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阅读的句子作用题解析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4169124 上传时间:2018-09-08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6.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阅读的句子作用题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高考语文阅读的句子作用题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阅读的句子作用题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阅读的句子作用题解析(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首段的作用1 点题2 总领全文3 点明题旨4 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5 奠定某种感情基调6 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如野菊花的首段:“ 野菊花!漫山遍野的野菊花!” 它不仅总括全文,开篇点题,而且表达了作者的惊喜之情和对野菊花的赞美之情。7 首尾呼应8 强调观点9 为下文铺垫二、末段的作用1 总结全文2 点明题旨,主旨升华3 深化中心,4 呼应开头5 有时候,试题只针对最后一句发问,这一句偏偏又很含蓄,一眼看不透,即学生说的“ 看不懂 ” 。那么, “ 看不懂 ” 正是写这一句的作用。当然,我们不能直截了当的回答“ 作用是看不

2、懂 ” ,而要换一种委婉的说法。例如,“ 作用(或好处)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省” 。6 此外,既然这一句放在末尾,又被命题人相中,那么,根据“ 卒章显其志 ” 的传统技法,说明它可能与揭示主旨有关,只不过因其含蓄,所以它的作用不再是点明题旨,而是暗示主题 。7最后一句往往还具有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如 2004 年浙江卷第 20题“ 简析篇末 ,就会跪下来 ?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及其表达上的作用” ,根据上述概括,其答案为“ 使文章在表达上显得委婉含蓄,发人深思;有戛然而止,意在言外的余味;暗示主题,强化了作者的感情” 。8 首尾呼应三、中间段的作用1 中间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在结构上的

3、作用一般是过渡,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在较短的中间段中,如果描写的物象(即散文写作的对象) 并非选文的主要物象,而是次要物象, 且与选文描述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和情感上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正面衬托(或烘托、铺垫)。如2001 年上海试卷第题的甲段,描述的主要对象是“ 大江流日夜 ” 的气势及意味,而在描述之前,先在第3 段中赞美大海的宽广与汹涌,那么,面对第13 题“ 从写作角度看,甲段写海的作用是什么” 的提问,其作用恰如参考答案所说:烘托“ 大江流日夜 ” 的气势及意味。2 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如 2004 年全国卷

4、痛哭和珍第 19 题:“ 作者在痛哭和珍时,也写到自己。她是怎样写自己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其作用肯定就是反衬。再联系选文中“ 烛光照着你的遗容,使渺小的我不敢抬起头来” ,“ 自这大屠杀闭幕后, 我早已丢失了, 吓跑了, 自己终于不知道究竟去了哪里” 等描写作者自己的语句,答案也就呼之欲出:“ 以自己的渺小衬托出和珍的伟大,以自己的胆怯衬托出和珍的英勇无畏。3 中间段如果比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那么,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如 2003 年全国卷乡土情结第3 题: “ 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

5、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根据题目,先找到第四段,发现它是选文中最长的一段,当属较长的中间段,而且叙写的正是选文的主要物象 乡土情结,所以,它的作用和好处应当是在“ 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 的基础上再结合选文内容具体发挥。那么看看答案,果然如此: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内涵;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4 承上启下四 第二人称的作用1 第二人称一般都兼有拟人的意味,因此能使语言生动;2 在表情达

6、意方面,运用第二人称往往便于直抒胸臆,或直接对话。如 2000 年卷第 22 题第( 1)小题 “ 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的参考答案即为:“ 将长城拟人化:便于与长城对话,便于抒发感情。” 又如 2006 年辽宁卷第20 题“ 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 ” 的参考答案即为:改用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之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3 指一群人七、插入史实或某一事件的作用1 插入史实一般是为了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如果在

7、史实前后有总括性语句或总结性语句,那么,插入的史实往往就具有例证的作用。 如微山湖上静悄悄,开篇就提出“这(指微山湖)是个在野的湖“的基本观点,然后连续插入“ 收留殷微子 ” 、“ 接纳张子房 ” 、“ 汉朝出高士 ” 三段史实,那么,这三段史实的作用就是举例证明开篇的基本观点。2 插入某一事件一般是为了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所以在结构上往往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同时还在内容上具有深化或启迪作用,一般表示对生命、生活或事业的积极而深入的思考。如 2004 年天津卷选文春从心出第20 题:“ 从全文看,第六段,朋友打来电话 ? 这件事,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其结构上的作用无疑是“

8、 起过渡作用 ” ,并“ 引发议论以深化作者的思考” ;其内容上的作用则是“ 启示人们要热爱生命,感悟生活,诗意地看待生活” 。八、引用古典诗文或格言的作用1 从论证的角度分析,引用诗文格言属于引证法,一般具有论证观点、阐明事理的作用。如 1998 年卷报秋引用南宋词人朱敦儒的西江月,正是要用西江月中“ 领取而今现在 ” 一句来阐明作者“ 领取生活 ” 的人生态度,最终论证文章的基本观点。又如面对2001 年上海试卷第 3 题( “ 第段引用了闲情记趣并加以分析阐发,目的是说明什么?” ),首先要考虑的就是“ 论证观点 ” 四字。既然第段的基本观点是 “ 假山大都种树木,盖亭子 这就显得非常不相称” ,那么, “ 说明 ” 的就只能是这一句。不妨看看参考答案,果然是“ 假山与上面的亭、树不相称 ” 。2 此外,对引用史实和古诗文而言,它还有丰富文章的内涵,,增加文采等方面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