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解剖及生理听功能前庭功能检查ppt培训课件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4185886 上传时间:2018-09-09 格式:PPT 页数:132 大小:13.6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耳解剖及生理听功能前庭功能检查ppt培训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32页
耳解剖及生理听功能前庭功能检查ppt培训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32页
耳解剖及生理听功能前庭功能检查ppt培训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32页
耳解剖及生理听功能前庭功能检查ppt培训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32页
耳解剖及生理听功能前庭功能检查ppt培训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耳解剖及生理听功能前庭功能检查ppt培训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耳解剖及生理听功能前庭功能检查ppt培训课件(1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耳解剖及生理 Anatomy and Physiology of the Auditory System,张志坚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听觉系统的组成,1. 外耳 2. 中耳 3. 内耳 4. 听觉 中枢神经系统,颞骨,颞骨(temporal bone)位于颅骨两侧,镶嵌在顶骨、蝶骨、颧骨和枕骨之间,参与构成颅中窝和颅后窝的侧壁和底壁。外耳道骨部、中耳、内耳和内耳道包含其中,在颅两侧,一.颞骨 temporal bone,右颞骨外侧面 颅骨右侧面,右颞骨内侧面,右颞骨外侧面,分为五部: 鳞部 squamous portion 鼓部 tympanic portion 乳突部 mas

2、toid portion 岩部 petrous portion 茎突 Styloid process,颞骨 由鳞部、鼓部、乳突部、岩部和茎突五部分组成 翼点 蝶骨大翼、顶骨、额骨及颞鳞部结合处,深面有脑膜中动脉额支经过,鳞部,鳞部(squamous partion)位于颞部前上部,分内外两面,外面有颞肌附着,内有颞中动脉沟 顶切迹 颞骨鳞部上缘后方与乳突部上缘相接处颞线(temporal line)颧突间向后延伸至顶切迹,形成一条略微隆起的弧线,鼓部,鼓部(tympanic portion)又称鼓骨,呈“U”型骨板,构成骨性外耳道的前壁,下壁及部分后壁 鼓沟(tympanic sulus),为

3、鼓部内端小沟槽,鼓膜边缘的纤维软骨环嵌于沟内,形成鼓膜紧张部,上部切口称鼓切迹(Rivinus切迹),鼓膜直接附于颞骨鳞部,形成鼓膜松弛部,乳突部,乳突部(mastoid portion)位于颞骨的后下部,外观呈锥形,外面粗糙,为耳后肌、枕肌、胸锁乳突肌,头肌和头最长肌附着处 乳突孔(mastoid foramen)乳突部后缘中点处骨孔,乳突导血管通过此孔使耳后静脉或枕静脉与乙状窦相通 茎乳孔(stylomastoid foramen)是面神经出颞骨的孔道,婴儿时期乳突尚未发育,茎乳孔位置甚浅,施耳后切口时,不宜过于向下延伸,以免损伤面神经,外耳道上棘(suprameatal spine)又名

4、Henle棘为骨性外耳道口后上方有一小棘状突起 外耳道上三角(suprameatal triangle)又名筛区 乳突部内面有乙状沟,乙状窦位于其中 乳突内有含气空腔,称乳突气房,根据发育程度,分为四种类型:气化型、硬化型、板障型、混合型,岩部,岩部(petrous portion)又称岩锥(petrous pyramid)形似三棱锥体,位于颅底,嵌于蝶骨和枕骨之间,有1底1尖3面和3缘,内藏听觉和平衡器官,岩部基底朝外,岩尖朝向前、内,略向上,与蝶骨大翼和枕骨基底共同围成破裂孔,因此距鼻咽部的咽隐窝约1 cm,岩尖前下方有颈动脉管内口,岩部前面 构成颅中窝后部,由内向外重要标志:三叉神经压迹

5、(半月神经节);岩浅大神经沟,岩浅小神经沟;弓状隆起,上半规管位于其下方,岩部后面 构成颅中窝的前界,有岩上窦、岩下窦和乙状窦,中点偏内:内耳门,后外约1 cm有前庭导水管外口,岩部下面 粗糙不平,构成颅底的一部分,最前方有腭帆提肌附丽,其后有颈动脉管外口,后外有颈静脉窝(jugular fossa),内耳道(internal acoustic meatus) 位于岩部内的骨性管道,有面神经、听神经、中间神经及迷路动静脉通过,平均长约10 mm,垂直径平均5.9 mm,与岩部长轴几成直角,其外端以一垂直而有筛状小孔的骨板所封闭,即为内耳道底,茎突,茎突(styloid process)位于颞骨

6、鼓膜的后下部,平均长约2.5 cm(0.25.2 cm),超过3 cm可认为是茎突过长,外耳,包括耳廓及外耳道 耳廓(auricle) 耳廓借韧带、肌肉、软骨和皮肤附于头颅侧面,分前面和后面 耳轮(helix) 耳廓边缘卷曲 对耳轮(antihelix)耳轮前方有一与其约相平行的弧形隆起,耳屏(antitragus) 外耳道口前方的突起。 耳垂(lobule) 对耳屏下方、无软骨的部分 耳前切迹(intertragic notch)耳屏与耳轮脚之间的凹陷。因此处无软骨连接,故在其间作切口可直达外耳道和乳突的骨膜,而不伤及软骨。 耳廓除耳垂为脂肪与结绨组织构成而无软骨外,其余均为弹性纤维软骨组织

7、,外覆软骨膜和皮肤,外耳道(external acoustic meatus)起自耳甲腔底,向内止于鼓膜,长2.53.5cm,由软骨部和骨部组成。软骨部约占其外1/3,骨部约占其内2/3。 两处狭窄 一为骨部与软骨部交界处,另一为骨部距鼓膜约0.5 cm处,后者称外耳道峡(isthmus)。岁以下的婴儿外耳道几乎为软骨组成,外耳解剖,在头部两侧,向外突。,耳廓,外耳道,长度 2.53.5cm 软骨部(外1/3) 骨部(内2/3),耳廓表面标志,耳廓软骨 前外面观,外耳的神经,下颌神经的耳颞支,分布于外耳道前壁 迷走神经的耳支,分布于外耳道后壁 来自颈从的耳大神经和枕小神经,以及来自面神经和舌咽

8、神经的分支,外耳的血管,1、颞浅动脉 耳廓的前面 2、耳后动脉 耳廓的后面 3、上颌动脉 外耳道,中耳,中耳(middle ear)包括鼓室、咽鼓管、鼓窦及乳突4部分,四部分:,鼓室,鼓窦,乳突,中耳组成,咽鼓管,与听觉功能关系最直接的是鼓室,鼓室,鼓室(tympanic cavity)是位于鼓膜和内耳外侧壁之间颞骨内最大的含气腔,由颞骨岩部、鳞部、鼓部及鼓膜所围成1、上鼓室(epitympanum)2、中鼓室(mesotympanum)3、下鼓室(hypotympanum),鼓室上下径:15 mm,前后径:13 mm,内外径:上鼓室为6 mm,下鼓室为4 mm,中鼓室最窄,在脐部仅为2 mm

9、,鼓室容积12 ml 后鼓室(posterior tympanum):鼓膜紧张部后缘以后的部分,为现代耳外科手术的重要部位之一,分三部,下鼓室 内外径4mm.,中鼓室 内外径2mm.,上鼓室 内外径6mm.,鼓室冠状剖面图,鼓室,上下径15mm 前后径13mm容 积12ml,鼓室六壁,外侧壁 由骨部和膜部组成。 鼓膜(tympanic membrane) 介于鼓室与外耳道之间的半透明膜,前下方向内倾斜,分为紧张部及松弛部 鼓膜分为三层:上皮层;固有层;粘膜层,鼓室 六壁,鼓膜张肌 附着处,上,颈内动脉,半管,鼓口,下,前,后,内,外,鼓膜形态及外面标志,外壁:鼓膜 感受,增强和传导声压,鼓膜四

10、个象限 纤维软骨环,形态 圆 椭圆 大小 高9mm 宽8mm 厚度 0.1mm 三层 标志,光锥,临床上常将鼓膜分成4个象限 鼓膜的血液供应 外层(上皮层)上颌动脉耳深支内层(粘膜层)上颌动脉鼓前支耳后动脉的茎乳支 鼓膜发炎时,充血始于松弛部,然后蔓延至锤骨 柄及鼓膜其他部分 鼓膜的神经:外侧 迷走神经耳支(后半部)三叉神经的耳颞神经(前半部)内侧 舌咽神经的鼓室支,内侧壁 鼓岬(promontory) 前庭窗(verstibular window):又名卵圆窗 蜗窗(cochlear window):又名圆窗面神经管凸 外半规管凸 匙突(cochleariform process),外半规管

11、凸,前庭窗 3.2mm2,鼓岬,蜗窗2mm2,面神经管垂直段,内壁(内耳外壁):,面神经管凸(水平段),匙突,前壁 即颈动脉壁 后壁 又名乳突壁(mastoid wall)相当于鼓膜后缘以后的鼓室腔称为后鼓室,内有鼓室窦(tympanic sinus)和面神经隐窝(facial recess) 上壁 即鼓室天盖(tegmen tymani) 下壁 颈静脉壁(jugular wall),颈内动脉管,前壁,咽鼓管鼓口,鼓膜张肌半管口,内侧-面N管垂直段,下-锥隆起,外半规管凸,上-鼓窦入口,后壁(乳突壁),面神经锥段,砧骨窝,外半规管凸,内侧-面N管垂直段,面神经锥段,颈内动脉管,鼓窦盖,鼓室盖,

12、下壁:颈静脉球,上壁: 鼓室盖-2颅中窝.岩鳞裂.,鼓窦盖,鼓室内容,1、听骨 2、听骨韧带 3、鼓室肌肉 鼓膜张肌 镫骨肌,鼓室内容物,听骨链,三个听骨:人体最小的一组小骨。将鼓膜感受到的声波传入内耳,(听骨韧带:固定听骨),锤骨长89mm,砧骨,镫骨高34mm,长5mm,长7mm,鼓室内容物:鼓膜张肌,牵拉锤骨柄向内、 增加鼓膜张力, 以免鼓膜震破或伤及内耳,鼓室内容物:镫骨肌,牵拉镫骨头 向后、足板 前缘向外跷 起,以减少 内耳压力,鼓窦,鼓窦入口,乳突气房,上鼓室,鼓窦盖,乳突最大气房.通上鼓室,鼓窦:,气化型,板障型,硬化型,分型:气化型板障型硬化型混合型,气化过程始于鼓窦,2-6岁

13、完成,Pneumatic type,Diploetic type,Sclerotic type,乳突:,鼓室的血管与神经鼓室血管 主要来自颈外动脉的上颌动脉、耳后动脉及脑膜中动脉等鼓室的神经 鼓室丛(tympanic plexus)由舌咽神经的鼓室支和颈内动脉交感神经丛上、下颈鼓支组成。鼓索神经。Arnold神经,Hunt(1915)认为与带状疱疹病毒有关,咽鼓管,外1/3骨部,内2/3软骨部,骨与软骨部交界处最窄称为峡。腭帆张肌,腭帆提肌,咽鼓管咽肌(起于其软骨部或结缔组织膜部,前二肌止二软腭,后者止于咽后壁小儿咽鼓管接近水平(与水平夹角不超过10,而成人为3040)且管腔短,且内径宽,小儿

14、咽部感染为经此传入鼓室,软骨部,(内2/3):闭合状态。,峡部长2mm内径1mm,骨部,(外1/3): 开放状态。,鼓口,峡部,咽口,软骨部,骨部,鼓室和鼻咽部的通道. 长35.鼓口比咽口高2025.,咽鼓管:,中耳通气系统,内耳,内耳又称迷路,深藏在颞骨岩部中,外层骨质为骨迷路,其内有随骨迷路分布的膜管或膜囊,名膜迷路,骨迷路与膜迷路间充满外淋巴液,膜迷路含内淋巴液,两者互不相通。骨迷路分耳蜗、前庭、半规管三个部,含听觉和前庭器官,与听觉相关主要是耳蜗,内耳,骨迷路 由致密骨质构成,包括前庭(vestibular),骨半规管(osseous semicircular canals)和耳蜗(c

15、ochlea) 前庭 不规则椭圆形腔,容纳椭圆囊和球囊,前庭嵴(vestibular crest) 前庭腔内从前上至后下的斜形骨嵴,前方为前庭隐窝(spherical resess)容纳球囊,后方为椭圆囊隐窝(elliptical recess)容纳椭圆囊,椭圆囊隐窝下方有前庭导水管内口,(二)骨半规管 每侧有3个半规管,互成直角,分别称为外(水平)、上和后半规管,每个半规管的两端均开口于前庭,其一端膨大为壶腹(ampulla),上后半规管单脚连成总脚,耳蜗 主要由中间的蜗轴(modiolus)和周围的骨蜗管(osseous cochlear duct)组成,蜗顶向前外方,靠近咽鼓管鼓室口,骨

16、蜗管内有三个管腔:即前庭阶(scala vestibular)膜蜗管(中阶,scala media)和鼓阶(scala tympani) 蜗孔(helicotrema)由螺旋板钩、蜗轴板和膜蜗管顶盲端共同围成,前庭阶和鼓阶的外淋巴在此交通,耳蜗,耳蜗为蜗牛状结构,盘绕约2.5周,将其展直,骨管长约35mm,从蜗底到蜗尖的高度约5mm。由两个膜(前庭膜、基底膜)分隔为三部分:前庭阶中阶(蜗管)鼓阶,膜迷路 由膜管和膜囊组成,包括椭圆囊、球囊,膜半规管及膜蜗管,其内充满内淋巴,包含平衡和听觉的主要结构,位觉斑,壶腹嵴,螺旋器(Corti器) 椭圆囊 附于椭圆囊隐窝,囊底及前壁有椭圆囊斑(macula utriculi)亦名位觉斑(maculae staticae)后壁有5孔,与三个半规管相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