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卷·2018届云南省高三第五次月考(2018.02)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4067772 上传时间:2018-09-0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卷·2018届云南省高三第五次月考(2018.02)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语文卷·2018届云南省高三第五次月考(2018.02)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语文卷·2018届云南省高三第五次月考(2018.02)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语文卷·2018届云南省高三第五次月考(2018.02)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语文卷·2018届云南省高三第五次月考(2018.02)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卷·2018届云南省高三第五次月考(2018.0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卷·2018届云南省高三第五次月考(2018.02)(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 20182018 届高三第五次月考届高三第五次月考语文语文命题人:张静 张书益 樊华 汪越华 谢晶晶 李黎 吴春晓 杨仕云审题人:昆一中高三年级语文命题组本试题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共 8 页。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 ,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并请认真填涂准考证号。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

2、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城市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财富、资源、建筑、服务、信息等人类文明要素的载体,是人类社会与特定地理环境紧密结合的一种实体。研究城市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有现实意义的。马克思说,城市使“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 。这是对城市功能的高度概括,也是我们进行城市研究所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城市研究是一门新兴的前沿,主要研究城市的起源、发展、嬗变、互动以及这一进程中出现的各类问

3、题。 。 当前我国正经历着大规模的城市化,到 2020 年城市人口将达到中国总人口的 60%,城市化是大势所趋。城市化水平迅速提升的同时也导致城市问题丛生。城市研究显得更为重要。一方面如何借鉴域外经验看待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城市问题,另一方面如何保护我国传统城市的历史文脉,都需要借鉴前人的研究经验。城市史是城市砑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系统梳理尤其是对西方城市史开展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我国的城市发展,同时也将为我国学术界形成本土的城市史研究体系打下基础。 城市史是自城市这一聚居形态诞生以来的历史,它是以城市为中心的广泛的社会历史进程,也是系统和络的复杂过程。城市史研究须遵循“一线多元”的框架:“

4、一线”即以城市发展模式为主线,通过纵向的时间顺序,探讨城市发展不同阶段的基本特征和影响;“多元”即不同时期城市社会结构的复杂面,如权力关系、生产模式、文化形态、宗教信仰和社会生活等。 城市史研究需要将宏观与微观结合。宏观层面的城市史研究迫切需要研究视角的转换和理论体系的创新。我们所熟悉的城市史在时间上多集中于工业革命后,是以城市与乡村二元对立为主线的城市化历史进程。但城市化之前的城市发展同样值得关注,而且上述理论体系只适用于解读工业时代的城市史。20 世纪以来,发达国家向后工业社会转型推动城市化进入新阶段,第三世界的去殖民化和工业化催生了城市化的新模式这一切都使得传统市史理论体系亟待修正。囚此

5、,构建城审史的新体系正是当下中国学术界的一个目标。微观层面的城市史研究关注的是城市布局、城市空间、城市外貌与居民精神生活之间的关系。城市是人类活动的集聚之地,历史上集聚的形式、内容与动力影响着城市的外在空间形态和内在社会结构。比如,西方城市从古典时代的城邦开始,经历了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的城市萧条和 11 世纪后的城市复兴,再到工业时代和后工业时代;从单一中心到多中心、城乡统筹等。在上述历史性变迁中,城市的功能、结构、形态与地位随之改变。城市史研究将宏观与微观恰当结合,既有整体性的城市进程,又有个案研究;既有本土研究,又有国际视野,引入跨国史视角;既重视区域间的共共性,又梳理区域间的差异。只有这样

6、,城市史研究的现实意义才会更加凸显。 (摘编自陈恒城市史:一门学理与现实兼具的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生产者因为城市的变化而不断改变自身,从而创造出许多新的文明。 B城市研究研究城市的起源、发展、嬗变、互动等,因而是一门前沿。 C城市史研究的是从城市化以来,以城市为中心广泛的社会历史进程。 D城市的功能、结构等的改变,会对城市的外在空间和内在社会结构产生影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引用马克思的话作道理论据,以此阐明城市的功能和城市研究的重要性、基本原则。 B文章诠释城市和城市史的内涵,论述了城市史研究应有的的框架以

7、及具体的研究方法。 C文章针对我国城市化水平引发诸多问题的现实和城市史研究的现状,提出研究目标和做法。 D文章列举了发达国家城市在历史进程中的变化,论述了转换研究视角和创新理论体系的必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大规模的城市化后,借鉴前人的城市研究经验来保护传统城市的历史文脉将会是我国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B工业时代的城市史对于今天的城市史研究已不具备参考价值,当下中国学术界更应该关注城市化之前的城市史。 C只有转换研究视角、创新理论体系,才能更好地研究中国的经济发展、时代的变迁对城市所带来 的各种影响。 D不同国家城市发展的进程和形态都不同,所以城市史研究要注

8、重共性和差异、整体和个案、本国和他国的结合。(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共 1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这里有一座古树养老院梁衡人类是从森林中走来,森林是人的家。遗憾的是, 正如社会上有对老人的虐待,也有对老树、古树的遗弃。在我对古树的探访中,竟意外地发现了一处古树养老院。园子的主人叫王相泽。他生在农村,小时家有大树,粗如圆桌,绿阴满院。那是童年最美好的记忆,也种下了永远的爱树情结。他大慈大悲,爱吾老以及树之老,企业稍有余钱便开始收养古树。那天在园子里,我边走边听他讲救死扶伤收养古树的故事。十八年前的一天,他到外地出差,车子在公路上走,远处正在开山取石,山上隐隐有树

9、。他就绕路来到山下,一棵从未见过的大树有合抱之粗,满树白花,灿若霜雪,屹立于石崖之畔。那粗壮的老根如老人青筋暴突的手指,正顽强地插入石缝,抓住每一处可借力存身的石块。但是脚下炮声隆隆,烟尘已经淹上树身,窒息着它的绿叶白花。眼看就要地动山摇,扑身倒地。此地名黄巢关,据传当年黄巢起义曾驻兵于此,还在树上拴过马。王相泽上去说:“反正你们要开山,这棵树也存不住了,不如卖给我。 ”结果他花了 6000 元把树带回了家。后来一查,是棵毛梾树,山茱萸科,果可榨油,木质极硬,传说孔子周游列国时就用这树做车梁,所以又名车梁木。现在这棵老树就舒舒服服地挺立在园中的一个小坡上,正时交 6 月,序属初夏,满树白花笑得

10、十分灿烂。老王收树有几条规矩。一不收山上野生的大树,二不收正常生长的树,三不收小树。反正一个原则:不干预树的正常生活。他只扶孤助老,做绿色慈善。人总是看重现实的物质利益,而树却不同,它除了供人物质享受外还帮人记录历史、寄托精神。可惜我们目光太浅,只讲实用,对树用则植,不用则弃。园中有一棵柿子树十分惹眼,浑身堆满大大小小的疙瘩,像一个长满老年斑的老人。它来自陕西,树上的瘤体是一种病,主人早已将它遗弃。老王收来后仔细调理,现在树头已发出五尺长的新枝,去年又重新结果,挂满了一树的红灯笼。疙瘩树身倒显得更加古拙可爱。一次某司机告他某村有遗弃之树,他急去察访。只见一处院内有两棵三百年的老紫薇,墙颓草长,

11、满目荒凉。一棵已经枯死,还有的一棵也被垃圾埋到半腰,奄奄一息。经辨认树下废弃的井台和井石上的刻字,知道这是一处高家的旧祠堂。他找到村委会,谈好价格。人和树还未离村,就听见村主任在大喇叭上喊话:“各家派人到村委会来领钱,每户 10 元。 ”这真是物有其值,所见不同。紫薇,又名百日红。杆粉白,叶翠绿,花朵繁密,娇红明艳,百日不谢,向为名花奇树。现在这棵紫薇成了老王的镇园之宝。每有客来必领至树下,奇树共欣赏,花好相与析。在园中看树是一道风景,听老王讲育树经更是一种享受。他说移树最怕露根透气,所以每移之时必先将树根蘸满泥沙各半的糊浆,再小心培土。对有的树则要在外围斩根一次,如是三年,为的是刺激新根的生

12、长。别人移大树要剃树冠,他却尽量不剃,免伤元气。他指给我看两行对比的樱花树,那剃过头的竟十年不长,愈来愈瘦。但柳树移栽时则必须剃头。那年他从福建樟州买得两棵大榕树,时已入冬,车进山东界已飘起小雪。到家后他急挖一暖窖暂埋,唯留少许枝叶透气,又放进一个电热器加热。一过年就为它建了个 20 米高的保温大棚。现在这榕树气根如林,枝繁叶茂,一派南国风光。我一生不知看过多少天然林、人工林、植物园,但还从未见过这样一座古树养老院。园内约有 500 多棵古树,有来自河南的乌桕、安徽的黄连、山西的皂角、陕西的苦楝、山东的木瓜每棵树都是一本大书,各有各的故事,而且它们来时都不忘随身带了自己的身份证年轮,这是数百年

13、来的活记录啊,是一部中国生态史、文化史。老王爱树,但并不小气。区里要建一座三千亩的大植物园,老王说,没有古树算什么植物园,顶多是个大苗圃。他张口就捐出了 108 棵古树。他爱吾园以及人之园,要让树文化普及,让更多的人爱树。我想如果黄巢地下有知,那迁居远走的高家有知,那些分家卖树的弟兄有悟,那些扩城砍树的主政者们醒来,都能到这个园子里来走一走,他们一定会感恩老王在遥远的地方为他们本乡本族存了绵绵一脉。我能体会到老王的爱树之心。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A古树养老院的主人做收养古树的慈善,源于他的生活经历及由此而来的爱树情结。古树之“古” ,自有其价

14、值,它与生态相关,与文化相关。 B现实生活中,不少人看重现实的物质利益,收买移栽古树,有利则行,无利则弃,只讲实用,目光短浅,与古树养老院主人的情怀形成对比。 C园中的毛梾古树,据传周游的孔子用它做过车梁,起兵的黄巢用它拴过马,这表明古树是历史的活记录,也增加了文章的文化色彩,增强了可读性。 D文末委婉传达出这样的期盼-这座古树养老院,会给寻常百姓以警醒,也会给主政者们以警示;同时还传达出了对园子主人的赞美之情。 5请赏析文中划线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5 分) 现在这棵老树就舒舒服服地挺立在因中的一个小坡上,正时交 6 月,序属初夏,满树白花笑得十分灿烂。 6文中强调“心有敬畏,方能行事”

15、,这种敬畏之心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材料一:他是梁思成和林徽因之子,是一位温文尔雅的学者,也是耿直敢言的环保斗士。秉持着“饮冰室主人”梁启超那份作为知识分子的独立思想、独立人格,他率先以公民的名义为环境发声,为“无告的自然”请命。有人评价,很大程度上,梁从诚是利用他的家族名望促进了“自然之友”的发展、壮大。然而,与他共事多年的同事都知道,其实,梁从诚十分抗拒贴上“名门之后”的标签。每有学校请他演讲,打出“梁启超之孙,梁思成、林微因之子”的横幅,都会被他拿下。他跟人解释:“我都 7

16、0 多岁了,每次一介绍,我还是别人的儿子,甚至孙子,我不喜欢。 ” 在梁从诫家中的墙上,有一张他很喜欢的照片,那是一扇微微开启透进亮光的门。梁从诚曾把这张照片用在他担任主编的知识分子杂志的封面上。梁从诚对自己的学生说,可惜杂志只出了两期。他和他的父辈们,一直在努力开启着这扇门,让更多的亮光透进房屋。梁从诚去世后,1000 多人自发前来陪伴这位从 60 岁开始重新行走的启蒙者,他离开了,与他挚爱的山水融合在一起,有人为他写了一副挽联:三代精英,一身正气,自然之友,公益楷模两袖清风,八方奔走,精神领袖,社会乐活(摘编自:梁从诫慢走,慢慢走 ,有删改) 材料二: 1994 年,62 岁的梁从誡创建“自然之友” ,这是中国最早在民政部门注册成立的民间环保组织之一。注册的 300 元钱是梁从诫向亲戚借的,而“自然之友”的第一个志愿者,是梁从诚的夫人方晶,梁家成了“自然之友”的办公室。梁从诚在“自然之友”的很长时间,没有任何报酬,最初的几年,都是靠老伴一人的還休金维持生活。 “自然之友”以环境教育为重心,希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