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留“海绵体”的功能与效益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4164864 上传时间:2018-09-08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7.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预留“海绵体”的功能与效益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预留“海绵体”的功能与效益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预留“海绵体”的功能与效益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预留“海绵体”的功能与效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预留“海绵体”的功能与效益(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摘 要:针对当下城市因发展需求过度无保护性“灰色”开发,城市边缘大量场地“抛荒”得不到利用, 依据海绵城市 “弹性” 理念、 生态学生态位理论,结合预留策略, 引申出预留 “海绵体”概念,将场地理解成能在不同时间段发挥不同功能,自我积蓄、涵养、扩散、链接生态能量的多功能生态循环体系海绵体,形成稳固整体生态体系,在未来城市扩张时补充城市缺失的自然生态位,平衡区域与未来城市生态位,减少未来城市扩张不利因素。关键词:海绵体;预留;生态位2011 年中国城市化率为51.27%,2015 年上升至 58.47%,城市化进程加快给城市带来巨大的机遇与发展,也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与

2、区域自然生态系统矛盾进一步激化:巨大资源压力、城市化扩张与农耕保护、经济发展与区域生态的剧烈矛盾、城市边缘地区遭受巨量、无节制、无保护性的开采,导致耕地退化,资源(水,植物,土地等)过度消耗。城市周边大量场地遭受破坏,得不到修复与利用,成为未来城市化、城乡之间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一、城市过度开发导致环境问题(一)城市边缘地区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生态系统破碎、土地“抛荒”城市发展经济体系与城市边缘自然生态矛盾,过度开发城市周边农耕区域,导致水土流失、土地退化丧失耕地生产力,造成水旱等灾难。非保护性过度开发导致水源污染、空气污染、工业污染严重等环境问题。生态系统完全破碎,无法进行自我完善,生

3、态失衡,动植物无法生存,区域环境恶化愈演愈烈。土地矿产资源开采殆尽、人类迁移无人居住、废品垃圾随意放置、农业用地转化非农用地废置,场地危险性增高,长期得不到人类关注,失去利用价值,出现土地“抛荒”现象。(二)城市边缘地区给未来城市化带来重大隐患面对未来城市化扩张无生态性冲击,“灰色” 扩张代替生态是无法取代的,场地无法自我完善,遗留更多隐患, 水患冲击热岛效应等耗费无数人力物力,治标不治本, 地域无生态性。二、解决途径海绵城市弹性生态位1993 年 10 月,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 )就发表了 asla 环境与发展宣言 ,提出了景观设计学视角下的可持续环境和发展理念;2008,yu ko

4、ngjian, li hailong , li dihua “反规划” 与生态基础设施;2012 年俞孔坚在哈尔滨群力公园设计提出生命细胞景观格局与创新网络。(一)海绵城市“弹性”策略对场地思考:1. “弹性”策略对场地价值城市边缘区域场地“抛荒”现象越来越多,场地资源浪费得不到修复治理,环境日益恶化,生态系统破碎, 希望对此问题找到解决途径,解读海绵城市理念与策略1 。未修复前场地生态能量枯竭,建立恢复稳固生态秩序是必要的,“弹性” 策略将生态能量如同雨水进行功能上的构建,对场地起到重要作用。2. 引入创新将场地分层修复,帮助生态破碎区域重构最基本的生态能量系统。场地看作一块生态弹性海绵,生

5、态能量能够进行积蓄、涵养、释放、扩散、链接,修复完善自身生态系统,帮助周边生态系统修复,随着时间的发展,整个场地形成整体稳固生态自循环系统,建立完整生态秩序。(二)生态位理论对解决废弃场地问题的重要作用1. 生态位理论对场地的作用将传统生态位由物种引申到区域,区域生态位定义为一块区域整体的复杂有多重动植物,自然资源组成的生态系统。生态位理论态(状态)与势2 。态呈 s 形是逻辑斯蒂曲线。本文指修复生态体系涵养、积蓄生态能量;势呈n 形,本文指外溢,扩散生态能量链接其他单元生态位。生态位态与势理论将场地进行更好地分析以及单元位计算,对场地修复提供良好的基础策略。2. 融合完善单元生态位通过对势的

6、扩充扩散生态能量链接其他生态位,与 “弹性”策略更好地融合。不同的单元生态位通过自身调整改造或扩大承载资源能力来影响周边环境场地。生态位理论在对场地问题解决的途径中能够起到一个良好的指导性与填充性作用,与海绵城市“弹性”策略相互补充,增加完善“海绵体”内涵。(三)结合“弹性”策略与生态位理念发现新的策略修复(破碎生态体系重构,添加单元生态位态的慢变量)涵养(提升单元生态位态的高度扩散(增强势的影响力)构建生态廊道(补充缺失生态元素,链接)形成区域多元化自我演替生态体系(区域生态位一体完善化)影响未来城市扩张。(四)解决场地问题“海绵体”概念源起海绵城市“弹性”策略与区域生态位理论进行融合创新,

7、扩充区域单元生态位的态与势,增加生态位宽度与 “弹性”策略结合探测解决场地问题可行性。场地如海绵拥有 “弹”与 “柔”,不同区域单元生态位时间发展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利用态和势的分析预测区域生态位的发展大致时间需求,形成生态海绵,面对未来城市化冲击而形成抵抗,能有目的性地对未来城市扩张进行补充空白缺失自然单元生态位,将城市化破坏自然问题从根源上往有利方向引导。三、预留“海绵体”(一)预留狭义预留地本文指城市周边废弃搁置地:城市发展周边预留搁置无完整生态的土地;城市边缘地带被过度开发废弃场地(城市边缘大量被开采的矿坑废弃地、垃圾场、乡村结合部搁置场地等) 。(二)预留“海绵体”概念的本质解决城市过

8、度扩散导致城市与自然不和谐问题。工业文明达到成熟时期,自然城市化向工业城市化转变,但过度开发造成一系列城市化扩张带来的 “病” , “海绵体” 遵循、 顺应自然, 保护性地为未来城市化提供良好的自然基础,减少城市化的不利因素。传统城市扩张对土地高强度开发,将自然地块“推平”硬质化,管道、水泥等无生态, “海绵体”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和谐相处。传统城市扩张对自然环境是粗放式的开发,而“海绵体” 是保护性开发。(三)预留“海绵体”的内涵将废弃地区域生态位分为三个层次:完全破碎无法自我完成生态循环;生态系统无完整性;良好且能完成生态自我循环。层次已达到单元生态位态与势末端,将单元生态

9、位破损严重区域重构修复形成局部单元生态位 (生态源);修复涵养 - 积蓄释放 - 扩散链接融合生态能量(层次) 多元化一体化自我循环区域生态。1. 破碎单元生态位重构修复涵养:层次单元生态位破碎需进行生态重构,分析场地内生态循环,补充缺失元素、处理污染、结合气候光照等自然条件让场地重新排列生态秩序。随时间延续, 生物单元生态位扩充,渐渐演化辐射完善生态系统。将破碎区域结合郊野公园做法构建生态廊道,形成整体序列, 稳固涵养, 形成生态源,增强区域单元生态位韧性。2. 不完整单元生态位涵养积蓄生态能量扩散链接层次生态系统缺失单元生态位,勘察区域场地,补充缺失元素,涵养生态因素,扩充单元生态位宽度将

10、态与势提升到新的顶端,与层次链接,让物种资源扩散影响力,帮助自身恢复,进行层次上的融合,达到涵养扩散链接融合生态能量目的,形成中转站运送扩散生态能量。3. 良好完整生态体系扩散链接融合层次具备完整生态体系,是海绵体的中坚力量。保护区域,防止人为再破坏,发散生态能量保持区域单元生态位态与势的顶端,链接层次影响周边单元生态位带动周边自然生态系统。四、 “海绵体”未来城市的生命源“海绵体”的出现是城市化的结果,城市边缘地区环境遭破坏是城市化过度开发带来的弊端, “海绵体” 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促进城市化向有利方向发展。从根源上减少城市化带来的弊端。1. 现代城市化过程是资源侵占的过程,在肥沃自然的土地

11、上划出伤疤,忽略摧毁自然,“海绵体”概念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城市化扩张并非侵略自然,可以实现城市与自然并存,让未来城市拥有生机。2. 未来城市扩张,硬质化铺盖侵占自然,城市缺少自然,海绵体为未来城市涵养并补充未来城市扩张时缺失的自然单元生态位,未来城市扩张不再是死气沉沉的水泥、管道等“灰色”组成,将会拥有富含自然生态的新城市化过程。3. 海绵体是为城市培育生态源,发散性为城市提供绿色,生态城市是人类向往的结果,海绵体为未来城市提供进化方向。五、结语对于城市开发周边地区被过度开采“抛荒”的废弃地仍未找到有效修复手段,本文通过对此类型场地以点的形式来看待面的程度,海绵体的提出是在海绵

12、城市影响下的新理解。海绵体是将未来城市化从根本上引导向生态城市方向发展,为未来城市涵养生态,也为未来人类生活提供良好的生态基础。注释:仇保兴 .海绵城市( lid )的内涵 _途径与展望 j.建设科技 .2015 , (01). 朱春全 .生态位态势理论与扩充假说j.生态学报 .1997 , (03). 参考文献:1 沃夫冈 ?f? 盖格, 陈立欣, 张保利, 刘姝, 田乐 . 海绵城市和低影响开发技术愿景与传统 j.景观设计学 .2015 , (04). 2 俞孔坚,李迪华,韩西丽. 论“反规划”j.城市规划 .2005 , (09). 3 胡楠,李雄,戈晓宇. 因水而变从城市绿地系统视角谈对海绵城市体系的理性认知j.2012, ( 06). 4 亚力克 ?大卫 ?库奇曼,汉娜 ?瑞白卡 ?鄂克,奈杰尔 ?安德鲁 ?卡特迈尔, 吉文丽,修娜,杨思琪 . 后碳时代城市的整体化营造j.中国园林 .2010 , (08) . 作者简介:张恩金,长春工业大学艺术设计本科生。谢倩丽,长春工业大学艺术设计本科生。指导老师:朱华,长春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副院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