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向导与生涯发展支援项目简介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4157397 上传时间:2018-09-08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85.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长向导与生涯发展支援项目简介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成长向导与生涯发展支援项目简介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成长向导与生涯发展支援项目简介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成长向导与生涯发展支援项目简介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成长向导与生涯发展支援项目简介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成长向导与生涯发展支援项目简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长向导与生涯发展支援项目简介(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成长向导与生涯发展支援项目”简介A. 计划背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逐渐加快,外来务工人员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群体,其子女的健康成长问题也日益为人们所关注。由香港青年基金、香港理工大学、澳洲格里菲斯大学、北京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多家单位参与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健康发展研发项目致力于改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生存能力和职业机会,建立切实可行的模式,减少及防治跨代贫穷问题。 作为此研发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成长向导与生涯发展支援项目,将借鉴香港地区成功开展的社区精英成长向导计划的经验,根据本地实际情况, 动员社区资源, 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健康成长提

2、供支援与指引。B. 计划准备1.督导委员会和执行委员会成立2008 年 7 月 13 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健康成长督导委员会与执行委员会正式成立, 为成长向导计划的开展提供方向指引与资源支持。委员会名单见附件。2.调查研究启动2007 年 7 月,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健康成长研发项目展开调查研究,通过定性访谈与定量问卷调查在民工子弟学校与接收民工子弟的公立学校收集资料,进行需求评估。3. 北京项目办公室筹建完毕a.项目办公室,位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北京青少年生命教育基地;b.人员方面,史柏年教授担任执行总干事; 香港青年发展基金项目基金张彩兰女士担任项目经理,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秦毓梅项目助理。4.

3、项目工作模式基本确定项目办公室下设五支社会工作团队,共同完成项目。其中,项目办2 公室负责统筹规划, 社会工作团队负责操作执行;工作团队接受项目办公室的领导,项目办公室对工作团队进行检查监督和支持。(如下图所示)a.北京项目办公室 统筹整个项目计划。发展社会工作团队,确定农民工子弟学校,促成社工团队与学校的配对;制定甄选成长向导标准和遴选参与计划学生标准,规范各项流程,为成长向导提供培训,为社会工作团队提供专业技术支持,组织策划交流分享、宣传推广等大型活动。b.社会工作团队 以高校为单位,由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和学生 组成。每支社会工作团队根据项目办提供的标准,在所对应的学校(农民工子弟学校或者是

4、接收农民工子弟的公立学校)遴选30 名学生,在高校和企事业单位招募30名成长向导,完成配对。在服务期中,社工团队对成长向导提供督导,并沟通学校、家庭,建立关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关系网络。c.目前已经确定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及首都经贸大学三校发展社会工作团队,剩下两支社工团队暂定中华女子学院和劳3 动关系学院;生命教育基地与多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便于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开展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C.计划内容1.计划目的:a. 鼓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家庭以外的成长向导发展一个健康及具有意义的跨代关系。b. 扩阔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社交网络,增加文化资本,促进

5、其社会心理及认知上的发展,以及改善民工青年的就业机会。c.通过社区、学校、家长、志愿者与学术机构的参与和协作,建立关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关系网络。d. 研究和服务相互促进,积累科学证据,开发可持续的能切实改善农民工青年就业机会的脱贫方案, ,最终提交给国务院扶贫办作参考之用。2.受惠对象以及预期受惠人数:a.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此次项目的受导者均为初中生,来自北京地区的 5 所学校(包括农民工子弟学校和接收农民工子弟的公立学校),通过参与计划, 与成长向导建立联系, 成长道路上得到指引与参考,人际交往、 心理素质得到提升,社会资源得以拓宽,就业机会得以改善,预期受惠人数150人。b. 教师:a

6、)接受培训,成为成长向导的督导员,支援他们更好的协助学生;b )以成长向导作为桥梁,扩大照顾学生的范围与能力。c.学生家长:接受培训, 成为成长向导的伙伴, 了解自己的子女, 并学习与子女建立正面的关系,约150 人。4 d. 社区人士:a)作为成长向导的企业员工或大学生,以个人的经验和受训的技巧协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面对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在助人中实现个人能力的提升以及个人价值的升华,共计150人。b) 成长向导把理念带入社区, 提升社区人士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关注,创建和谐社区。c)计划完成后, 会举行大型研讨会, 向学界以及社区人士分享计划方案,预期 500 人以上参与。3.推行方案:服务分

7、为五个阶段,前期主要进行调研,选择具备代表性且有合作意愿的学校, 发展社会工作团队, 促成团队与学校的配对。 服务活动从 2008年 9 月份正式启动。下面将详细介绍服务的推行方案。a.第一阶段:学生遴选期(2008年 9 月至 10 月二个月)a)项目办公室根据前期调研情况制定遴选标准。b)社会工作团队负责在所对应的学校进行宣传介绍,取得学校老师的支持;每支团队遴选 30 名学生,并收集学生的个人资料和家庭资料,做与成长向导配对之用。b.第二阶段:成长向导招募甄选期(2008年 9 月至 10 月二个月,学生遴选和向导招募可以同时进行)a)项目办公室参考香港已有的标准制定本土化招募标准,负责

8、大型宣传活动,集中资源在相关有影响力的公益网站上发布信息b)社工团队具体负责招募甄选事宜;招募的目标人群是愿意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分享人生经验的大学生或者是企事业单位的员工。c.第三阶段:培训配对期(2008年 11 月至 2009年 2 月四个月)a)项目办公室负责培训事宜的统筹规划,借鉴香港社区精英成长向导的培训课程以及内地相关服务机构的经验(如美新路基金会),5 依托香港和内地的专业师资对志愿者进行服务的入门培训和团队训练,使之能够更好的成为青少年的成长向导。b)社工团队组织活动,使成长向导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初步接触,结合前期搜集的信息,根据双方的特质和意愿进行配对。d.第四阶段:成长向导

9、服务期(2009年 3 月2010年 3 月,十二个月)a)成长向导对与之配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以个人的经验和受训的技巧协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面对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和老师、家长做好沟通与交流,共同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b)社工团队的专业督导每月一次对成长向导进行督导,为向导提供支持;社工团队收集向导对学校方面的建议,与学校定期交流、座谈。c)项目办公室联系香港、 内地的专家学者, 为社工团队的督导提供专业支持,解决服务督导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组织大型活动搭建网络交流平台; 工作人员通过问卷调查、 访谈相关者 (向导、学生、老师、家长、社工团队)收集资料,对社工团队进行绩效管理以求改进

10、服务,同时也为以后的评估、研究、宣传做准备。e.第五阶段:总结分享期(2010年 4 月6 月,三个月)a) 社工团队做好计划总结, 帮助学生联系到社区上合适的资源,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成长路上继续得到关注和支持;b) 项目办公室整理计划经验, 进行资料分析以及研究, 进行大型研讨会。4. 预期成果a.长期追踪研究报告:分析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社会心理及认知发展、社会网络、家庭的社会资源及他们的工作就业机会与所在城市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评估服务介入后的成效。6 b.成长向导培训手册,内容包括:a) 成长向导守则、技巧培训与督导可提供的支持以及成长向导在活动中的成长故事(我们相信,成长向导在一

11、年的服务期内同样会发生成长和改变),供学界和社会服务机构作为培训和招募志愿者的参考;b)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真实成长故事,可以成为学界以及社会服务机构了解这一群体成长需要的重要材料。c.扶贫方案:结合研究与服务成果, 开发出能够可持续发展的优秀脱贫方案,递交扶贫办。5预算(略)6评价方法及准则成长向导项目评估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健康成长研发项目的专责研究员团队进行评估。评估办法是先订立基线,再建立要达成的目标。(1)项目执行评价指标:a.计划得到认同:在招募甄选阶段,可以达到至少150 名志愿者目标;b.学生积极参与:a) 学生能够与成长向导有稳定接触;b) 学生与成长向导共同参加活动;c) 学

12、生对自己参与此计划前后的评估;d) 长向导与家长老师对学生参与此计划前后的评估;e) 成长向导对自己参与此计划前后的评估7 (2) 项目干预效果评价维度:a.学业层面:成绩、学习习惯、积极性等;b.社会认知层面:思维能力、决断能力、计划能力、组织能力、反应力、自制力以及移情能力等;c.心理层面:自我效能感、归属感、社交人际能力、焦虑程度以及情绪等。d.其他的效果评价维度可能包括社会和文化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那些关系到升学与就业的方面。8 附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健康发展研发项目人员架构1.督导委员会联合主席:蔡元云医生(青年发展基金会会长、香港特别行政区禁毒常务委员会主席、青少年持续发展及

13、就业相关培训小组主席、前青年事务委员会主席及前扶贫委员会儿童及青少年专责小组主席)朱明若教授 (北京大学 / 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环境与人口健康研究中心主任、世界卫生组织顾问)委员:谭卫平博士(国务院扶贫办副司长)陶茂萱博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所所长)邓瑛主任(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王星火副主任(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郑晓瑛教授 (北京大学 / 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环境与人口健康研究中方主任)吴艳红教授(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副主任)李家华教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陈树强教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常务副院长)陈清海博士(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医疗及社福研究网络

14、总监)秘书处:林仙韵小姐(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医疗及社福研究网络发展经理)张彩兰小姐(青年发展基金项目经理)邱五七先生(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办公室主任助理、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环境与人口健康研究中心研究员)9 2.执行委员会主席:陈清海博士(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医疗及社福研究网络总监)委员:曹若湘医师(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市健康教育所所长)孙美平医师(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科研教学管理办公室主任)邱五七先生(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科研教学管理办公室主任助理、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环境与人口健康研究中心研究员)庞丽华教授(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史柏年教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北京青少年生命教育基地执行总干事)曾育彪博士(青年发展基金会研究主任)赖文建先生(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医疗及社福研究副研究员)3. 北京项目办公室地点: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北京青少年生命教育基地联系电话:86-10-88567528执行总干事:史柏年教授项目经理:张彩兰项目助理:秦毓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