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喂养及营养

上传人:g**** 文档编号:53418609 上传时间:2018-08-31 格式:PPT 页数:144 大小:4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喂养及营养_第1页
第1页 / 共144页
儿童喂养及营养_第2页
第2页 / 共144页
儿童喂养及营养_第3页
第3页 / 共144页
儿童喂养及营养_第4页
第4页 / 共144页
儿童喂养及营养_第5页
第5页 / 共1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儿童喂养及营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喂养及营养(1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儿童喂养与营养指导技术规范,平桥区妇幼保健院 段秀萍,儿童喂养与营养指导技术规范,平桥区妇幼保健院 段秀萍,为贯彻落实全国儿童保健工作规范(试行)(卫妇社发2009235号),进一步规范儿童保健服务,提高儿童保健工作质量,我们组织制定了新生儿访视、儿童健康检查、儿童喂养与营养指导和儿童营养性疾病管理4个方面的儿童保健技术规范。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附件:1.新生儿访视技术规范2.儿童健康检查服务技术规范(略)3.儿童喂养与营养指导技术规范(略)4.儿童营养性疾病管理技术规范(略)卫生部办公厅二一二年四月二十日,为贯彻落实全国儿童保健工作规范(试行)(卫妇社发2009235号),进一步规范儿

2、童保健服务,提高儿童保健工作质量,2012年4月20日,卫生部办公厅以卫办妇社发201249号印发儿童喂养与营养指导技术规范。该技术规范分目的、服务对象、内容与方法、工作要求、考核指标5部分。,儿童喂养与营养指导技术规范目的:通过对辖区内儿童及家长进行母乳喂养、食物转换、合理膳食、饮食行为等科学喂养知识的指导,提高6个月内婴儿纯母乳喂养率,预防营养性疾病,促进儿童健康。,二、服务对象 辖区内0-6岁(7岁以下)儿童及家长三、内容及方法 (一)婴儿期喂养指导,1、纯母乳喂养:婴儿6个月内应纯母乳喂养,无需给婴儿添加水、果汁等液体和固体食物,以免减少婴儿的母乳摄入,进而影响母亲的乳汁的分泌。从6个

3、月起,在合理添加其他食物的基础上,继续母乳喂养至2岁。 1)建立良好的母乳喂养方法A 产前准备:母亲适当增加体重(12-14公斤) 贮存脂肪以供哺乳能量 的消耗。,母亲体重维持在正常范围内可减少妊娠期糖尿病、高血压、剖宫产、底出生体重儿巨大儿、和出生缺陷及围产期死亡的危险。2)尽早开奶:生后2周是建立母乳喂养的关键时期。产后1小时内应帮助新生儿尽早实现第一次吸允,对成功建立母乳喂养十分重要。3)促进乳汁分泌:3).1 按需哺乳: 3个月内的婴儿每日不少于8次。可使母亲乳头得到足够的刺激促进乳汁分泌。,3).2 乳房排空:吸允产生的“射乳放射”可使婴儿短时间内获得大量乳汁;每次哺乳时应强调喂空一

4、侧乳房,再喂另一侧,下次哺乳则从未喂空的一侧乳房开始。 3).3 乳房按摩:哺乳前热敷乳房,从外侧向乳晕方向轻拍或按摩乳房,有促进乳房血液循环、乳房感觉神经的传导和泌乳作用。 3).4 乳母的生活安排:乳母身心健康、睡眠充足,合理营养、额外(增加能量500千卡/天)可促进泌乳。,4)正确的喂哺技巧 (1)哺乳前准备:等哺乳的婴儿应是清醒状态、有饥饿感,并已经更换干净的尿布。哺乳前让婴儿用鼻推压或舔母亲的乳房,哺乳时婴儿的气味、身体的接触都可以刺激乳母的射乳反射。 (2)哺乳方法:每次哺乳前,母亲应洗净双手。正确的喂哺姿势有斜抱式、卧式抱球式,无论任何姿势,都应该让婴儿的头和身体呈一条直线,婴儿

5、的身体贴近母亲, 婴儿头和身体得到支撑, 鼻子对着乳头。,正确的含接姿势是婴儿的下颌在乳房上,嘴张得很大,将乳头及大部分乳晕含在嘴中;婴儿下颌向外翻,婴儿嘴上方的乳晕比下方多,婴儿慢而深的吸允,能听到吞咽声,表明含接乳房姿势正确,吸允有效。哺乳过程注意母婴互动交流。(3)哺乳的次数:3个月内按需哺乳,4-6个月渐渐定时,每3-4小时一次。每日约6次,可逐渐减少夜间哺乳,帮助婴儿形成夜间连续睡眠的能力,但个体差异,需区别对待。,常见的母乳喂养问题 1)乳量不足:正常乳母产后6个月内每天泌乳量随婴儿月龄增长逐渐增加,成熟乳量平均可达每日700-1000毫升。婴儿母乳摄入不足可出现下列表现: 体重增

6、长不足,尤其新生儿期体重增长不足600克 尿量每天少于6次 吸允时不能闻及吞咽声 每次哺乳后哭闹不能安静入睡,或睡眠时间小于1小时(新生儿除外),若却因乳量不足影响婴儿生长、应劝告母亲不要放弃母乳喂养,可在每次哺乳后用配方奶补充母乳不足。2)乳头内陷或皲裂:乳头内陷需要在产前或产后做简单的乳头护理,每日用清水(不要使用肥皂水或酒精之类)擦洗、挤捏乳头,母亲亦可以用乳头矫正器矫正乳头内陷。母亲学会用“乳房喂养”而不是“乳头喂养”大部分婴儿可从扁平或内陷乳头吸允乳汁,每次哺乳后可挤出少量乳汁均匀涂在乳头上,乳汁中晗有丰富的蛋白质和抑菌物质对乳头表皮有保护作用,可防止乳头皲裂和感染。,3)溢奶:发生

7、原因: 3.1 小婴儿胃容量较小,呈水平位置,且具有喷们括约肌松弛、幽门括约肌发育较好等消化道的解剖生理特点,使6月龄内 的小婴儿常常出现溢奶。喂养方法不当导致吞入气体过多或过度喂养亦可发生溢奶。 3.2 缓解方法:喂奶后宜将婴儿头靠在母亲肩上竖直抱起、轻拍背部,可帮助排出吞入空气而预防溢奶。婴儿睡眠时可右侧卧位、可预防睡眠时溢奶而致窒息。若经指导后婴儿溢奶症状无改善,或体重增长不良,应及时转诊。 4)母乳性黄疸:母乳性黄疸是指纯母乳喂养的健康足月儿或近足月儿生后2周后发生的黄疸。母乳性黄疸婴儿一般体格生长良好,无任何临床症状,无需,无需治疗,黄疸可自然消退,应继续母乳喂养。若黄疸明显,累及四

8、肢及手心,应及时就医。如果血清胆红素水平大于15-20毫克/毫升,且无其他病理情况,建议停喂母乳3天,待黄疸减轻后,可恢复母乳喂养。停喂母乳期间,母亲定时挤奶,维持泌乳,婴儿可暂时用配方奶粉替代喂养。再次喂母乳时,黄疸可有反复,但不会达到原有程度。 5)母亲外出时的母乳喂养:母亲外出或上班后,应鼓励母亲坚持母乳喂养,每天哺乳不少于3次,外出或上班时挤出母乳,以保持母乳的分泌量。,(3)母乳的保存方法 母亲外出或母乳过多时,可将母乳挤出存放至干净的容器或准备的“乳袋”,妥善保存在冰箱或冰袋中,不同温度下母乳储存时间可参考下表,母亲食用的温水加热至40度左右即可喂哺乳,(4)不宜母乳喂养的情况母亲

9、正在接受放、化疗,患活动期肺结核且未经有效治疗、患乙型肝炎且新生儿未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球蛋白、HIV感染、乳房上有疱疹、吸毒等情况下,不宜母乳喂养。 母亲患其他传染性疾病或服用药物时,应咨询医生,根据情况决定是否可以哺乳。 2.部分母乳喂养 母乳与配方奶或其他乳类同时喂养婴儿为部分母乳喂养,其中母乳与配方奶同时喂养的方法有下列两种:,(1)补授法:6个月内的婴儿母乳不足时,仍应维持必要的吸允次数,以刺激母乳分泌。每次喂哺时,先喂母乳,后用配方奶补充母乳不足。补授的乳量根据婴儿,(2)常见的母乳喂养问题 1)乳量不足,正常乳母产后6个月内每天泌乳量逐渐增加,成熟乳量平均可达每日700-1000m

10、l,婴儿每日摄乳量不足可出现下列表现 1.1 体重增长不足,生长曲线平缓或下降,尤其新生儿期体重增长600克。1.2 尿量每天少于6次。 1.3 吸乳时不能闻及吞咽声。 1.4 每次哺乳后常哭闹不能安静入睡,或睡眠时间少于1小时(新生儿除外)若确因母乳不足影响生长,应劝告母亲不要放弃母乳喂养,可在每次哺乳后添加配方奶粉补充母乳不足。,2、部分母乳喂养 母乳与配方奶或其他乳类同时喂养婴儿为部分母乳喂养,其中母乳与配方奶同时喂养的方法有以下两种: (1)、补授法:6个月内母乳不足时,先喂母乳,后用配方奶粉 (2)、代授法:一般用于6个月以后无法坚持母乳喂养的情况,用配方奶替代母乳。,3、配方奶喂养

11、 1)、喂养次数:因新生儿胃容量较小,生后3个月内可不定时喂养,3个月后婴儿可建立自己的饮食规律,此时应开始定时喂养,每3-4小时一次,约6次/日。允许每次奶量有波动,避免采取不当方法刻板要求婴儿摄入固定的奶量。 2)、喂养方法:在婴儿清醒状态下,采取正确的姿势喂哺。并注意母婴互动交流。应特别注意选择适宜的奶嘴,奶液温度应适当,奶瓶应清洁,喂奶时的奶瓶的位置与下颌成45度的角。同时奶液应即冲即食,不宜用微波炉热奶,以免奶液受热不均或过烫。 ),3)、奶粉调配:应严格按照产品说明的方法 进行奶粉调配,避免过稀或过浓、或额外加糖。 4)、奶量估计:配方奶作为6月龄内婴儿的主要营养来源时,需要经常估

12、计婴儿奶的摄入量。3个月龄内婴儿奶量约500-750ml/日,4-6月龄婴儿约800-1000ml/日,逐渐减少夜间哺乳。 5)、治疗性配方奶选择: 1)水解蛋白配方:对确诊为牛乳蛋白过敏的婴儿,应坚持母乳喂养,可继续母乳喂养至2岁,但母亲应限制奶制品的摄入。如不能进行母乳喂养而牛乳蛋白过敏的婴儿首选氨基酸配方或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不建议选择部分水解蛋白配方奶、大豆配方奶。,2)无糖配方奶:对有乳糖不耐受的婴儿应使用无乳糖配方奶(以蔗糖、葡萄糖聚合体、麦芽糖糊精、玉米糖浆等为碳水化合物来源的配方奶)。 3)低苯丙氨酸配方:确诊苯丙酮尿症的婴儿应使用低苯丙氨酸配方奶。 食物转换的过程: 液体食物

13、喂养阶段 泥糊状食物引入阶段 固体食物进食阶段,一、食物转换随着生长发育、消化能力逐渐提高,单纯的母乳喂养不能满足6月龄后的婴儿生长发育 的需求,婴儿需要由纯乳类的液体食物向固体食物逐渐转换,这个过程称为食物转换(旧称辅食添加),婴儿期若断离母乳,仍需要维持婴儿总奶量800毫升/日左右。儿童营养需求:包括营养素、营养行为、和营养环境三个方面,婴幼儿喂养过程的液体食物喂养阶段、泥糊状食物引入阶段和固体食物进食阶段中,不仅要考虑营养素摄入,也要考虑喂养或进食行为,以及饮食环境,使婴幼儿在获得充足和均衡的营养素摄入的同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在资源缺乏、日常饮食无法满足婴儿营养需要时,可使用营养素补

14、充剂或以大豆、谷类为基质的高密度营养素强化食品。,(1)月龄:建议开始引入非乳类泥糊状食物的月龄为6月龄、不早于4月龄。此时婴儿摄入奶量稳定,约180毫升/次,生长发育良好,提示婴儿以具备接受其他食物的消化能力。 (2)种类:1)第一阶段食物:应选择能满足生长需要、易于吸收、不易产生过敏谷类的食 物,最好为强化铁的米粉,米粉可用奶液调配;其次引入的是根茎类蔬菜、水果,主要目的是训练婴儿的味觉。食物应用勺喂养,帮助训练吞咽功能。 2)第二阶段食物:7-9个月龄逐渐引入婴儿第二阶段食物,包括肉类、蛋类、鱼类等动物性食物和豆制品。引入的食物应以当地食物为基础,注意食物的质地、营养密度、卫生和制造方法

15、的多样性。,(3)婴儿食物转换期是对其他食物逐渐习惯的过程,引入的食物应由少到多、首先喂给婴儿少量强化铁的米粉,由1-2勺到数勺,直至一餐;引入食物由一种到多种,婴儿接受一种新食物一般需要尝试8-10次,约3-5日,至婴儿习惯该种口味后再换另一种,以刺激味觉的发育。单一食物逐次引入的方法可帮助及时了解婴儿是否出现食物过敏及确定过敏源。 (4)进食技能训练:食物转换有助于婴儿神经心理发育,引入的过程应注意食物的质地和培养儿童的进食技能,如用勺、杯进食时可促进口腔动作协调,学习吞咽;从泥糊状食物过度到碎末状食物可帮助学习咀嚼,并可增加食物的能量密度;用手抓食物,即可增加婴儿进食的兴趣,又有利于促进

16、手眼协调和培养儿童独立进食能力。在食物转换过程中,婴儿进食的食物质地和种类逐渐接近成人食物、进食技能亦逐渐成熟。,儿童营养需求 包括营养索、 营养行为和 营养环境,食物转换分三个年龄阶段6月龄:开始引入非乳类泥糊状食物7-9月龄:开始引入第二阶段食物为末状食物(包括肉、蛋类、鱼和豆制品)。,婴儿食物转换方法6月龄 7-9月龄 10-12月龄 食物性状 泥状食物 末状食物 碎状、丁块状、指状食物 餐次 尝试, 4-5次奶, 2-3次奶,逐渐增加至1餐 1-2餐其它食物。 2-3餐其它食物纯母乳、部分母乳 母乳、部分母乳 部分母乳或配方奶;或配方奶; 或配方奶; 约2-3次/日,奶量600- 乳类 定时(3-4小时) 4-5次/日,奶量 800ml/日。哺乳,5-6次/日, 800ml/日左右。 奶量800-1000次/日;逐次减少夜间哺乳。谷类 选择强化铁的米粉,强化铁的米粉、 软饭或面食、每日约 50用水或奶调配; 稠粥或面条, -75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