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类会议报告中国海膜科蜈蚣藻属四个新种的生活史研究关云

上传人:ji****72 文档编号:54416275 上传时间:2018-09-12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3.9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藻类会议报告中国海膜科蜈蚣藻属四个新种的生活史研究关云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藻类会议报告中国海膜科蜈蚣藻属四个新种的生活史研究关云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藻类会议报告中国海膜科蜈蚣藻属四个新种的生活史研究关云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藻类会议报告中国海膜科蜈蚣藻属四个新种的生活史研究关云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藻类会议报告中国海膜科蜈蚣藻属四个新种的生活史研究关云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藻类会议报告中国海膜科蜈蚣藻属四个新种的生活史研究关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藻类会议报告中国海膜科蜈蚣藻属四个新种的生活史研究关云(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海膜科蜈蚣藻属四个新种的生活史研究,研究生:关 云导 师:王宏伟教授,1、蜈蚣藻属(Grateloupia C.Agardh)隶属于红藻门(Rhodophyta)杉藻目(Cry-ptonemiales)海膜科(Halymeniaceae)。,一、背景,发现盘状体上可生长出丝状体,而丝状体附着到基质上可再次形成盘状体,对厦门地区沿海产的蜈蚣藻(G. filicina)与繁枝蜈蚣藻(G. ramosissima)的孢子发生类型进行了人工研究,对带形蜈蚣藻(G. turuturu)的果孢子及盘状体发育进行了深入的探讨,1947年,猪野俊平等,1988年,Migita,1986,刘凤贤等,2012

2、年,王高歌等,认为蜈蚣藻的发生形式为间接盘状型, 有时也以间接丝状型的发生类型出现 。,2、蜈蚣藻属的培养研究进展,二、蜈蚣藻属四个新种的生物学特征,1、大连蜈蚣藻(G. dalianensis H.W.Wang et D.Zhao,sp. nov.),发现:本研究室于2010年在通过形态观察和rbcL基因序列分子分析的基础上发现的一个蜈蚣藻属的新种 命名人:王宏伟 发表状态:已发表于海洋学报英文版 模式标本:现存于辽宁师范大学植物标本馆 外部形态特征:藻体呈紫红色,质软,藻体直立,15-30 cm高,主枝扁压状,1-2回羽状分枝,小枝对生或偏生,藻体顶端及基部均有小育枝,2、莺歌海蜈蚣藻(G

3、.yinggehaiensis H.W.Wang etR.X.Luan, sp. nov.),发现:本研究室于2010年在通过形态观察和rbcL基因序列分子分析的基 础上发现的一个蜈蚣藻属的新种 命名人:王宏伟 发表状态:已发表于海洋学报英文版 模式标本:现存于辽宁师范大学植物 标本馆 外部形态特征:藻体呈紫红色,质软,叶状,5-11cm高。主枝扁压,小枝对生或偏生,基部轻度缢缩,末端尖。,3、多枝蜈蚣藻(G.ramosa Wang & Luan sp. nov.),发现:本研究室于2010年在通过形态观察和rbcL基因序列分子分析的基础上发现的一个蜈蚣藻属的新种 命名人:王宏伟、栾日孝 发表

4、状态:已被中国海洋与湖沼英文版接收,于近期发表 模式标本:现存于辽宁师范大学植物标本馆 外部形态特征:藻体呈紫红色,直立生长,5-10 cm高。枝状分枝繁复,多对生,顶端分枝渐尖,聚合,形似爪状。藻体基部缢缩3-6 mm,下端稍膨大,上端呈尖状。,发现:本研究室于2010年在通过形态观察和rbcL基因序列分子分析的基 础上发现的一个蜈蚣藻属的新种 命名人:王宏伟、赵丹 发表状态:论文正在整理中模式标本:现存于辽宁师范大学植物标本馆 外部形态特征:藻体紫红色,直立,10-18厘米高,3-6厘米宽,扁压状主枝,分枝对生或偏生,分枝基部和顶端均常有小育枝,藻体叶片的顶端呈剑形。生殖结构分布于整个藻体

5、表面。通过圆盘状固着器附在礁岩上。,4、黄海蜈蚣藻(G. huanghaiensis Wang & Zhao sp.nov.),许多藻类学家曾经做了很多藻类研究工作, 但就蜈蚣藻属的培养而言, 蜈蚣藻属海藻的孢子发 生学的研究以及生活史的具体研究还很少。也因为蜈蚣藻属从1822年建立以来,许多的权威的藻类分类学家都在力求完善蜈蚣藻的形态学以及分子系统学,特别是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对蜈蚣藻的研究飞速发展。但是藻类学者们针对蜈蚣藻囊果的发育过程以及系统的培养过程的研究还很少,其孢子的发育过程,生活史的繁殖特征的一致是否能作为海藻分类的依据,能否成为确立新种的证据(属内种间的发生类型是

6、否有差异),都值得我们更加深入的研究。为此,我们对大连蜈蚣藻,莺歌海蜈蚣藻,黄海蜈蚣藻和多枝蜈蚣藻进行了培养,对其生活史进行了研究,并阐述了不同温度,光照强度对丝状体、盘状体、直立体形成及生长的影响,同时也掌握了不同生长因子对生活史各个阶段在实验室培养条件下的影响。该研究为蜈蚣藻属海藻的种质保存、人工养殖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三、研究目的与意义,四、实验材料和方法,1、材料,材料处理 藻体培养与观察 培养温度设置 :光照强度被控制在15002500lx 照度,光照周期为12L/12D。温度变量分别设为10、15、20进行培养。 培养光强设置 :培养室内的培养温度控制在18-25之间(室温条

7、件下),光照变量包括高光照强度2500lx和低光照强度1500lx。,2、 方法,四、实验结果,果孢子的发生过程 温度对大连蜈蚣藻盘状体生长的影响 温度对大连蜈蚣藻直立体生长的影响 光照对大连蜈蚣藻孢子发生的影响 生活史,1、大连蜈蚣藻(G. dalianensis H.W.Wang et .Zhao, sp.nov.),果孢子的发生过程,温度对大连蜈蚣藻孢子的盘状体生长的影响,温度对大连蜈蚣藻孢子的直立体体生长的影响,光照对大连蜈蚣藻孢子发生的影响,生活史,2、莺歌海蜈蚣藻(G. yinggehaiensis H.W.Wang et R.X.Luan, sp. nov.),果孢子的发生过程

8、温度对莺歌海蜈蚣藻盘状体生长的影响 温度对莺歌海蜈蚣藻直立体生长的影响 光照对莺歌海蜈蚣藻孢子发生的影响 生活史,果孢子的发生过程,温度对莺歌海蜈蚣藻孢子的盘状体生长的影响,温度对莺歌海蜈蚣藻孢子的直立体生长的影响,光照对莺歌海蜈蚣藻孢子发生的影响,生活史,3、多枝蜈蚣藻(G.ramosa Wang & Luan sp. nov.),果孢子的发生过程 温度对莺歌海蜈蚣藻盘状体生长的影响 温度对莺歌海蜈蚣藻直立体体生长的影响 光照对莺歌海蜈蚣藻孢子发生的影响 生活史,果孢子的发生过程,温度对多枝蜈蚣藻孢子的盘状体生长的影响,温度对多枝蜈蚣藻孢子的直立体生长的影响,光照对多枝蜈蚣藻孢子发生过程的影

9、响,生活史,4、黄海蜈蚣藻(G. huanghaiensis Wang &Zhaosp. nov.),果孢子的发生过程,温度对黄海蜈蚣藻孢子的盘状体生长的影响,光照对黄海蜈蚣藻孢子发生的影响,生活史,五、结论,1、蜈蚣藻属海藻的生活史类型相似,均为同型的配子体、四分孢子体和果孢子体三相世代组成。 2、蜈蚣藻属海藻的生活史主要包括果孢子的附着与萌发、盘状体与直立体的生长过程、四分孢子体的形成、四分孢子的萌发及形成配子体的过程、果胞受精后发育成果孢子体(囊果)。 3、大连蜈蚣藻、莺歌海蜈蚣藻、多枝蜈蚣藻的果孢子的早期发育过程相类似,都主要经过了孢子释放与萌发期,基本细胞形成与分裂期,盘状体期和直立

10、体形成四个时期,并且基本细胞都是原位分裂,分裂形成盘状体。而黄海蜈蚣则不同,在盘状体形成之前它的基本细胞首先分裂形成了丝状体,并且在芽体的中端或者末端会出现二叉甚至三叉分枝体。,4、温度对四新种蜈蚣藻的生长产生了影响。20是盘状体生长的最适条件,此条件下不仅盘状体生长速度最快,直立体的生长也在加速;15时会减缓盘状体,丝状体以及直立体的生长速度,使得盘状体的颜色变淡。而低温(10)时盘状体,丝状体和直立芽体的生长非常缓慢甚至停止,并且盘状体的色素会有所减少,使得盘状体的颜色变浅甚至变白。 5、光照强度的不同对藻体孢子的生长也具较大影响,在低光照强度下的孢子的生长速度明显高于同一温度下的高光照强度条件下培养的孢子。在18-25条件下,低光照条件更适宜盘状体和直立体的生长, 强光照会破坏藻体色素的形成并抑制藻体的生长;高光照强度 下不能形成丝状体,低光照强度下有丝状体形成,并且组成丝状体细胞的数量不断增多,盘状体的直径也不断增长。,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