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功能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4445954 上传时间:2018-09-13 格式:PPT 页数:116 大小:30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讲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功能_第1页
第1页 / 共116页
第三讲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功能_第2页
第2页 / 共116页
第三讲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功能_第3页
第3页 / 共116页
第三讲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功能_第4页
第4页 / 共116页
第三讲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功能_第5页
第5页 / 共1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讲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功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讲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功能(1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讲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功能,语文课程的性质,一、语文课程性质确定的意义 二、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颁布推行;2003年普通高中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颁布。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和新的语文教育理念,必然产生新的教学方式,从而产生语文课程和语文领域中一场新的革命。,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理念体现着语文课程的整体价值取向,它对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语文教材的编写和语文教学的实施,都有着决定性的意义。,语文课程性质确定的意义,语文是中小学的一门重要课程。新中国成立以来,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和界定,不仅决定着语文课程所要承

2、担的使命以及在整个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而且还决定着语文教育的基本理念与具体的实施方式,直接体现不同时期语文教育理念的转变与研究水平。,关于语文科的性质,是20世纪语文教育界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当代语文教育史上曾有过3次大讨论,但认识并不一致或不完全一致。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语文课程的性质,是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根本属性,它是决定语文教学目的、课程理念、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根本依据。,新语文课标开宗明义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权威性:国家最高教育行政部门法定性:纲领性文件明确性:语言清晰而肯定,这

3、一科学界定,意义重大:,(一)有助于语文课程目标的全方位建构 (二)有助于建设开放性的语文教材 (三)有助于语文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四)有助于语文评价系统的全面实施,(一)有助于语文课程目标的全方位建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对语文课程的基本认识。这一认识要求语文课程在目标设计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实现课程目标的全方位建构。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关怀、对于学生思想情感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以及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特点。这一提法符合课改的基本理念和社会各界对语文教育的共同期望。所以,新课标在构建课程目标

4、时,从三个维度出发,已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具有真正理解、运用语文的能力,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一科学界定非常重要,只有认清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才能明确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二)有助于建设开放性的语文教材,教材改革是语文课程改革中重要的一环,体现着课程标准的根本要求。语文课程性质的确定,要求语文教材在选文上力求贴近现代生活,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编排上体现标准要求,力求从“教本”转变为“学本”,给师生留有一定得创造性使用空间。到2003年已有8套教材通过审查,真正实现了教材的多样化。,(三)有助于语文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语文学习过程是学习者

5、个体的言语行为过程。言语行为及其结果(言语作品)是个人生命、意志的体现,是个人的愿望、要求、观念、判断、想象的体现,即使是对客观事实、规律和真理的表述,也体现着表述者的态度。因此,人们在学习、掌握和运用语文时,总是既掌握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同时又受到了人文因素的充实和熏陶。这有助于语文学习方式从接受性学习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四)有助于语文评价系统的全面实施,语文新课程评价是语文课程整体改革的关键,语文课程性质的明确,要求语文的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实现大的转变。语文新课程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个体的进

6、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1.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语文是认知的工具,是表情达意的工具,科学的训练是语文工具性的显著标志。,语文是认知的工具。语文是学习其它一切学科的工具,作为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抽象思维最重要的学科,语文是一切学科教学的举出。只有熟练地使用语言才能阅读与表达,这是其它学科学习必备的条件。,语文课程如何发挥其认知工具的作用? 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中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并用这些能力进行语言交流、理解和记忆。 引导学生在言语实践中掌握获得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自学方法。任何学习方法都是和

7、思维方法联系在一起的,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获取学习方法的过程。(通过言语实践提高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获得学习方法),语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交际中语言的意义最丰富、最灵活、最准确、最生动。就个体来说,人们使用语言(言语活动)表达思想感情,进行思维活动;就人际而言,通过语言,人们可以自由地交流思想与感情,还可以造成预期的行为事实;就人类总体而言,语言是文化得以积淀和传承的载体。阅读的过程就是学生与作者、作品的对话及情感交流过程,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表达思想、进行交流的主要方式。语言作为载体,他所负载的文化科学知识,都具有一定的思想和情感的内涵,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

8、读和理解,不仅可以获得语言知识,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还可以提高思想认识,受到情感的熏陶。,科学训练是语文工具性的显著标志。既然语文是认知的工具,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语文教学就要着力培养熟练掌握和善于运用工具的人,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训练,科学训练应当是语文作为工具的一个显著标志。科学训练是指能够体现语文学习特点和规律的训练,如熟读成诵、多读多写、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与写作技巧的指导等等。 语文训练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实践操作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可见,工具性是语文课程所固有的本质属性。通过语文这个工具,人们可以进行表情达意和思维交际,借助它学好其它学科。同时

9、,语文课程还可以传承文化,传达社会价值观,维系社会正常运转。,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文”,本意是“错画”,即花纹。因花纹总是画在载体上,故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与表示先天素质的“质”相对。,论语 雍也曾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是对处理人的先天自然素质和后天人文修养的关系所发的议论。“文”在政治领域里引申为“文治教化”,文治即礼治,主张用礼乐教化提高人们的修养而使国家安定,与诉诸军事征服的“武功”相对。,易贲卦说:“圣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文”是指自然现象和规律,”“人文”是指社会现象和规律。可见,人文的内涵包括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10、。,在西方,“人文”意为人性或教养。“人文性”则指同人类利益有关的学问,包括语言、文学、音乐、雕刻、建筑、历史、哲学等,即人文学科。人文主义的内涵,是对人的重视,是人性的张扬,核心是对人的价值、对人类命运的忧患、对人的终极关怀等问题的深入思考。,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汉语言文字中所包含的民族文化,以及在教学实践中发挥民族文化的作用来发展学生的思想感情,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完美的个性。,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应具备以下特质:把人文精神的养成作为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并以此来制定语文课程目标和选择语文课程资源;学生是语文课程的主体,教师只是语文课程的构建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课程中要努力突出为学生发展服务的

11、理念,塑造学生人格,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创造人道、和谐的教学体系。,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着眼于人的精神领域,其核心是人文精神,就是使人的思想更加健康,品质更加高尚,个性更加张扬。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强调语文学习的过程既是学生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也是激发学生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过程。语文教育的核心是追求语文教学的社会化、人格化与个性化,课堂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场所,也是学生体验人生的地方,语文应当是知情意的统一。人作为教育的对象、出发点和归宿,是说语文课程其实是一种生命活动。语文实践活动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注

12、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要处处体现人文关怀,出出注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功能呢?,第一,要引学生大量阅读优秀作品,在阅读中接受熏陶和感染。人类优秀的文化和精神文明,大都积淀在优秀作品之中,通过大量阅读和感悟,可以吸收前人创造的文明结晶,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第二,要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策略。教学指导思想上,把学生当作真正的“人”来看,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教师要学会尊重和唤醒;学生是有个性有过失的,教师要学会保护和宽容;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在目标价值导向上,要以塑造完美人格为根本宗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13、语文的人文性使语文成为特殊的工具,语文的工具性使语文成为特殊的文化。也就是说,语文工具不是一般的工具,是融合了人文性的工具,语文的人文性不是一般的人文性,人文性负载在工具上。,工具性,强调了语文本身是工具,同时强调了语文课程的各种外在目的,其核心是培养人的工具理性;人文性强调了语文不是以单纯的工具,同时强调了语文课程对于实现人的价值和追求的意义,其核心在于人文精神。,要把工具性和人文性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不可偏重某一方面;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必须寓教于文。,二、语文课程的功能,(一)语文课程功能确定的意义 (二)语文课程的功能,(一)语文课程功能确定的意义,语文课程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源于

14、语文课程的性质,更直接源于语文课程的功能。长期以来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争论导致了两种观点之争:一种观点是把语言教育放在首位,把提高学生汉语的听说读写水平和能力作为语文教育追求的根本目的,突出语文教育的工具价值。这种观点不反对语文教育的人文价值,甚而十分强调语文教育的教化功能。一种语文教育价值观观点认为,语文教育的最大功能在于教化,最大价值在于弘扬人类和民族的优秀精神,培养学生健康人格。,21世纪,新课标提出了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独特功能”,使功能观得已明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15、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基础。”,语文课程功能的确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有助于增强语文课程的多维性。小学或初中,语文功能中的工具性要素相对突出,他们的人文知识和理解力还处于较低水平;中学生或大学生,语文功能中的人文因素则要相对突出,他们已具备获得人文知识的能力。,2.有助于增强语文课程的系统性。语文功能因素是各组

16、成部分有机融合的系统,他的系统作用有助于语文课程内在各部分的恰当调配、个部分之间恰当的协调互动。3.有助于增强语文课程的延展性。语文课程功能的明确和发挥,应拆除语文自身的壁垒及其与其它学科之间的隔断,建立一种具有科技联系的新的语文课程。,(二)语文课程的功能,语文课程的功能,是语文课程对受教育者而言表现出来的具体功用,即受教育者通过学习语文可以获得哪些益处,对他们的全面发展将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语文课程的功能包括:,1.知识传递功能2.能力培养功能3.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功能4.文化教育功能5.启迪智德、健全人格功能,1.知识传递功能,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课程性质决定了语文学科必然有两类性质的知识存在:工具类知识 和 人文类知识。,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基础,也是智力的重要因素。语文课程需要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语文知识仍有不可动摇的基础地位。,新课标基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课程要求,从三个维度提出要求,使知识的获得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传统的语文知识是指“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当代的语文知识是指工具类知识和人文类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