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日本血吸虫病1

上传人:g**** 文档编号:53414902 上传时间:2018-08-31 格式:PPT 页数:64 大小:5.6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染病学日本血吸虫病1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传染病学日本血吸虫病1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传染病学日本血吸虫病1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传染病学日本血吸虫病1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传染病学日本血吸虫病1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染病学日本血吸虫病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学日本血吸虫病1(6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日本血吸虫病 schistosomiasis japonica,周光耀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感染内科,patients with schistosomiasis,目标与要求,(一)掌握 日本血吸虫病的临床表现。 (二)熟悉 日本血吸虫病的并发症、诊断依据、病原治疗。 (三)了解 日本血吸虫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解剖、实验室检查及预防措施。,日本血吸虫病 (schistsomiasis japonica), 我国首例日本血吸虫病人的发现是在1905年, 由美籍医师Logan在我国湖南常德周家店发现的(患者郑氏, 男, 18岁), 粪检出日本血吸虫卵。,Kasai(1903)首次在

2、日本一病人粪便中发现血吸虫卵。次年命名之。, 西汉古尸考究证明, 日本血吸虫对人体感染至少有2100多年历史。 考古学家们在一具位于叙利亚北部古人类遗址的尸骸中发现了距今6200多年的血吸虫卵,这是迄今发现最早血吸虫寄生人类的证据。,赤壁之战: 曹操失败的原因,正史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发现曹操战后给孙权的一封信,说:“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 何木风 改变中国历史的偶然事件里指出三国时代瘟疫横行是三足鼎立的催化剂,赤壁之战当时曹操大军流行的瘟疫,经考证就是血吸虫病 。,毛主席诗词:送瘟神,疫情仍严重,2004年疫情统计:我国血吸虫患者 84.2万其中晚期患者2.8万,

3、寄生人体的血吸虫,日本血吸虫 曼氏血吸虫 埃及血吸虫 间插血吸虫 湄公血吸虫,概 述,日本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 japonica)是日本血吸虫寄生在门静脉系统所引起的疾病。由皮肤接触含尾蚴的疫水而感染,主要病变为肝脏与结肠由虫卵引起的肉芽肿。 急性期有发热、肝肿大与压痛伴腹泻或排脓血便及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 慢性期以肝脾肿大或慢性腹泻为主;晚期则以门静脉周围纤维化病变为主,发展为肝硬化、巨脾与腹水等。 异位损害,内 容,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与预防,病 原 学 Etiology,日本血吸虫雌雄异体,寄生于人或其它哺乳动物的门静脉系统。合抱

4、的雌雄虫交配产卵于小静脉的小分支,每虫每天可产卵1000个 。 大部分虫卵滞留于肝及肠壁内,部分随粪便排出体外。,生活史,成虫,Adult worms,虫卵,毛蚴,卵壳,小棘/侧刺,分泌物,egg,尾蚴,毛蚴,母胞蚴,子胞蚴,子胞蚴,顶突,纤毛,顶腺,侧腺,毛蚴的分泌物主要为粘多糖、蛋白质和酶 (SEA),5对钻腺,分泌碱性 蛋白和酶,体表具糖萼,miracidium,cercaria,钉螺之名1933采用,曾命名为片山钉螺)最早于1881年Fuchs在我国湖北武昌采取到。1913年日本和我国作者在日本 发现一种光壳小螺,并证明是日本和中国血吸虫的同一中间宿主。,湖北钉螺一名的来历,唇嵴,纵肋

5、,水陆两栖,雌雄异体。圆锥塔型,10mm长,68个螺层。有光壳和肋壳之分。,壳口,滋生在杂草丛生、潮湿土表处(沟、河、湖水线边及以上草地),秋季感染阳性率高。,软体肝胰区,Oncomelania,流行病学 Epidemiology,地理分布、传染源,疫情湖沼区最为严重,如湖北、湖南、江西等,钉螺片状分布,除患者外,感染的牛、猪也是重要传染源 水网地区,主要江苏、浙江两省,钉螺网状分布,患者为主要传染源 山丘型地区,如四川、云南,呈点状分布,鼠类也是传染源,在我国流行分布情况,1999年资料统计表明: 409个流行县,40008个村;130万病人和病牛(其中晚期病人2.5万); 钉螺分布面积14

6、3亿m2 。,长江及长江以南12个省市自治区(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福建、云南、四川、浙江、广东、广西、上海)。,(岳阳、益阳、常德、长沙、株洲五个市管辖的27个县市农场。),湖南是世界日本血吸虫流行最严重的疫区,传染源,人是终宿主 钉螺是必需的唯一中间宿主 尚有牛、猪、羊、狗、猫、鼠等作为保虫宿主,传播途径,粪便入水 钉螺滋生 接触疫水,饮用生水尾蚴也可自口腔粘膜侵入,尾蚴钻入终宿主皮肤的,尾蚴活动在水表面 可存活3d左右,尾蚴钻入宿主皮肤,脱出体表糖萼和尾部,成为童虫。,尾蚴在20 30oC时,最快可在10秒内钻入人体皮肤。,易感人群,男性青壮年农民和渔民 男多于女 夏秋季节感染多

7、 感染后有部分免疫 有时集体感染发病,呈暴发流行,发 病 机 制Pathogenesis,尾蚴穿透皮肤时引起皮炎,引起速发型和迟发型变态反应。 幼虫在体内移行时,对所经过的器官,主要是肺脏,引起血管炎,毛细血管栓塞、破裂,出现局部细胞浸润和点状出血。患者可表现为咳嗽、咯血、发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成虫的代谢产物可形成免疫复合物,引起全身反应与局部血管损害及组织病变;寄居于门静脉系统,可引起轻度静脉内膜炎与静脉周围炎;死虫可随血流入肝,在栓塞处引起周围组织炎。,虫卵是引起宿主免疫反应和病理变化的主要因素。通过卵壳上微孔释放可溶性虫卵抗原,使T淋巴细胞致敏,释放各种细胞因子,吸引巨噬细胞、单核

8、细胞、E等聚集虫卵周围,形成虫卵肉芽肿,又称虫卵结节。,虫卵周围有嗜酸性辐射样棒状物,系抗原和抗体结合的免疫复合物,称为何博礼现象Hoeppli phenomena 伴随免疫:针对再感染的童虫有一定的杀伤作用,但对原发感染的成虫不破坏,这种原发感染继续存在而对再感染获得一定的免疫力的现象,病理过程,第一阶段:尾蚴性皮炎 第二阶段:幼虫:出血性肺炎 第三阶段:成虫及其代谢产物,产生局部轻微静脉炎 第四阶段:虫卵引起本病的主要病理损害,形成典型的虫卵肉芽肿和纤维化病变。,病理改变,虫卵肉芽肿是本病的基本病理改变。 日本血吸虫主要寄生在肠系膜下静脉与直肠痔上静脉 结肠:直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为最显著

9、 肝脏:干线状纤维化 脾脏:晚期可有巨脾 异位损害:卵或(和)寄生门静脉系统外,肺、脑较多,脑:顶、颞叶虫卵肉芽肿为多,多发生感染后6月至1年内,血吸虫感染45天的兔肝,肝表面可见灰白色结节,正常家兔肝脏,表面光滑、色均。,临 床 表 现 Clinical Manifestation,潜伏期30-60天,平均40天 (一)急性血吸虫病(夏秋季节多发) 发热 过敏反应 消化系统症状 肝脾大:左叶肝大较显著 其他:呼吸系统症状,重症患者,特别提醒: 常误诊为重感冒,或其他发热性疾病。,(二)慢性血吸虫病 无症状型 有症状型:主要表现为血吸虫性肉芽肿肝病和结肠炎。最常见的症状慢性腹泻,脓血黏液便。,

10、(三)晚期血吸虫病 巨脾型:最常见,占绝大多数 腹水型 结肠肉芽肿型:较易癌变 侏儒型:极少见,(四)异位血吸虫病 肺型血吸虫病:轻微咳嗽与胸部隐痛、痰少;中、下肺病变为多 脑型血吸虫病:急、慢性,酷似脑膜脑炎,顶叶、枕叶 其他,实验室检查 Lab Examination,(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嗜酸性粒细胞均明显增加,白细胞总数多在10109/L以上,嗜酸粒细胞一般在20%以上,可高达7090%;重症患者常不增高,甚至消失,(2)粪便检查:粪便内检查虫卵和孵出毛蚴是确诊直接证据 (3)肝功能:急性轻度异常;慢性血吸虫尤其是无症状患者肝功能大多正常;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肝功能损害较轻,白球倒置,

11、(4)免疫学检查: 皮内试验(IDT) 环卵沉淀试验(COPT) 间接血凝试验(IHA)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循环抗原酶免疫法( EIA ),(5)直肠黏膜活检:距肛门810厘米背侧黏膜取材阳性率最高 (6)肝影像学检查: B超:门静脉增粗呈网格样改变 CT:重度纤维化:龟背样图像,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 肝性脑病 感染 肠道并发症:可并发结肠癌,诊 断 Diagnosis,1.流行病学资料 2.临床特征 3.实验室检查,1流行病史 有血吸虫疫水接触史是诊断的必要条件,应仔细追问2临床特点 具有急性或慢性、晚期血吸虫病的症状 和体征,如发热、皮炎、荨麻疹、腹痛、腹泻、肝脾大等3实验室

12、检查 结合寄生虫学与免疫学检查指标进行诊断,鉴 别 诊 断 Differential Diagnosis,鉴别诊断 急性血吸虫病可误诊为伤寒,阿米巴肝脓肿、粟粒性结 核等。血象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有重要鉴别价值慢性血吸虫病肝脾肿大型应与无黄疸型病毒性肝炎鉴别, 后者食欲减退、乏力,肝区疼痛与肝功能损害均较明显。阿米巴痢疾,慢性菌痢易与血吸虫病患者鉴别,便血者 粪便孵化阳性,而且毛蚴数较多晚期血吸虫病与门脉性及坏死后肝硬化的鉴别,前者常 有慢性腹泻便血史,门静脉高压引起巨脾与食管下段静脉曲张较多见,肝功能损害较轻、黄疸、蜘蛛痣与肝掌较少见,但仍需多次病原学检查与免疫学检查才能鉴别,预 后Prognosis,治 疗 Therapy,病原治疗,急性血吸虫:吡喹酮,120mg/kg 慢性血吸虫:吡喹酮,60mg/kg 晚期血吸虫:吡喹酮,4060mg/kg;感染较重: 90mg/kg 预防性服药:青蒿素衍生物,对症治疗,急性血吸虫病:合并其他寄生虫者先驱虫治疗,合并伤寒、痢疾、败血症、脑膜炎者均先抗感染,后用吡喹酮 慢性血吸虫病,预 防,(一)控制传染源 (二)切断传播径(三)保护易感人群,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