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隶课件2003版本

上传人:101****457 文档编号:53819250 上传时间:2018-09-05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10.7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篆隶课件2003版本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篆隶课件2003版本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篆隶课件2003版本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篆隶课件2003版本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篆隶课件2003版本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篆隶课件2003版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篆隶课件2003版本(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简 历,现为: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浙江省青年书法二十家; 甘肃省青年书协理事; 湖南省邵阳市青年书协副主席; 西北师大书法文化研究院书法学科主要创建人之一及专业主讲教师; 中国美术学院成教学院书法专业特聘教师。,李贵明,湖南邵阳市人 1998年毕业于湖南省邵阳师范学校。 1998年2005年任中学语文教师七年。 2005年2009年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书法篆刻专业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 2009年2012年保送中国美术学院攻读书法篆刻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方向硕士研究生,并获硕士学位。 2013年作为特殊人才引进西北师范大学从事书法学科创建与教学工作。,篆书临摹,主讲人:李贵明(西北师大书法文化

2、研究院),篆书,文字学,篆刻,楷书,汉简隶书,行草,篆书,篆刻,文字学,汉简隶书,行草,楷书,行草,楷书,汉简隶书,行草,楷书,篆书,汉简隶书,行草,楷书,文字学,篆书,汉简隶书,行草,楷书,篆刻,文字学,篆书,汉简隶书,行草,楷书,汉简隶书,行草,篆书,汉简隶书,行草,文字学,篆书,汉简隶书,行草,篆刻,文字学,篆书,汉简隶书,行草,楷书,篆刻,文字学,篆书,汉简隶书,行草,楷书,行草,汉简隶书,楷书,行草,篆书,汉简隶书,楷书,行草,文字学,篆书,汉简隶书,楷书,行草,篆刻,文字学,篆书,汉简隶书,楷书,行草,一、甲骨文 1、甲骨文 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或“龟甲兽骨文”。 甲骨文为一

3、种很重要的古汉字资料。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经济情况,主要指中国商朝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绵使用了一段时期。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重现2、甲骨文的发现 学术界基本认同清末官员、金石学家王懿荣是甲骨文的最早发现者。而关于具体发现过程则有两说。 第一说源于刘鹗的记载。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河南安阳出土龟版之后,被山东潍县古董商人范寿轩、范维卿等人收购,并运至北京售卖。时任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素来喜好收集古物,通晓金石文字,从古董商手中高价收购了

4、这批甲骨。另一说流传甚广,与中药“龙骨”密不可分。龙骨一般是指远古哺乳动物的骨骼化石,中医认为其可以入药,有治疗咳逆、泻痢、便血的作用。后来,甲骨代替龙骨,用于药用,河南安阳一带有人甚至世代以此为业。在这一过程中,甲骨文资料受到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光绪二十五年,王懿荣染疾服药,偶然在中药中的龙骨上发现了古文字。,3.认定王懿荣为清末翰林,进士出身,具有深厚的金石学造诣。他在得到甲骨之后,即认定其上文字是比籀文更加古老的殷商遗物,并开始重金收购有字甲骨,至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春,共得到1508片。然而,王懿荣尚未对这种文字进行深入研究,即在同年七月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时自杀殉国。 王懿荣对甲骨的

5、收购,逐渐引起学者重视,古董商人则故意隐瞒甲骨出土地,以垄断货源,从中渔利。王懿荣好友刘鹗等派人到河南多方打探,皆以为甲骨来自河南汤阴。后来罗振玉经过多方查询,终于确定甲骨出土于河南安阳洹河之滨的小屯村,这里与古文献记载的商朝后期的殷都所在地相吻合。绝大部分甲骨文发现于殷墟。殷墟是著名的殷商时代遗址,范围包括河南省安阳市西北小屯村、花园庄、侯家庄等地。这里曾经是殷商后期中央王朝都城的所在地,所以称为殷墟。这些甲骨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纪录。 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

6、,4、甲骨文主要特点: 在字的构造方面,有些象形字只注重突出实物的特征,而笔画多少、正反向背却不统一。 甲骨文的一些会意字,只要求偏旁会合起来含义明确,而不要求固定。因此甲骨文中的异体字非常多,有的一个字可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写法。 甲骨文的形体,往往是以所表示实物的繁简决定大小,有的一个字可以占上几个字的位置,也可有长、有短。 因为字是用刀刻在较硬的兽骨上,所以笔画较细,方笔、尖笔居多,殷王武丁占卜用的龟腹甲,由于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锐有钝,骨质有细有粗,有硬有软,所以刻出的笔画粗细不一,甚至有的纤细如发,笔画的连接处又有剥落,浑厚粗重。结构上,长短大小均无一定,或是疏疏落落,参差错综;

7、或是密密层层十分严整庄重,故能显出古朴多姿的无限情趣。甲骨文,结体上虽然大小不一,错综变化,但已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所以有人认为,中国的书法,严格讲是由甲骨文开始,因为甲骨文已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在总共10余万片有字甲骨中,含有4千多不同的文字图形,其中已经识别的约有2500多字。甲骨文中形声字约占27%,可见甲骨文已是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二、金文,1、概念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也有称为古籀的。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

8、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十分发达。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 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商代的金文书法是在甲骨文的基础上产生的。它的字数不多,字体瘦长,笔道遒劲雄美,行气疏密有致,结构严谨,情势凝重,各有风韵。可大致分为两种风格, 一类是以字词为主的少数作品,通常称之为族徽文字

9、。族徽文字不仅指族名徽识,一般也把祭祀对象的先人的庙号与器主私名等也包括进来。它保留着鲜明的氏族先人的图腾,如鸟、兽、鱼、虫的形象或职司出身所业等。形状也多变,如亚形、弓形等等。 另一类则是文辞连贯、篇幅渐长的作器铭功之文。 周灭商以后,商王朝铸造青铜器的工匠相继归周。周人继承了商人的金文书法,使之发展成具有独特风格的金文书法艺术。商代书法,是中国书法史的源头,甲骨卜辞际合天人,其吉金铭文又贯通于书画。天迹心象,浑融一气,开拓出中国书法恢宏高旷的精神境界,2、西周金文,西周早期的金文从书体和书法风格来看,总的情势是清秀隽美,笔道首尾出锋,有明显的波磔,结构严谨,行款章法自如。其前期的作品风格质

10、朴平实,承商代遗风,多挺拔的悬针笔法,仍带有甲骨文的影响。如武王时的利簋和天亡簋(或称大丰簋),字体平易古朴,笔划方圆兼备,具有凝练平直之气。利簋仅用短短 32 字就记述了武王代商的重大历史事件,因而被称为武王克商簋,是迄今所见西周最早一件铸铭铜器,开创了西周金文书法的先例。 西周中后期的风格凝重雄放,排列整齐,布局合理,字的大小随意,风格多元,已显出金文的独特艺术。如成王时的保卣,康王时的大盂鼎、大方鼎等,书法凝练奇古,雄伟挺拔,遒劲华丽,从人形或以人为偏旁的字及王字等,多用肥笔,用笔轻重明显,被书法家称之为“波磔体”。尤其是大盂鼎的金文,是迄今发现最早的鸿篇巨制,共 19 行,291 字,

11、记载了康王追述文武受命,克殷建邦的伟绩,其文字端庄典雅,大小得体,形态生动,为成康之世金文书法造诣最高一品,其拓本摹本至今尚被书法大家所珍视。又如散氏盘、毛公鼎、史墙盘等。鼎盛时期的金文书法,是一个树立典型的时期。佳作如林,而风格纯一,虽名器之间,存在小异,但不失大同气派。要之,典正雍容,纯淳娴雅,是这一时期所追求的目标。,3、东周(春秋战国时期),东周自平王迁都洛邑后,王室式微,礼崩乐坏,诸侯各自为政,攻伐连连,各国逐渐形成相对封闭的政治环境,同时也产生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风情和审美情趣。这促成了东周金文书法地域风格的形成,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颇具特色。当然,这种地域风格的划分并不与国家政权简

12、单对等 东周金文自平王东迁以降,铁器渐见,钟等青铜乐亦渐多,且亦能铸文于青铜器外侧,故金文所录,已非如当初般,只为王公大臣之事,战功、音阶等,皆有铸录。此时金文被广泛使用,堪称全盛时期。西周书法以范铸金文为主导,其风格的演变以时间的纵横发展为主线。春秋战国书法则是以空间的,不同地域的多样性表现平面展开。春秋战国书法与以往相较,首先表现在理念上的不同。殷商、西周的文字与书法是垄断在王公贵族手中的。 春秋战国时期的书迹是从王公贵族手中解放出来后广大士人百工阶层的创造。 书法的个性化,风格化,多样化显露出来,审美偏于妍美极巧和偏于实用趋简适便,即装饰风尚流行,并向小篆化发展。,主要表现在:地域书风:

13、秦系书法、楚系、齐系、晋系、燕系; 装饰风尚与鸟虫书体; 正体铭文与草体刻款; 盟书:山西侯马盟书(5000余枚)、河南温县盟书(4580片); 简牍帛书:青川木牍云梦睡虎地秦简里耶秦简等; 刻石书法石鼓文是西周成熟的大篆向秦代小篆过渡的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杰作。,三、小篆1.秦篆(铁线篆、玉著篆)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又因为其笔画

14、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直到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1各国的汉字出现了简繁不一、一字多形的情况。秦始皇灭六国后,下令以秦国的“小篆”作标准,统一全国文字。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减少了书写和认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秦王朝使用经过整理的小篆统一全国文字,不但基本上消灭了各地文字异行的现象,也使古文字体异众多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角色。 除了小篆,

15、包含甲骨文、金文,被统称为中国字的古文字;古文字学的发展,对于促进中国古代历史、哲学、经济、法律、文化、科学技术的研究,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铁线篆的特点一是长方形,大致比例为3:2左右。二是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所有横画和竖画等距平行,所有笔画以圆为主,圆起圆收,方中寓圆,圆中有方,使转圆活,富有奇趣三是平衡对称,空间分割均衡与对称是篆书的独特魅力。对称不仅存在于左右对称,上下对称,而且还存在于字的局部对称,圆弧形笔画左右倾斜度的对称。四是结构上紧下松,小篆的大部分字主体部分在上半部。,汉篆汉代的篆书,字体为小篆,而体格近方、笔法稍掺隶意。一般在庄重的场合和金器上使用,代表

16、作品汉袁安.表敞碑,清篆清代重视考据、金石学、崇碑抑帖,在篆隶书上大放异彩,名家辈出。自秦汉以后篆隶上的又一高峰。 清篆四家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 代表作:邓石如白氏草堂集,吴让之宋武帝与张焘敕、吴均帖,赵之谦说文解字叙,吴昌硕石鼓文。,梦想在前方,行动在路上,隶 书,隶书是继小篆后通行的实用书体,又称佐书、八分,基本由篆书演化而来,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而产生的字体。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化弧线为直线,结构更简易,书写速度更快。所谓程邈一人创隶书一说只是传说而已,隶书以风格可分:古隶、汉碑、汉简、清隶。 从学习隶书的角度来看,汉碑是学习隶书的基础,有此基础再临习或借鉴秦隶、汉简、清人隶书,古隶是先秦及秦代隶书,也包括西汉碑及马王堆帛书等。所谓古隶,以风格而言,其结字保留较多的篆书结构,笔法上的隼尾波不明显。古隶是东汉隶书成熟之前的隶书总称。汉碑指东汉隶书成熟时期的碑刻隶书,特别是山东曲阜、济宁、汉中博物馆所存的这些名碑,是隶书的极则 。,汉简指汉代的竹木简牍。汉简与汉碑不同之处有两点: 一是作者不同,汉碑书丹的作者一定是书家而汉简的作者有的并非书家; 二是汉碑是精心创作精工制作的碑刻而汉简有许多是很随意信手写来的墨迹,所以汉简中书法良莠不齐,当然精彩之作仍然极多。著名的汉简有居延汉简、武威汉简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