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专题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53669247 上传时间:2018-09-03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4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专题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专题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专题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专题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专题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专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专题(5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第二专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几个问题,引言: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内涵,(一)概念初释 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实际福利的增长过程,不仅指社会财富的量的增多,还包括社会财富的质的提升,即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变化,投入产出效益的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等。,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经济发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其中不仅包含经济增长方式,而且包括结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地区结构等)、运行质量、经济效益、收入分配、环境保护、城市化程度、工业化水平以及现代化进程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有的经济学家,把这一概念等式化为,经济发展=经济增长+结构转型+机制创

2、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判断标准发展方式的转变, 包括发展理念和发展路径的创新、经济效益和经济结构的提升、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的降低、社会福利和居民生活的改善等等。判断和衡量这一历史性变化的主要标准, 就是经济的发展是否真正实现了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衡量粗放与集约的主要指标是全要素生产率(TFP) 贡献率。 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份额小于30% 的经济发展方式为粗放型, 30% 50% 的为半集约型, 50% 70%的为集约型, 70%以上为高度集约型。 当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份额在40% 60% 之间时,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处于一个关键的过渡期,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着调

3、整、巩固和提高。,亚洲“ 四小龙“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1、两者的联系:经济发展包含了经济增长,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肯定无疑地要求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的集约型增长; 经济增长是手段, 经济发展才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目的;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 经济发展则是经济增长的结果。,2、两者的区别: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转变的目标不同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目标往往表现为单一的经济总量的增加。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目标还包含了其他更为广泛的目标。如有: 经济长期增长能力的发展目标-经济增长所依赖的产业结构、技术机构和经

4、济体制优化; 有摆脱贫困、公平分配、增加社会福利的目标; 经济增长的最小成本目标。,(2)转变的内涵不同。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不排斥经济增长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 而且包含了这种转型。 除此之外, 还要求从注重数量、速度转向注重数量增加和质量提高、速度加快和效益增长相结合; 从一次性和单一性利用资源转向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资源; 从牺牲环境发展经济转向力争发展经济与环保双赢; 从偏重经济发展转向经济与社会均衡协调发展; 从“物质化”发展转向“ 人本化”发展等。,(3) 转变的实质不同。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实质, 就是要研究究竟采用什么要素、借助什么手段、通过什么途径来实现经济较快增长。 转变经济发

5、展方式还必须把目光投向经济增长以外更为广阔的领域, 其实质就是要研究如何围绕以人为本这个核心, 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发展, 资源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的发展, 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双赢的发展, 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协调的发展等。,(4) 衡量转变的指标体系不同。 衡量和比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指标主要是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等总量指标, 还有各种单项的效益指标。如劳动生产率、资金产出率、产值销售率。 衡量和比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指标, 从广义上理解, 应是一个由经济发展内涵所决定的全面又科学的指标体系, 包括政治、社会、生态等非经济方面进步的指标, 如人民群众对国家、社会的

6、管理, 分配的公平化, 充分就业, 人民文化水平、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人均寿命的延长、科技创新、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资源消耗、社会安全感等。,一、经济发展方式的三大转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三大着力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增长的拉动力、贡献率、增长源三大转变,使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得到显著提升。,(一)实现经济增长拉动力的转变(三驾马车的问题)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什么来拉动,既是一个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涉及经济发展指导思想的问题。从经济发展方式的角度说,根据经济增长的一般原理,一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由消费、投资、出口三大要素来拉动。,经济起飞阶段,经济增长主要是由投资来拉动

7、 ; 随着生产能力扩大,特别是“出口替代”战略的实施,以轻纺工业产品为主的制成品出口会迅速增加,这时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得到明显提升,从而使经济增长转向主要由投资和出口来拉动。,这个时期经济增长方式的特征: 粗放型的,具体为: 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主要是通过外延的规模扩大来实现的; 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主要是通过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品出口来实现的。,投资和出口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表现在国民经济的需求结构中必然是高投资率和低消费率。 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1.1%,其中4.3%来自于投资增长,4.3%来自于出口增长,2.5%来自于消费增长。 2008年中国居民消费率(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

8、为35.3%,美国为70.1%,印度为54.7%。,经济的高增长率和居民消费的低增长率同时并存形成的失衡状态,使居民的生活水平不能随着经济发展而同步提高。这必然对国内市场的扩展形成严重的制约,使经济发展难以得到国内市场的有力支撑,直接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起飞以后: 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二)实现经济增长贡献率的转变 (三次产业的问题) 也即:实现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把实现经济增长贡献率转变的着力点放在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上,通过持续地实现第三产业的高增长,相对降低第二产业的贡献率,提高第三

9、产业的贡献率,这既是实现经济增长贡献率转变的基本思路,也是从实际出发的现实选择。,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具备了一个良好的宏观背景 : 首先, 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是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升级的主要推动力。 其次, 传统(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提高也将有效地提升第三产业结构升级。 再次, 整个产业结构向服务经济的转型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图 微笑曲线:全球产业价值链,(三)实现经济增长源的转变 也即,实现经济增长主要是源于物质资源消耗的增加,还是源于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 这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的主要标志。经济增长源的不同,反映的实质问题是国家创新能力的强弱。,我

10、国单位GDP 能源消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65倍, 美国的3.9 倍, 欧盟的4.32 倍, 日本的8.2 倍。2009 年我国GDP 占全球的8.6% , 但却消耗了世界46.9%的煤炭和10.4%的石油, 而当年美国的GDP占世界的24.3% , 消耗煤炭和石油占世界总量的15.2% 和21.7%; 当年日本的GDP 占世界的8.7%, 煤炭和石油消费量分别为3.3% 和5.1%。,巨大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使我国的资源能源不堪重负。根据测算, 目前我国的科技进步贡献率仅为39%, 而美国、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已达到80% 左右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贸易国,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超过60%,并

11、且许多原材料的对外依赖程度很高。 从资源进口情况来看,我国对世界大宗资源(比如石油、粮食)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对我国经济提出三个挑战。一是对于高价格的资源,中国作为穷国能否买得起。 二是即使买得起,能否买得到。某些涉及国家战略利益的资源产品、金融产品,其它国家不会轻易卖给中国。 三是即使买得到,能否运得进。我国石油等进口资源约有60%要从马六甲海峡运输,而马六甲海峡的安全状况令人担忧。,我国对国外产品的依赖程度(%)大 豆 铁矿石 原 油 1999年 17.94 21.92 16.06 2000年 33.69 24.87 28.56 2001年 40.01 29.81 25.04 2002年 3

12、3.06 32.64 28.37 2003年 49.04 36.49 34.33 2004年 47.05 41.80 42.74 2005年 54.85 40.96 41.02 2006年 57.02 36.25 45.73 2007年 68.47 35.47 48.68注:上表为进口数量/国内消费量。,以吨钢可比能耗数据相比,2003年中国重点企业生产一吨钢的标准煤消耗为726千克,这分别差不多是日本在1980年、美国、英国、法国在1985年的水平。中国比发达国家落后了20年左右。从纵向上比较,尽管30年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是在持续降低的,但是降低的速度却在逐步递减。到无通胀增长时期,能耗

13、下降的速度年平均只有4.31%,与过去时期下降速度年平均8-18%相比,明显放缓。甚至出现了能耗下降速度的正U曲线。 以上情况表明,传统的、旧的增长方式降低能耗的能力正在走向终结。从这个意义上说,需要有一种增长方式的转变,以此来阻止能耗下降正U曲线的延续。,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三重取向(或转变的三项基本原则),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三重内涵,或者说应坚持三重取向,即科学取向、人本取向和生态化取向。三种取向既相互区别,缺一不可,又彼此关联,组成一个有机整体。,(一)科学取向 一是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科学规律办事,以对经济规律、社会规律、自然规律的科学认识为指导去求发展,减少发展的盲目性。

14、 二是要真正确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增强国家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扩充经济的科技含量,加快科技向生产力的转化,改变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增加资金投入和物质资源消耗的现状,提高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三是要学会科学地分析判断经济形势。分析判断经济形势,不但要关注经济规模与增长速度,还要关注经济结构与效益;不但要关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协同,还要关注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 四是要构建科学的政绩考核标准。不仅是经济发展( GDP),还有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城乡二元结构指数以及包括就业、医疗、教育、住房、养老在内的人文指数等;即使是经济发展,也不能仅看GDP 的总量与增速,还要看单位

15、GDP 的能耗、材耗、水耗,以及污染物的排放量,,(二)人本取向 一是要明确经济发展为了什么经济发展是为了人。 以人为本还是以物为本的问题 ; 以什么人为本的问题 ; 以人的什么为本的问题 。,二是要明确如何实现经济发展经济发展要依靠人。 不是人口,而是人力、人才 ; 人口向人力、人才转化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教育 ; 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必要的金钱刺激、福利举措不可或缺,但仅仅如此远远不够 。,(三)生态化取向 坚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生态化取向,就是要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的经济发展道路:在经济发展中倡导资源节约,注重环境友好,追求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绿色”道路是一条集

16、约式的可持续的道路,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有一个底限的设定 经济发展必须无害或较少有害人与自然的和谐, 有一个上限的设定经济发展应当促进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条件(转变谁谁来转变转变的主体和转变的目标),(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市场条件 1、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际上是生产力发展在经济结构以及经济发展驱动力结构变化上的表现。 生产力发展的载体是企业,因而企业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体,,2、创造完善的市场条件是促进企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市场对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的内在机制,通过市场创造两个前提条件: 一是企业必须处于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中,这一环境能够对企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形成巨大的外部压力; 二是企业发展状况与自身利益直接结合,这样的利益机制能够对企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产生内在动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