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第三次月考考试试题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4287063 上传时间:2018-09-10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第三次月考考试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三第三次月考考试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三第三次月考考试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三第三次月考考试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三第三次月考考试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第三次月考考试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第三次月考考试试题(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睢县回族高级中学2015 2016 学年高三第三次大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30 个小题)1有学者说,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建设中,古人为我们留下了诸多的治国智慧和法则,但也留下了许多的无奈。它最大的局限在于是一个统治性政权,不是一个发展性政权,更不是一个为国民共享的服务性政权。可见中国古代所有制度设计都围绕的一个核心是()A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主权B维护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C维护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D维护以“家天下”为核心的王权2某教授认为: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相当于自隋朝始第三个“正一反一合” 阶段的 “合”。作者认为

2、()A行省制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B行省制主要着眼于政治上的统治和军事上的控制C行省制巩固了元朝的中央统治和国家的统一D行省制借鉴了郡县制的优点,摈弃了两宋政治制度的缺点3美国历史学家包弼德在唐宋转型的反思以思想的变化为主中认为宋代标志了中国历史现代性的开端,但同时也出现了逆现代性的因素。以下属于宋代“ 逆现代性 ” 的是A社会流动更趋频繁 B皇室权威更趋强化C世俗文化蓬勃发展 D货币经济地位提高4苏轼曾说: “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客,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这句话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A宋代地主主

3、要依靠土地剥削来积累财富B宋代地主有开展民间赈济的社会责任感C宋代佃户租地有较大的选择权和自由度D宋代农村开始出现以租佃关系经营土地5清初地理学家刘献廷在其广阳杂记中说:“天下有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然东海之滨,苏州而外,更有芜湖、扬州、江宁、杭州以分其势,西则惟汉口耳。 ”据此可知清初()A已形成统一国内市场B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C工商业市镇繁荣发展D苏州是江南经济中心6 “水居千石鱼陂,山居千章之材。安邑千树枣;燕秦千树栗;蜀、汉、江陵千树桔;淮北、常山已南,河济之间千树萩;陈、夏千亩漆;齐、鲁千亩桑麻;渭川千亩竹 ” 史记 货殖列传的记载反映了我国古代A重视在一定单

4、位面积上多投入劳动,提高农业生产B实行精耕细作,挖掘土地潜力,提高农业产量C根据地区特点,因地制宜发展各项农业生产D根据地区特点,因地制宜促进商品经济发展7宋明理学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的认识论, “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A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C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D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8班固在汉书?食货志中说: “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 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据此,判断正确的是A班固重视农业,忽视商业B “二者”指的是农业和手工业

5、C汉代实行农工商并重的政策D班固有农商皆本的意识9明末清初,王夫之主张“有其力者治其地”,黄宗羲提出“授民以田”“田土均之” ,顾炎武力主“均田” ,这些主张()A具有浓厚的复古色彩B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C体现了重农抑商思想D表达了对个体小农的关注10据清代档案户部汇题各省民数谷数清册统计,咸丰元年(1851 年)尚有完整的全国人口记录,咸丰三年起,南方多省册报残阙,人口遽降。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农民起义爆发,冲击了旧的统治秩序B清朝吏治腐败,户籍管理混乱C列强发动侵华战争,户籍管理受冲击D清政府调整政策,放松了户籍管理11学者陈旭麓认为: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突出地表现为两个方面,一

6、是新的取代旧的,如民国取代清朝;一是新与新的递嬗,前一种新的褪色了,后一种新的跟上来,辛亥之与戊戌是这样, 五四之与辛亥是这样,戊戌之与洋务也有这种迹象。”推动这种“新陈代谢”的核心动力是()A挽救民族危亡B发展资本主义C提倡民主科学D推动实业救国12 “共和建设之初,所以艰难不易现实,往往复反专制或帝制之理由,乃因社会之惰力,阻碍新法使不易行,非共和本身之罪也。其阻力最强者,莫如守旧之武人,及学者。”陈独秀这段论述表明他认为辛亥革命后出现帝制复辟现象主要是由于()A辛亥革命并未真正确立民主共和制B近代中国存在复辟帝制的社会基础C广大人民群众没有真正理解民主制D康有为等守旧保皇党人的支持推动1

7、3民国时期,初小四年级课本平等一文写道:“ 共和国无阶级之分,人人平等,受治于同一之法律 虽以大总统之地位,犹必谨守法律,不能恃势以凌人。一旦罢职,即与齐民无异。 ” 这表明()A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发生根本变化 B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民国时期重视公民意识教育D追求平等是民国时期政治斗争核心14费孝通认为:正因为被礼治惯了,所以在乡土社会里,一说起讼师,大家会联想到挑拨是非之类的恶行。(辛亥革命后 )讼师改称律师,打官司改称起诉,包揽是非改称法律顾问这套名词的改变代表了社会性质的改变。这里所说的“ 社会性质的改变” 是指()A从人治社会到法治社会B从宗法社会到官僚社会C从旧民主主义社会

8、到新民主主义社会D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15 “西方的市政管理,经济模式的传入,使商埠最先脱出中国传统政治城市的模式,率先迈向近代化, 沿海口岸被迫开埠被视为这些城市近代化的起始点。”材料强调的是 ()A中国沿海城市走向近代化得益于西方扩张B西方扩张是近代中国各种变化的主导因素C客观评价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建设性影响D中国近代化城市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6明清时期天工开物载:“凡倭缎制造起东夷,漳泉海滨效法之,丝质来自川蜀,商 人万里贩来,以易胡椒归里。”下列结论与材料不符的是A手工业的发展仍受到自然资源分布状况的限制B国内市场的扩大C商品经济的活跃促进了各地区专业性手工业的发展D区域间长途贸易

9、得到发展17苏格拉底说,一条船,应由熟悉航海的人驾驶:纺羊毛时,妇女应管理男子。最优秀的人是能够胜任自己工作的人。苏格拉底这些话的政治意图是()A反对轮番而治B提倡妇女参政C主张人民主权D宣扬人文精神 181849 年英国国会废除了臭名昭著的航海条例,并从 1850 年开始生效, 1840 年 1860 年间,英国继续削减关税,许多商品的关税甚至被取消。1863 年 1866 年间,通过与法国签订条约,大多数欧洲国家加入了自由贸易网络,即所谓的科布登谢瓦利埃条网络。 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英国实力衰落B工业革命的进行C自由贸易的发展D落后国家的斗争 19 20022003 年,参与全球协

10、定性政府间国际组织中,参与率超过60% 以上的国家有33 个,情况见表(据各国参与国际组织的比较),据此判断不准确的是( ) 表【国家(参与率% ,位次)】 欧洲亚洲美洲非洲大洋洲 法国 (80.6,1) 英国 (77.61,2) 德 国、西班牙(76.12 , 3) 意大利 (74.63,4) 比利时、荷兰(73.13,5) 芬兰、希腊 (70.15,6) 挪威、瑞士 (68.66,7) 葡 萄牙 (67.16,8) 丹麦、俄罗斯、瑞典 (65.67,9)奥地利 (64.18,10) 波兰、土 耳其 (62.69,11) 匈牙利、罗马尼亚 (61.19,12) 日本 (73.13,5) 印度

11、 (67.16,8) 韩国 (62.69,11) 中国 (61.19,12) 印度尼西亚 (61.19,12) 巴基斯坦 (61.19,12) 美国 (67.16,8) 巴西 (65.67,9) 加拿大 (65.67,9) 埃及 (64.18,10 ) 摩洛哥 (61.19,12) 南非 (61.19,12) 澳大利亚 (64.18,1 0) 共 20 国共 6 国共 3 国共 3 国共 1 国A欧洲在多极格局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B参与率较高国家洲际分布不平衡 C发达国家和地区大国参与积极性更高D一些欠发达国家也较为活跃20一位政治家在评价美国1787 年宪法时,曾指出: “毫无疑问,我们的宪法

12、之所以恒久, 就在于它简洁。它是一块奠基石,而不是一座完美的大厦。”其意在肯定宪法()A条文与体系的完备性B所蕴含的原则与精神C各项内容具有前瞻性D实践不受时代而调整21赵轶峰认为:黄氏(黄宗羲)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 若以为其所论仍与“ 现代 ” 不侔( m 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 现代 ” 事物为绝对尺度。下列观点与材料信息相符的是( ) 民本和保留君主制未脱“儒家思想理路”开现代代议制民主的“制度化蓝图”君臣平等有“新见”作者对黄宗羲的评价体现了现代化史观22读三国工业生产的上升情况表(以 1913 年为 100

13、%)国别1860年1870 年1880 年1890 年1900 年1910 年1913 年德国14 18 25 40 60 89 100 英国34 44 53 62 79 85 100 美国14 11 17 39 64 89 100 从表格中能反映出()A19 世纪中期英国工业生产量已稳居世界首位B德国的工业发展速度和美国相比长期落后C科技极大影响了大国的经济发展速度D美国已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经济中心23罗斯福新政在当时的美国遭到了有些人的尖锐批评,有的讽刺全国工业复兴法是从共产党宣言中抄来的,有的说“新政”是“披着自由主义外衣的法西斯”。上述言论在本质上反映了()A美国的自由传统根深蒂固B罗斯

14、福政府丧失了民众基础C新政侵蚀了白由主义根基D危机导致社会缺乏基本共识24韩愈于贞元二年赴长安应试,无门第资荫,三试不第。后经多方请托、行卷,声名鹊起,于贞元八年始中进士。应吏部试,又三次不中。贞元十一年,三次上书宰相,也希得荐举。贞元十七年秋冬季,他才被吏部正式授予官职。材料可佐证在唐代( ) A高级官员多进士科出身 B科举中贪腐现象严重C科举重经世策论之才D门第观念依然较浓厚25斯大林模式虽然在表面上创建起高纯度的公有制计划经济,但其指令性和国家所有制性质与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由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的设想有着内在的差异。这说明斯大林模式()A完全违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B是对马克思主义改造

15、的结果C是科学社会主义在落后国家不完整的运用D有利于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26. 下列图表内容与人类工业化进程有关,左侧是史实陈述,右侧是对陈述的推论。其中这些推论正确的有()史实推论1英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8 世纪的70%下降到1841 年的20%。工业革命加速了英国城市化进程。2德国的现代化伴随着国家的统一进程。国家统一为其提供了统一的市场和强有力的政治保障。3工业时代初期,许多工厂成为残酷剥削工人的“血汗工厂”。现代工厂制度是工业革命的负面产物。4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出现了大企业 和垄断资本。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中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A0 B1 C2 D3 27 “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 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 ”以致“到了宋真宗时期变成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土地兼并这一千百年来的问题在宋代得到基本解决B宋代统治者通过实施土地兼并解决了唐末五代农业的不景气状况C土地兼并顺应了宋代社会发展要求,促进了宋代的长治久安D土地兼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28 18 世纪一位英国学者针对圈地运动前后的变化指出:“过去小土地所有者和小租地农民,靠自己耕种土地的产品和公有土地上放养的羊、家禽、猪等维持自己和家庭的生活,几乎不必向市场购买,如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