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刘勰的视听觉美学思想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4328398 上传时间:2018-09-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刘勰的视听觉美学思想 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论刘勰的视听觉美学思想 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论刘勰的视听觉美学思想 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论刘勰的视听觉美学思想 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论刘勰的视听觉美学思想 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刘勰的视听觉美学思想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刘勰的视听觉美学思想 (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论刘勰的视听觉美学思想 论刘勰的视听觉美学思想论刘勰的视听觉美学思想 论刘勰的视听觉美学思想精品 源自地 理 科摘 要:前人对于刘勰的研究往往忽视其视听觉美学思想,这是不 全面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没有设专章论述其视听觉美学思想。 但其散见于声律、丽辞、练字、知音等多篇之中。 刘勰对于视听美非常重视,同时文心雕龙本身又是其视听觉美学 思想最好的体现。 关键词:刘勰 视觉美学思想 听觉美学思想 刘勰创作的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一部伟大的理论着作。它体大 思精、体大虑周,为后人所推崇。前人对于刘勰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刘 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的文艺思想以及美学范畴加以研究,对于刘 勰的视听觉美学思想研究不多。

2、事实上刘勰既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 性,又不忽视文章形式美的重要性。他在文心雕龙中提出了不少 关于文学创作的视听觉美学思想,同时文心雕龙本身又为其提出 的思想做出了很好的例证。 一、文心雕龙中的听觉美学思 想 刘勰在声律篇中集中阐述了其听觉美学思想。刘勰充分 认识到音律美的重要性。他认为:“故言语者,文章关键,神明枢机,吐 纳律吕,唇吻而已。”他还认识到,如果声律运用得当,能够使“声 转于吻,玲玲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反之,如果声律运用不 当,则产生“吃文”之患,文章读起来疙疙瘩瘩,像口吃。刘勰结合当 时文学实际认为声律运用不当的原因在于“生于好诡,逐新趣异,故厚 唇纠纷。”解决的办法是

3、“务在刚断。左碍而寻右,末滞而讨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已经注意到平仄的调配问题,并对其进行了有 益的探索。比如沈约的四声八病说。四声八病说有合理的部分,但亦 有弊端。用八病说来衡量作品有时过严,有时又过宽,标准并不一致。 刘勰的高明之处在于他认识到格律不是可以由一个人主观制定的,它 是自然形成的。进而提出有关格律的一些原则。比如根据“响有双 叠”,提出“双声隔字而每舛,叠韵离句而必睽”。 刘勰在重视 音律的同时更强调与情思的协调,主张“吹律胸臆,调钟唇吻”。刘勰 还提出了表达情思与选用音律的一般规则:“标情务远,比音则近。” 刘勰的这些观点都是符合实际的,对后世文学的创作以及格律的最终

4、形成并确定有重要的意义。 莱辛在关于拉奥孔中的一段话可看作对刘勰重视文学作品听觉美的注解。他认为:“诉诸听觉的先 后承续的人为的符号和诉诸听觉的先后承续的自然符合的结合,在一 切可能的结合之中无疑是最完美的,特别是在这两种不仅涉及同一感 觉,而且可以同时用同一感觉器官去接受和复现。诗与音乐的结合就 属于这一种,自然仿佛不仅注定他们要结合,而且注定他们要成为同一 种艺术。” 二、文心雕龙中的视觉美学思想 刘勰对于 文章的视觉美非常重视,在练字篇中论述了其视觉美学思想,明确 提出提出了四种用字应该避免的问题:“一避诡异,二省联边,三权重 出,四调单复。”刘勰还逐一解释避免的原因:“诡异者,字体瑰怪

5、者 也。”因为“一字诡异,则群句震惊”,“两字诡异,大疵美篇”,“三 人弗识,则将成字妖矣”。并举曹摅的诗句为例来说明,“岂不愿斯游,褊 心恶哅呶。”其中“哅呶”两个字形状过于怪异,因而“大疵美篇”。“联边者,半字同文者也。状貌山川,古今咸用,施与常文,则龃龉 为瑕,如不获免,可至三接,三接之外,其字林乎!”省联边是省同一 偏旁的字。这是因为古代文字竖行书写,如果一连多字偏旁相同,则在 视觉上会产生误导,使人产生字体分离、归属无定之感,整个篇章就会 显得杂乱。就会像按照偏旁排列的字林那样缺少视觉美感。联 边之例很多。如班固的西都赋:“鸟则玄鹤白鹭,黄鹄鵁鹳,鸧鸹 鸨鶂,凫鷖鸿雁”以及张衡的西京

6、赋中“鳣鲤鱮鲖,鲔鲵鲿鲨”对 读者难以产生视觉美感。 刘勰认为还应该避免“重出”的弊病 因为在同一句中出现了相同的字,就会产生视觉上的雷同感。但是刘 勰又强调“若两字俱要,则宁在相犯。”即纯形式美必须服从合目的 形式美的需要。刘勰认识到其难度,因此感叹到“故善为文者,富于万 篇,贫于一字,一字非少,相避为难也。”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毛 笔作为书写工具,所选用字形的“肥瘠”就会直接影响到整篇文章的 视觉美感。不善酌字者会使文章的视觉效果差:“瘠字累句,则纤疏而 行劣;肥字积文,则黯黕而篇闇。”反之,“善酌字者”则能使文章 “参伍单复,磊落如珠”。所以所以其字体视觉美思想是有很强的现 实意义的。

7、三、文心雕龙中视听美与思想情感美相结合的 思想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了许多视听美学思想,但是他并 不是孤立的谈论视听美,他注重视听美与思想情感美的结合。他在 文心雕龙的很多篇章中都有所论及。如在情采篇中主张的 “文附质”和“质待文”的观点就是强调视听美要和思想情感美相 结合。他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好的文章应该质文并重。 刘勰在 情采篇中又进而论述到:“故为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 是也;二曰声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五色杂而成黼黻,五音 比而成韶夏,五情发而为辞章,神理之数也。”在此刘勰明确提出了视 觉美(形文)、听觉美(声文)与思想情感美(情文)相结合的思想。 刘勰在情采篇中

8、还提出了三个结合的具体原则:“夫能设模以位 理,拟地以置心,心定而后结音,理正而后摛藻,使文不灭质,博不溺心,正 采耀乎朱蓝,间色屏于红紫,乃可谓雕琢其章,彬彬君子矣。”即选择 适宜的体裁来写出思想内容,用适当的风格来反应性情。心情义理确 定了在运用声律,辞藻等把内容加以外化,实现质文并重的目的。刘勰 创作文心雕龙是有现实针对性的,批评了当时文胜质衰的现象,认 为“繁采寡情,味之必厌。”他充分肯定质的重要性:“心术既形,英 华乃瞻。”同时又肯定了文的重要性:“言以文远,诚哉斯验。” 刘勰在知音篇中还从鉴赏的角度强调了视听美与思想感情美相 结合的重要性。他认为鉴赏作品需要有“六观”:“一观体位,

9、二观置 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既形,则优劣见矣。 ”在此刘勰认为读者应从这六个方面综合对一篇文章进行考察,从而 判断文章的优劣。读者进行判断时既要注意作品的内容又要注意作 品的形式。 四、文心雕龙本身就是体现刘勰文学思想的典 型例证 文心雕龙全书均以骈文写就, 语言优美, 文辞流畅, 句式齐整, 韵律协和( 如每篇后的“赞曰”) , 同时, 论说言之成物, 见解独到精要, 分析条顺思畅, 评论公允宽容。后人认为齐梁时期 “美包众有,华耀九光”的骈文唯彦和之文心雕龙,因而刘勰被冠 之以“晋以下骈文之大宗” 骈文这种形式,在总体上有以下这些 特点:语言对偶,句式整炼,声韵

10、和谐和辞采华丽。从视觉的能指来看 方块字可以使骈文语句长短一致,排列整齐,对称均衡,较其他语言远 胜一筹;另外,汉字是象形文字,彼此的含义具有相互印证性。这使得 两两相对的一组句子整体表达的含义明显大于两个单句的意义之和, 还可以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力,从不同的角度反复深入,不断丰富意义 的表达大大充实读者的感受。 魏晋时期音韵学迅速发展,文人们 有意识的把这一成果运用于文学创作。沈约就在宋书谢灵运传 中指出:“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 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 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要求作家能娴熟的运用音韵技

11、巧。 另外声音的高低起伏,抑扬顿挫和人的情感密切相关,因而读者还可以 根据对音律的关注来揣测作品的情感属性,更好的生成作品的艺术价 值。文心雕龙具有骈文的形式美同时又具有内容美,充分体现了 刘勰的文艺思想。 总之,刘勰认为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既要体现 “形文”之美,就是文字华丽,体制完备,如“五色杂而成黼黻”,展现 出作品整体形式的视觉美;又要呈现出作品的“声文”之美,就是音韵 和谐,“势若圆圜”,前后圆转,体现出作品的韵律节奏美,也就是作品 的听觉美;还要体现出“情文”之美,即性情所铄,志以实文,文以表情, 展现作品的性情之美、思想之美,即作品的内容之美。 注释: 刘勰着,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

12、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年版. 下文中所引文心雕龙中的内容均出自此书. 二人转表演艺术 的美学特征二人转表演艺术的美学特征 二人转表演艺术的美学特征研究探讨二人转表演艺术的美学特征,就可能把二人转表演艺术 的理论研究从原有的艺术层面上升到更高级次的美学层面,即艺术哲 学层面,因为美学曾被德国着名美学家黑格尔称作是“艺术哲学”。 哲学代表着人类理性的最高形式,艺术代表着人类感性的最高形式,他 们一道构成了人类精神王国的两座高峰。 具体而言,二人转表演 艺术的美学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民间性 着名二人转 理论家田子馥在其所着的二人转本体美学一书中,将二人转称作 “民间剧诗”,他指出

13、:“东北二人转语言,是极丰富的民间艺术宝库, 它扑朔迷离,五彩缤纷,用一般的方法,是不易得到全面阐释的。” “民间诗不一定都是农民亲手创造的,但确是民间作品,包括 民歌、民谣、短诗及二人转唱词,包括诗体故事,在民间保存 下来传播开去,它是按东北农民的理想、意愿,抒发一种情怀,创造一 种意境,充满着游戏、娱乐和谐趣氛围。虽说不是严格意义的诗,却饱 含着诗趣,必须当作诗去写,才能加剧诗的情味。”(二人转本体美 学第 277 页) “民间剧诗”的核心是它的民间性,即王肖先生所 说:“二人转的唱词,过去有的长达三百句,短的二三十句,一般都有二、 三百句。今天多半在一、二百句之间。一、二百句唱词,要写景

14、、写 人、写故事,确实不易,要有技巧。艺人要求好唱词,要有实惠嗑儿、 骨头话、扎心段、喜兴词、活动篇和优美句。这是艺人多年演唱的 经验,从中可以悟出一点道理。”(土野的美学第 39 页) 二人 转剧本的民间性,要求其表演艺术也要以民间性的美学特征与之相匹 配。因此,二人转表演艺术属于民间艺术范畴,即是“草根文化”、 “平民艺术”,而不是“精英文化”、“高雅艺术”,是“下里巴人” 而不是“阳春白雪”。 因此,又派生出二人转表演艺术的土野性、 通俗性、浅显性等特点,皆以民间性为根,这一民间性特点,在赵本山、 小沈阳等二人转表演艺术中,得到生动的展现。 二.地域性 二 人转作为东北地区的艺术形式,充

15、满地域性特点,它素以“东北人、东 北事、东北风、东北味儿,东北情”的地域性美学特征着称于世。 众所周知,地域文化是民族化集合体中最基本的构成要素,鲁迅先生说 过:“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鲁迅 全集第 12 卷第 391 页) 二人转整体的地域性美学特征,决定了其表演艺术也必须以地域性美学特征为神髓。这种地域性,不仅体现 在“东北性”上,而且体现在东北三省的不同地域性上。所谓二人转 的四大流派:“南靠浪,北靠唱,西讲板头,东要棒。”即指以辽宁营口 为代表的二人转以舞(浪)为重;北路以黑龙江北大荒为代表的以唱为 主;辽宁黑山为中心的以板头瓷实为重;东路以吉林市为代表的以五彩 棒为重。这种地域性美学特征,至今仍在延续发展。以“北派”二人 转表演艺术为例,从徐生、吕鸿章(“大彩霞”)、胡景歧(“胡二浪”)、 蔡兴林(“粉蝴蝶”、“二人转的梅兰芳”),到改革开放以后的黄启 山、张野、刘劲松、刘秩等等,都以鲜明的黑龙江“北派”二人转地 域性美学特征取胜,即以粗犷豪放、火爆热烈为主要特点,这又与黑土 文化的精神相一致。 三.创新性 任何艺术都要与时俱进,不断 创新,才能不断发展,不断繁荣。二人转表演艺术以创新发展性的美学 特征,赢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艺术辉煌。仍以黑龙江二人转的表演艺术 为例,张野在傻子相亲中,以精彩的“说口”、“唱腔”、“使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