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五市一区工业主导产业发展规划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4186163 上传时间:2018-09-09 格式:PDF 页数:31 大小:154.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市五市一区工业主导产业发展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青岛市五市一区工业主导产业发展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青岛市五市一区工业主导产业发展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青岛市五市一区工业主导产业发展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青岛市五市一区工业主导产业发展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青岛市五市一区工业主导产业发展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市五市一区工业主导产业发展规划(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目录第一章宏观背景和发展基础 1 一、宏观背景 1 (一)国际环境 1 (二)国内环境 2 二、发展基础 3 三、存在问题 4 第二章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6 一、总体思路 6 二、发展目标 7 第三章发展重点 9 一、工业重点发展方向 9 二、打造九大工业主导产业 9 (一)海洋生物产业. 10 (二)新材料产业. 10 (三)装备制造产业. 10 (四)家电电子产业. 12 (五)金属加工产业. 12 (六)橡胶轮胎产业. 13 (七)化工产业 . 13 (八)纺织服装产业. 13 2 (九)食品加工产业. 14 三、各区市发展重点. 14 第四章产业布局 . 16 一、布局原则 . 1

2、6 二、总体布局 . 17 三、国家级、省级工业园区. 17 (一)山东青岛出口加工区. 17 (二)胶州湾北部高新区. 18 (三)山东胶南经济开发区. 18 (四)青岛临港经济开发区. 19 (五)山东胶州经济开发区. 19 (六)山东即墨经济开发区. 19 (七)山东即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20 (八)山东平度经济开发区. 20 (九)山东莱西经济开发区. 21 (十)青岛环海经济开发区. 21 (十一)青岛城阳工业园. 21 四、重点工业功能区. 22 (一)胶南董家口重化工业功能区. 22 (二)胶州洋河装备制造工业功能区. 23 (三)即墨汽车及零部件工业功能区. 23 (四)即墨

3、女岛船舶工业功能区. 23 3 (五)平度新河化学工业功能区. 24 (六)莱西姜山轻工业功能区. 24 第五章保障措施 26 一、制定促进各区市按照产业布局引入项目的政策 . 26 二、鼓励和引导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 26 三、加大对新增工业功能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 . 26 四、提高招商引资项目的质量. 27 五、建立以企业技术中心为主导的科技创新体系 . 27 六、建设高技能人才教育培训体系. 27 七、建设面向制造业发展的资源环境保障体系 . 27 1 青岛市“五市一区”工业主导产业发展规划根据中共青岛市委、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编制。规划范围包括胶州

4、市、胶南市、即墨市、平度市、莱西市和城阳区,简称“五市一区”。规划期限为 2008 年到 2012年。规划主要确定各区市在全市工业体系中的产业分工、发展重点和空间布局,并提出保障规划实施的政策措施。第一章宏观背景和发展基础一、宏观背景(一)国际环境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通过产业转移正在形成新的产业分工体系。从本世纪开始,国际产业转移的层次不断提高,呈现出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 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不断提升的趋势。发展中国家开始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制定政策有选择地承接产业转移,甚至将已经培育出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链条延伸到发达国家。 国际产业转移因此呈现出多梯度性

5、和双向性,形成垂直转移和水平转移相互交织的局面。国际产业间竞争的焦点逐步向各个产业链的前端或高端移动和集中,以高新技术产业代替传统的加工工业,通过技术升级占据产业链的高端成为主导战略。 发达国家通过转移传统产业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基本完成工业的战略转型。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争夺产业分工体系中的中、高端地位将成为21 世纪初经济竞争的主题。2 石油等资源性原材料价格上涨使后续的石化、钢铁等制造业产业成本大幅上升, 引发产业结构加快调整。 美元持续贬值使通胀因素向全世界扩散, 需求不足与能源、 原材料供给紧张直接影响工业产业发展,对世界经济的消极影响在短期内不会终止。(二)国内环境我国已成为国际制造

6、业的生产制造中心、跨国采购中心, 并将逐步发展成为地区营运中心和研究开发中心,对国际与国内产业转移的承接正在由市场导向为主变为战略导向为主。积极参与国际垂直分工,努力占领产业链前端和高端,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装备制造业,是 21 世纪初叶中国制造业进行产业选择和改造的基本方向。城镇化与工业化互相推进, 带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优化。国内产业分工格局尤其是大中城市产业布局调整步伐加快,呈现出工业产业由中心城市向郊区及周边中小城市转移的趋势,为城郊及周边县市加快工业化进程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以大城市为中心形成的垂直分工将主导21 世纪的产业分工和产业布局。我国的工业产业布局和市场格局调整步

7、伐加快。国外资本、港澳台资本逐步西进,国内产业按照东、中、西顺序梯度转移,大型工业企业展开新一轮资源整合与战略布局调整,内陆地区大型企业总部和研发中心向东部沿海地区迁移、集中。地处环黄渤海经济圈的山东半岛地区, 其战略地位迅速抬升, 成为东部沿海地区新的最具增长潜力的经济区域。“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的实施对青岛市产业布局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建设“三个基地、 三个中心”目标的提出,以及“依3 托主城、拥湾发展、组团布局、轴向辐射”城市发展战略的实施,城市功能和城市布局将发生重大变化和调整,原有工业布局与新的发展要求已不相适应, 急需进行更大空间范围的优化调整,以增强青岛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能

8、级和辐射带动能力,更好地发挥在全省 “一体两翼”和海洋经济战略格局中的龙头带动作用,促进青岛在新起点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二、发展基础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2007 年,五市一区生产总值达到 2357.2 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62.3%,较 2006年增长 18.5%;工业总产值达到4452.2 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6.6%,较 2006年增长 30.8%;工业增加值达到1278.7 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71.6%,较 2006年增长 25.2%;县域范围内布局青岛市重点工业建设项目 19 个,占全市的50% 。胶南、即墨、胶州、平度、莱西继续入选全国百强县(市),位次不断前移。县

9、域经济已成为推动青岛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随着青岛市传统优势产业由市区向周边地区的扩散和发展,五市一区在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家电电子、橡胶轮胎等产业逐渐形成了一定的优势,如即墨的纺织服装、莱西的食品加工和橡胶轮胎、 平度的家电电子和食品加工、胶南的家电电子与机械制造、胶州的家电电子、城阳的高速列车与电子信息等,带动了相应产业集群的形成, 基本形成了重点突出、 各具特色的工业产业格局,为五市一区工业产业的进一步集聚和优化调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4 大企业、大项目带动作用明显。2007 年,五市一区共拥有销售收入过 10 亿元的企业 29 家。海尔、海信、即发、青

10、纺联、中铝、双星、淄柴博洋、青啤、耐克森、青特、南车四方、青变、北车等大企业及其在各区市建设的大项目带动了大批配套企业和项目的跟进与集聚,逐渐成为带动所在区市工业增长的主要力量,极大地促进了各区市优势产业的形成和产业链的延伸。园区布局框架基本建立。青岛市共有国家级、 省级工业园区14 个,其中 11 个位于五市一区。目前,青岛市正在规划建设胶南董家口、胶州洋河、平度新河、即墨女岛、即墨龙泉、莱西姜山6 个重点工业功能区,规划总面积96.4 平方公里。五市一区已初步建立起产业分工明确、 各具特色的园区布局框架, 为产业的集聚和承接主城区工业转移提供了空间载体。五市一区已基本融入青岛市“一小时经济

11、圈”。随着即平高速、青莱高速和荣乌高速支线青岛段建成通车,以高速公路为主体的“三横三纵一环” 公路主干线体系基本形成, 五市一区的交通基础条件大大改善,青岛市“一小时经济圈”基本形成。三、存在问题从产业层次看, 五市一区的工业还处于产业的中低层次,产业大多为加工型工业,未能在产业分工体系中占据高端地位。从产业链来看, 五市一区大部分产业的产业链较短,产业的关联效应和辐射功能较弱。从产业布局看, 五市一区产业布局较为分散,分工协作水平较低。国家级、省级工业园区的工业产值仅占五市一区工业总产值的5 17.3%,未能充分发挥工业园区的集聚效应。从产业竞争力看,企业自我创新能力不足,自有技术、核心技术

12、开发能力薄弱,限制了工业产业层次的提升和竞争力的增强。从资源条件看, 工业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建设用地日趋紧张,能源、淡水资源等生产要素对工业的大规模发展产生一定的制约。工业生产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技术工人及各类专业人才相对缺乏。6 第二章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一、总体思路坚持科学发展观, 全面贯彻青岛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围绕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目标,发挥比较优势,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高起点承接国内外及青岛主城区的产业转移,依托大企业和大项目,推动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构建重点突出、各具特色的产业体系;遵循

13、“依托主城、拥湾发展、组团布局、轴向辐射”城市发展战略,根据青岛市新的功能定位和空间布局,调整完善原有国家级、省级工业园区的功能定位,规划建设一批新的工业功能区,实施集群化发展战略,构建五市一区新的工业园区布局框架体系。积极承接主城区传统工业转移。通过搬迁企业的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 提高产品技术水平, 扩大生产规模, 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升级改造。明确与主城区的产业分工,构建以加工制造为主的层次分明的产业体系。加快核心项目与配套产业的引进和建设。发挥骨干企业和“龙头”项目的集聚带动作用,推进企业协作,围绕大企业、大项目引导产业集聚,构建新的产业链。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立足原有产业基础

14、, 突出区域经济特色,充分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接纳第一产业劳动力转移方面的作用,实现和谐发展。推进重点工业功能区开发建设。加快编制重点工业功能区产7 业发展和建设规划, 完善工业园区布局框架体系, 鼓励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引导优势产业向园区集聚,推动产业集中布局,实现错位发展、集约发展、集群发展。加强区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突出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体系的主体地位,组建形式多样的研发创新和技术服务中心,提高技术创新产业化的速度与效率,完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注重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积极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 加强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产业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区域的生态环境容量。倡导低消耗、低排

15、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提高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水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二、发展目标发展规模 :到 2012 年,五市一区工业总产值达到10000 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3000 亿元,分别占全市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的 70% 、80% 左右,年均递增 20% 左右;第二产业就业人数达到190万人,占五市一区从业人员的65% 左右。产业结构 :到 2012 年,基本形成以家电、橡胶、化工、纺织、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为依托, 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海洋生物、新材料等产业为先导的产业结构, 形成各具特色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产业布局 :到 2012 年,形成以胶州湾北岸和西岸为第一

16、层次,以胶南、胶州、即墨为第二层次,以平度、莱西为第三层次的制造业密集产业带,以 6 个工业功能区为新的增长点, 以青银高速公路、济青高速公路、烟青公路、同三高速公路为发展轴的点、轴、带相结8 合的产业布局框架。服务功能 :到 2012 年,生产服务业保持快速增长,基本建成服务于工业产业的专业化、 品牌化和信息化的生产服务体系和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可持续发展 :到 2012 年,五市一区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升到 98% ;单位土地投资强度提高到240 万元/ 亩以上;万元 GDP能耗降到 0.72 吨标准煤以下;万元GDP 取水控制在 30 立方米以下。9 第三章发展重点一、工业重点发展方向在今后五年内, 依据青岛市已有的产业基础和相关发展规划,按照与主城区共同构建合理产业分工体系的原则,重点在四个方向推进工业主导产业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在产业基础条件较好的区域,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国内外企业,积极发展电子信息、海洋生物、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