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试卷集锦思考与练习 第3页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4422446 上传时间:2018-09-1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试卷集锦思考与练习 第3页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试卷集锦思考与练习 第3页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试卷集锦思考与练习 第3页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试卷集锦思考与练习 第3页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试卷集锦思考与练习 第3页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试卷集锦思考与练习 第3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试卷集锦思考与练习 第3页(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8.简述抗战时期的戏剧创作思潮全民族的抗战,为中国现代戏剧运动的发展,提供了最良好的社会条件;戏剧运动的发展, 为推动抗战运动的高涨做出了巨大的独特的贡献。抗战时期整个中国的文学地域划分为三 个不同的领域,在这三个不同的文学区域中存在不同的文学创作思潮。一:抗战初期:向“广场戏剧”倾斜。为适应抗战的需要,抗战戏剧倾向于表现抗战的政治革命需要。广场戏剧成为这个时期最 主要的表现形式。打破了舞台与观众之间的“墙” ,使观众参与到戏剧中来,整个广场 (城市、街头、茶馆)成了一个剧场,演员与观众之间,观众与观众之间都产生了心灵的 感应与情感的交流,达到了戏剧的政治教化功能与宣泄功能的统一。话剧艺术民

2、族化的 尝试:为适应不同文化层次的老百姓的需要,广场戏剧演出,吸取锣鼓、杂耍、曲艺等民 间艺术以民族的音乐曲调,将歌、舞、说、演、唱融为一炉。敌后根据地:从秧歌剧到新歌剧秧歌剧的主要特征有:1,内容上反映了解放区的新生活、新气象。解放区的秧歌剧表现解 放区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表现学习文化热情的夫妻识字 ,批判封建婚姻、家庭专制的 回娘家 、 买卖婚姻 ,打击封建迷信观念的算卦 、 神虫 ,表现拥军爱民的牛永 贵挂彩 、 红布条 ,即是解放区新的社会风气的反应,也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新的社会风尚。 2,形式上,具有强烈的民间色彩和戏剧气息。秧歌剧是从民间秧歌发展起来的,剧作家也 有意识的保留其民间的特

3、点。情节紧张,人物个性鲜明生动,正邪、善恶对比突出,往往 以亲人团圆和恶人被处决结尾,符合民众的欣赏趣味。在群众性秧歌剧大规模创作与演出的基础上,出现了“新歌剧”的创作试验并先后产生了 白毛女 (贺敬之、丁毅执笔) (1945) 、 赤叶河 (阮章竞) (1947) 、 刘胡兰 (魏风等) (1948)等代表剧作。40 年代末:学潮中的广场活报剧。广场活报剧的政治性极强,它强调其时事新闻性,具有极强的现场鼓动性,演员与观众融 为一体,广场即剧场,演出成为群众性的狂欢。二:大后方、上海孤岛:“剧场戏剧”再度兴起历史剧创作的兴盛:与抗日战争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直接相关,这个时期历史剧创作兴起并繁荣兴

4、旺起来。强 烈的时代、现实针对性、高度政治化为其主要特征。郭沫若的屈原 (1942) 、 棠棣之花 (1941) 、 虎符 (1942) 、 高渐离 (1942) 、 孔雀胆 (1942) 、 南冠草 (1943) ,阳翰 笙的天国春秋 (1941) ,欧阳予倩忠王李秀成 (1941) 、 桃花扇等是这一时期的代 表剧作。正面描写知识分子的创作潮流这些剧作是对现代知识分子在现代文学中正面主人公历史地位的一种确认。代表作有夏衍 的法西斯细菌 (1942) 、于伶长夜行 (1942) 、宋之的祖国在召唤 (1943) 、陈白 尘岁寒图 (1945)袁俊万世师表 (1944)等。讽刺喜剧的创作呈现繁

5、荣景象剧作家怀着自觉的历史意识,站在新时代的历史高度,俯视黑暗现实中的社会与人的丑类, 以辛辣的嘲弄对待这些苯头苯脑的傻瓜,出现了政治批判性极强的讽刺喜剧。陈白尘的讽 刺戏剧创作成就最大。作品有四幕剧魔窟 (1938) 、三幕剧乱世男女 (1939)独幕剧 未婚夫妻 (1940)三幕剧秋收 (1940)独幕剧禁止小便 、五幕剧结婚进行曲 (1942)三幕剧岁寒图 (1944)等等。老舍的残雾 (1939) 张自忠 (1940) 面子 问题 (1941) 大地龙蛇 (1941) 归去来兮 (1942)和袁俊的小城故事 边城故事 、 山城故事 美国总统号等也是优秀之作。这些戏剧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强

6、烈的现实主 义的战斗精神,有力的配合了抗战的需要。三:沦陷区:职业化、商业化的“剧场戏剧繁荣职业性剧团的大量出现、商业性演出的空前繁荣,是沦陷区戏剧景观中最引人注目之处。 这一时期的创作呈现出市民化的倾向。如姚克的清宫怨 、周贻白的天外天 ,还有 秋海棠等等。还有一部分话剧是通俗话剧,如杨绛的称心如意和弄假成真等。 (王晓文)19综述古典主义美学思潮的流变。中国的古典主义美学思潮要从学衡派、新月派说起。对于这两个学派所接受的新人文主义 及由此所派生的古典主义思潮,应有一种辩证的认识与整体的把握,其内质是对人类社会 现代化进程中负面成分的批判,属于质疑、反思“现代性”的理论范畴。它具有历史关怀

7、的内容,有着相应的意义取向,是作为对历史发展中激进力量的制衡而合理存在的,它与 现代社会的需求形成一种逻辑关联,一样属于新的时代。古典主义概念是动态的,随着历史进程呈现出多义的状况。其原初的概念内涵主要指继承 古代希腊、罗马文化艺术传统的思想倾向。而作为文学艺术思潮有狭义于广义之分。狭义 的是以 17 世纪的法国文学为代表,它的特点是:在政治上拥护和歌颂绝对王权,在思想上 提倡以“自我克制” 、 “温和折衷”为主要内容的“理性” ,尊重君主专制政治所需要的道德 规范;在题材上借用古代的故事突出宫廷和贵族阶级生活并且赋予他崇高悲壮的色彩。在 文学体裁上与封建等级观念相适应,划分为高低不同的类别,

8、并严格按照关于各种题材的 人为法则进行创作;在艺术上要求结构严谨完整,语言简洁明晰。广义的实质超出这一特 定历史阶段而具有相类似的精神倾向和美学风格的文学艺术思潮的特点,推崇理性、强化 道德、规范法则、选择中庸等,这一思潮在中国的发端带有强烈的反思、批判现代性的性 质。从 1922 年至 1934 年左右,又学衡派和新月派汇成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股不可忽视 的古典主义文学思潮。发端:由传统文学观念激发的本能性的抗衡 胡适的“逼上梁山”发动文学革命是因为梅 光迪、任鸿隽等的“逼迫” 。1915 年起胡适在思考中国文学与中国文字问题,提出白话文 是活文字,古文是半死的文字的观点,即遭到梅光迪的反对。

9、1916 年胡适提出“作诗如作 文”的改革方案,也遭到梅光迪的断然否定。因此,胡适在文章中归结如果没有梅光迪等 朋友的切磋,诘难反驳,他的文学改良主张不会经过那么大的变化,不会造出一条光明的 大道来。但梅光迪等作为中国新文学运动进程中第一波的反向力量的历史位置已确定下来。演进:承接西学的文化保守主义的悲剧 1922 年 1 月梅光迪、吴宓、胡先肃等在南京创办 学衡杂志至 1933 年终刊,共出版了 79 期。 学衡的办刊宗旨:“论究学术、阐求真 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无偏无党,不激不随。 ”这一宗 旨不同于林琴南等人的“国粹派” ,有其新的特征有新式的学理体系西方

10、的新人文主 义坚持学术独立,拒绝政治的追随,党派的偏激,以学术为生存真义,以阐求真理为终 极目的以中正中庸之道进行文化文艺批评,从而维护继承具有普遍永恒的人文价值的中 西方传统文化。由于“学衡派”的保守主义性质,对传统文化的捍卫,使它在充满反叛气 息的历史转折时期成为革命潮流的对立面,只能以悲剧而告终。高潮:理论体系的确立及实践性的论证与创造 如果说“学衡派”因侧重于人文传统、道 德理性的宣扬与建构,缺少介入文学理论与创作的实绩而受到质疑的话,那么中国现代文 学史上相对成熟的古典主义文学思潮则有赖于梁实秋、闻一多、邓一蜇、徐志摩等人完成。 梁实秋的“人性论” ;反对唯美主义,反对为艺术而艺术者

11、的“纯艺术”论。徐志摩的理性 的节制,标准的规范,常态的人性和健康与尊严的艺术标准等都构成了古典主义美学思潮 的具体内容。俞兆平:中国现代三大文学思潮新论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年版。20、怎样评价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诗?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从 1921 年至 1931 年的十年间,共写了志摩的诗 、 翡冷 翠的一夜 、 猛虎集 、 游云等四个诗集。在当时的诗坛产生过较大的影响。徐志摩说自己是“一个曾经有单纯信仰的流入怀疑的颓废” (猛虎集自序)的人。这话 不仅概括了他的思想发展倾向,同时也反映了他的诗歌创作上的特点,他是一个比较复杂 的诗人。在志摩的诗里,有一些反映现实的诗,多少表

12、现了积极向上的倾向。 这是一个怯懦的 世界要求个性解放,对“容不得恋爱”的社会现实表示了反抗;先生!先生 、 叫化 活该以人道主义精神控诉了现实的不平;婴儿表达了对未来的期望。这类诗载徐志 摩的诗作中只占少数,虽然对社会有所揭露和批判,但内容是浅薄的,其思想深度也很有 限。他所追求的理想是爱、自由和美。他把爱情和自由当作一种信仰,这种对爱情、自由的理 解是虚幻的。他憧憬的是“回到自然的单纯” 。应当指出,徐志摩的理想实际是对资产阶级 革命的期望,这种期望一旦破灭,他只能发出“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的哀叹。 因而陷入怀疑和颓废之中。他后期的诗更加显得残破、神秘、朦胧,感伤的情调更为浓重。

13、1928 年出版猛虎集时,徐志摩写了秋虫 、 西窗 ,反对马克思主义和诋毁无产阶 级革命文学。后来他在政治上对国民党和蒋介石也有所批评,他在猛虎集自序中,曾 期待自己有一个“真的复活的机会” ,作一个“认清方向,再别走错了路”的诗人。但到底 走怎样的路?他没有来得及明确回答,就死去了。作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徐志摩是以追求形式著称的。他的诗构思巧妙,比喻奇特,形式 多变,结构整饬、节奏感强,具有旋律美;语言的。21、陈独秀“革命文学论”的主要内涵是什么?1917 年 2 月,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革命论 。陈独秀勇敢地擎起“文学革命 军”大旗,以一种大无畏的精神和无坚不摧的气势,号召文学革命。

14、首先,陈独秀以欧洲文明进化为参照系,指出欧洲政治革命、宗教革命、伦理道德革命、 文艺革命具有革故更新、推动历史发展的进化作用,尤其是文艺革命的历史推动力极为巨 大。近代欧洲文明史就是一部革命史,庄严灿烂的欧洲就是革命的结晶。其次,陈独秀以与旧文艺彻底决绝的革命姿态,高张“文学革命军”大旗,提出文学革命 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 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 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1再次,陈独秀从国风、楚辞开始,分析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文学变革,指出魏、晋五言抒 情写事的文学革

15、命和唐代的韩愈等人文学变革所起的进步作用。同时,严厉斥责“明之前 后七子及八家文派之归、方、刘、姚”是十八妖魔辈,抨击他们既没有创造才能,胸中又 无物,其伎俩只是在仿古欺人,所以他们的文字没有存在价值,即使著作等身,与当时的 社会文明进化也没有丝毫关系,因此,陈独秀呼吁作家创作能推动社会进步、与时代人的 精神状况密切相关的文学作品。第四,陈独秀从形式和内容角度批判封建旧文学所具有的共同缺点:陈陈相因,有肉无骨, 有形无神;目光不越帝王权贵、神仙鬼怪和个人穷通命运,缺少对宇宙、人生、社会关注。 他进一步指出旧文学与“阿谀、夸张、虚伪、迂阔之国民性”互为因果,主张以革新文学 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

16、的途径。最后,陈独秀分析文学对于欧洲文化的重要建设作用,呼唤中国文学界也出现像“卢梭” 、 “左拉” 、 “康德” 、 “王尔德”那样的文学豪杰,来推动中国的政治革新、社会进步和文化 建设。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以文艺复兴以来的欧洲文明进化为参照系,论述文学革命是政治、文化、民族性格、伦理道德等一切事物的革命先导。陈独秀的文章与胡适的文章前后呼应、 互相补充,共同促进了文学革命的爆发。(张丽军)22、胡适的白话文学主张的主要内涵是什么?1917 年 1 月 ,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 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指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着手,向旧文学宣战。胡适陆续发表 了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 论文学改革的进行程序 、 谈新诗 、 文学进化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