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究错题 把脉学生 有效教学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3553153 上传时间:2018-09-02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9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究错题 把脉学生 有效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深究错题 把脉学生 有效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深究错题 把脉学生 有效教学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深究错题 把脉学生 有效教学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深究错题 把脉学生 有效教学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深究错题 把脉学生 有效教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究错题 把脉学生 有效教学(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深究错题 把脉学生 有效教学2013年中考错题引发的思考,永嘉县实验中学 陈军杰,2013年试卷特点 试题分析 原因探寻 教学启示,一、2013年试卷特点2013社会思品试卷,充分体现综合学科的特色,注重知识的灵活应用,突出能力考查,避免出现纯粹记忆性试题,试卷形式传承中有创新。历史与社会部分包括我们生活的世界、我们传承的文明、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三大板块,思想品德部分包括道德、心理、法律、国情四大板块。地方课程涉及到浙江省地方专题课程人自然社会和温州市地方专题课程九年级活力温州部分章节。,今年试卷的考试内容分布、试题类型分布和考试要求分布均根据浙江省学业考试说明要求命题。考核范围广,基本涉及

2、到了社会思品考试说明要求考核的主要条目(除地方课程、时事和开放题外,共考核了社会、思品计41个条目)和教材的相关章节内容。,1. 关注学科特色 注重能力立意社会思品试题涉及学科领域较为宽广,历史与社会部分包含地理、历史和人类共同关注问题和平问题、PRED问题、全球化问题等;思想品德部分包括道德、法律、国情等诸多领域。试卷关注学科核心知识,注重分析、概括等综合能力的考核。地理注重读图能力考查,历史部分注重论从史出的培养,思品部分注重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第21题以长江流域图切入,考查地形、行政区划及区域农业发展优势等知识,尤其注重知识迁移的能力,即学生能否将教材中有关太湖流域

3、的知识运用到洞庭湖区农业生产优势的分析上。又如第23题以李鸿章生平主要经历为背景,通过后人对其毁誉不一的评价,引导学生多元解读历史现象,用不同角度来观察历史人物,避免简单化,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2.聚焦社会热点 富有时代气息试题着眼于现实重大问题以及热点、焦点问题。今年诸如“中国式过马路”、“芦山地震”、“李克强总理首访”、“光盘行动”、“毒校服事件”等内容皆成为试题的背景材料。此外,试题还积极利用地方课程资源,凸显地域特色。第26题以“温州梦”切题,试题背景材料地域特色鲜明,结合公民政治权利、科技的作用、非公有制经济、温州人精神等学科知识,引导学生关注家乡大事,关注家乡

4、未来建设。,3. 凸显学生主体 加强价值引导注重思想教育更是人文学科质量的生命线,每一道试题的选材,每一个设问,思想教育都是命题组首先考虑的因素。我们在追梦,梦想我们的试题不仅是一次检测,更希望学生做题的过程中也能接受一次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如第22题整合史地知识,以洞庭湖历史的变迁,让学生通过对“围湖造田”观点进行辨析,运用辩证的、发展的观点认识历史进程,评估人们做了什么、能做什么、该做什么,帮助学生更为理性、更为智慧地认识人类的历史和生活的环境,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4. 注重试题创新 推进命题改革试题注重对教学的引领,背景材料形式多样,设问层次分明。在继

5、承传统的基础上注重试题创新,试题编制和材料呈现方式等方面都有所创新,在设问上特别突出了对学科综合思维能力的考查。如选择题第11至15题,以李克强总理访印时政热点切入,考核世界气候类型分布、中国疆域、古代中外的文化交流、和平发展问题等知识,有机地将史地知识串联起来。第21、22题围绕长江流域图和洞庭湖变迁图,考查学生识别和运用地图的能力,注重引导学生多角度探究当前生活的问题,学会独立思考,提出疑问、进行反思,逐步提高自主选择与决断的能力;非选择题既充分考虑到各问之间的内在联系,又防止出现简单的并列关系,力争使其呈现明显的递进关系。让试题具有一定的区分度。,今年的社会思品试卷命制坚持体现素质教育理

6、念,弘扬时代主旋律。试题难度适中,紧扣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注重能力立意,突出学科特点,避免死记硬背,这对今后的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将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也为明年的闭卷考试做一个很好地铺垫。,第21、22题以长江流域为主线,从整体延伸到局部,从大区域到小区域,第21题考查长江流域水文特征、行政区划和自然环境对生产的影响。第22题将局部(洞庭湖)的镜像放大,古今联系探寻洞庭湖变迁原因及带来的影响。两大题将地理知识与人文现象充分结合、将区域特点与自然条件有机联系,考查点分布广,思维能力要求高,地理味浓厚。两大题内在结构严密,试题图文并茂,设问层次分明,自洽性强。,【第21、22题试题评析】

7、,21题第1问和第2问的难度值分别为0.75和0.71。第2问“洞庭湖”位于哪一省区的得分率比预期的要低,表明学生读图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21题的第3问的平均分为2.84分,难度值为0.71。本题的满分比例达58.0%,应该是很不错的,但0分比例也高达12.8%。可见主要由于高比例的0分,造成了整体难度值的偏低。,【21题答题情况】,【21题典型错例及原因分析】 第一问:(1)请说明长江上游地区水电站密集分布的原因。(2分) 前后矛盾:上游江阔水深(下游特征),峡谷众多,水力资源十分丰富。(错答原因是学生对长江不同河段的水文特征的相关知识掌握不充分。) 言不达意:上游降水量大,支流众多。(没有

8、分析地势原因) 面面俱到:长江流域江阔水深,便于航行,水量丰富,峡谷众多,水能巨大,容易造成洪涝灾害。(错误原因为部分学生乱串课文知识,随意摘抄课文内容。没有针对题意回答问题。) 只答意义:利用水力发电可以缓解下游的资源环境问题,减少中下游的洪涝灾害。(审题错误或不会审题。答案与设问无关),第二问:(2)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众多,其中洞庭湖位于 省。(2分) 写成其他省份名称或写成市县一级的地方名称。如:福建省、山东省、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洞头县等。说明部分学生对省级行政区划位置模糊,不能有效识别地图;对三级行政区划概念不清。,对地图的辨认与地理位置的认识还有欠缺。不少学生无法从题目提供的地

9、图中获知洞庭湖究竟是在长江的上游、中游、下游或是入海口,于是乱答一气;热带、亚热带、温带的位置也是全然混淆。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地理概念非常模糊,特别是对水资源、水力、水能等混为一谈。,第三问:(3)“湖广熟,天下足。”历史上洞庭湖地区农业经济就很发达,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请概述其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4分) 答错对象。比如题目需要回答“洞庭湖地区”,学生完全可以通过查找书本上关于太湖流域的介绍等发现正确答案,结果很多同学虽然找到了,但他的答案却是“太湖流域”完全答非所问,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主要是由于部分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较弱。,22(12分)(1)图4显示,洞庭湖发生了怎样的

10、变迁?这种变迁给长江防洪工作带来什么不利影响?(4分),第1问满分4分,考生平均年分为2.6,难度值为0.66。31.9%的人得满分,11.1%的人得0分。,【答题情况】,【典型错例及原因分析】 第一问:(1)图4显示,洞庭湖发生了怎样的变迁?这种变迁给长江防洪工作带来什么不利影响?(4分),错答示例: 变迁:大面积的湖泊逐渐减少成一条条河流、湖泊变河流;湖泊逐渐分散了、水变少了;不均匀、支流变多、分布变广、水资源减少;河湖减少,分布更广;支流增加、河道弯曲;分裂、围湖造田;湖水流到长江里、水土流失严重;,参考答案: (1)洞庭湖面积不断缩小,变得支离破碎。(2分)使长江的行洪能力大大降低。(

11、2分),影响: 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环境;容易造成旱灾灾害;湖泊、河道变多后,很难防住洪水等。 学生错答原因分析:读图能力欠缺,图例和注记分不清;语言表达能力欠缺,答案缺乏逻辑性;知识的迁移能力不足、概念不清;等等。 结合水资源分析 如:一味围湖造田,会导致水资源减少,人均占有量减少; 又如:人口持续增多,需要水资源也多,可能会使水资源耗竭,而水资源耗竭会影响一系列的变化,结合水资源分析。 如:一味围湖造田,会导致水资源减少,人均占有量减少;又如:人口持续增多,需要水资源也多,可能会使水资源耗竭,而水资源耗竭会影响一系列的变化又如:人类要向大自然不断索取资源,还要不断排放废弃物。随着人口的增

12、长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加,排放的废弃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了环境污染。所以围湖造田加大了生态建设力度,而人口、资源、环境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整体,发展是实质,所以围湖造田是一个好方法。,(2)针对洞庭湖的变迁,有人说,“在目前我国人口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围湖造田可以弥补耕地资源的不足,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结合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认识。(8分),难度值为0.47,得满分的人数所占比重为1.8%,参考答案,22(2)这种说法是片面的。(1分) 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整体。(1分) 人口的增加,加大了对耕地资源的

13、需求,围湖造田虽可一定程度上扩大耕地面积,却使湖泊面积减少,破坏了生态环境,容易造成洪涝灾害,反过来影响人们的生存与发展。(5分) 所以我们要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1分),第二问:(2)针对洞庭湖的变迁,有人说,“在目前我国人口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围湖造田可以弥补耕地资源的不足,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结合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认识。(8分),错答示例: 将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割裂开来。 依次抄人口、资源、环境的特点。如: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我国人口众多,资源分布不平衡,资源利用率低,破坏与浪费严重,而近年来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14、 依次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危害。如:人口数量过多,素质过低会如何如何,资源短缺会如何如何,环境污染会如何如何 依次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应对措施。如:我们应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开源节流,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立法;实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错解“围湖造田” 如: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持续增长,对环境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围湖造田既可以解决资源不足的问题,又可以促进保护环境和人与环境的关系,有利于实施我国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发的发展 没有阐述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关系。 没有分析错误的原因。如: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我们要使人口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

15、相适应,同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才能实现良性循环,我们不能再走传统的高消耗、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我们必需寻求一条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学生错答原因分析:,审题不仔细不严谨。学生一是不看观点更不用说对观点进行辨析,二是不结合PRED的关系,三是不结合材料,四是断章取义,看到试题,不加思考,结果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基础不扎实。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不少学生对围湖造田究竟是带来环境污染还是生态破坏拿不定注意,究其原因,没有掌握好环境问题的相关知识。同样,PRED的关系,学生也没有理解它们是怎么样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答题不规范。有的学生一是随便抄书,看见书本上有人口

16、、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就乱抄一气,特别是导引第61页和62页的知识,学生基本上都抄了一个遍,大段大段的抄,又没有得分点。不少学生没有运用社会、思品学科的专业术语,导致大白话一堆,却没有任何价值。 缺乏思维能力。学生习惯了开卷考试,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基本上是依赖教材或者相关复习资料,而丧失了学习最重要的东西思维能力的培养。本题中,有一个得分点是需要学生回答人口增加对耕地资源的影响,不少学生直接抄书本中的一段话“人口数量大,文化素质低,给自然、社会和经济都会带来沉重的压力”,根本没有仔细读题,没有厘清命题者的真实用意是要让学生活用知识,学会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而不是生搬硬抄。部分学生答题杂乱无章,有的前后不一致,逻辑混乱,前后矛盾,难以自圆其说。,【23题试题评析】,以李鸿章的主要事迹作为命题线索,用“大事简表”替代以往的文字表述,形式新颖,结构明了。李鸿章是近代史上颇为争议的一位历史人物,但试题不是下结论,而是要求学生站在史学家的角度,注重论从史出,侧重不同的史实,有时会有不同的结论。试题重史实证据意识和分析史料的能力,有着较浓的历史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