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家庭教育论文聊斋志异论文:残忍教育法的先行者

上传人:zhuma****mei1 文档编号:54413767 上传时间:2018-09-1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设计论文)家庭教育论文聊斋志异论文:残忍教育法的先行者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毕业设计论文)家庭教育论文聊斋志异论文:残忍教育法的先行者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毕业设计论文)家庭教育论文聊斋志异论文:残忍教育法的先行者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毕业设计论文)家庭教育论文聊斋志异论文:残忍教育法的先行者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毕业设计论文)家庭教育论文聊斋志异论文:残忍教育法的先行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设计论文)家庭教育论文聊斋志异论文:残忍教育法的先行者(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w家庭教育论文聊斋志异论文:残忍教育法的先行者残忍教育法的先行者摘 要:被认为起源于西方的“残忍教育法”早在我国古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的聊斋 志异中就有所体现。本文根据聊斋志异细柳篇并结合现代家庭教育的实际总结出 “残忍教育法”的三个实施要点,值得当代父母借鉴。 关键词:聊斋志异细柳 “残忍教育法” 宽严相济 因材施教 在日本,一位父亲带着 6 岁的儿子去郊游,父亲钓鱼,儿子在一旁玩耍。在离湖边不远处, 有一个很深的大坑,孩子好奇,自己偷偷摸索着下到坑里。玩了一会儿后他发现,大坑离地面 很高,下来容易上去难。于是他不得不求助正在钓鱼的父亲:“爸爸,爸爸,帮帮我,我上不去了!” 父亲没有理他。他第

2、一个反应就是愤怒,开始直呼父亲的名字,并称之为“八格牙路”,父亲 仍不理他。天渐渐地黑下来,出于恐惧和无助,他的第二个反应是哭泣,结果得到的反应还是 沉默。之后,他不得不自己想办法了。他在坑里转来转去,寻找可以上去的途径,终于他发现 在坑的另一面,有几棵可以用于攀缘的小树。他艰难地爬上来。此时此刻,他发现父亲还在那 里叼着烟卷,悠闲地钓鱼。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顽童没有抱怨,更没有愤怒,而是径直走到 父亲身边,自豪地对父亲说:“老爸,是我自己上来的!”1 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在生活中磨炼自己的意志,这种盛行于西方的残忍育儿法被 广泛介绍到了中国。在中国家庭教育网的“八面来风”专栏随便一搜索

3、就会找到许多类似 的文章,如美国父母: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买单 、 西方家长“残忍”育儿法 、 澳大利亚 的“残酷”育儿法等等。1更有人呼吁要学做“狠心”父母。1其实残忍教育法并非现 在才有,早在三百多年前聊斋志异中就描写了一个残忍教育法的先行者细柳。对于 残忍教育,她不仅有独到而系统的理论,而且有成功的实践。其方法归纳起来包括:敢于把孩 子放飞到社会当中,“让孩子懂得自作自受”2;宽严相济;因材施教。 一、敢于把孩子放飞到社会当中,“让孩子懂得自作自受” 过于宠爱孩子,怕孩子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经历风雨,这是目前中国普遍存在的一个教子 误区。家长溺爱孩子的结果是孩子畏首畏尾,缺乏最基本的抗挫折能

4、力。在夏令营中的较 量3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1992 年 8 月,77 名日本孩子来到了内蒙古,与 30 名中国孩子一 起举行了一个草原探险夏令营。中国孩子病了回大本营睡大觉,日本孩子病了硬挺着走到底; 日本家长乘车走了,只把鼓励留给发高烧的孩子,中国家长来了,在艰难路段把儿子拉上车。 文中提到中国孩子抗挫折能力差的缺点暴露无遗,从而引发了一场有关如何教育孩子的大讨 论。其实,对于非常顽劣的孩子,敢于把他们放到社会中去经历风雨,让孩子懂道理,这对他们 的健康成长是有益的。在这方面,细柳的育儿策略值得借鉴。 细柳嫁给高生几年后就守了寡,面对懒惰不肯读书的前室遗孤长福,打也打了骂也骂了, 但他依然

5、冥顽如故。于是她毫不犹豫地让长福换上破烂衣服去放猪。长福受不了苦,丢下猪 逃跑了。细柳听之任之,不打听不追问。几个月后长福在外边无处要饭了,央求邻居向母亲求 情,想要回家。小说中有一处细节,说长福在父亲死后“娇惰不肯读,辄亡去从牧儿游”4,以 为放牧孩子的生活值得羡慕。但他并不知道这些孩子生活的艰辛,细柳之所以让他去“牧豕” ,就是想让长福亲自体验一下放牧孩子的艰难生活,让他明白不好好读书的后果。通过生活的 磨炼,让孩子懂得自作自受的道理,这种教育方法的效果很好,经过生活磨砺的长福再去读书 时“勤身锐虑,大异往昔”,三年后其文章就受到中丞的器重。细柳的亲生儿子长怙有“淫赌” 的毛病,一次他要求

6、出外经商,实际上是以经商为名出外寻欢作乐。细柳也敢于放他出去,并w给他碎金三十两,最后还给他假“铤金一枚” 。长怙宿于名娼李姬之家,很快将三十两碎金挥 霍一空,最后被李姬出卖,锒铛入狱。细柳让长怙自作自受,通过实践让他明白“淫赌”的可 怕后果。只有让他亲身体验到自己行为后果的严重,他才能真正痛改前非。 让孩子在生活的挫折中接受教训,从而改正自己的缺点,这是细柳残忍教育法的第一个要 点。 二、宽严相济的教育方法 教育孩子是一门艺术。细柳究竟采取的是什么样的教育方法呢?对此不同的论者有不同 的解释,有的说是“有杀伐决断,拒绝妇人之仁”5,有的认为“细柳乃劝善惩恶的作品, 目的是歌颂继母对前房子女的

7、责任感”6,还有论者提出“忍心对孩子进行磨难教育”7 是细柳家庭教育思想的精髓。总之,多数论者都认为细柳教育孩子的方法就是严格,甚至残忍,这 就是所谓的残忍教育法。这种看法虽有道理,但不全面。 细柳对孩子的要求非常严格,长福不好好读书,就让他换上破衣服放猪,并跟仆人一起吃 残羹剩饭。天冷了,长福身上没有保暖的衣服,脚上没有鞋子,冻得“缩头如丐”,细柳也“漠 不为意”,甚至当他在社会上要饭几个月被折磨得形容憔悴想回家时,细柳仍然吓唬说要打他;长 怙不读书后,细柳毫不手软地要求他与奴辈一起劳作,稍一偷懒就“诟骂从之”,甚至亲自设 下计谋,将亲生儿子送进监狱。细柳教育孩子有点残忍,但她并非一味地残忍

8、,其残忍中也包 含有宽容。比如对长福,知道他逃跑后几个月在外边“乞食无所”真心诚意地想回家时,这时 候母子俩有一段对话: 女曰:“若能受百杖,可来见。不然,早复去。 ”福闻之,骤入,痛哭愿受杖。母问:“今知改 悔乎?”曰:“悔矣。 ”曰:“既知悔,无须挞楚,可安分牧豕,再犯不宥!”福大哭曰:“愿受百杖, 请复读。 ”女不听。邻妪怂恿之,始纳焉。 细柳口头上要打他,但知道长福真心悔过后就饶恕了他。细柳心里希望他读书学习,但欲 擒故纵,故意逼他继续“安分牧豕”,让他自己“愿受百杖,请复读”,这时候细柳“濯发授衣, 令与弟怙同师” 。从行动上看,细柳已经宽恕了曾经犯过错误的孩子,因为他已经真心改过,

9、残 忍的手段起到了效果,这时候应该宽容了。 宽严相济的教育方法,在对长怙进行教育时表现得更加明显。细柳发现儿子学习很差,马 上让他“弃卷而农”,长怙怕吃苦,细柳对他非打即骂,知道他有赌博嫖娼的恶习后将他“杖 责濒死”单纯的严格残忍并不能使“浪子回头”,残忍必须和宽容结合才能起到最佳的 教育效果。长怙带着假银子刚出门经商时,细柳就对长福说:“记取廿日后,当遣汝之洛。我 事烦,恐忽忘之。 ”对孩子的惦记牵挂之心不言自明。二十天后,当长福提醒她时,细柳是先叹 后泣,说了这么一段话:“汝弟今日之浮荡,犹汝昔日之废学也。我不冒恶名,汝何以有今日?人 皆谓我忍,但泪浮枕簟,而人不知耳!”细柳也想宠爱甚至娇

10、惯自己的孩子,也不愿意对孩子残 忍。可是为了能使孩子们成才,她甘冒恶名,顶着巨大的压力推行她的残忍教育法。 “泪浮枕 簟”表明细柳在内心深处也渴望给孩子多一点宽容,少一点责骂。但是她明白现在对孩子的 宽容其实是对他一生的残忍。后来长怙出狱了,回家后担心母亲生气,“膝行而前”,请求母 亲的原谅,细柳责备了他两句后“始叱之起” 。这时候细柳已经原谅了这个曾经犯过错误的 孩子。后来见他痛自悔改,“家中诸务,经理维勤”时,对他就更加宽容了,“即偶惰,母亦不呵 问之。 ”因为这不是品质方面的问题,可以适当地宽容。 总之,细柳对孩子的教育是宽严相济,在帮助他改正错误的过程中严厉对待,改过自新后 则适度地宽

11、容他的小毛病。 三、因材施教 w论语先进中,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 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 ”公西华问 孔子为什么同样的问题答案却不同,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 以我约束他。 ”8针对不同人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这种因材施教的教育策略在细柳篇中也得到充 分体现。长福与长怙同样都有缺点,但细柳的教育方法却各有不同。长福是“娇惰不肯读”, 总跟放牧的孩子一块玩,细柳就按他的意愿,让他去“牧豕”,让他明白牧儿的生活并不像他 想象的那么美好,最终的目的还是引导他读书。长怙则不同,

12、他在读书这方面很迟钝,“读数 年不能记姓名” 。细柳也锻炼他,让他干农活,让他出外经商,并让他带着银子和巨金,这当然是 为了让他吃苦头,但更重要的是让他积累经商的经验。在洛阳名娼之家,当他没钱后李媪的 “冷语侵客”,曾经宠爱的名妓李姬对他的出卖,以及在狱中因为没钱而被狱卒虐待的经历, 使他充分认识到了世情冷暖。根据孩子的兴趣,有针对性地进行锻炼,这就是细柳因材施教的 教育策略。另外,当长福改过自新后,面对染上赌博、嫖娼恶习的亲生儿子长怙,细柳是“衣 服饮食,母辄以美者归兄” 。这种一碗水故意不端平的教育策略适合于长怙,却不适合于长福, 因为长怙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而长福则是前房所生。如果对长福采

13、取这种教育方法,则会让年 幼的孩子心里蒙上阴影,这也体现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细柳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取得了巨大成功,“是年福秋捷,又三年登第;弟货殖累巨万矣” 。 兄弟两个都拥有了美好前程,这成功里蕴含着细柳的心血和智慧。可以说如果没有放牧乞讨 的生活磨炼,如果没有“伪金案”中对人生、世事的深刻体察,就没有两兄弟的成功。由此我 们也不禁佩服细柳的相人术,她怎么知道谁适合读书,谁适合经商呢?作品开头有交代,细柳 “少慧,解文字,喜读相人书”,这样看来似乎是读相人书的原因,实则不是,是因为她“心思更 细”,这在故事开头从细柳的理家能力中就能看出。因此,细心的细柳在生活中对孩子兴趣、 态度的明察秋

14、毫,保证了她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成功。细心观察孩子的兴趣所在,针对孩子的 兴趣采取因材施教的育儿策略,才能帮助孩子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道路。 借助于细柳教育孩子的故事,蒲松龄对家庭教育进行了深入思考,而这种思考是和清代教 育小说的繁荣这一社会背景分不开的。清代,以歧路灯为标志的教育小说大量出现,总数 有近 130 篇,其中探讨了继母施教、理智施教等问题。9细柳中的残忍教育法正是在这 样的社会背景下,又结合了蒲松龄多年当私塾教师的经历进而总结出来的。 “让孩子懂得自 作自受” 、宽严相济的教育方式、因材施教的教育策略是这种残忍教育法的基本内容,值得 当代父母借鉴。 注释: 1教育部关工委家教中心主办

15、,中国家庭教育网,“八面来风” 。 2卢勤:卢勤谈如何爱孩子,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年版。 3孙云晓:原题我们的孩子是日本人的对手吗,见黄金时代第 7 期。1993 年 11 月读者全文转载时题目变为夏令营中的较量 。 4本文细柳篇的引文均见蒲松龄:聊斋志异卷七,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年 版。 5马瑞芳:马瑞芳讲聊斋,北京:中华书局,2005 年版,第 273 页。 6于天池:论蒲松龄的教育思想与聊斋志异的教育精神,蒲松龄研究,1999,(02)。7滕云平,孟庆安:子女成材需要家长自身硬读聊斋志异细柳 ,教育艺术,w2001,(12)。 8杨伯峻译注:论语先进篇第十一,北京:中华书局,2006 年版。 9刘莉:清代教育小说鸟瞰,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