:青壮年 男性 O型 临床:上腹疼痛 返酸 嗳气,二、病理变化 以胃溃疡为例 肉眼:部位:胃窦 小弯侧数目:单个大小:小于2CM形状:圆,卵圆

5、边缘整齐斜漏斗周围黏膜放射状底平坦 深(黏膜下 肌层) 较干净,镜下: 溃疡底部由内向外可分为四层 渗出层 坏死层 肉芽组织层 疤痕组织层 a 小动脉增殖性动脉内膜炎b 神经纤维断端呈小球状增生溃疡周围:慢性炎症黏膜肌和肌层粘连,十二指肠溃疡:发病率高 好发部位:球部,较小(1 CM)一般不恶变,三、结局及并发症1.结局(1)愈合:吸收 肉芽填充 上皮覆盖(2)经久不愈:反复发作2.并发症出血:最常见 (20-25%) 少 大便隐血多 柏油样便 呕血穿孔:5% 急性 剧痛 急性弥漫性腹膜炎 慢性 局限性腹膜炎幽门狭窄梗阻: 3% 功能性器质性 呕吐 代谢性碱中毒癌变(胃溃疡):1%,四、 临床

6、病理联系 返酸 嗳气幽门狭窄,括约肌痉挛 胃逆蠕动胃内容物潴留 上腹疼痛 :炎症刺激 平滑肌痉挛烧灼痛 钝痛节律性 十二指肠 - 饥饿痛 胃 - 饱食痛周期性 季节(春 冬),五、病因和发病机理黏膜屏障破坏 酸性 酶性消化1. 黏膜屏障黏液-碳酸氢盐屏障:隔离 中和黏膜上皮屏障: 完整 再生血流:提供营养,清除损伤因子,2.屏障损伤因素A 胃酸过多(十二指肠)胃壁细胞总数增加,胃酸分泌增加迷走神经功能亢进,酸性胃液增加B 胃排空延缓 胆汁反流(胃溃疡)迷走兴奋性胃蠕动胃内容物潴留胃窦部G细胞(胃泌素细胞)分泌胃酸胃液分泌 (盐酸,胃蛋白酶),C HP感染 酶(蛋白酶 磷酸酶等)炎症介质(白三烯

7、 趋化因子) 黏膜 血管内皮损伤D 药物 阿司匹林 黏膜 前列腺素E 环境 饮食 吸烟F 遗传 O型 壁细胞数目,3.机理 各种原因粘膜粘液分泌,上皮受损屏障功能H+逆向弥散 A.胃粘膜Cap.内皮受损出血、血浆蛋白漏出 B.肥大细胞释放5-羟色胺微血管扩张,粘膜缺血、缺氧 C.触发胆碱能反射胃蛋白酶分泌消化作用 粘膜糜烂溃疡形成,病毒性肝炎 (Viral hepatitis),病毒性肝炎 (Viral hepatitis),一、概述 由一组肝炎病毒(甲乙 丙 丁 戊 庚, 嗜肝细胞) 肝细胞变性坏死为主的炎症 变质性炎 传染病1.临床 食欲减退 厌油 恶心 乏力 肝大 压痛 肝功能障碍 黄疸

8、发展:慢性 肝硬化 肝癌,2. 发病及传染途径卫生部2002年 中国卫生统计资料我国病毒性肝炎发病率 65.15/10万 死亡率 0.06/10万教材: HBV携带及肝炎 1.2亿相关死亡 30余万/年,感染途径HAV: RNA 儿童青少年 20% 消化道急性HBV: DNA 青壮年 50% 血道HCV: RNA 血道 重庆HCV合并乙肝 发病率 7.3-10.1%但9295我国血清抗HCV阳性率3.2% 推算 全国4000万感染者 但就诊仅1/3-4HBV HCV 易慢性化 肝硬化 肝癌,HDV:因子,缺陷性 依赖HBV复制 血道重庆乙肝合并HDV 发病率 9.29% HEV:RNA 青壮年

9、 孕妇 消化道急性1986 1988 新疆 119280例,死亡707例HBV感染肝细胞: HE 毛玻璃免疫组化: HBsAg 胞浆HBcAg 核电镜: SER内 线状,二、 基本病理变化,性质:变质性炎 (一)变质性改变1.胞浆疏松化 气球样变(ballooning degeneration) 溶解性坏死 (lytic necrosis)点状 (spotty necrosis) 2-3个肝细胞坏死灶性 较上范围稍大碎片状 (piecemeal necrosis) 界板区坏死 桥接 (bridging necrosis) 坏死灶间连接(亚)大片坏死 大范围坏死 仅残留小叶边缘少许肝细胞,2.

10、嗜酸性变 嗜酸性小体 acidophilic body (凋亡)嗜酸性变: 肝细胞体积缩小,胞浆浓缩红染嗜酸性小体:肝细胞进一步浓缩深染,核消失为单个细胞的死亡,(二)渗出性改变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浆细胞 中性白细胞部位:坏死灶 汇管区 小叶内 (三)增生性改变1.肝细胞再生 若网状支架塌陷 结节状再生2.枯否氏细胞3.间质增生 纤维母细胞 胶原纤维4.胆小管增生,三、 临床病理类型,急性 黄疸型、无黄疸型轻型(普通型)慢性 轻、中、重急性重型重型亚急性重型,(一)急性(普通型)肝炎1.病理镜下:(1)变质:变性明显 坏死轻 淤胆(2)渗出:淋巴细胞(3)增生:肝细胞 枯氏细胞肉眼: 体积增大

11、 包膜紧2.临床:起病急 乏力 厌油 肝区痛 大 (无)黄疸肝功能异常(ALT,AST等)3.结局:完全恢复 慢性 重肝,(二)慢性(普通型)肝炎1 标准 肝炎病史1年 (国外 6月)以前:慢性迁延性 慢性活动性现在:轻,中,重: 变性坏死 纤维化2 病变特点:变质:变性 坏死(点状 碎片 桥接)渗出:增生:肝细胞 胆管 成纤维细胞 纤维(坏死灶 汇管区 条索),轻:坏死轻 小叶结构保持 汇管区纤维化 中:碎片状,桥接坏死 网状纤维塌陷界板破坏 纤维增生,部分分割小叶 重:碎片状,桥接广泛严重,小叶结构破坏明 显;肝细胞结节状增生;周边纤维条索与小叶内纤维增生连接;纤维间隔分割肝小叶,结构紊乱

12、,(三)重型病毒性肝炎少见 严重 由病变及病程分:急重,亚重 我国常见类型: 1.急性重型肝炎急 重 快 短 死亡率高(爆发型 电击型)病变特点:镜下 大块坏死肉眼 体积明显缩小 包膜皱 轻 软 色黄或红(急性黄/红色肝萎缩),2.亚急性重型肝炎急重肝迁延 或本为亚重 普通型恶化与急重比较:坏死范围较小 病程相对较长病变特点:镜下:亚大块坏死增生:肝细胞结节状再生纤维增生小胆管增生 明显淤胆肉眼:缩小、皱缩、黄绿色,病程长 结节转归:死亡,坏死后肝硬化,3.重型肝炎临床病理联系 (1)严重黄疸 (2)严重出血倾向 (3)肝功能衰竭 (4)肝-肾综合征,四、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理 (乙肝),HBV

13、入血 HC内复制 HC表面留下病毒抗原 (逸出入血)刺激机体免疫系统 TC BC致敏淋巴细胞 特异性抗体 杀灭病毒 肝细胞变性坏死,不同肝炎类型与免疫状态的关系免疫状态 病毒量 病毒毒力 肝细胞坏死 肝炎类型正常 少 弱 轻(点状) 急轻正常/过强 多 强 重(大块) 重症低下 轻(反复) 慢肝低下/紊乱(自身免疫) 碎片 桥接 慢肝缺陷/耐受/麻痹 极轻/无 携带者,肝硬化( Liver cirrhosis),一 、 概述 :慢性肝病 发生:肝细胞反复变性坏死 肝细胞结节性增生纤维组织增生小叶结构改变 血循改建肝脏变形 变硬 临床:门脉高压,肝功能障碍,二、 病因和机制 1.病毒性肝炎:我国

14、 HBV 肝硬化患者阳性率 76.7% 2.慢性酒精中毒: 欧美 60 -70% P199 3.营养缺乏: 动物缺乏胆碱或蛋氨酸 脂肪肝 肝硬化 4.毒物中毒:砷,四氯化碳等 机制: 慢性损伤 贮脂细胞活化 - 细胞外基质沉积 肝纤维化 肝硬化,三 、 分类 1.病变:大结节性、小结节性 2.由病因、病变与临床表现结合,分为: 门脉性肝硬变:小结节 坏死后性肝硬变:大结节,大小结节混合 胆汁性肝硬变 淤血性肝硬变 寄生虫性肝硬变 色素性肝硬变,(一)门脉性肝硬变(Portal cirrhosis)1. 病因 主要 病毒性肝炎 慢性酒精中毒发生 慢肝 : 网状支架破坏 肝细胞结节状再生界板破坏 纤维增生 分割小叶导致:肝脏结构破坏,血循途径改建,坏死 炎症刺激 储脂细胞活化 网状支架塌陷 肝细胞结节增生纤维母细胞增生 融合 汇管区纤维母细胞增生胶原纤维增多 胶原纤维增多小叶内纤维组织增生 并向小叶周边延伸 向小叶内伸长 二者相互连接分割肝小叶并包绕再生结节假小叶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