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PPT】学校文化建设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53771017 上传时间:2018-09-05 格式:PPT 页数:70 大小:1.2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PPT】学校文化建设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精品PPT】学校文化建设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精品PPT】学校文化建设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精品PPT】学校文化建设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精品PPT】学校文化建设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品PPT】学校文化建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PPT】学校文化建设(7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校文化建设,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 杨全印 ,一、我们为什么要关注学校文化?,(一)从质量说起,1.“第十名现象”“第十名现象”是杭州市天长小学周武老师发现的一个教育现象,意指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中小学时期的尖子生会逐渐“淡出”优胜行列,而第十名左右的学生有着难以预想的潜能和创造力。这种潜能和创造力也影响到了他们各自的社会实践,从而使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反而会做出较尖子生更大的成就。,2. 质量和教育质量,(1)质量即顾客满意质量是以最经济的手段,制造出市场上最有用的产品(戴明)质量的定义就是符合要求(克劳士比)质量是一种合用性(fitness for use),而所谓合用性是指产品在使用期间

2、能满足使用者的需求(朱兰)质量是指向我们的消费者提供能持久满足他们需要和期望的产品和服务 (美国波音公司 )质量即顾客满意 (IBM公司 ),当讨论教育质量时,人们期望学校给学生带来的变化,不仅仅局限在认知领域。人们期望学校有助于学生形成某些行为和态度,使学生能恰当地欣赏民族文化,行为受道德的和审美的价值观指导,从而成为负责的、合作的、参与的和独立的公民。 胡森论教育质量,(2)质量是一种持续的改进或提高,在追寻质量的竞赛中没有终点 (美国施乐公司 )质量的第一层次是指用户共同基本需求上的一致认可; 质量的第二层次是指质量满足客户提出的要求,即我们平时所说的“客户满意”。;质量的第三层次是指通

3、过满足消费者潜在需求使新产品或服务达到意想不到的新质量,它和“令用户愉悦”的意思是相同的。 (北京中航科创质量技术开发中心 ),英国标准协会(BSI)在为学校申请ISO9000国际标准体系资格认证的“指南”中,对教育领域中的产品所作的如下界说,即产品是“指每一位学生的能力、知识、理解力和个人发展不断地得到提高”。这种“不断地得到提高”所要求的,就是学校必须坚持以追求教育质量为目标,强调教育质量的持续提高,强调教育的不断“增值”(value-added)。,(3)质量适用于产品、过程和环境,(1)质量在于满足或超过消费者的期望;(2)质量适用于产品、服务、人员、过程和环境;(3)质量是一种不断变

4、化的状态。戈德茨和戴维斯:全面质量导论 学校的质量是个复杂的概念,至少有四种不同的含义,即学校的声望等级,可得到的资源,学生成果和学生天赋的发展和增值。埃斯丁,(4)学校之“才”, 学校是一个为学生将来发展打下基础的地方 教育是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教育 学校要为为学生提供一种大气、包容、严谨和追求卓越的成长环境,(二)质量的获得方式,1. 以结果检验质量人们主要依靠质量检验的手段,通过对产品进行事后检验来控制和保证产品质量。有人专职制定标准,有人专职负责生产,有人专职按照标准检验质量。,第一,它要求对产品进行百分之百的检验,这样做有时在经济上并不合理,有时从技术上考虑也是不可能的; 第二,

5、它属于“事后检验”,无法在生产过程中完全起到预防、控制的作用,一经发现废品,一般很难补救。特别是在教育领域,考虑到教学过程中人才培养的不可重复性,更凸显了“事后检验”的局限性; 第三,“制定标准、生产制造、产品检验”三种职能的区分在教育领域内的表现是要求“考教分离”。,2. 以过程控制质量,在质量管理过程中应用数理统计方法,不再单纯依靠检验把关,而是将检验把关和质量预防结合起来,力图找出产品优劣的原因,使生产过程在较理想的状态下正常进行,从而生产出符合要求的合格产品。要确保学校教育质量,“提高学校行政工作的效率,第一,要确定学校产品的理想标准(即毕业生的标准);第二,规定学校的生产方式和程序;

6、第三,生产者(教师)必须具备资格和工作准则。教师要遵守专家制定的详细的教学计划所应达到的标准、应用的方法与所使用的教材” 博必特,质量控制概念涉及两个因素:控制者和受控对象。控制者分校内和校外两类,校内分校级和院系级控制者,校外的监控者则有国家有关部门、基金委员会和非官方的学术质量委员会等。受控对象包括课程、教学计划、学科发展和专业人员(教师)的发展 这一概念的不足就在于强调监控者即管理者的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责任的同时,忽略了被管理者的质量管理意识和责任,让雇员误以为质量管理非其职责。,用系统的观点分析研究质量问题 职工参与管理,质量不是某一个人的事,质量是企业全体员工的责任。质量不是检验出来

7、的,质量形成于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过程,质量优劣的根源在于系统的整体性能。,3. 以文化孕育质量,质量文化所要起到的作用就是统一员工的质量思维,并规范其行为。也只有当生产经营或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以质量为重,每一个员工在每一个细节中都能形成考虑质量的习惯,将之作为一种习以为常的行为方式,才能自然而然地做出优质的产品,才能孕育出我们所期望的产品质量。“软的就是硬的”!,现实的情况呢?,从校长的角度来看 : 校长好当不?校长不好当! 要是好不当,还是不当好!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 “舒适地带” 不断受到冲击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 “后喻文化”受到忽视,学校组织的离心力越来越强,学校越来越成为一个校

8、长、教师、学生并不是十分喜欢的地方。 那么,什么因素可以使学校的 师生员工重新团聚在一起,使他们的日常生活充满意义,并使学校获得持续的发展呢?,制度?校园?这些都是我们曾经并且现在还在努力的方向。之所以如此,很大原因就在于它们是可以被控制与量化的“硬件”,而在人们的印象中,价值观、文化这些“软件”不容易控制、操作而被认为不如“硬件”那么容易把事情做成功。,学校文化支撑着我们,就像一个建筑物的地基一样。当建筑物建立起来之后,你看不见它的柱子、横梁与钢筋,但是少了它们,建筑物将会倒塌。,二、什么是学校文化?,(一)与学校文化有关的几个概念1.文化2.组织文化3.校园文化,1.文化,静态的“文化实体

9、”从广义的人种学的意义上说,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具有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 动态的“文化活动”文化主要不是意指诸如工具、图画、艺术作品等客体或产物,而是首先意指人制造工具和武器的活动;舞蹈或念咒的礼仪;以及与性爱、打猎、准备食物相关联时的各种行为模式。,2组织文化,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日本企业的崛起,人们注意到了文化差异对企业管理的影响,并进而发现了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融合的产物组织文化,由此掀起了一股从文化的角度思考经济组织活动的热潮。大内的彼得斯和沃特曼的追求卓越迪尔和肯尼迪的企业文化帕斯卡尔和阿索斯的日本企业管理艺术

10、,组织文化强调以人为中心,其核心是组织员工共有的价值观和共有的信仰,是指导组织和组织成员行为的思维方式。组织文化建设所强调的就是要把组织建设成为一种人人具有共同使命感和责任心的组织。价值观是组织兴旺发达的原动力。“一个企业只要没有丢掉它赖以存在的工作热情和企业品性,它就会不断地发展壮大。当然,这种工作热情不是靠利益而是要靠企业的价值观来促进的”。(Schultz, H.& Yang, D.J),3校园文化,“校园”一词中包含的内容更多的是指一种空间维度内的区域,或者说是一种场所。将自己限制于学校内部的“校园文化”体现更多的是一种静态的“学校实体”式的文化概念,很难表达出人们在进行学校文化建设过

11、程中所应该体现出来的与周围环境之间的互动、互相适应的动态过程。,(二)学校文化的界定,1三所学校的差异 “吃在复兴,玩在附中,死在北郊” 2学校文化的力量当我们选择了某一所学校的时候,实际上也就等于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3感受学校文化学校文化不是不可捉摸的,它是个“东西”,但它是个无形的“东西”,用手触摸不到,它是需要用心去感悟的。“我无法告诉你那是什么,但是当我看见时便知道它就是。”学校文化就是“我们在这儿做事的方式”。,三、学校文化,我可以做什么?,(一)学校文化诊断分析新员工招聘和引入的过程;分析员工对学校历史中关键事件的反应;分析被认为是学校文化的捍卫者或促进者的信念、价值观和假设;与

12、学校成员讨论上述结论,并要特别注意观察到的反常之处或令人困惑的特征等。(沙因),研究物质环境; 理解组织对其文化的阐释; 审查一下组织是如何接待初访者的; 采访组织成员; 从组织内部诊断文化,观察人们是如何消磨时光的,了解职员们职务晋升情况,人们在同一工作职位上能待多久尤其是在中层管理职位上,注意讨论的或书面的内容,特别要注意在文化网络中传播的轶事和故事等。(迪尔和肯尼迪 ),(二)凸显学校传统,对每一所学校而言,如果不清楚其学校发展史, 便无法建构学校文化。1“羊群效应”2历史,并没有想像得那么遥远 “校长当如陆善涛” “要当教育家,不当教书匠”,3. 我们学校的传统是?,(三)打造学校课程

13、,1.学校文化与学校课程的关系(1)学校文化与学校课程的“统一” 应然层面的个性统一理想的课程,即专家学者提出应该开设的课程;正式的课程,即列入学校课程表中的课程;领悟的课程,既教师领悟的课程;运作的课程,即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经验的课程,即学生实际体验的课程。古德莱德, 实然层面的共性统一, 千校一面、万人同语 现行的政府行为和学校自身行为从规范化到超越规范,(2)学校文化与学校课程的“冲突”, 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要求的则是课程开发、管理、评价权力的下放,它需要的是一种个性、开放的文化,这与以“集权”为特征的学校文化之间产生了矛盾,体现出不协调性。 在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文化与

14、学校课程面对新的情境,两者采取了不同的应变方式。具体而言,学校课程采取了“革命”的方式,发生了较为重大的变化,而学校文化更多采取了“变革”的方式,只是做了少许的修补工作。,(3)学校文化与学校课程的“共生”,学校文化的显性化、课程化 学校课程个性化,2. 学校文化课程的开发,(1)校史当前校史编纂过程中的两种倾向校史数字化校史行政化 校史编纂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真实性问题学校发展的主线知名度与美誉度的关系, 校史课程的实施, 上海敬业中学校史课程的实施上好一堂校史课参观校史陈列室读好一本校友录校本教材海滨邹鲁寻觅一位校友足迹与校友面对面唱响一曲校园歌敬业校歌世代相传,杭州高级中学校史课程的实施

15、,“入校第一课”三部曲第一幕是教科处主任、历史教师高宁以校友身份开设“校史讲座”。 第二幕是观摩由学校与浙江电视台联合摄制的电视片世纪传薪杭高百年。第三幕是参观展馆。 四个一课程一份校史读书笔记、一次主题班会一次校史知识竞赛、一次演讲比赛校史与学科教学的结合,抗战时期大中学校或停办、或内迁、或合并(人教社中国近现代史(高中)下册84 ) “杭高”之名始于1933年省立高中的改称,当时杭高与上海、苏州、扬州中学以教学质量高而并称“全国四大名中”。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1938年杭高内迁丽水碧湖等地与杭嘉湖其它中学合并组成浙江省立临时联合中学。1939年分为联高、联初、联师三校。学生们在极其艰

16、苦的条件下以茅屋祠庙作校继续学业。而原杭高校舍则成为日军兵营和关押爱国同胞的监狱,日军在校园内修建红洋房、弹药库等。1945年抗战胜利,联高学生回迁原址,杭高重建。1946年夏,重建后的杭高首次招考新生二百人,报考者达四千 参观校史陈列室相关图片和从校园内发掘出的日本军刀等文物,加深学生对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暴行的感性认识,(2)学校特色课程, 学校特色课程是否与学校的发展愿景相吻合? 学校特色课程是否有共识的学校教师团队? 学校特色课程是否具有普遍的教育意义? 学校特色课程是否具有合适的支持措施?,3.学校文化在学科课程中的渗透, 学校文化与学科课程学科课程与学校课程体系的重建以学校文化重构学科课程 诠释学科课程 F老师的神与傻 拓展学科课程 近代教育史与杭州高级中学学校沿革 重构学科课程 十年磨一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