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技术论文参考范文:夏热冬暖区域绿色建筑技术应用和法规配套分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4313709 上传时间:2018-09-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7.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工程技术论文参考范文:夏热冬暖区域绿色建筑技术应用和法规配套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建筑工程技术论文参考范文:夏热冬暖区域绿色建筑技术应用和法规配套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建筑工程技术论文参考范文:夏热冬暖区域绿色建筑技术应用和法规配套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建筑工程技术论文参考范文:夏热冬暖区域绿色建筑技术应用和法规配套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建筑工程技术论文参考范文:夏热冬暖区域绿色建筑技术应用和法规配套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工程技术论文参考范文:夏热冬暖区域绿色建筑技术应用和法规配套分析(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建筑工程技术论文参考范文:夏热冬暖区 域绿色建筑技术应用和法规配套分析 第一章 绪论1.1 研究背景十二五规划国家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论文 范文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兴衰,是具有全战略性 的重大决策。面对环境日益恶化,需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 方面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 明水平。尽管我国近些年我国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仍没有改 变粗放型的发展方式。据人民的数据显示,09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 占全球的 8.5%,而消耗的钢材占 46%,煤炭占 45%,水泥占 48%,油气占 10%,化学耗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排量居世界 前列。我国的生态

2、环境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1 据建设部测算, 2020 年2030 年左右,我国建筑能耗将占总能耗的 30%40%。2 早在 1996 年我国就颁布实施了新建建筑必须 节能 50%的强制性设计标准,但截至到 2010 年,据统计只有约 10%的建筑达到了目标,与原预期相差甚远。建筑行业节能减排势 在必行。 温家宝总理对绿色建筑发展作出如下批示:发展 绿色建筑,最大限度地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减少污染,保护 环境,改善居住适应性、健康性和安全性,不仅是转变建筑业发展 方式和城乡建设模式的重大问题,而且直接关系群众的切身利益和 国家的长远利益。目前,我国正处于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新 农村建设的

3、关键时期,发展绿色建筑面临极好的机遇。要抓住机遇, 从规划、法规、技术、标准、设计等方面全面推进绿色建筑 行动,千万不要丧失良机。中国现已成为世界最大的 建筑市场,而建筑行业又是绿色减排工作的重中之重。自 1978 年 我国宪法首次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时至今 日,三十年的时间中我国在节能减排工作中投入了大量精力:加大 政府扶持、完善技术储备,推广绿色产品等等,但面对居高不下的 耗能数字,我们仍然任重而道远。1.2 研究意义1.2.1 理论意义我国绿色建筑建筑评价标准自颁发以来,不断细化完善,目 前正在丰富不同类型建筑的具体评价标准,但针对区域性的划分的 标准还没有得到必要的

4、重视,因此本文希望通过统计分析这些基础 资料,为绿色建筑建筑评价标准的进一步完善提供资料。 夏热 冬暖地区绿色建筑适宜技术研究在全国范围内比较落后。最早开展 的是北方,其次是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 计标准,自 2003 年 10 月 1 日起实施,比 2001 年 10 月 1 日推行的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晚了 2 年时间。 国家早期的节能重点放在最直观最快见效的的能源及建筑类型上, 即北方集中供暖地区的居住建筑。建筑节能研究也基于此从北向南 扩散,从夏热冬冷地区到夏热冬暖地区。夏热冬暖地区的适宜技术 研究时间短,没有建立完善的技术框架,因此此研究对制定地区可 实

5、施性的技术策略有重要意义。 我国夏热冬暖地区的区域范围较小 且政治经济制度复杂,难以统一协调。清华大学进行的中国建筑能 耗模型研究中,数据仅包含了夏热冬暖地区的 8 个省份中的 5 个。 香港、澳门和台湾的绿色建筑技术研究工作各成体系,参差不齐。 因此,有必要加大此地区的能耗数据采集,为我国节能技术的研究 提供基础资料。1.2.2 实际意义夏热冬暖地区的建设量在我国局前列,在规范标准较不完善的情 况下,围护结构、外窗、遮阳等在大多数建筑中仍然处于自由发展 状态。地区绿色技术没有成体系的标准,存在建筑师面对众多技术 无从下手的情况,有绿色目标的建筑往往是按照国外国内的绿色建 筑评价体系的条目堆砌

6、技术手段,暂不提是否能实现技术一体化的 最优效果,众多技术中无法挑选出适用于夏热冬暖地区的技术,选 择错误的情况下还会适得其反,增加成本没有降低能耗。再次,低 技手段在建筑规划及单体设计中得不到重视,在评星等荣誉的引导 下,建筑节能忽视了自己作为主体应尽的义务。 绿色建筑技术多是 由专项技术人员进行,分支多,不成系统,缺乏地域性指导。建筑 设计人员面对各种研究成果无从下手,不知如何运用技术指导设计 过程,使得绿色建筑往往是技术手段的堆积,不同技术之间无法有 效协调达到最优节能效果。因此,在绿色建筑形成的链条上,有必 要补充地域性的技术策略的总结研究,使得建筑师在应用绿色建筑 技术指导设计时,有

7、章可循,有经验可鉴。第二章 我国地区气候暖地区气候特征1)长夏无冬,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均小。1 月平均气温高于 10,7 月平均气温在 25和 29之间。极端最高气温一般低于 40,个别可达到 42.5。气温年较差为 719,年平均气温日较 差为 512;年日平均气温高于或等于 25的日数为 100200 天。2)四季潮湿,夏季尤为突出,年平均相对湿度为 80%左右;降 雨量在全国踞首位,年降雨日数为 120200 天,年降水量大多在 15002000MM;年暴雨日数为 520 天,主要集中在 410 月,但 每个月均可能发生,暴雨强度大,日最大降雨量可在 1000MM 以上, 以台湾地区尤为

8、突出。3)日照较小,太阳辐射强烈,太阳高度角小。年太阳总辐射照 度在我国属于较少地区,为 130170W/m2,年日照时数大多在 15002600h,年日照百分率为 35%50%,12翌年 5 月偏低。4)10翌年 3 月东北风和东风盛行;49 月大多盛行东南风和 西南风,年平均风速为 14m/s。沿海岛屿风速普遍变大,其中台湾 海峡平均风速为 7m/s,为全国最大。5)年大风日数在该地区各地相差很大,内陆大部分地区全年不 足 5d,沿海为 1025d,岛屿可达 75100d,甚至超过 150d;年雷暴 日数为 20120d,东部较多,西部较少。第三章 国家及夏热冬暖地区节能45-533.1

9、国家节能政策法规统计分析453.2 节能政策法规研究方法 45-463.3 节能政策法规统计研究结果 46-483.4 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中涉及的政策法规 48-513.5 小结 51-53第四章 我国夏热冬暖地区绿色建筑技 53-934.1 夏热冬暖地区节能建筑案例统计 53-574.1.1 统计方法和分类 53-554.1.2 统计结果及分析 55-574.2 夏热冬暖地区样本案例绿色建筑技57-914.2.1 统计方法和分类 57-584.2.2 统计过程、结果及分析 58-884.2.3 样本案例综合分析 88-914.3 小结 91-93第五章 我国夏热冬暖地区绿色建筑技 93-115

10、5.1 节能建筑技术在夏热冬暖地区 93-1125.1.1 统计方法 93-945.1.2 统计结果分析 94-1105.1.3 小结 110-1125.2 夏热冬暖地区绿色建筑适宜技术体系 112-1135.3 夏热冬暖地区绿色建筑技术发展趋势 113-1145.4 小结 114-115结论本统计的目的仍为真实反映本地区的技术应用现状,故结论较为 零散。通过对夏热冬暖地区 154 个案例及精选 37 个案例的统计分 析,得出了为夏热冬暖地区绿色适宜技术的研究做基础资料。总体 状况如下: 在搜集的 154 个夏热冬暖地区节能建筑案例中,从建 筑类型上统计有公共建筑 108 个,住宅 43 个,

11、城镇规划 3 个。6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广东省的节能建筑数量占绝对优势,其次是福 建省。广东省节能建筑中又有 45%集中在深圳。从 154 个案例中 精选出的 37 个案例基本覆盖了夏热冬暖地区的代表性地区,只有 云南小部、澳门和台湾无法找到相关案例。在这 37 个案例中广东省 案例占 78.4%,福建省案例占 8.1%,其他地区占 13.5%。公共建筑 和住宅的比例约为 2:1。本论文中对技术储备、政策法规及技术应 用的统计中,自拟定了统计大项,及个别分类及评价定量分析。由 于笔者才疏学浅,拟定的评价定量分析标准不甚完善,只能在一定 程度上反映统计内容的某些方面,例如增量成本 、技术市场应用达标率、节能率 等都未在文章统计中体现,还有很多评价标准可以应用在本 统计分析中,望读者批评指正。工业建筑是现代工业发展的基础设 施,在建筑业中比重逐年增长。据统计,全国工业企业的能源消耗 量占全国能源消耗量的 70%。11 本论文研究的节能建筑仅限于公共 建筑和住宅建筑类型,对夏热冬暖地区节能现状的反应还不够全面。 2010 年我国第一部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颁布,推进了我国工 业绿色建筑规范化进度。 除工业建筑外,绿色建筑建筑评价标准 正在逐步关注并制定除住宅、公共建筑外的其他类型建筑的评价标 准,这要求进行的应用统计调查更细致更全面更系统才能充分反映绿色建筑技术市场应用的现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