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世界工厂”发展的两大战略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72220 上传时间:2017-08-3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日本“世界工厂”发展的两大战略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日本“世界工厂”发展的两大战略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日本“世界工厂”发展的两大战略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日本“世界工厂”发展的两大战略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日本“世界工厂”发展的两大战略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日本“世界工厂”发展的两大战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日本“世界工厂”发展的两大战略(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日本“世界工厂”发展的两大战略彭华摘要:战后,日本仅用了三十几年的时间,就使国内经济从满目疮痍到成为“世界工厂” 。日本工业的这一巨大成就背后的原因何在?本文从战略的角度考察战后日本工业发展的历程,认为重化学工业化战略以及加工贸易立国战略配合使用,是日本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关键词: “世界工厂” 发展战略 重化学工业化 加工贸易立国一、日本成为“世界工厂”的主要标志战后初期,日本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出人意料的是,1968 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了原联邦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80 年代前后,日本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攻势强劲,席卷欧美市场,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2、 。1总量标志 从总体水平看,日本工业产品的产量和对外贸易量都达到了世界领先的规模。1979 年以后,日本工业总产值占世界的比重一直维持在 10%以上,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工业生产大国;1990 年,日本工业制品出口额为 2666 亿美元,占世界的 11.2%,其中机械、机器出口额为 2151 亿美元,占世界的 17.7%,是世界最大的机械、机器出口国。 2产业优势从产业优势看,日本确立了技术密集型支柱产业,并以此领导世界工业生产的新潮流,这正是日本“世界工厂”最重要的标志。日本工业生产结构以附加值较高的加工组装型为主,1990 年其在工业生产中的比重达 43.1%,这一比重即使在发达国家中也是

3、最高的。许多重化学工业产品占据了世界工业生产较大的份额,特别是钢铁、汽车、机器人、商船等,80 年代末产量都位居世界第一.同时,日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相关产品的出口比例不断提高,其生产具有很强的世界性。例如,1990 年半导体元器件、集成电路、汽车产业的出口比重分别达到 28.8%、37.8%和43.2%,是日本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代表性的产业。 3工业企业从工业企业看,一大批工业企业已经发展成为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从 60 年代后期开始,日本一大批企业就脱颖而出,进入了知名跨国公司的行列。以目前发展迅猛的半导体工业为例,1971 年,在世界 10 大半导体企业中,NEC、日立制作所和三菱电机分别列第

4、6、7、9 位。1989 年,在世界 10 大半导体企业中有 6 家是日本企业,其中 NEC、东芝电气和日立制作所连袂三甲,富士通、三菱电机和松下电器分列第 5、7、9 位。 4科技能力从科技能力看,日本的工业技术水平居世界前列,这也正是日本“世界工厂”的优势所在。战后以来,日本利用陈旧设备少的优势,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发展重化学工业,迅速缩小了与欧美各国在传统工业技术方面的差距。以钢铁工业为例,1974 年日本氧气顶吹转炉和连续铸钢机的年生产能力分别达到 12451 万吨和 4018 万吨,把其他发达国家远远甩在了后面。 在 70 年代后期开始的新科技革命中,日本不仅逐渐摆脱了对美国技术

5、的依赖,全面赶上或超过了美国,而且在高新技术的某些领域,也取得了相当的优势。据通产省 1989 年产业白皮书的统计,在当时已经商业化的 40 种高新技术产品中,日本赶上或超过美国的已有 36 种。从经济总量、产业优势、工业企业的规模和一国整体工业技术水平四个关键的方面考察,日本都已经跻身于世界前列,从而成为举世瞩目的世界工业强国。2二重化学工业化战略 上述标志说明,以重化学工业为代表,国内许多工业部门赶上和超过了欧美发达国家,并在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日本最终成为了“世界工厂” 。重化学工业化是日本战后工业发展的最重要的一条战略。1重化学工业的范围及特点重化学工业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钢铁

6、工业和石油化学工业为主的基础原材料工业,二是以一般机械、电气机器、运输机械和精密机械为主的加工组装型产业。其中,钢铁工业和石油化学工业是日本 50-60 年代的支柱工业,而汽车工业、电气机器工业和一般机械工业则是 70 年代以后的支柱工业。 重化学工业有三个显著的特点。第一,重化学工业具有很强的规模经济效益,大批量生产将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二,重化学工业的发展有一定的顺序性,一般是在轻工业发展得比较充分的基础上,沿着基础原材料工业机械机器工业的顺序发展的,基础原材料工业是机械机器工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而机械机器工业则是传统工业的精华和现代工业的支柱产业;第三,重化学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本积

7、累、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具有一定素质劳动力。 2重化学工业化战略在日本的确立 战后初期,日本工业仍是以轻工业为主体的非现代工业结构,其比较优势是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重化学工业设备陈旧,生产效率低,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力。因此,在战后初期选择工业化道路的时候,国内出现了两种对立的意见。 一种意见是根据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主张走劳动密集型工业化道路。如当时日本银行总裁万田尚登和运输省的官员们就主张,日本应该以发展轻工业为主,至于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的钢铁、汽车等工业,可以依靠进口。 另一种意见是根据动态比较优势,主张走资本密集型的工业化道路,即实行重化学工业化战略。他们认为:应通过政府的扶植、保

8、护措施,把重化学工业做大做强,以此带动经济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尽快实现工业和技术的现代化、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从而提升日本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由此可见,重化学工业化战略是着眼于长期经济发展的强国战略。因此,日本在工业化总体战略上没有强调“发挥优势、扬长避短” ,而是强调“以人之长、补己之短” ,即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化学工业的战略。 3重化学工业化战略的内容 重化学工业化战略最主要的目标,是提高重化学工业在工业以及出口中的比重,建立独立完整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具体而言,包括进口重化学工业发展所必须的资源和能源;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对原有的基础薄弱的重化学工业部门进行大规模技术更新改造,或建立新的工业部

9、门;依据进口替代的原则,加大对重化学工业的资金支持、利用产业政策有步骤地加以扶植;通过限制进口国外同类产品,保护重化学工业的国内市场,促使其发展成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出口产业。4重化学工业化战略的意义和影响 重化学工业战略的实施,使日本的重化学工业在产业政策的保护和扶持下,成功地完成了进口替代并迅速发展。由于重化学工业具有强大的产业关联性,其发展有力地增强了日本的生产力。重化学工业迅速发展对日本经济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全面发展。重化学工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的国产化,使工业发展对产业机械的消费转回国内,产生了投资促进投资的效果,实现了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鉴于

10、重化学工业发展对生产要素的要求,日本非常注重引进和吸收先进技术、促进资本积累、培养高素质劳动力,从而增强了经济发展的潜力。 第二,提高了工业技术水平,增强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重化学工业战略的成功实施,在提升日本产业结构的同时,大大提高了日本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其中造船工业和钢铁工业从 60 年代开始,汽车工业和家用电器工业从 70 年代开始,都具有了所向披靡的国际竞争力。 第三,使日本在国际分工中处于越来越有利的地位。1960 年,重化学工业产品在日本出口中的比重为 42.1%,1980 年则增长到 84.4%。由于出口产品结构得到了改善,出口产3品附加值不断提高,日本在对外垂直的国际

11、分工关系中就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好处。 第四,从根本上解决了国际收支问题。战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日本经济发展都面临着严重的国际收支的天花板问题 。重化学工业的规模经济效益需要依靠庞大的消费市场才能实现,所以工业产品产量的增加在满足国内市场之后,必然寻求广阔的世界市场;而且由于规模效应,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也将随着规模的扩大而不断增强;如此获得的规模经济效益使日本的国际收支从根本上得到了改善。 因此,正是由于在一定的工业基础上成功地实现了重化学工业化,在工业生产、科技水平方面占据了世界领先地位,日本才得以成为了举世公认的世界工业强国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工厂” 。 二加工贸易立国战略 加工贸易立国战略是

12、从日本国内资源禀赋等实际经济条件出发确定的一大战略,而大力发展加工贸易,使日本工业的发展更具国际性,因而成为日本“世界工厂”在短期内迅速形成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1加工贸易的含义加工贸易是指进口(或出口)的目的在于加工后再出口(或进口) ,主要包括来料加工、来样加工以及来件装配等贸易方式。战后日本在发展加工贸易的同时,不断促进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出口结构的改善,例如战后初期,日本的工业出口以轻纺产品为主,但到 80 年代初期则提升为以机械机器产品为主。 2.日本加工贸易立国战略的确立 面对国内外条件,日本在战后初期开始了一场关于经济发展模式的争论,最后集中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开发主义模式和贸

13、易主义模式。 以有泽广巳和都重留人为代表的开发主义者,主张从优先开发国内资源入手来发展经济。他们认为:战后世界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分裂,世界生产技术迅速发展,美国以外的国家购买力不足,因此依赖对外贸易存在着很大的不稳定性,应当通过国家投资、技术引进对本国资源进行大规模开发,促进经济发展。 相比之下,以中山伊知郎教授为代表的贸易主义者,则主张从发展对外贸易入手来发展日本经济,将国内问题放到世界经济中解决,实行加工贸易立国型产业化道路。他们认为:日本资源不足、人口过剩,只有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加快资本积累和人才培养,才能加速工业发展,实现现代化。 经过争论和比较,日

14、本政府采纳了贸易主义者的意见。1955 年 12 月,鸠山内阁制定了经济自立五年计划 ,认为当时国际市场逐渐扩大,矿产资源和能源价格低廉,对发展加工贸易非常有利,把振兴贸易列为基本政策之一,最终确立了加工贸易立国的战略。 3.加工贸易立国战略的内容 战后初期,日本轻工业恢复生产比较迅速,轻工业产品出口成为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日本政府采取各种措施推动轻工业品大量出口,以便赚取外汇,解决严重的国际收支问题,这成为加工贸易立国战略的起点。 加工贸易立国战略的基本内容是:利用轻工业产品出口获得的外汇,进口矿产资源和能源发展初级加工生产,满足国内生产发展的需要,在此基础上扩大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外汇收入增

15、加后,除进口再生产所需的资源和能源外,更重要的是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提高加工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并进一步扩大工业制成品的出口能力,如此往复循环。通过这种方式,日本依照产业结构由低到高的顺序,逐步完成产业的进口替代。 虽然日本政府 1980 年又提出了技术立国战略,但加工贸易立国的发展思路仍起作用,只是根据当时日本工业现状,具体贸易产品发生了变化,由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的重化学工业产品转向资源能源节约型的知识密集型产品 。 4.加工贸易立国战略对重化学工业发展的影响 加工贸易立国战略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日本的国际收支问题,并利用国际市场克服了重化学工业发展的种种局限。 首先,充分利用

16、了国际市场上廉价的资源和能源。日本资源贫乏,仅仅依靠国内储量,资源能源消耗巨大的重化学工业是不可能发展的,而通过贸易立国战略,大量进口资源能源,有力地保证了重化学工业的发展。以钢铁工业生产的主要原材料铁矿石为例,1958 年4日本进口铁矿石 759 万吨,1965 年增加到 3877 万吨,1972 年又达到 11152 万吨,是世界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 。其次,工业产品获得了更加广阔的市场。日本国土面积狭小,虽然人口稠密,但相对于重化学工业的发展来说,市场还是十分有限的。通过加工贸易立国战略,日本大力开拓国际市场,保证了重化学工业规模效应的实现。同时,为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生存,日本企业在改组、重组的基础上互相联合,产业竞争力得到了迅速提高。 另外,加工贸易立国战略还对重化学工业发展赋予了更高的目标:一种产业并不满足于国内的发展,在比较成熟时还大规模地走向国际市场。随着工业生产结构重化学工业化的发展,日本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在世界市场上出售的产品更加丰富,在世界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