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史重点总结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967314 上传时间:2018-09-06 格式:PDF 页数:25 大小:184.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古史重点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中古史重点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中古史重点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中古史重点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中古史重点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古史重点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古史重点总结(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原始社会原始群 :原始群是早期人类为了获得必要的食物和抵御猛兽侵袭,由由血缘关系的人结合而成得人类最早的社会组织,是人类共同劳动和生活的群团。母系氏族公社:原始公社制度的一个阶段,母系氏族公社是以母亲的血缘关系结成的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它是在血缘家族进一步发展、逐步形成氏族 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世界各民族普遍经历的阶段。父系氏族公社:原始公社制度的一个阶段。形成以男子为中心的大家族,男子支配生产、生活和公共事务,氏族首领由成年男子担任。普那鲁亚: 原始社会群婚家庭 形式。从血缘家庭发展而来。又称普那路亚婚、族外群婚。对偶婚: 是指一男一女在长或短的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的偶居生活的婚姻 形式。它是群

2、婚 制向一夫一妻的个体婚制转变的过渡形态或中间环节。禅让制: 原始社会末期推选部落首领的和制度。是以传贤为宗旨的民主选举制度。1.请以北京人为例,说明劳动创造了人。北京人身体各部的进化是不平衡的。一方面,北京人使用石器工具,采集,捕猎,都是以四肢为劳动器官, 所以四肢和现代人差别不大,手的演化最快。 另一方面, 北京人由于脑力劳动较少,所以头部进化比较落后。2. 为什么说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起源,具有鲜明的多元起源特点。旧石器时代初期有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等遗址,旧石器时代晚期有了山顶洞人、柳江人、资阳人,麒麟山人等。氏族公社时期黄河流域出现了,仰韶文化、龙岗文化、打汶

3、口文化,长江流域出现了余姚和和姆文化,和较晚的良渚文化。北方草原地区也出现了细石器文化。3. 家庭、私有制、国家是怎样出现的?家庭:家庭是由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所组成的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私有制: 原始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发生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这样农业部落和畜牧业部落出物品交换日益频繁,交换后的剩余部分变被占为自己及其家庭所有,这样私有制出现了。国家: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生产关系逐渐代替了血缘关系,使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出现了对立阶级,由于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强权的国家出现了。4. 远古的英雄传说与文化精神中国远古时代的传说大多与三皇五帝有关。三皇大多认为

4、是“伏羲、神农、黄帝 ”,五帝大多认为“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伏羲氏亦称太昊,是个大发明家,对人民的贡献是很大的,个传说告诉我们,那个伏羲氏族开始使用一种记事符号;神农氏是传说中的炎帝 ,他是 农业 之神,教民耕种,他还是医药之神,相传就是神农尝百草,创医学;黄帝是传说中华夏民族的始祖 ,他联合炎帝,打败由蚩尤 率领的 九黎族 的入侵,代神农而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成为“ 黄帝 ” ;尧舜禅让的传说更成为了历代美谈。尧,号陶唐氏,尧当上部落联盟的首领,和平民百姓一样艰苦生活。老百姓拥护他,如爱“ 父母日月” 一般;舜,号有虞氏,德才兼备、很能干的人物,部落联盟会议推荐,由尧传位与他;这一时

5、期,具有军事民主主义特点,它意味着原始社会走到了尽头。夏商周大同 :大同 ” 是中国古代对理想社会的一种称谓,指的是原始社会。即没有私有制,人人为社会劳动而不是“ 为己 ” ;老弱病残受到社会的照顾,儿童由社会教养,一切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有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没有特权和世袭制,一切担任公职的人员都由群众推选;社会秩序安定,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对外“ 讲信修睦” ,邻国友好往来,没有战争和国际阴谋。小康 :儒家把比 “ 大同 ” 思想较低级的一种社会称为小康,即是阶级社会。礼记 礼运上说:“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贵族世袭)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

6、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 (设置 )田里 是谓小康。” 这里描绘的是在夏禹、商汤、周代的文王、武王、成王、周公治理下出现的盛世。太康失国:夏启死,其子太康 继位,太康荒淫无度,东夷 族 有穷氏 首领 后羿 乘太康狩猎未归之机掌握了夏的政权。太康不得归,这就是史书上称作太康失国。少康中兴:即少康结束后羿和寒浞对夏人几十年的统治,重新掌握夏政权。少康投奔有虞氏后,以纶邑为根据地,积蓄力量,争取到夏众和夏臣支持,合力消灭了寒浞及其余党。伊尹放太甲:帝太甲既立三年,荒淫无度,败坏商德,于是伊尹把太甲流放于桐宫 。伊尹摄政三年。帝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反而行善,于是

7、伊尹归还太甲行政权,太甲从此修德安民,四境臣服。盘庚迁殷: 盘庚时, 由于社会矛盾或是寻找良田等尚未确定原因,于公元前1300 迁都于殷,迁都后商朝社会经济明显发展。武丁中兴: 盘庚把都城迁至殷以后,商朝 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很大的进步,武丁临政时达到商王朝最强盛时期。武丁不断对外用兵,随着战争的不断胜利,商王朝的势力急速扩张,达到商代的最高峰,史称“ 武丁中兴” 。文王翦商: 周文王政治上积极修德行善,对农业生产颇为重视,周境内逐渐强大。于是文王开始逐步,同时发动了一系列战争,巩固了周人对渭水流域的统治,削弱了商朝实力。这些为武王伐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牧野之战: 公元前1027 年, 周武

8、王 率诸侯军直捣商都朝歌,不久到牧野 ,商王纣仓皇发兵迎战,商军战场上倒戈,周武王大破商军灭亡商朝。三监: 周朝周武王灭商后为监管殷遗民而采取的措施。为加强对殷民的控制,武王封商王纣之子武庚 于商都,并将商的王畿分为卫、鄘、邶3 个封区,分别由武王弟 管叔 、 蔡叔 、 霍叔 去统治,以监视武庚,总称三监。周公东征: 武王弟周公旦在武王死后辅佐文王,管叔、蔡叔对此不满。由于王位继承问题,周统治阶级内部发生矛盾。这时武庚和管叔、蔡叔勾结举行大规模叛乱。周公率军东征三年取得胜利,这次胜利也彻底征服了商人,巩固了周人的统治。成康之治: 中国西周时周成王 、 周康王 相继在位的40 余年间所形成的安定

9、强盛的政治局面。成王及其子康王务从节俭,克制多欲,以缓和阶级矛盾。大规模进行自周武王时开始的分封制 ,加强周王朝统治的作用。司母戊大方鼎:司母毋鼎是中国商代 后期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1939 年 3 月 19 日在 河南省 安阳市一片农地中出土,因其鼎内部铸有“ 司母毋 ” 三字而得名。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 文,又称为 “ 殷墟文字 ” 、“ 殷契 ” ,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 兽骨上的文字。周公旦:周武王 之弟,亦称叔旦,他辅助武王翦灭殷商。武王 死后,其子成王 年幼,由他摄政当国。他平定了三监之乱;营建了东都洛邑,制礼作乐,创建了周礼封建体系。并大规模进行了分封诸侯,巩固了周的统治

10、。周公制礼作乐第二年,也就是周公称王的第七年,周公把王位彻底交给了成王。宗法制: 宗法制是周代分封制的基础,它是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决定继承权力的制度。其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血缘上的兄弟关系,政治上的君臣关系。分封制: 分封制是西周最基本的政治制度。周王朝伐纣、东征以后,两次分封同姓和功臣为诸侯,赐予他们土地和人民,诸侯拱卫周朝。诸侯的君位世袭 ,在其国内拥有统治权,但对天子有定期 朝贡和提供军赋力役等义务。井田制: 井田 制是我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那时,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 井” 字,因此称做“ 井田 ” 。井田归周天

11、子,井田领主不能转让买卖井田。耕作井田庶民集体耕作公田以为税赋。其性质是奴隶制下的土地剥削制度。国人暴动: 周厉王 实行专利政策,禁止国人谈论国事,违者杀戮。国人忍无可忍,于公元前841 年,举行暴动,攻入王宫,国王仓皇逃奔彘,共和行政:公元前841 年,国人暴动周厉王出走,政由 周定公 、 召穆公 共同执掌,史称共和执政。夏商周断代工程: 是一个以 自然科学 与 人文社会科学 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中国 历史上 夏、 商、周三个历史时期的年代学 的科学研究项目,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的系统工程 。1、 殷商文化的特征殷商时期的人们受原始思维的神秘性和笼统性的支配,使其文化呈现神本特质。人们在天

12、文历法上面具备了一定知识,甲骨文也出现, 但是天文历法和甲骨文很大程度是伴随着宗教迷信而出现的。2、西周的三大制度宗法制: 宗法制是周代分封制的基础, 它是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决定继承权力的制度。分封制: 周灭商和东征以后,分封同姓和功臣为诸侯,以为藩屏。 诸侯的君位世袭 ,在其国内拥有统治权,但对天子有定期 朝贡和提供军赋力役等义务。井田制: 井田 制是我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那时,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 井 ” 字,因此称做“ 井田 ” 。井田之中既有私田也有公田,私田农人得耕作公田当做赋税。宗法制是分封制和井田制的基础。2、 略述西周礼乐文化。礼乐文化包括

13、礼和乐两个方面 , 其中 , 礼是规范当时社会生活的首要原则 , 乐则是礼的实践的必要条件和重要补充。礼乐并重 , 为社会角色提供了完整的自律规范 , 这是礼乐文化的主要特色。 礼乐文化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 第一 , 礼乐文化是中国早期文化达到理性化水平的具体形态 , 并且具有鲜明的特色。第二 , 春秋、 战国之际 , 诸子继承了其基本精神 , 从而为中国文化基本特色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春秋战国平王东迁: 公元 前 771 年,犬戎 攻破 镐京 ,西周灭亡, 关中因为受战争和灾荒破坏已残破不堪,平王在即位后第二年(公元前 770 年),将国都迁至洛邑 。城濮之战: 公元前 前 632 年

14、,楚军和晋军在城濮的战役。前633,楚庄王攻宋,宋向晋告急, 晋文公率军援宋。两国军队在城濮相遇,晋文公兑现当年流亡楚国许下“退避三舍”的诺言,令晋军后退,避楚军锋芒。率军冒进追击,被晋军歼灭两翼。楚军大败。向戌弭兵:。前 546 年,宋国执政 向戌 倡议弭兵,晋、楚、齐、秦、宋、鲁、郑、卫、陈、蔡、 曹、许、 邾、滕等十四国于宋召开弭兵大会。结果签订盟约,规定除齐、秦等大国外,小国须既朝晋又朝楚,霸权乃由晋、楚二强平分,尊两国为共同霸主。此后四十余年间,由于晋楚实力相当,战争减少许多。三家分晋: 是指 中国春秋 末年, 晋国 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周威烈王 二十三年(前 403 年),

15、周威烈王封三家为侯国。前 376 年 ,韩、赵、魏废 晋静公 ,将晋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田氏代齐:指中国战国初年齐国 卿大夫田氏家族取代吕氏成为齐侯的事件。前391 年, 田和 废齐康公 。前 386 年,田和放逐齐康公于海岛上,自立为国君,同年为周安王 册命为齐侯。战国七雄:春秋时期无数次战争使诸侯国的数量大大减少,到战国时期实力最强的七个诸侯国分别是齐 、楚 、燕 、韩 、赵 、 魏 、秦 ,这七个国家被史家称作“ 战国七雄 ” 。李悝变法: 战国 初年 魏文侯 当政时, 于公元 前 422 年 , 任命 李悝 为相,实行变法。 措施:选贤任能,赏罚分明。推行“尽地力之教”。实行“平籴法

16、”。作法经六篇。魏国从此富强。商鞅变法: 是商鞅 在秦孝公 支持下,于 前 361 年在秦国 实施的改革, 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开始于公元前359 年, 第二次开始于公元前350 年。 对秦国的崛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主要内容有:措施目的及作用“ 开阡陌封疆 ” 、“ 废井田 ” 、“ 民得买卖 ” 、承认土地私有以法律形式废除井田 制度,开阡陌,肯定土地所有制 的合法性废除 “ 世卿世禄 ” 制度,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打破世袭贵族的特权,确定等级制度 ,发展和壮大地主 的政治势力废除 分封制 、建立 县制 、编制户口、“ 什伍连坐 ”实行 中央集权 。“ 重农抑商 ” 、奖励耕织发展 经济 ,壮大地主阶级经济力量“ 平斗桶、权衡、丈尺” 颁布标准 度量衡 器 方便税收和交换,加强集权制度“ 燔诗书而明法令”在上层建筑领域实行统治阶级的专政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奠定了秦始皇 统一全中国的基础。徐州相王: 公元前334 年, 魏惠王 、齐威王订立了同盟条约,相互尊对方为王,史称“ 徐州相王” 。合纵连横:合纵连横的实质是战国时期的各大国为拉拢小国而进行的外交、军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