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二章-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70879 上传时间:2017-08-3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7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第二章-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3-第二章-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3-第二章-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3-第二章-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3-第二章-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3-第二章-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第二章-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总论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主要是介绍中国传统的总论,共分四节内容,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国传统文化类型、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等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和传统文化精神。难点是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述法、多媒体课件演示学时分配:8 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一、 从文化结构上看 (从文化体系或系统上看 ) 文化结构是潜藏在文化表面现象里的共通组织,是各文化子系统的关系之和。由于文化结构反映了更凝重、更深刻、更本质的文化现象,因此,也可以说它是人类(或某一民族)的语言、习俗、社会

2、制度、心理状态的总和。中国古代文化结构具有内部稳定的组织,由此形成整一性、动态性和连续性的文化特征。1. 整一性 整一性指的是表现为整体系统(模式)的文化特征。中国古代文化以整一性见长,这与中国古代社会的性质及传统的思维方式有密切关系。中国是一个早熟的大一统国家。商周严密的家国同构实体,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政治格局,汉在统治思想上确立大一统机制的地位等等,都将民族意识导向整一观中。早在先秦时,哲人就提出一的概念,老子三十九章言: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荀子解蔽也说:虚一而静(两种以上的认识过程中,去掉各种内外干扰,精力专一,克服主观性

3、和片面性,充分发挥思维的能动性,以达到头脑的大清明而无所偏蔽的境界1。)一与多相对,是统一(这里不是指同一)的意思,也是古代系统论产生和发展的思想基础。自从易以阴阳消长为基素,五行说以元素相互作用为基础,河图、洛书以象、数、理的统一为根本,建立宇宙发展运动的图式以来,中国的系统观已经在扩大。战国末年,秦国相国吕不韦编撰吕氏春秋,西汉淮南王刘安编撰淮南鸿烈,都试图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建立统一的理论体系,尽管没有成功,却表明中国古代系统观已经初具规模。汉代哲学家在此基础上,吸纳诸子对儒家有用的东西,终于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一般系统论的理论模式-以天人感应为中枢、以五行作为表层结构、以阴2阳作为核心部分

4、的阴阳五行统一体。从魏晋的玄学至宋明对本体(道)的求索,中国的系统观从笼统、模糊而至有序,同时也有了明确的目的性。中国古代文化在这种氛围中成长成熟,逐渐形成固定的内涵和外延。或者说,古代文化本身就是处在整一的系统内,每一种要素,每一个层次都是独立运行的子系统,各子系统不是以局部特点的相加之和,而是以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关系,构成文化的巨系统(见图 9.1)。 1、统外控制层。 2、文化现象层。 3、文化内涵层。 4、内涵循环关系图。图 9.1 中国古代文化整体性结构在这个系统里,天-性-道构成文化的内涵,是文化的内层系统(以内方表示)。天、性、道作为深层结构的组成部分,三者自成一体(以构成内方

5、的三个三角形来代表),但又互相渗透,互相依托(以虚线内圆表示)。内系统的中心是道,古代诸学派对道各有心照,但最终都可以归纳为对自然发展规律的理解。天是大道之原,凡列星随旋,日月连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是之谓天2,天因此可以泛指物质的、客观的自然,包括人体自然。性指人性,包括原性(动物之性)-恶、欲、妄等,也包括社会之性,即荀子所说的伪,以及善性、德性等等。古代文化系统的外延是作为主要文化现象的五种形态(五艺)-哲、农、医、兵、艺。每一种形态为一个子系统,其中蕴涵若干更小的子系统。文化现像是本质的外在体现,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3,因此,对天、性、道一体化的认知形成哲学(包括宗教);对心性、人性价

6、值以及移情方式的表述和追求,产生了艺术(文学、音乐、绘画、造型艺术等等);在生产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由此形成的自然观又成为农耕技术(包括其它应用技术及与农业相关的天文、历法、水利等)发展的指导思想。此外,道与人体自然(生理现象)、自然规律的有机结合,是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和方法,而道与性(个体心理、群体心理)的统一,又成为古代兵法(包括商业)的战略大纲。文化现象作为子系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哲、农、医、兵、艺五者本身处于环的系统内(外圆表示),形成横向交错和循环的关系,并按照五行相克的原则,进行自我调节,同时又通过与深层结构的联系,进行纵向演进。这样一来,文化系统便具有一种自发的平衡调节机制,它使文

7、化处于稳定和相互依存的状态中,若牵一发则必动全身。也正因为系统内保持着普遍联系的关系准则,每一个子系统的实际运作,都需观其会通,将整个系统的相关信息纳入自己的视野内。中国古代文化的整一性,除了表现文化自为系统外,还表现在文化是处于社会规范的制约下,成为一个可控制系统,如图 9.1 所示的虚线外方便是这种制约体系。其由礼、乐、刑、政四纲组成:礼以导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4。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弄以防奸。在图 9.1 中,礼引申为封建意识形态的最高规范和道德践履,乐引申为无形宣化或行为教化,刑引申为法规,政是国家管理的政治结构。从西周开始,礼、乐、刑、政就已经具有作为维

8、持文化平衡与稳定的控制方法的意向,秦朝建立官僚政体,汉代独尊儒术,宋明完成儒学哲理化,将这种意向变成事实。 2. 动态性 3中国古代文化系统是一个自发的系统,其构成来自各子系统的相对性。无论是各种要素的质的特征,还是子系统的边缘界限都是相对存在,没有绝对的区别。因此,文化传统中没有纯粹的艺术、宗教,没有纯哲学、科学,音乐是内容音乐,文学极少有系统的理论著述,文化系统内的相对性带有自然经济时代分工不明确的特征,但正是这种特征,引发了古代文化的内动状态和自然调节功能。中国古代文化系统内的动态性有三种表现:(1)系统内的交互作用。古代文化现象有共同的内涵天-性-道 ,这成为各子系统相互作用的基础,或

9、者说,以天-性-道为中心内容的传统思维将古代文化各子系统联结在一起,使它们互相渗透,由此建立起交叉纵横的关系网络。这种网络有利于系统的共同发展,有利于高级系统对低级系统(或先导系统对滞后系统等等)的启动、引导,也利于系统内的互相制约。例如,古人对物候、天体(日、月、五星)气象等等的观察和研究,掌握了自然现象周期性变化的大量资料,产生早期的科学,同时形成循环变化的观念-圜道观 。圜道观促进哲学中阴阳五行说的成熟,使其成为医学、兵法、乐理等等的方法和中枢。又如古代的雅文化,从理论的角度看,其属于高级系统,通过它对俗文化-低级系统的渗透,可以提高后者的质的水平。但雅文化在某些时代可能会成为滞后系统,

10、这时俗文化便会出而导之,中国民间文化对文人文化(雅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此外,模拟人间的社会组织和生活设定诸星在宇空中的结构6,文论作品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7,在自然科学和技学里加入情感色彩和审美科学等等,这类子系统在成分、范围、过程特征上的互相渗透和交叉作用的例子,不胜枚举。(2)系统内的调节功能。古代文化系统的交叉作用,使系统处于动态平衡之中。由于交互作用常常伴有随机性或不确定的影响,再加上外界、外力的干扰,系统内可能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某些子系统出现太过或不及,使整个系统处于失调状态,平衡遭受破坏,甚而造成灾难。这时候,系统的正常的制化调节机制便会出来采取相应措施,

11、平抑已经发生的乘侮之害8。文化系统的制化调节机制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通过文化的外控制系统产生调节作用。例如,商业从战国时代起,就已经被看作是社会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商业的繁荣,带动了与商业相关行业与文化的繁荣。在正常形态的社会中,商业是社会有序的保证,但当商业发展过速,会严重损害被看作是封建社会之本的农业,还会侵犯对其起抑制作用的朝廷和政府利益(对农的伤害,无疑削弱封建国家赋税、兵役、工役的主要来源) 。这时候,封建政府以重农抑商为调节手段,以禁榷制度 、 土贡制度和官工业制度为实施手段,压制出现胜气的商业,使其回到原来的秩序上来。另一方面是系统内自体的调节机制,其功能是利用反

12、面因素取得平衡。五行理论认为,当系统内出现元害作用(胜气) ,就必定会在结构内部产生一个与之方向相反能量相等的反作用(称之为复气 ) ,使其归于平复。用五行理论的话说,这叫做子复母仇 ,如前面提到的例子,当商出现胜气时,被抑制的农以传统固有的土地价值观为反作用(复气) ,利用高额地租和土地本身的价值(土地是4固定财产,不易受损)吸引以货币形态存在的大量商业资本,去参加土地兼并,使商最终走的是一条以末(商)致财,以本(农)守之的道路,传统哲学认为道的基质是阴阳, 一阴一阳谓之道9。阴阳处在运动之中, 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 ,阴阳交错,表现出来的过程,就是正负相否(反)的形式。换句话说,阴阳之间

13、的正负循环,使道保持在动的常态中, 反者道之动10。因此,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11。系统内的自体调节。道理正在这里。调节作用使文化系统在无序-有序、非平衡-平衡、不稳定-稳定的不断变化中,保持其动态性。(3)系统内的宇宙观.原始农耕时期对天的观察和原始宗教保留下来的对天的畏惧,逐渐发展为对天的探索。这本来是人类初民共同的行为,不同的是,中国对天的关注,成为一种思考被保留下来,大约在西周之际,与人生观结合,成为天-性-人宇宙大系统和谐的认识基础。 天-性-人是文化内涵天-性-道的模板,得到文化系统内的普遍共识,形成天人合一的宇宙整

14、体观。这种整体观使人们带着极强的历史感,留心时间的始末,以流动的视点看待过程中的一系列状态。因此,中国古代文化系统不是横断系统,它本身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此外, 天人合一的观念将人们导向主体和客体统一的认识中。 易贲彖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言即客观自然和主观的人类互为信息的源和宿,二者相得益彰。类似的天人统一观,在古代西方也有记载,但西方传统往往是运用假说方法对待尚不可知的天 ,中国古人则是凭借自然这座桥梁远达不可识的宇宙。他们利用非凡的观察、记录能力和对自然现象进行分类的卓越成就,构想出一个有见识的宇宙。在这个宇宙中弥漫着气:气充满太虚,亦无间隙12。 气无边无际

15、, 其大无外,其小无内13,不相接触的事物可以借着气的媒递,实现统一。这种以物质为基础的宇宙观,使人们相信微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宇观世界同样可以被认识。诚然,古代科学的发展水平局限了认识的能力,人们便采用合理外推、取象比类等思维方法,纳无限于有限之中。战国的子产说:天道远,人道迩。 对天道的研究是不易进行的,但可以从人道入手,认识了人道,也就认识了天道。正如宋代的程颐所说:学者不必远求,近取诸身,只明天理。 14从人道认识天道,即培养了人的内省功夫,也密切了天人关系。因此,在古代文化系统内,广泛存在着从对人和自然的表述中,体现天道的现象。如音乐中的大音 ,书法中的线气 ,绘画中的空 ,中医的人体比天地,农学信奉的钦若昊天 、 敬授人时15等等。文化传统中独特的时空观(宇宙观)是文化系统保持动态性的又一种表现。3. 连续性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保持着自身发展的连续性和不可分割性,在数千年发展演变的历史中,一脉相承,从未中断,从没有中国以外的文化征服或取代中国传统文化的情况。中国文化的连续性,是由时间因素的积淀和空间因素的影响共同作用引起的。5从空间的角度看,社会结构(包括大一统、国家政治、家族结构等等)的超稳定形态,人与自然作物质交换的生产方式及由此产生的行为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