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语文11中国建筑的特征课件

上传人:101****457 文档编号:53546947 上传时间:2018-09-02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14.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版高中语文11中国建筑的特征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2018版高中语文11中国建筑的特征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2018版高中语文11中国建筑的特征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2018版高中语文11中国建筑的特征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2018版高中语文11中国建筑的特征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版高中语文11中国建筑的特征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版高中语文11中国建筑的特征课件(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单元,单元风向标,目标导航,学习建议,本单元主要学习自然科学小论文。自然科学小论文是科普作品中常见的一种样式。科普,也就是科学普及的意思。在人类社会中,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同样重要的两大知识体系,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在现代社会,随着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其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因此,科学知识的普及就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本单元所选文本涉及面广,写法多样。,单元风向标,目标导航,学习建议,从内容上看,中国建筑的特征涉及的是建筑方面的知识和艺术,文章高屋建瓴地阐述了中国建筑的风格特征;作为生物的社会是美国医学家、生物学家刘易斯托马斯探究生

2、物世界的规律与秘密的论文,文章以独特的视角,打破禁忌,将生物的行为与人类的行为进行比较,指出生物在集体行动中表现出高度的组织性,似乎具有整体思维的特点;而霍金的宇宙的未来则将视线移向了更为宽广的时空,探究宇宙的发展趋向。从写法上看,这些文章有的是综述观点,有的是探讨成因,有的是做细致入微的分析,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在向我们传授知识的同时,给我们展示了科学之美。,单元风向标,目标导航,学习建议,单元风向标,目标导航,学习建议,1.阅读科普文,首先要准确把握说明对象,理解说明内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这是分析文章的关键。只有准确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深入理解说明对象,进而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3、了解文章的中心内容。要准确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必须认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尤其要注意仔细揣摩关键词句(中心句、过渡句、体现作者思路的句子)。 2.理清结构,把握说明顺序。说明文的结构并不复杂。常见的结构形式有“总(概说)分(具体)”式、“总(概说)分(具体)总(概说)”式、“分(具体)总(概说)”式、并列式、递进式等。理清结构,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的思路,更清晰地领会内容要点。科普文常用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阅读时要抓住有一定标志作用的词语,特别是关联词和代词。,单元风向标,目标导航,学习建议,3.了解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科普文为了说明事物的特征,须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

4、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配图表等。学习过程中,一要看运用的说明方法及说明方法的作用,二要看所用的说明方法是通过怎样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的。,11 中国建筑的特征,建筑是人类文明长河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它沉淀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步伐,是人类文明的一部“石头的史书”。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建筑文化的内涵和风格是不一样的。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她有数不尽的名胜古迹,雄伟的古代建筑艺术,比如北京故宫、苏州园林、佛塔、道观等。中国的建筑是独具特色的。梁思成先生的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重点介绍了我国古典建筑的特点。,新课助读,自主梳理,1931年9月,在以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为

5、宗旨的中国营造学社社长朱启钤先生的邀请下,梁思成离开东北大学,回到北平,在中国营造学社任职,踏上了他研究中国建筑发展史的漫漫长路。为了积累资料和寻求科学依据,梁思成开始了他艰苦的、同时也颇具独创性的建筑调查活动。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他跋山涉水,历尽困难,陆续实地考察了河北、山西、浙江、山东、河南、陕西以及西南地区的古建筑遗迹,进行了大量的拍照、测绘、资料整理和科研工作,于1944年写成中国建筑史。本文选自建筑学报1954年第1期。梁思成教授自20世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写了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本文就是其中的一篇。,新课助读,自主梳理,梁思成(1901

6、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新会人。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直至1972年。历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科普文:介绍、普及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体。科普文章以传授科技知识为目的,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是它采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新课助读,自主梳理,1.注字音,新课助读,自主梳理,2.写汉字,3.解词义 素来:从来,向来。 女儿墙:城墙上呈凹凸形的短墙。 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 大同小异:大部分相同,只有小部分不同。,新课助读,自主梳理,4.辨用法 (1)布局 布

7、置 记者从国家能源局有关人士处获悉,“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基本形成“五基两带”能源开发布局。 店主介绍,目前旅店仍在试营业期间,很多房间的布置还没有到位。 提示两者都有“安排”“排列”的意思,但词语使用的对象和词义的侧重点略有不同。“布局”,对事物的结构、格局进行全面安排。侧重于“全面的”“全局的”。“布置”,根据某种需要对场所、活动、人员等做出安排。侧重于“具体的”“局部的”。,新课助读,自主梳理,(2)发掘 挖掘 国庆长假期间,市文广新局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做好三台山森林公园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 这个节目旨在不断挖掘受访人的故事背后所体现的人文价值。 提示“发掘”,挖掘埋藏在地下的东西。“

8、挖掘”,一般指把深藏的东西找出来,使它显现。宾语可以是具体的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事物。,新课助读,自主梳理,(3)巧夺天工 鬼斧神工 我国古代有许多建筑物结构精妙,布局严谨,可谓巧夺天工。 黄山奇景密布,怪石林立,可谓鬼斧神工。 提示两者都有“精妙”“奇特”的意思,但使用对象不同。“巧夺天工”,指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十分精巧。 夺,胜过。“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艺的精巧,好像不是人力所能达到的。多用来形容自然景物的精巧,也可指人工的。,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1.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点

9、评:这是文章开头部分的一个比喻句,以弟兄关系来比喻中国周边国家的建筑与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的关系,形象地说明了它们同属于一个体系(大家庭),从而可见中国建筑的影响力之大已超出了国家的界限。 说明文的语言除要求准确简明外,也追求生动形象。这句话不仅准确地说明了周边地区建筑的特点与中国中心地区建筑的关系,更让人体会到语言的亲和力和形象性。 严谨是说明文语言的最大特点,两个“或是”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2.在一副梁架上,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在柱头上加上一层层逐渐挑出的称做“拱”的弓形短木,两层拱之间用称做“斗”的斗形方木块垫着。这种用拱和斗综合构成的单位叫做

10、“斗拱”。 点评:作者为了说明斗拱在建筑中的作用,先给出一个描述性的定义: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块”,它们组合起来称“斗拱”。描述性的定义不同于严格的概念性定义,通俗易懂,充分体现了“科普”的特点。 在这段话中,作者一连使用了三个“在”字,描述了斗拱所在的位置和构成要件,条理清楚,描述准确,在解释什么是“斗拱”的同时,也顺势解释了“斗”和“拱”的含义,体现了语言的简明性。,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3.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 点评:作者以“文章”比喻建筑新颖别致,文章的“命题”也

11、就成了建筑的设计与要求。因建筑设计的要求不同、功用不同,建筑分出了宫殿、庙宇、亭台、轩榭等。作者用“大文章”比喻宏大壮观的建筑,用“小品”比喻小巧别致的建筑,让读者利用对文章大小的感觉经验,来体会建筑规模大小的不同,恰切明了。,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1.本文是一篇关于我国建筑特征的科技说明文,作者的行文思路是什么?在文章结构上是怎样体现的? 提示:,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2.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和“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 提示:“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这一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所谓“中国建筑

12、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巧用比喻生光辉 建筑,

13、曾被誉为“凝固的音乐”,与音乐和文学艺术一起成为美的样式。在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中,大量巧妙的比喻的运用,丰富了读者的科学知识和审美趣味,收到了良好的表达效果。 1.恰当地运用比喻能够使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具体,这是比喻的基本功能,也是比喻格外受到大众性科普文章青睐的原因。全文多处用喻,如第1段结尾“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一句,就十分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建筑体系的分布之广、影响之远。文中比喻的作用还集中体现在以“文法”为喻来论说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的过程中。在这段论述中,梁思成巧妙地将中国建筑的风格和特点比喻成建筑的“文法

14、”,将梁、柱、门、窗等构件比喻成建筑的“词汇”,将宫殿、庙宇和各种建筑比喻成诗、词、歌、赋等各种文体,这样就使抽象的论述形象化、具体化了。,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2.以“文法”的比喻为载体,创造性地提出了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梁思成是一个建筑专家,因此他运用比喻当然也不仅仅是为了阐述问题,更是为了解决问题。既然中国建筑的风格和特点是中国建筑的“文法”,那其他民族的建筑肯定也有自己的“文法”,而语言是相通的,可以互译的,因此各民族建筑上的风格肯定也有相通的地方。这种思维方式可以让人们在正确理解中国建筑和世界建筑的关系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了解和研究中国建筑的特征,从而达

15、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目的。,美文品读,素材积累,瘦 影 陈从周 梁思成教授逝世那年,我还在安徽歙县 “五七干校”。我在报上看到了噩耗,想打个 唁电去,工宣队不同意。我说梁教授是我的 老师,老师死了,不表示哀思,那么父母死了也 可不管了。饶舌了许久,他们终于同意了。我那时正患胃出血症,抱病翻过了崎岖的山道,到了城内,终于发出了人何以堪的唁电。冬季的山区,凄厉得使人难受,偶然有几只昏鸦,在我顶上掠过,发出数声哀鸣,让人心碎。这夜没有睡好,时时梦见他的瘦影,仿佛又听到他那谈笑风生的遗音,一切都是寂寞空虚。,美文品读,素材积累,“无穷山色,无边往事,一例冷清清”,那几天,我便是在这般光景中过去。我回思得很多,最使人难忘的是1963年夏与梁先生一起上扬州,当时要筹建鉴真纪念堂,中国佛教协会请梁先生去主持这项工作,同时亦邀我参加。 我们在扬州同住在西园宾馆,第二天同游瘦西湖,蜿蜒的瘦影,妩媚的垂杨,轻舟荡漾于柔波中,梁先生风趣地说:“我爱瘦西湖,不爱胖西湖。”似乎对那开始着西装的西湖有所微词了。 梁先生开始畅谈了他对保护中小名城的重要性的看法,不料船到湖心,忽然“嘣”的一声,船舱中跳进了一条一尺多长的大鱼,大家高兴极了,舟子马上捉住,获得了意外的丰收。这天我们吃到瘦西湖的鲜鱼,梁先生说:“宜乎乾隆皇帝要下江南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