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中的问题与对策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53670242 上传时间:2018-09-03 格式:PPT 页数:59 大小:3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中的问题与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中的问题与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中的问题与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中的问题与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中的问题与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中的问题与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中的问题与对策(5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 与案例分析,一、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的几个问题,历史课堂教学设计,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历史教师依据历史课程内容主题、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学习特点及相关的客观环境条件,运用教育学的原理,在提供精选的优质历史学习资源基础上,设计一个完整的学生历史学习的过程。,1、课堂教学设计的定义,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根据教学目的要求,运用相关理论和系统方法,对参与教学活动的诸多要素进行分析和策划的过程。简言之,是对“教什么”和“如何教”的一种操作方案。,2、课堂教学设计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一句话,它就是要解决“教什么,怎么教” 和“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由此而言,教学设计既是为教师服务

2、,更是为学生服务的。,3、课堂教学设计应当树立哪些基本理念?,一、为学生的主动发展而设计; 二、使学习者的主体地位真正得以彰显; 三、努力增强学习者的历史学习兴趣; 四、有效地提高历史学习的效率。,概念的范畴不同 对应层次不同 设计的出发点不同 包含的内容不同。教学设计从理论上来讲,有教学目标分析、教材内容分析、学习重点目标阐明、学情分析、教学策略的制定、媒体的分析使用及教学评价等七个元素,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讨论比较多的是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三个主要元素。,4、课堂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5、历史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基本原则) 1、教学设计要体现课堂教学本质(有效性原则)

3、; 2、教学设计要体现预设和生成的统一(弹性原则); 3、教学设计要体现尊重差异性的理念(差异性原则); 4、教学设计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发展性原则)。,二、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因素与流程,1、教学对象的分析2、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确定3 、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4、教学评价的内容与方法,对学情的恰当分析,要注意对学生起点能力的分析。起点能力是指在学习新内容之前原有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准备水平,它是学生学习新知识和形成新能力的必要条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成效。学生起点能力分析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接受水平、学习能力及思维规律等。,人类的形成,教学设计内容分类,目标、教

4、学策略、评估的一致性,目标、教学策略和评估是教学现象的一个整体。目标指的是学什么的问题,教学策略指的是怎样学的问题,评估指的是学得怎么样的问题,它们属于同一教学现象的不同发展阶段。其中,目标具有方向性和标准性的意义,怎样学和学得怎么样都要以目标为对照物。目标、教学策略、评估的一致性,是检验教学有效性的主要指标。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是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不同的目标,不仅内容学习的重点不同,其教学过程的程序以及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也不同。,教与学系统构成及其关系,教学 目标,媒体,方法,内容,教学 信息,学习 信息,个性与能力,发展水平,原有知识,动机与兴趣,习得 知识,教 师,学习系统,

5、教学系统,评价,设计,分析,学习 需要 分析,学习 内容 分析,学习者 分析,教学 目标 决策,教学 策略 选择,教学 媒体 选择,规划 教学 过程,教学 评价,形成性,总结性,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教学设计基本思路,影响教学设计(策略)的要素分析,学习者,评价,目标,策略,教学目标的分析过程,1.分析课题内容在其专题中的地位和作用 2.分析课题内容的知识结构 3.分析课题内容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4.分析课题内容下的学情 5.确定课题内容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确定,教学目标设计的主要依据,1、依据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2、依据教科书; 3、基于对学情的分析; a、认清局部(本单元、本课)

6、在整个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内容中的地位和作用。 b、结合课程标准确定本课在整个教材或学习主题中的地位。 c、熟悉本课或本单元的知识结构,明确教学内容中潜在的或者说隐含的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等因素。,d、思考学生应怎样掌握本课内容,确定并细化课程目标中过程与方法部分; e、发掘情感、态度、价值观培育因素; f、确定重点、列出难点; g、充实和组织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设计的主要依据,教学策略的选择:,什么是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标,依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学生的实际,对所选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过程、教学组织列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的总体考虑。,新课程课堂

7、教学的基本模式(基本策略) (1)讲授解答式; (2)自学辅导式; (3)问题教学模式; (4)自主性学习模式; (5)合作性学习模式; (6)探究性学习模式。,教学评价,教学形成性评价是相对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而言的。 所谓形成性评价,“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 做出的评价,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形成性评价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总结性评价又称“事后评价”,一

8、般是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后,为了解教学活动的最终效果而进行的评价。学期末或学年末进行的各科考试、考核都属于这种评价,其目的是检验学生的学业是否最终达到了各科教学目标的要求。总结性评价重视的是结果,借以对被评价者做出全面鉴定,区分出等级,并对整个教学活动的效果做出评定。,三、案例:,案例一:初中历史“辛亥革命”一课: 课程标准的表述:中国近代史 : (一)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二)近代化的起步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四)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五)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六)经济和社会生活 (七)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二)近代化的起步 【内容标准】(3)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

9、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学活动建议】 (1)采取小组合作方式,收集洋务运动的有关资料,谈谈自己对洋务运动的看法。 (2)举办关于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的故事会。,(老版)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新版)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知道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内容标准】,1、分析:辛亥革命在专题知识结构中地位,1.经济近代化工业化的起步洋务运动: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2.政治近代化民主化的起步戊戌变法:知道

10、“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辛亥革命: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3.思想和文化的近代化科学化的起步新文化运动: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2、分析“辛亥革命”教材的知识结构,条件:孙中山早年主要革命活动创建革命组织、发动起义、形成革命纲领过程:武昌起义、其他各省响应、中华民国成立意义:辛亥革命的意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生活,3、分析辛亥革命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从其专题地位看:民主政治化辛亥革命的意义从知识结构看:辛亥革命的结果建立民主的社会从情感培养的角度看

11、: 革命者的斗争精神从价值取向的角度看: 对共和体制的价值判断,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 ;武昌起义 ;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 教学难点: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成败,目标确定与叙写,案例1: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 2、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

12、之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案例2:1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情况,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1)搜集有关孙中山的故事或历史资料,了解孙中山一生的革命活动和革命精神。(课前布置) (2)通过图表,注意对历史知识的比较和联系,比较兴中会和同盟会的建立,同盟会纲领与三民主义之间的关系(通过电脑绘制简表,课件展示) (3)探讨辛亥革命的意义,培养学生学会用辩证的观点评价历史事件。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学习一代伟人为振兴中华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和辛亥革命志士不

13、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志。,尽量避免的问题,教学目标制定 1、目标庞杂,难以落实 2、目标抽象,不切实际 3、目标高远,急功近利 4、目标虚浮,乱贴标签,辛亥革命的教学目标,1.记住中国同盟会纲领的名称、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通过对孙中山早年革命活动的了解,领悟革命先烈为民主事业的献身精神。(基础性目标)2.学会从中国同盟会的纲领、武昌起义的目的以及临时政府的政权体制等角度说明辛亥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历史结论。(基础性目标)3.在解读临时约法材料的基础上,能够区分临时政府的民主政体与清政府君主专制政体的差异及其意义,信奉孙中山建立民主社会的政治理想。(

14、发展性目标),目标内容的呈现方式,结果性目标要求说明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所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求明确、可检测、可量化。历史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具体的历史内容规定了“了解”“理解”和“应用”三个层次的要求,同时表达了相应的行为动词。了解属于第一层次,是历史学习最基本的目标。其要求是学生能正确地说出或写出这类历史内容的基本史实,所使用的行为动词主要有“说出、背诵、辨认、举例、列举和描述”等,如上例“记住中国同盟会纲领的名称、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的简要过程”。,理解为第二层次的目标,要求学生在达到第一层次要求的基础上,能对所学的历史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形成对历史问题的初步认识。所使用的行为动词

15、主要有“解释、阐明、说明、分类、归纳、概括和整理”等。如上例“学会从同盟会的纲领、武昌起义的目的以及临时政府的政权体制等角度,说明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历史结论。” 应用为第三层次,要求学生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初步分析所学历史问题的因果关系、利弊得失和影响意义,并能做出自己的解释和判断。所使用的行为动词主要有“分析、比较、探讨、讨论、质疑、总结和评价”等。如上例“在解读临时约法的材料基础上,能够区分临时政府的民主政体与清政府的君主专制政体的差异及其意义”。,辛亥革命的教学设计,以提高历史认识为目标的教学设计以发展历史情感和价值观为目标的教学设计,1从理解和探究历史问题出发的教学策略,

16、以“了解理解见解”三步骤展开教学过程“了解”实施阶段,引导学生快速阅读教材、提炼要点,完成对辛亥革命过程的了解任务,并初步掌握辛亥革命“酝酿、爆发、成果、结局和意义”等相关内容。“理解”实施阶段,在引导学生思考相关问题的基础上,理解辛亥革命过程中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讨论的主要问题是:辛亥革命第一枪为什么在武昌打响?临时约法体现了西方资产阶级的哪些政治观点?袁世凯何以能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见解”实施阶段,通过引导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在联系比较中获取认识。设置的问题主要有:你如何评价“三民主义”?如果你是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员,你会赞成和提出怎样的救国方案?请说明理由。,2从感受和体验历史情感出发的教学策略以“追求共和反大清”、“创立共和颁约法”和“民主共和入人心”三个部分展开教学过程。第一部分,以相关图片资料呈现革命党人武装反清的史实,引导学生感受其舍生忘死追求共和理想的精神。可供选择的材料有:秋瑾头像及其爱国诗歌,渲染秋瑾就义场景;林觉民头像及其与妻书节选的一段文字;黄花岗起义和武昌起义的视频等。可供选择的问题有:秋瑾的诗歌和林觉民的与妻书,表现了革命党人的什么抱负?体现了怎样的精神?你怎样看待黄花岗起义和武昌起义革命党人的英勇斗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文化创意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