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培训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666031 上传时间:2018-09-03 格式:PPT 页数:69 大小:6.4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培训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培训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培训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培训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培训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培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培训(6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培训,2011-08-30,2010年院感暴发事件频频曝光,贵州14名孕妇剖腹产感染,伤口久治不愈!2010年9月以来德江县人民医院陆续出现孕妇剖腹产后伤口久治不愈现象。一个共同症状折磨这些产妇看上去快要愈合的伤口,皮肤下面其实已经感染化脓,不断渗出浅黄色的液体。导致该事件发生的诱因已确定为手术切口感染非结核分支杆菌。,汕头产妇切口感染事件,2009年10月9日至12月27日,汕头潮阳区华侨医院38名剖宫产中,18名发生手术切口感染。经调查,该事件是由于手术器械灭菌不合格导致,病原菌为快速生长型分支杆菌。调查发现,该院手术器械清洗不彻底,存有血迹;手术用刀片、剪刀、缝合针和换药

2、用剪刀等均用戊二醛浸泡,不能达到灭菌效果,对部分手术器械及物品的灭菌效果未实施有效监测,手术用的外科手消毒剂不达标-,1998年,某市妇儿医院发生166名产妇手术切口的结核分支杆菌感染。 46人索赔两千多万结论:戊二醛浓度错配导致手术器械分支杆菌污染,从而引起切口感染,国内外研究显示,医院感染大大增加了医疗费用。 美国每年发生200万起医院感染事件,其中有8万人死亡,每年造成超过45亿美元的医疗费用损失。,医院感染事件告诉我们什么?,只有医院每个部门、每位员工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医院感染管理溶合于我们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不要因小而不为 细节决定成败 医院感染管理一出问题

3、就是大问题。 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看似不挣钱,但可以省大钱。 保障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医院感染管理关键。,医院感染的定义,完整定义应包括三个方面: 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不包括入院前已经开始或者入院时已经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无明确潜伏期:住院超过48小时以后发生;有明确潜伏期:住院时间超过平均潜伏期。 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 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才发生的感染.无植入物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术后一年以内。 医院工作人员职业性感染也属医院感染。如SARS、HBV、HCV、HIV感染等。,哪些情况不属于医院感染,(1) 皮肤粘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2) 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

4、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现。(3) 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纯疱疹、弓形体病、水痘等。(4) 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根据病原体来源不同,医院感染可分为二类:, 外源性感染:又称交叉感染。病原体来自患者体外,即由医院内其他人或环境传播给患者而引起的感染。 内源性感染:又称自身感染。病原体来自患者自身菌群,即寄居在患者体内的正常菌群或条件致病菌,当人的免疫功能受损,健康状况不佳或抵抗力下降时才会发生的感染。,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传播途径:是医院感染的病原体从感染源排出,到其在新的易感者体内定植或感染之前在外界环境中所经历的全部过程。 接触传播:是医院感染的

5、最常见传播方式之一,根据病原体从感染源排出到侵入易感者之前是否在外界停留,又可分为直接传播和间接传播。 直接接触传播:病人或医务人员直接与感染源接触而获得感染,不通过外界环境,系病人间交往而获得,如多重耐药株感染。 间接接触传播:病原体污染了医疗设施和病人用具,在通过接触这些物品所造成的传播;多重耐药株(如MRSA)可通过污染的手直接传播到其他病人,也可通过污染的家具和器械间接在病人间传播。,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 呼吸道传播: 通过病人所呼出的带有病原体的飞沫,近距离的传播给其他病人和医务人员,如呼吸道病毒感染; 通过空气播散的病原体可远距离的传播,如结核分枝杆菌; 医院中常见的医源性呼吸道感

6、染的传媒因素,如超声雾化治疗、氧气湿化瓶的污染、试验室操作等均可造成污染气溶胶的吸入而获得感染。另外空调系统可有军团菌和喜湿细菌污染。 消化道传播:称粪-口传播,医院感染中常见有甲型病毒性肝炎、感染性腹泻、鼠伤寒沙门菌感染,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污染物经口获得感染。 血液/体液传播:血液和血液制品含有病原体,可通过输血、血制品或血与污染血接触引起病人发生医院感染,如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 垂直传播: 通过胎盘屏障,如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从母体传给胎儿; 产程中新生儿通过吸入阴道分泌物或产伤致母婴血液传播; 哺乳。 医疗器械和设备:侵袭性诊疗设备和仪器如内

7、镜、各种导管等,侵袭性操作既可带入外源性感染,又可将自身细菌带到另外部位,如支气管纤维镜检查可将上呼吸道细菌带到下呼吸道引起内源性感染。既可接触传播,也可发生血液体液传播,甚至呼吸道传播如SARS 。,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医院感染暴发,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制度,一、出现医院感染散发病例时,临床经治医师应及时向本科室医院感染监控小组负责人报告,并于24小时内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医院内网直报或填写报告卡报告院感科,节假日除内网直报外应报告院感专职人员,电话 :XXX)二、医院感染暴发报告程序:(1)医院发现以下情形时,应当于1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

8、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 3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2)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于24小时内逐级上报至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制度,(3)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后组织专家进行调查,确认发生以下情形的,应当于24小时内上报至卫生部。 5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由于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致患者死亡; 由于医院感染暴发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 (4)医院发生以下情形时,应当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所在地的县级卫生行

9、政部门确认后,应当在2小时内逐级上报至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进行调查,确认发生以下情形的,应当在2小时内上报至卫生部。 10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 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 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隔离原则是什么?, 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应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和其它途径的传播),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隔离与预防措施。 一种疾病可能有多种传播途径时,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相应传播途径的隔离与预防。 隔离病室应有隔离标志,并限制人员的出入。黄色为空气传播的隔离,粉色为飞沫传播的隔离,蓝色为接触传播的隔离。 传染病患

10、者或可疑传染病患者应安置在单人隔离房间。 受条件限制的医院,同种病原体感染的患者可安置于一室。 建筑布局符合相关规定。,消毒和灭菌概念 消毒: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灭菌:灭菌是绝对的,是严格的消毒,就是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一切微生物的处理。 消毒灭菌的原则: 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达到灭菌要求。 各种注射、穿刺、采血器具应当一人一用一灭菌。 接触皮肤、粘膜的器械和用品必须达到消毒要求 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用后应当及时统一毁形和进行无害化处理。,什么是感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感染链,感染源:病原体自然生存、繁殖并排出的宿主或

11、场所。传播途径:病原体从感染源传播到易感者的途径。易感人群:对某种疾病或传染病缺乏免疫力的人群。感染链:感染在医院内传播的三个环节,即感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相关术语和定义(一),手卫生:为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洗手: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致病菌的过程。卫生手消毒:医务人员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外科手消毒:外科手术前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再用手消毒剂清除或者杀灭手部暂居菌和减少常居菌的过程。使用的手消毒剂可具有持续抗菌活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相关术语和定义(二),常

12、居菌:能从大部分人体皮肤上分离出来的微生物,是皮肤上持久的固有寄居菌,不易被机械的摩擦清除。如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棒状杆菌类、丙酸菌属、不动杆菌属等。一般情况下不致病。 暂居菌:寄居在皮肤表层,常规洗手容易被清除的微生物。直接接触患者或被污染的物体表面时可获得,可随时通过手传播,与医院感染密切相关。 手消毒剂:用于手部皮肤消毒,以减少手部皮肤细菌的消毒剂,如乙醇、异丙醇、氯己定、碘伏等。 速干手消毒剂:含有醇类和护肤成分的手消毒剂。包括水剂 、凝胶和泡沫型。 手卫生设施:用于洗手与手消毒的设施,包括洗手池、水龙头、流动水、清洁剂、干手用品、手消毒剂等。,医务人员手卫生要求,卫生手消毒后医务人员

13、手表面的菌落总数应10cfu/cm2。 外科手消毒后医务人员手表面的菌落总数应 5cfu/cm2、 母婴同室、早产儿室、婴儿室、新生儿及儿科病房的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手上,不得检出沙门氏菌。,手卫生的重要性,接 触 病菌 洗手,菌,哪些情况下,医务人员应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 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 接触患者粘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 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进行无菌操作、接触清洁、无菌物品之前。 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 处理药物或配餐前。,第一步 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摩擦,第二步 手心

14、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搓擦,第三步 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摩擦,第四步 双手指交锁,指背在对侧掌心,第五步 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搓擦,交换进行,第六步 指尖在对侧掌心前后擦洗,六部洗手法,医务人员擦手方式调查,白大衣是首选 甩手运动第二 重复毛巾是摆样子,干手措施,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最简单、最有效、最方便、最经济的措施是:认真、规范的洗手 但要能够经常和适时的洗手 严格实施正确的洗手规则可减少医院感染2030,如果保护不得当-你的双手,保护你的双手,冲净皂液 正确干手 不长时间戴手套 使用护肤品 接触污染物和腐蚀性物品戴手套,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级别分为三级, 发生以下情形时,确定为一级暴露

15、: 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 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小且暴露时间较短。 发生以下情形时,确定为二级暴露: 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 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大且暴露时间较长;或者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轻,为表皮擦伤或者针刺伤。 发生以下情形时,确定为三级暴露: 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 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重,为深部伤口或者割伤物有明显可见的血液。 (以上所指体液包括羊水、心包液、胸腔液、腹腔液、脑脊液

16、、滑液、阴道分泌物等人体物质。),医务人员避免意外事故方法,使用后,应立即丢入尖锐物收集箱,禁止双手重新盖帽,禁止用手移去注射器针头,禁止将针头放置在床边、小车顶部,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实施以下局部处理措施:, 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针刺伤或发生乙型肝炎病毒( 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暴露后的局部处理措施同上。,皮肤污染:污染部位用肥皂水冲洗,并用适当的消毒剂消毒,例如70%乙醇或皮肤消毒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