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祝福》中的祥林嫂形象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592808 上传时间:2018-09-03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15.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祝福》中的祥林嫂形象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浅析《祝福》中的祥林嫂形象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浅析《祝福》中的祥林嫂形象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浅析《祝福》中的祥林嫂形象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浅析《祝福》中的祥林嫂形象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祝福》中的祥林嫂形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祝福》中的祥林嫂形象(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浅析祝福中祥林嫂形象的悲剧意义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祝福写于一九二四年二月七日,最初发表在一九二四年三月的东方杂志上,后收入作者的第二本小说集彷徨中,是彷徨的第一篇,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这一时期的社会现实。 20 世纪 20 年代, 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当时的统治阶级妄图继续用封建礼教和宗法观念来毒害人民,以维护他们摇摇欲坠的反动统治,而广大劳动人民仍然过着极端贫困、痛苦的生活,中国妇女则是中国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我们知道,鲁迅是从一九一八年五月发

2、表狂人日记而开始“呐喊”起来的,这第一声呐喊“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深刻揭示其吃人的本质,因而引起了极其深广的社会影响。随后发表的我之节烈观,可以说是从妇女的角度来“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在彷徨集里,以祝福为开端,鲁迅先生接着还写了伤逝等作品,都着重从妇女的角度来反映中国的社会问题,表现出作者对于被压迫妇女的真切关心和同情,以及对于中国社会政治问题的深刻见解,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余毒。一、祥林嫂的人生悲剧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鲁迅先生在祝福中所展示给我们的主人公祥林嫂的悲剧一生吧。祥林嫂是一个勤劳、善良、质朴、淳厚的农村妇女,与中国广大农民尤其是妇女一样,她对生活的要求

3、并不高,只是要用自己本分、勤苦的劳动,换取最起码的低微的生存权力。但是,就是这样可怜的要求,也被冷漠的社会所拒绝,她一次又一次地挣扎,得到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祥林嫂年轻丧夫,她的不幸也从此开始了。她在家也许是忍受不了婆婆的欺2凌,或者是不想象牲口一样被婆婆卖掉,于是逃了出来。她被介绍到乡绅鲁四老爷家做工,工作繁重,工钱不多,她反而很“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基本的生存条件得到满足,她已经感到非常幸福了。在封建社会中, 妇女是没有任何人身自由和权利的,一旦嫁了人, 就成为夫家的奴隶。夫家要卖掉祥林嫂,给小叔子准备结婚的钱,这在现在是违法和不可思议的事,但在封建社会中,

4、却是天经地义的。于是夫家公然把她抢走了,祥林嫂刚刚感到满足的一段生活,就这样在封建夫权的压迫摧残之下,昙花一现似的消逝了。祥林嫂被卖给了贺老六, 她为了自己所谓的“贞节”进行了激烈的反抗,但后来却相反地又过上了一段舒心的日子。她“上头没有婆婆,男人所有的是力气,会做活,房子是自家的”,现实生活的满足使她暂时抛开了精神上的负担,“到年底就生了一个孩子,男的”,“她真是交了好运。”两年之后,祥林嫂的丈夫死了。丈夫死了,虽然不幸,但是还有儿子,这是她的希望。封建思想的规矩是: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然而更不幸的是儿子又被狼吃了,祥林嫂没有了依靠,夫家要收屋, 没有了立足之地,只好再次到鲁镇来寻

5、找活路。祥林嫂又在鲁四老爷家做工, 但是她现在是“不洁”之人了, 嫁了两个男人,死了两个男人。不仅对封建理学深有研究的鲁四老爷认为她是“谬种”,一般的平民百姓也对她倍加歧视。祥林嫂背负着这样的精神压力,疑神疑鬼,恐惧无比,在捐了赎罪的门槛后,还是不能洗脱自己的“滔天大罪”,祥林嫂精神崩溃了,带着满腔疑惑走向了生命的毁灭。二、祥林嫂的死祥林嫂的死,是祝福情节发展的主线,可以说祝福的整个情节内容都是围绕着一个“死”字展开的。让我们来看小说的开头是怎样写的:“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 村镇上不3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这话从表面看似有语病同义重复,其实它是有深刻的含义的。联系下面关

6、于鲁镇年关祝福习俗的生动、逼真的描写,便可以使我们体会到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封建制度统治下的中国城乡每一块土地,都是鬼神迷信观念牢牢统着的地方,而这一点,往往是在旧历的年底显示得最充分、最集中”。祥林嫂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被鬼神迷信观念,这种为封建统治的合理性辩护的,极端野蛮、荒诞的意识形态残害致死的。她不幸生活在这样禁锢重重、腐朽愚妄的封建观念和习俗如此浓重、强烈的环境里,还有什么生路可言呢?她的死,是必然的了。祥林嫂死了,而且在临死前,她的脑子里产生了对于鬼神观念的“疑惑”“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可以说,这“疑惑”非同一般。千百年来,由于长期封建制度的野蛮统治,造成了中国劳

7、苦百姓的麻木、愚昧。他们,尤其是其中的妇女,有谁怀疑过人类社会之上的那个在冥冥中主宰一切的鬼神世界呢?而这样的一位祥林嫂,竟对它表示“疑惑”了,这是破天荒的事。这一惊人的意念,从一个备受禁锢、束缚的劳动妇女的头脑中产生,谈何容易。可以说,祥林嫂是以她的整个生命,以她的死来换得这一可贵的“疑惑”的。让我们再一次把目光投向祥林嫂的悲剧人生:祥林嫂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劳动已成了她的本能和习惯。当她在鲁家做工时,是“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力气是不惜的”,“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她能劳动,也会劳动,被迫改嫁给贺老六后,她“打柴摘茶养蚕都来得”。她再一次到鲁家时,仍然默默地干活,并且在冬至时

8、节“做得更出力”。祥林嫂不仅很勤劳,而且还十分淳朴,在鲁家的两次工钱,都没有花过一文。她没有任何奢望,只想用自己拼命的劳动维持最起码的生存。作为贫苦的劳动妇女祥林嫂,她在遵从一切妇道条律的前提下,为自己能比较安稳地活下去,作了尽其所能的最大的努力,然而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里,终于也没争得一个安稳地“活”的地4位。统观祥林嫂的一生, 她真算得上是旧中国千万劳动妇女中难得的一位了。她善良、本分,又能吃苦、耐劳,是个拼命劳作的女人。她又能思考,有勇气丈夫死后,只身从婆家逃出来,在鲁四老爷家当佣人,为的是做一个不依赖他人的自立、自守的“未亡人”。对于野蛮的暴力逼嫁,她作了“出格”的反抗,“一路上只是嚎、骂

9、!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的擒住她也还拜不成天地”,然后她又“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这说明她不愿逆来顺受,不愿别人把她像牲口一样随意卖掉,同时也是为了维护她自己所谓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好女不嫁二夫”的“贞节”。后来,贺老六与阿毛相继离她而去,柳妈告诉了她地狱的种种,她在恐惧之余立即采取行动到土地庙去捐门槛,为的是主动地去寻找生的权利,她不甘心被人轻贱蔑视,被认为是“不干不净”,她要做一个跟旁人一样的正常的人。及至一切挣扎,苦熬都无济于事,最后还是被宣判为有罪,祥林嫂明白了,无论她怎样努力也不能“赎罪”。她的最后一线希望破灭时,一天之间“眼睛凹陷下去,连精神也

10、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面对无边的黑暗,这个倔强的女人终于绝望了。从鲁四老爷家被赶出来之后,祥林嫂陷入了彻底的困境,显然是无法再活下去了。面对死亡,面对死后酷刑的恐惧,她矛盾重重。在内心深处,她渴望与儿子阿毛的重逢,因而她希望人死后有魂灵,有地狱,一家人能见面,但是她却对柳妈所描述给她的锯刑满怀恐惧。她回首一生悲苦的经历,终于不能接受这“有罪”的宣判了。她也许在想:鬼神不是以慈悲为怀的吗?不是说捐了门槛就赎罪了吗?为什么自己捐了门槛却得不到赎罪的认可呢?为什么在自己经历了那么多不幸,

11、做了那么多努力之后,还要这样不公的对自己,还要这样残忍无情呢?她从自己切身的痛苦经历中,终于引发出了对鬼神世界的“疑惑”。5钱谷融先生对祥林嫂的死曾做了精当的分析,他认为祥林嫂“主要是被程朱理学所崇奉的旧礼教迫害死的”。在封建礼教的统治下, 妇女根本没有独立的人格。 封建的“三从”观要求妇女“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妇女对于任何事情,任何处境,只能服从认命,不能有自己的选择。此外,封建思想的“贞节观”,这世上最“昏迷的强暴”也在毒害着人们的思想。 封建贞节观的口号是“存天理, 灭人欲”,在这里,夫权自然是“天理”,而寡妇再嫁,就是以正常的“人欲”破坏了这个“天理”。他们要妇女守节,认为

12、“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寡妇再嫁当然不可以。这种思想不仅在鲁四老爷这样保守的乡绅头脑中根深蒂固,而且深入到社会最底层,包括鲁镇的人们,也包括祥林嫂自己。三、祥林嫂悲剧的意义鲁迅先生在祝福中,借祥林嫂揭开了很少为世人所关注的生活一角农村妇女创伤累累而又麻木愚钝的心灵世界,向我们提供了祥林嫂这个深受封建主义压迫与残害的悲剧典型,也使我们领悟到祥林嫂形象的思想意义。祥林嫂是一个善良、朴实、淳厚的贫苦农村妇女,她平生最大的愿望,就是用自己诚实、勤恳的劳动,换取一种最起码的“人”的生活。然而,诚如鲁迅先生指出的那样,中国人民在历史上从来只有两种命运:一是“想做奴隶而不得”,二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祥林嫂

13、的一生, 便始终在这两者之间浮沉。祥林嫂本是卫家山一家以打柴为生的农户的儿媳,当比她小十岁的丈夫死去后,为了逃避婆家的转卖,她逃到鲁镇,做了鲁四老爷家的女工。她食物不论,干活不停,“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这在她,似乎是“暂时做稳了奴隶”。但“好”景不长,不久,她就被跟踪而来的婆家人抢走,捆绑着塞进花轿,以八十千大钱的价格卖给深山里的贺老六做老婆。绑架式的买卖婚姻,以暴力强迫再嫁的遭遇,再次表明6了祥林嫂的奴隶地位。幸而新丈夫“有的是力气,会做活,房子是自家的”,加上有了孩子,

14、她就又感到满足了, 旁人也认为她“交了好运了”。可这种“满足”和“好运”,其本身就带有悲剧的性质,因为她所感到满足的,并非是不受压迫的“人”的地位,而是“安分耐劳”的奴隶式生活。但即便是这种奴隶式的生活也不能长久,第二个丈夫不久病死,儿子阿毛又被狼活活地吃掉了,族中的大伯收去了房屋。祥林嫂走投无路,只好再次到鲁四老爷家帮工。她虽然蒙受了如此巨大的不幸,封建宗法势力却不能宽宥她的再嫁与再寡,最后竟将她当牛做马的资格也剥夺了,使她落到了“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更加可悲的境地。可见,在她身上所表现出来的这种自觉的奴隶性,正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内在原因。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深刻指出:“这四种权利政

15、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然而,祥林嫂的悲剧不仅表现于此,还表现在她不仅受到封建主义政治上,经济上的压迫,更遭致封建礼教的残酷精神虐杀。封建礼教要求妇女“从一而终”,但封建族权又允许出卖守寡的媳妇。祥林嫂要遵奉礼教守寡,可宗法势力又强迫她再嫁。她无论如何做都是错的,由此可见封建礼教的极端虚伪。小说中的鲁四老爷一位“讲理学的老监生”,便俨然是封建礼教的化身。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家帮工,鲁四老爷就皱起了眉头,分明“讨厌她是个寡妇”,但因她还有力气可供榨取,便留下她当佣人。当听到祥林嫂被婆婆抓回去时,鲁四老爷只说了两个词:“可恶,然

16、而, ”,“可恶”什么呢?可恶别人抢走了他家的佣人,他不免感到有损自己大户人家的尊严和役使的利益。“然而”呢?然而婆婆是有权支配儿媳妇的命运,有权出卖她的。有错的不是抓人卖人的婆婆,而是祥林嫂,她竟敢背着婆婆逃出来,实属大逆不道,抓她回去,是天经地义的。鲁四的一言一行,完全是从维护封建礼教出发的。因此,7当祥林嫂第二次在失去丈夫, 死了孩子后到他家帮工时, 鲁四老爷便视之为“败坏风俗”了, 他虽照旧皱眉头, 却仍要榨取她的劳动, 暗中却告诫四婶说: “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祥林嫂不幸的命运,本来就是他们造成的,反过来却又给她加上这许多罪名,可见封建礼教就是专为统治阶级制定的残害人民的工具。当祥林嫂的血汗被榨干了时,他又冷酷地把她一脚踢开,使她沿街乞讨,悲惨死去。当除夕祝福,当得知祥林嫂死去的消息时,这位平时标榜“事理通达心气和平”的道学绅士,居然“且走而且高声”的怒骂:“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