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25萧县中学1982年老萧中老朋友在这个容易遗忘的年代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980024 上传时间:2018-09-06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91.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0625萧县中学1982年老萧中老朋友在这个容易遗忘的年代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50625萧县中学1982年老萧中老朋友在这个容易遗忘的年代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50625萧县中学1982年老萧中老朋友在这个容易遗忘的年代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50625萧县中学1982年老萧中老朋友在这个容易遗忘的年代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50625萧县中学1982年老萧中老朋友在这个容易遗忘的年代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0625萧县中学1982年老萧中老朋友在这个容易遗忘的年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0625萧县中学1982年老萧中老朋友在这个容易遗忘的年代(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982年老萧中老朋友在这个容易遗忘的年代,到了这个容易遗忘的年龄,常常无法说清楚昨天都干了什么,但中学时代的生活,仍深深烙在记忆的深处,虽然那记忆像蒙上了一层雾水的镜子,总是影影绰绰,看不真切。我已不能完完整整讲述一件事情,但我还是可以触摸到内心最深沉的情感。我的父母都在梅村中学教书,我也就自然而然地在梅村中学读书,自然没有任何个人努力可以炫耀。小学赶上了开门办学, 大部分时间是在 “ 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 ” 的田间度过,学习成绩可想而知, 因为是教工子弟,没有考试便进了梅村中学。当时的梅村中学十分破旧,教室的窗子没有几个是玻璃完整的,校园的围墙到处是豁口,校门口的篮球场 停满了梅村

2、公社的 拖拉机 ,场子被碾得烂烂巴巴的。尽管校园毫无起眼之处,但在学校 呆长了,你还是会觉得她的与众不同,这里的老师、这里的学生就是和别的学校不一样。 教师努力乐教、学生勤奋好学。 那时候,还没有 “ 升学率 ” 的压力,更没有奖金、 加班费 的诱惑,但在梅村 中学 ,这种毫无功利色彩的努力、这种近乎下意识的勤奋成为一种风尚,让每一个走近她的人受到感染、受到激励,更受益无穷。,还记得教 初中数学 的张振义 (名字不知道记的对不对)老师是一个很帅的小伙子,讲课时总喜欢有意无意地甩动额发,让不少女生着迷,不过我们更喜欢他带回来的很多课外练习题要知道那时候除了课本,我们没有任何参考资料我曾一度沉迷在

3、解决他那一道道刁钻古怪的分解因式里,苦恼并快乐着。那也是我这辈子唯一一段喜欢数学的时光。初中 教我们英语的徐兴华老师也是个年轻的小伙子,尽管他的英语发音不是很“ 牛津 ” ,但上课却很 “ 牛劲 ” 。 不厌其烦、反反复复。还记得当时可以初中考大学,徐老师将我们几个英语比较好的学生组织起来,每天晚上学习英语,准备 初中毕业 考上海外国语学院,那可是一点报酬都没有的啊!为了说服家长让我们参加,徐老师还一家一家地去游说。虽然最后我们没能坚持下去,但这一幕却长久地留在我心里。蔡书汉老师是我在读高中的时候来到梅中的,他个头不高、 戴着金丝眼镜,样子十分儒雅,可我们大家都怕他。认真、严肃、严格让他不怒自

4、威。记得他坚持用普通话上课,这在当时的老师中可是绝无仅有的。萧县人把说普通话叫做 “ 见人 ” ,这里面包含了许多的讥讽和不屑,可蔡老师坚决不予理会,就这样和我们一“ 挖” 几年。我从心底里佩服他的特立独行,虽然那时我们还不知道 “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这句话。蔡老师的特立独行也影响了我生平的第一次重要选择:在读高二的时候 ,我决定选择文科,几乎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当时盛行“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成绩实在太差的学生才会去学文。只有蔡老师坚决地支持了我,我义无返顾地选择了自己的路。那时学校 的生活是单纯的,单纯得近乎单调,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同学交往很少,尤其是男女同学之间连话

5、也不讲,如果是男女坐同位,课桌 的中间还会划一道楚河汉界,谁也不准越雷池一步,同学多年没讲过一句话的决不止一个两个。每当想起这些,我脑子里总蹦出一句话:那时 ,我们不懂得爱情。我还记得,当时有人告诉我,某某在同学中说,他喜欢我。我竟十分愤怒,把说喜欢我的人叫过来,非常生气地质问他。他在我面前低着头,竭力否认。现在想起来,那一刻,他是多么难堪!使我至今仍觉十分抱歉。二十年后,我在上海见到了几个初中 时的老同学,大家觉得十分的亲切,几个快到四十岁的人竟像孩子一样在南京路的大街上瞎逛。在那个还相对封闭的年代,我们也许错过了许多让人心动神摇的体验,但那也许是我们的幸事,至少我们减少了因爱成仇的可能,留

6、出了许多温情的空间。就在这样的混混沌沌中,我完成了知识和学习技能的最初积累。当时我对自己的未来和前途基本上没有认识,更无从判断,是母校勤奋向上的校风和老师的殷殷教诲让我走上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记得 1982 年的那个秋天, 县城大街的墙上, 红红的光荣榜写着我的名字,父亲面带微笑接受别人的道喜:你女儿不错 ,考了个文科状元!当时的我只顾了高兴,现在想起那一刻, 心中充满了感激 :感谢你,我的母校;感谢你,每一位给过我教诲的老师!陈曙光一种称呼母亲、母体、母系、母语 , 这些与“母”字相关的词汇,总带给人许多温馨与梦想,那者是脚踏实地的农民,或者是平步青云的官员,母校应该永远是你的灵魂净化之地,世

7、界儿为起点,走进了世界。梅村中学就是我的母校。当我二十年前以一名髙中毕业生的身份走校园时,我那年迈的班尽管,梅中现已更名为萧县中学,尽管萧中已被列为省示范高中,母校一梅中这个称呼,如故,难以割舍。一种建筑这种建筑,我叫它庵棚。二十年前的梅中,在我的记亿中,几乎没有楼房的影子。教室是砖,寝室是石头墙, 上面全风,不漏雨,代代学子在里面捧读春夏秋冬四季, 并没觉得寒酸。二十年前的梅中,还有一种建筑,规模和质量均不如学生们的教室寝室,那就是老师们的子,低矮、潮、土石墙混杂、鼠洞斑斑,如今想来,鼻子酸酸的。二十年后,带着孩子走进新梅中,如逛公园。孩子说,爸,无论如何, 髙中一定要来萧中就你上进!但一提

8、二十年前的席棚旧事,孩子却摇头不信一一她的眼里,是萧中的另种建筑验楼、天文观测台、多媒体教室,我说: 孩子 , 二十年前的故事是真的,那时我们没觉得苦; 二十年,我的老师,用他们勤劳的们这代学生,能感到幸福、知道珍惜就行了; 一种心情“回母校,有一种敬畏的心情。”不少人对我提起过拜访梅中的感觉,我说,这种奇怪的2002年的 10 月 3 日,是梅中 60 周年大庆,母校将校庆电视专题片创作的任务交给了我,幸!因为,在我的记忆中,梅中的印象不光是母校,他还是我的精神故乡、我的灵魂家园!因为, 10 月 3 日校庆那一天,也正好是我38 岁的生日!母校的校长说 : 你要把校庆电视片写好,我相信你。

9、母校的老师说 : 来吧,校庆那天来梅中过生日,更有意义。电视片的创作,很顺利,很激动,很投入,因为创作时的感觉虽然是对母校的“敬畏”,述老家的温馨故事,不需要虚构,只需要盘点岁月,捡拾岁月,如数家珍地倾诉!一种依托也许,母校的震撼力太强了!从我们首节课的“起立”开始,从我们头堂体育课的“立正威严,进人了我们的灵魂 ,假如你是一个成功者,当你回首母校时,感觉应该是温暖的;假如你是一个失败者,在生要紧一一寻找一个宁静的夜晚,去母校喘息几口,当你步出校门时,会再一次对自己说 :作者简介:陈曙光,男,38 岁,萧县中学 82 届毕业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作协理文学专著 8 部。旧时萧县 中学杨坤

10、“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巳惘然。” 20 年前,我背着行李铺盖,揣着报到证,风尘仆仆地 “ 摸” 到 梅村。当时的梅中因教学质量和升学率较高而名闻遐迩,是皖北地区教育界的一颗明珠,可谓桃李满天下 ,也是莘莘学子心目中的 “ 圣地 ” ,特别是我这样身处穷乡僻壤的“ 乡巴佬 ” ,能来到朝思暮想的“ 圣 地” 读书,兴奋喜悦之情,更是不可言喻。学习的日子,是紧张而充实的。梅村中学有着良好的学风、校风。同学们学习都很刻苦、勤奋,老师队伍英才碁萃、高手云集,时不时地推出一项活动,使我们这些农家孩子大开眼界,记忆中最为深刻的一幕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语文教研组的老师们组织起一次规模庞大的

11、“ 唐诗鉴赏 ” 活动。每天早饭后,在校门附近的公告栏上 ,用大张白纸贴出一首唐诗,下附疑难释义和解析文章。由于当时尚无唐诗鉴赏辞典之类的工具书,赏析文章均出自梅中老师的手笔。 文章见仁见智, 桃红李白, 不仅评析得当, 而且文辞华美,瑰丽璀璨,使人 “ 如入芝兰之室 ” 。脍炙人口的诗句和仪态万方的书法,使学子们看得如痴如狂,深深陶醉。公告栏前,每天都挤满了学生,一边朗吟、背诵,一边抄录。这次“ 唐诗鉴赏活动 ” ,历时一月之久,使学生们广泛受到一次审美教育,也受到一次深刻的文学浸润。许多诗句至今不假思索仍能脱口而出,成为闲遐时独特的精神享受,受益终身。那时我们吃的是每月八元钱的“ 包伙 ”

12、1生活非常清苦,每天一斤大馍,早三两,晚三两,中午四两4 菜肴也很简单,早上咸菜,晚上咸汤,中午大锅菜。每周偶尔能吃上一次荤菜。分肉的时候,大家精力最为集中。八个人一盆,盆子周围摆满了瓷缸,“ 小组长 ” 亲自操勺,将肥肉一片片先捡出来,分到各人缸子里,然后再分素菜, 绝对公平 I 期间,大家目不转睛 ,精神高度集中,掌勺人没半点“ 暗箱操作、中饱私熳” 的机会;晚上咸汤,亦是如此,一般由班长或团支部书记主持分配,力求公平、公正,不允许“ 优亲厚友,以权谋私 ” 。个中况味,今天的小皇帝们无法体会。由于正处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身体需要大量的营养和热量,整日饥肠辘辘,饭后,便挤着去排队,买上一块

13、馍,加餐!由于大家多数都来自农村,惺惺相惜,亲如兄弟,有时买来一块馍,几个人掰着吃;打一壶开水,几个人分着喝; 冬日里,被褥单寒, 便在 一张床上挤着 “ 打通腿 ” 。戏言“ 苟富贵,无相忘!” ,淳朴的乡村少年,风雨同舟,相濡以沫,没有虚伪做作,学生时代结下的友谊,就像蜜中的王浆、奶中的初乳,白金般珍贵。这种情感如同一瓮美酒,岁月愈久,愈加醇厚、醉人,这种真挚的友情,是阴晦日子里一抹明亮的阳光,互相支撑着,走过艰苦的人生路途。有时,在他乡异地,遇到一位梅中校友, 令人欣喜若狂, 颇有他乡遇故知的感觉。是母校的纽带,把她的学子们紧紧联系在一起。近年来,送孩子上学,笔者总喜欢静静地在母校的校园

14、里转转。母校已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学楼、宿舍楼、电教楼、实验楼鱗次栉比。看到意气风发、风华正茂的学子,由衷羡慕,感叹人生难再。教学区内,保存下来的 “ 旧物 ” ,只有原来的 “ 实验楼 ” 和楼后的一栋教室。人生如白驹过隙,二十年只不过是沧海一粟。记得我读书时,有一首歌叫做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歌中唱道 “ 再过二十年乂我们来相会伟大的祖国乂该有多么美” ,当时就想: “ 二十年,该是多么遥远啊!” 谁知二十年转瞬即逝!“ 问姓初不识,称名忆旧容 ” 。适逢母校60 周年校庆,届时,同学相聚,该又是一番何等的情形?“ 只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 。母校,在学子的心目中,永远是那么年轻、美

15、丽!(原题目:春风不改就时波)虽然离开 梅中已有十七年, 但六年的校园生活仿佛就发生在昨天我真诚地感谢您,母校,感谢您对我性格的塑造 ;感谢您,敬爱的老师,感谢您对我精心的裁培和厚爱!当我进人梅中时, 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 管不住自己。 经常感到睡眠不足,晚自习时经常犯困,早晨不想起床 ,晨跑的1000 米对我来说尤其困难,但是变化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当我离开梅中时,已渐渐喜欢上了跑步,并坚持下来,现在已成为我的主要爱好之一,健康的体魄和充沛的精力使我的工作更有成效。原载于梅村校庆,有删节。印象更深的是母校的老师们,很多老师的音容笑貌我至今还记忆犹新。当时的物质条件挺艰苦,很多老师的身体不好,

16、还承受着沉重的家庭负担,但是他们关爱学生,以学生的前途为重,经常不计报酬,抱病为我们补课。 面对学生 ,他们表现得非常乐观, 诙谐、 生动地讲解使教学变得很精彩。这种乐观的敬业精神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使我受益匪浅。我不会忘记是母校把我送进了大学,从大学走上工作岗位,走进中国科学院深造,然后又到国外的著名学术中心从事科研工作。在这成长的过程中,有过弯路,有过困惑,但是每每想到母校的栽培、老师的厚爱,我就不敢自弃和懈怠,虽然现在的天地变大了,但是母校为我开辟的那片天空永远是湛蓝的晴空,激励我去追求更无限的风光。吴莩桐1949 年毕业于萧县 中学初中部,省劳模,副编审。从 1957 年任萧县报 编辑算起, 至 1999 年在县党史研究室主任岗位上离休,凡40 余年,一直从事文字编写工作。其间曾任拂晓报编辑、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县委政策研究室主任等职。执笔主编的萧县志在全国新编地方志优秀成果首次评奖中,荣获一等奖。 几年来编写的 萧贤拾萃、萧钟声声等富有地方色彩的书籍,均获社会广泛好评。萧县龙城网爱萧县,爱生活。www.axiaoxian.co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