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范仲淹)

上传人:精****档 文档编号:54313570 上传时间:2018-09-10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30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幕遮(范仲淹)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苏幕遮(范仲淹)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苏幕遮(范仲淹)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苏幕遮(范仲淹)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苏幕遮(范仲淹)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幕遮(范仲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幕遮(范仲淹)(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 幕 遮 范仲淹,范仲淹(989-105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字希文,谥号“文正”,后追封“楚国公”。 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 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 中年做官后,接连上书议论国事,讥切时弊。后得罪宰相吕夷简,贬饶州。,关于作者范仲淹,康定元年(1040年),边事紧急,召为龙图阁直学士,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防御西夏。由于号令严明,训练有方,又能团结当地羌人,戍边数年,名重一时,羌人尊呼为“龙图老子”,西夏称为“小范老子”,赞其腹中有数万甲兵。当时城中流传着一首歌谣道:“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人们称

2、赞他:“文能治国,武能保疆。”,关于作者范仲淹,“三贤祠”的北面,有一棵古老的唐楸树。树下有一块十分醒目的石碑,碑上深刻着冯玉祥将军撰写的楹联。 上联是: 兵甲富胸中总教他虏骑横飞也怕那范小老子; 下联是: 忧乐观天下愿今人砥砺振奋都学这秀才先生。,关于作者范仲淹,范仲淹成功抵御了西夏的袭扰,博得了宋仁宋“若仲淹出援,吾无忧矣”的赞赏。庆历三年(1043年),吕夷简罢相,范仲淹任参知政事。他对当时的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由于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

3、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有范文正公集传世。,关于作者范仲淹,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宋史范仲淹传,关于作者范仲淹,苏幕遮范仲淹,碧蓝的天空飘着缕缕白云,金黄的树叶铺满大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关于家乡的美梦才能留人入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译一译,上阕所写秋景选择了哪

4、些意象? 具有怎样的意境?,品读上片,回答:,1、找出词的一二两句中所写的意象,说出意象所显示的特点。,云 叶 波 烟,碧 黄 绿 翠,特点: 鲜艳浓烈 烟雾迷蒙,2、三四两句中的意象及其画面又是什么?它能让人想起什么来?,山 水 斜阳 芳草,画面: 夕阳西垂 芳草萋萋,想起,家,赏析“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两句使用的层层深入的手法(层深)。,一说:“芳草”化用了楚辞“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句,意思是说王孙远游不归,只见家乡的芳草丰茂地生长,因此“芳草”指故乡。 二说:以草的缠绵,喻情思不断。如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宋代谢逸蝶恋花:“独依栏杆凝望远,一

5、川烟草平如剪。”李煜的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水天相接之处斜阳照着远山,而不解思乡之苦的芳草(暗指故乡)却更在斜阳以外的更远方。以家乡渺远衬托出思乡之情浓。,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这两句使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为什么说“芳草无情”?,这三句使用了 虚实结合 的表现手法。“山映斜阳天接水”是写远观的 实 景,“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则是 虚 景。三句进一步将天、地、水通过斜阳、芳草组接在一起,景物自目之所接延伸到想象中的天涯。在诗词中,芳草就往往与乡思别情相联系。这里的芳草,同样是乡思离情的化身。它遥接天涯,远连故园,更在斜阳之外,使瞩目望乡的客子难以为怀,而它却

6、不管人的情绪,所以说它“无情”。,这两句实虚结合,将读者的情思引向更加渺远的故乡。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由上片的写景过渡到下片的抒情。,词人炼字极准。“连”“接”两个动词极具气势,写出了天、地、山、水浑然一体的壮阔视觉感受。“外”字在这里有一直向远处延伸,直至苍茫不见的感觉, 也体现出意境的高远。,上片 的阔大意境是如何体现的,抓住典型景物从大处落笔,境界开阔。开篇一“天”一“地”,既写出了秋日天朗气清,黄叶遍地的特色,又展现了一片天地的廖廓苍茫。,写壮丽阔远的秋景, 暗透乡思,上阕,词人是如何排遣自己的思乡及羁旅之愁的?,(1)“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寄希望于好梦中。 (2)“明月楼高休

7、独倚”登高望远,但不能倚。 (3)“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借酒销愁愁更愁。,借景抒情,境、景与情的高度统一,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但这首词却反其道而行之,它的特殊性在于阔远之境、浓丽之景与深挚之情的统一。这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衬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感情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总结全词,(3)双调的词作往往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从而达到情景相生之妙。诵读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想一想,上片所写之景有何特点?下片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作者是如何将上片的景和下片的情巧妙联结起来的?,答:范仲

8、淹苏幕遮(碧云天)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是词中常见的结构和情景结合方式。它的特殊性在于丽景与柔情的统一,更准确地说,是阔远之境、秾丽之景和深挚之情的统一。上片所描摹的寥廓而多彩的秋色图,已蕴涵乡思离情;下片相思离愁则全是从上片生发开来。词人运用了倒插逆挽的手法,先在上片摹写触目所见的秋景,在下片“明月楼高休独倚”一句方才点出倚楼远眺、伫立凝想的主人公及立足点,这样景、人、情就更为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关于词牌苏幕遮,苏幕遮,词牌名,又名:古调歌、鬓云松令、云雾敛、般涉调等。原是唐玄宗时教坊曲名,来自西域,为一种少数民族服饰。幕,一作“莫”或“摩”。代表作有: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周邦彦的苏幕遮燎沉香。 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四十一苏莫遮冒修:“苏莫遮西域胡语也,正云“飒磨遮”。此戏本出龟兹国,西至今犹有此曲。,另有言,苏幕遮亦称“乞寒节”,是龟兹国为祈祷当年冬天严寒以降更多的雪,来年水源充沛。唐代时,苏幕遮传入中原,曾轰动京城,成为唐和宋时的一个重要节日。唐人写的关于苏幕遮歌舞的诗词,就数量繁多。到宋时,苏幕遮就成了词牌名。,关于词牌苏幕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