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巴州十六登高考辩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782332 上传时间:2018-09-05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6.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007巴州十六登高考辩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007巴州十六登高考辩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007巴州十六登高考辩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007巴州十六登高考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07巴州十六登高考辩(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巴州十六登高考辩彭从凯“巴中很多年来, 有农历正月十六登高的风俗, 乃民间自然形成的不是节日的节日。这一天,来自各区县四面八方的数万游人集聚巴中(州)城,无论官民,皆邀亲请友,扶老携幼,穿戴一新,登高游乐于城郊南龛、西龛、塔子山、王望山、莲花山等地。” ( 巴中民俗李旭升主编,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 10 月第一版)这段文字说明了五个问题:1,十六登高的性质是民间“自然形成”的风俗,是“不是节日的节日”。2,参与人数众多,以至于“数万人” 。3,参与者广泛,有来自“区县四面八方”的,且“无论官民”。4,参与者重视且隆重,“皆邀亲请友,扶老携幼,穿戴一新” 。5,巴城四周之山

2、皆是登高之地,如“城郊南龛、西龛、塔子山、王望山、莲花山等地”。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参与者广泛、 民众重视而隆重的民间风俗活动,有人却认为是“陋俗”。何为“陋俗”?“陋,丑劣也”( 辞源商务印书馆, 1929 年 9 月第 25 版)“陋,鄙陋,粗野。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 年 1 月第 15 次印刷)仅从以上两种权威工具书的解释来看,“陋俗”就是丑劣、鄙陋、粗野的风俗。其实,不独巴州百姓有登高的风俗。邻近的达州有登高节。每年的正月初九,达州人登高祈福,万人空巷,是为了纪念唐代诗人、通州司马元稹的。也有人认为,道家以正月初九为玉帝生日,人们虔诚为贺, 历年登高朝拜。 不管是那种

3、原由, 日前达州登高节被认定为与成都的桃花节、自贡的灯会、凉山彝族的火把节齐名的四川省十大名节之一。巴中的南江县有登高节,名为“灯火节” ,始于 1933年。是为了纪念红四方面军 1933 年 2 月 1 日(农历正月初七)解放南江县城,由红军南江县临时革命委员会做出决定:“每年正月初七为灯火节” 。巴中的通江县有登高节。 “县城及附近居民有三月三游壁山的习俗。此俗始2 于唐,盛于明清, 旨在纪念唐宰相郑畋 , ”(通江县志委员会编纂通江县志,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后逐渐发展成以纪念郑畋、向佺、向翀、向阁“通江四贤”等历史名人为主的登高节。 也有人认为三月三日是西王母的生日,人们登高是为

4、王母娘娘祝寿,以祈蔽佑。我们不难发现,这些登高节的时间多在新春,或清明节前后。实际上,就是把踏青、春游赋予了传统的民俗文化因素和人们的良好愿望。试想,春暧花开的时节,人们登高望远,游春踏青,把蛰居一冬的身体舒服伸展一下,祈望来年有个好运道、 好心情,这又未尝不可呢?怎么就成了陋俗。有的地方种了几亩梨树就要举办梨花节, 种了几田瘦藕就要举办荷花节,还有什么红苕节、 生姜节之类的,还美其名曰推动地方经济,弘扬地方文化。巴州的登高节, 在每年的正月十六, 至于登高起于何因何时, 具体已无从考证。 “新正月九日群集王望山烧香。十六日妇女出游谓之走百病,诣南龛寺设大醮会礼佛请福。山前有圆洞二穴,妇人无子

5、者以物掷之,视其中否以祈嗣,谓之打儿洞。 ” 。(清朱锡谷纂修巴州志 ,道光十三年版)这说明巴州百姓登高的风俗不是今天才有的,至少可以追溯到道光十三年(1833)前。古时尚“无论官民”,今天却成了陋俗,这是有些说不过去的。笔者查阅了所能查到的志书,都是把登高、踏青、游园这类活动记载在风俗志里的“风俗”或“节日风俗”,而没有一书是记载在“陋俗”或“陋习”里的。关于巴州登高节的源由传说颇多,不管是哪一种都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似乎都不应当归结到“陋俗”之中。1、 “走百病”说,见于清代道光十三年版的巴州志风俗。 “走百病又叫游百病,各地习俗不一样。早在元、明已有此习,如明代齐鲁人多以正月十六游寺院,谓

6、之走百病。京师(北京)多以元宵出游,摸正阳门的门钉,以除不祥,名走百病。古巴州以农历正月初九烧香王望山,十六登高南龛走百病。”(政协巴州区委员会编校巴州志校注)走百病,连京城都有况巴州弹丸小地。2、 “劝农”说。民间传说唐太子李贤贬来巴州,曾在南龛山劝农,正月十六这天,很多人都上山听其劝说农事,故慢慢形成正月十六登高游山之风俗。至今南龛山下的南坝尚存美农台遗址。 美农台“在州南二里, 相传东晋梁州刺史桓宣,于此劝农所筑。”(清朱锡谷纂修巴州志古迹)劝农耕作本是好事,这是写进了历史的,只不过劝农的是刺史桓宣不是李贤罢了。3 3、 “望京”说。据传,武则天于开耀元年(681),徙(李)贤巴州。”(

7、新唐书卷八十一章怀太子贤)从此年年正月十六,太子都要登临王望山北望长安,祈求回到亲人身边。 百姓感念太子重农垦、 恤民情,相邀尾随陪行登山, 久之成俗。4、 “摸印”说。传说是数百年前巴中文人学士及在庠生员,过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后,十六就要去南龛山摸印, 实际上是去摸一摸南龛山上那块冷冰冰的形似官印的石头(至今印盒石的山崖上还有“天开金榜”四字),象征着将来可以高中皇榜,掌印当官,讨个吉利,后来慢慢就形成了风俗。5、 “望红”说。 1933 年,红四方面军在通江、南江、巴中建立了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1935年红军北上抗日,临行时留下一句话: “我们一定会回来的。”于是,老百姓年年登高望远,盼望革命早日成功,盼望红军早日归来。沿袭至今,便成风俗。不管是哪一种说法说, 巴州百姓年年登高, 兴致不减。 而且年年登高都是举家出动,扶老携幼,呼朋唤友。有如此多的人,其中不乏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难道他们都鄙陋了吗?巴州人很实在, 很懂得生活, 登高就是要走向大自然, 健身强体扫除经年积结的郁气,领略秀美山川以宽广胸怀的一种大众性踏青活动而矣,又何来“陋俗”?其实,登高会使你感受到生活的激情,感受到个人恩怨得失的微不足道,更会使你凭添信心去努力工作。这,也算是一种意志的磨炼吧。2009 年 2 月 8 日于巴州苦茶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