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考化学复习:第一部分 教材梳理(第1-10课时)

上传人:lizhe****0920 文档编号:53582656 上传时间:2018-09-03 格式:PPT 页数:263 大小:6.3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中考化学复习:第一部分 教材梳理(第1-10课时)_第1页
第1页 / 共263页
2018年中考化学复习:第一部分 教材梳理(第1-10课时)_第2页
第2页 / 共263页
2018年中考化学复习:第一部分 教材梳理(第1-10课时)_第3页
第3页 / 共263页
2018年中考化学复习:第一部分 教材梳理(第1-10课时)_第4页
第4页 / 共263页
2018年中考化学复习:第一部分 教材梳理(第1-10课时)_第5页
第5页 / 共2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中考化学复习:第一部分 教材梳理(第1-10课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中考化学复习:第一部分 教材梳理(第1-10课时)(26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年中考化学复习:第一部分 教材梳理(第1-10课时),一、 教材梳理,第1节 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化学研究些什么,课时目标,1. 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推动作用,认识学习和研究化学的意义。 2. 能正确区别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混合物与纯净物。 3. 了解空气的组成及氮气的性质和用途。 4. 了解碳酸氢铵受热分解、铁的快速锈蚀以及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这三个重要实验。,一 教材梳理 第1课时,(1) 化学帮助我们_,指导人类_,促进_。 (2) 化学研究物质的_、_、_。,正确认识物质,合理利用资源,科学技术的发展,性质与变化,组成和结构,用途与制法,知识梳理,

2、1. 化学的作用及研究的内容,一 教材梳理 第1课时,知识梳理,2.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 物理变化是没有_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是有_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发生物理变化。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在化学变化中常伴随着一些现象,如_、_、_、_和_。化学变化还伴随_的吸收或释放。 (2) 物质不需要通过_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如_、_、_、_、_等,物质在发生_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如_、_、_、_等。,一 教材梳理 第1课时,新物质,新物质,发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能量,化学变化,颜色,状态,熔点,沸点,密度,化学变化,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

3、,还原性,知识梳理,3. 空气的成分及氮气的性质和用途,(1) 干燥空气中各组分气体的体积分数大约为氮气_、氧气_、稀有气体_、二氧化碳_、其他气体和杂质_。 (2) 氮气化学性质_,在常温下_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科学家通过研究还发现,在一定条件下,氮气能与_等物质反应。氮气的主要用途有_ _。,一 教材梳理 第1课时,78%,21%,0.94%,0.03%,0.03%,很稳定,很难,氢气,用作灯泡填充气、用于制氮肥、用作粮食和瓜果的保护气、液氮用于医疗手术,知识梳理,4. 纯净物与混合物,混合物由_物质混合而成,纯净物只由_物质组成。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来说,_是纯净物,_是混合物。,一 教

4、材梳理 第1课时,两种或两种以上,一种,由一种分子构成的物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分子构成的物质,知识梳理,5. 几个重要的实验,(1) 碳酸氢铵受热分解 实验现象:_ _。 碳酸氢铵分解的产物:_。(碳酸氢铵需_保存于_)。 (2) 铁的快速锈蚀 实验现象:_ _。 解释:_ _。,一 教材梳理 第1课时,闻到刺激性气味,有白雾产生,碳酸氢铵固体逐渐消失(或减少),氨气、水、二氧化碳,密封,阴凉处,铁丝上出现了红棕色的物质,红色的水进入导管中,形成红色水柱,铁生锈消耗了氧气和水蒸气而使锥形瓶内气压减小,外界大气压将烧杯中的水压入导管中,(3) 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实验原理:红磷能在密闭容器内燃

5、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且没有气体生成,使密闭容器内压强_。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被压进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内的水的体积即为消耗的氧气的体积。 实验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_,打开弹簧夹,水_ _。 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 实验结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_。 注意事项:a.红磷要足量;b.装置气密性要好;c.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否则会使测定的氧气的体积_(填”或“”) 1/5。,知识梳理,一 教材梳理 第1课时,减小,白烟,沿导管进入集气瓶,集气瓶内水平面上升约1/5,4P5O2 2P2O5,典例设计,考点一 化学的作用及研究的内容,1. (2016德州)化学与生产

6、、生活关系密切。以下说法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 A. 利用化学生产化肥和农药,可以增加粮食产量 B. 利用化学合成药物,可以治疗疾病,保障人体健康 C. 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的使用,对人类有“百利而无一害” D. 开发利用氢能源,可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缓空气的污染,一 教材梳理 第1课时,C,考点二 物质的变化,2. (2016镇江)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海水晒盐 B. 冰川融化 C. 水力发电 D. 红磷燃烧 3. (2016黔东南)灿若星辰的中国典籍,有许多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的记载。于谦的石灰吟就是一个范例,诗中属于描述物理变化的一句是( ) A. 千锤万凿出深山 B

7、. 烈火焚烧若等闲 C. 粉身碎骨浑不怕 D. 要留清白在人间,典例设计,一 教材梳理 第1课时,D,A,考点三 物质的性质,4. (2016泰州)下列属于铁的物理性质的是( ) A. 易生锈 B. 能导电 C. 能与稀硫酸反应 D. 能在氧气中燃烧 5. (2016镇江)物质性质决定用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O2能支持燃烧,可作燃料 B. 浓H2SO4有吸水性,可用于干燥氨气 C. 新制Cu(OH)2能与葡萄糖反应,可用于糖尿病的检查 D. 明矾溶于水能形成吸附性物质,可用于自来水的杀菌消毒,典例设计,B,C,考点四 空气的组成及测定,6. (2016广安)下列关于空气成分的说法错

8、误的是( ) A. 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氧气约占21% B. 干冰可作制冷剂 C. 食品包装中充入氮气防腐 D.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装有氧气的集气瓶中,木条复燃,证明氧气已收集满,典例设计,一 教材梳理 第1课时,D,7. 图甲所示为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装置及药品。 (1) 为获得较为准确的实验数据,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_。 A.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 燃烧匙中的红磷足量 C. 点燃红磷后缓慢插入瓶中,塞紧瓶塞 D. 红磷熄灭,集气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2) 小明同学用足量的木炭代替红磷、氢氧化钠溶液代替水来做此实验。小明操作正确,但是测得的数据小于用红磷测得的数据,其原因是木炭燃烧除生成二

9、氧化碳外还可能生成_。,典例设计,一 教材梳理 第1课时,C,CO,(3) 市售“暖宝宝”中发热剂的主要成分是:铁粉、炭粉、水和食盐等,反应原理可简化为铁生锈。小明用配制的发热剂按图乙装置实验。他不是将足量的发热剂堆在瓶底,而是将其涂抹在集气瓶内壁的四周,这样做的目的是_ _。 (4) 在上述三个实验操作都正确的情况下,与另两个实验的测量结果相比,第三个实验的测量结果与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更接近。推测其主要原因是_ _。,典例设计,一 教材梳理 第1课时,增大发热剂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快、更充分,铁会尽可能耗尽装置内的氧气,而红磷和炭在氧气浓度低于一定程度时就不再燃烧了,一 教材梳理 第1课

10、时,典例设计,考点五 纯净物与混合物,8. (2016荆州)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 洁净的空气 B. 敞口长时间放置的NaOH固体 C. 纯净的NaCl溶液 D. 冰水混合物,D,1. 下列不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 ) A. 纳米铜的性质 B. C60的组成 C. 单晶硅的结构 D. 无人机的研发 2. 我国古代有一些化学工艺闻名于世,它们是( ) A. 青铜器的制造、炼铁、指南针 B. 造纸、制火药、烧制瓷器 C. 印刷术、指南针、制造青铜器 D. 造纸、炼钢、印刷术,当堂反馈,一 教材梳理 第1课时,D,B,3. (2016兰州)化学是你,化学是我,化学深入我们生活,下列说法

11、正确的是( ) A. 腌制的泡菜虽然富含亚硝酸盐,但多吃无妨 B. 焊接金属时用氧气作保护气 C. 铵态氮肥与熟石灰混合使用可以明显提高肥效 D. 回收各种废弃塑料,能有效解决“白色污染”问题 4. (2016泸州)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下列成就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 湿法炼铜 B. 黑火药爆炸 C. 玉石雕琢成玉器 D. 粮食酿酒,当堂反馈,一 教材梳理 第1课时,D,C,5. 生产和生活中能量可以相互转化,下列过程中的各种能量不是通过化学变化而来的是( ) A. 氢能源汽车行驶 B. 天然气灶具做饭 C. 太阳能热水器烧水 D. 火力发电厂供电 6. (2016广州)下列事实中,属于

12、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 A. 普通玻璃属于易碎品 B.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 金刚石硬度大 D. 振荡盛有水和植物油的试管得到乳状浑浊液体,当堂反馈,一 教材梳理 第1课时,C,B,7. (2016扬州)下列物质的用途仅与其物理性质有关的是( ) A. 用金刚石切割玻璃 B. 用氢气作高能燃料 C. 用生石灰作干燥剂 D.用小苏打治疗胃酸过多 8. (2016宁夏)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干冰易升华,可用于人工降雨 B. 铜有良好的导电性,可制作导线 C. 氢氧化钠显碱性,可用来改良酸性土壤 D. 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作保护气,当堂反馈,一 教材梳理 第1课时,A,C,9. (2016广州)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空气中只含氧气和氮气 B. 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 C. 空气中的 CO2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 D. 酸雨的产生与空气污染有关 10. (2016苏州)下列物质属于混合物的是( ) A. 氧气 B. 氧化铜 C. 硫酸钠 D. 空气 11. (2016厦门)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过程中,下列做法会使实验结果产生明显误差的是( ) A. 使用过量的红磷 B. 把红磷改为蜡烛 C. 恢复到实验开始前的温度才进行测量 D. 不打开橡胶塞,用放大镜聚焦太阳光点燃红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