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知识生成性练习学案及教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349165 上传时间:2018-08-29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28.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鉴赏--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知识生成性练习学案及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古诗鉴赏--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知识生成性练习学案及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古诗鉴赏--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知识生成性练习学案及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古诗鉴赏--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知识生成性练习学案及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古诗鉴赏--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知识生成性练习学案及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诗鉴赏--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知识生成性练习学案及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鉴赏--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知识生成性练习学案及教案(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古诗鉴赏 - 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知识生成性练习学案及教案 古诗鉴赏 - 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知识生成性练习学案及教案古诗鉴赏 - 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知识生成性练习学案一、考查方向:1、对所抒感情的理解 2 、对诗歌深层含义的揭示3、对诗歌主旨的理解4、对诗歌作者观点态度的把握二、题目类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怎样的情趣” ,“主旨是什么”或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句某联发问,古诗鉴赏- 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知识生成性练习学案及教案。三、解题格式:1、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 ( 寄寓 / 揭露 ) 什么感情2、概括诗歌主旨:这是一首什么样的

2、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 +抒发什么情感+评价 ( 总分总式 ) 四、答题要领:两点,一是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二是揭示主旨, 揭示情感。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 抒发了 , ”。五、古诗中常见的思想感情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思乡怀人长亭送别思乡念亲相知相思别恨离愁忧国伤时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宫2、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3、同情人民的疾苦如:白居易卖炭翁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岳阳楼建功报国1、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 、陆游书愤2、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

3、龄从军行3、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4、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5、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6、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兵车行7、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思乡怀人1、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2、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3、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4、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 、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乐府(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生活杂感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2、昔盛今衰的感慨如:姜夔扬州慢 、刘禹锡乌衣

4、巷3、借古讽今的情怀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4、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5、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6、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长亭送别1、依依不舍的留念如:柳永雨霖铃 、王维渭城曲 、李白金陵酒肆留别2、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3、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古代诗歌中常见题材写景诗咏物诗思乡诗边塞诗怀古诗感怀诗山水诗送别诗哲理诗闺怨诗宫怨诗田园诗拜谒诗六、如何鉴赏(一) 、论世知人,通解文字。“世”即作者所生活的时代,也就是诗歌的写作背景;“人”即作者,也就是也所写诗歌有关的

5、作者的一些情况。我们应该注意这些情况,在此基础上真正理解作品的文字所负载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例 1: 离思五首(其四)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注】本诗为元稹悼念亡妻之作。取次:任意,随便。请问,诗中前两句借“沧海”“巫山”比喻了什么?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如果不借助注释了解作者写作的背景,解答这道题就无从下手。注释中提到本诗是诗人悼念亡妻之作,自然要表达对亡妻的感情,再来“通解文字”,分析前两句中出现的比喻:曾经历过“沧海” “巫山”,对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前两句为互文见义) 。这里的“沧海”,即大海,深而且广; “巫山”,在

6、今四川境内,山有十二峰,其中朝云峰,相传其云为神女所化,美好无比。自然,这两句诗隐喻了诗人与妻子的感情犹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与美好是无与伦比的,因而除爱妻外,再也没有使自己动情的女子了。三句的“花丛”当是指“脂粉丛(聚在一起的女子们)” ,也是比喻。诗人信步走过“花丛”,懒于回顾,表明他对女色再无眷恋之心。末句承上说明原因:一半是因为专心于尊佛奉道、修身治学,一半就是因为失去妻子。诗中出现了两个“缘”,实际上只有一个“缘” :心失所爱。“修道”实际上是心失所爱、悲伤无法摆脱的一种表现。总之,前两句写夫妻感情的深广和美好,抒发了对亡人的深切怀念之情;三、四句写自己的心情及缘由,表达了对爱

7、妻的忠贞不渝的感情。(二) 、投入境界,体物动情。诗歌或描写,或抒情,或议论,表达着诗人深刻的认知和独特的感悟。想真正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必须投入到诗人所描绘的境界中去,体察诗人所展示的景物,体会诗人所抒发的真情,从而使自己把握哲思之奥,体味境界之妙。例 2:渡湘江杜审言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请问,诗人“悲”的是什么?作者写花鸟的“愁”是为了表现什么?本题的解答涉及对诗人思想感情的分析,必须在对词语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投入境界、体物动情” ,然后才能解答。一、二句中的“迟日”及春日,“昔游”的地点当然是本句所交代的“园林”。按常理推断,

8、昔游园林,迟日暖身,是不大可能“悲”的,下句交代了“今春花鸟作边愁”,花鸟“作愁”即诗人“作愁” (因为客观外物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外化),看来应是今春诗人“悲” “愁”才对。那么,诗人“悲”“愁”的是什么呢?一个“边”字,成了揭开谜底的机关: 作者此时身处边远之地。 “京国”, 点明了原来所居之地(京国, 京城) 。由此可知,第一句“园林”当指京城园林。“南窜”点明事件:作者被贬谪到南方去。既然如此,前文的“悲”就有了着落:诗人“悲”的不是“昔游”,二是今天被贬到南方的不幸。这样看来,花鸟“愁”是作者的侧面描写,写花鸟“愁”当是为表现作者之“愁”。诗人因内心悲伤,所以眼中的花鸟也好像在发愁。想当

9、初,春日迟迟,园林如绣,花香鸟语,杨柳簇拥,是何等光景!旧游是那样快乐,如今却沦为逐臣。今日之行非昨日之游,今日之花非昨日之花,此地之鸟亦非京城之鸟,自然会感到无穷的愁苦。需要注意的是:投入境界、体物动情,需要对作品进行分析,这种分析应是入情入理的。只有这样,对作品的理解,才不会出现偏差。(三) 、以诗为本,分析概括。1、分析概括的依据标题、序言、关键语句、注解。例 3: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薇山亭赋韵江总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注】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入长安,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

10、场开。【注】岑参,盛唐边塞诗人。安史之乱中,长安沦陷,故有此诗。请问,这两首诗的内容有哪些相同与不同之处?相同之处: 这两首诗都写到了故乡的菊花(从两首诗的关键语句三、四句可知);都写了重阳佳节(从第一首诗的题目可知:“九月九日” ,即重阳佳节;第二首诗的也是写于这一天,从第一句的关键语句“登高”可知,因为重阳节重要活动之一就是“登高”)的思乡(第一首诗关键语句第三句可知:四菊即思故乡;第二首诗题目则直接点明所抒之情:“思长安故园” )之情。不同之处:第一首诗表现了作者对故园的怀想(从本诗关键语句第三句可知)和思归(同上)之情,流露出归隐田园(从注释中的“辞官”可知作者不愿为官;从“篱下菊”的

11、用典可知其归隐之情)的情怀;第二首诗表现了作者对遭受战乱的故园的痛苦(从第三句的关键语句 “遥怜” 可知) 之情, 表现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从注释 “边塞诗人” 可知其身份:是军旅诗人而不是一般的文人;从注释中的“长安沦陷,故有此诗”可知其不甘之心)的心情。2、分析概括的注意事项注意诗歌自身特点。形象性诗歌固然也重理趣之妙,但它一般不以严密的判断推理服人,而是注重以形象感人。雪花大,可以说“燕山雪花大如席” (李白诗); 胡马快, 可以说“竹批双耳峻, 风入四蹄轻”(杜甫诗);说凄凉,就是“孤灯照寒雨,湿竹暗浮烟”(司空曙诗) ;话理想,就是“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州吹取三山去”(李清照词

12、) 。这样,才能生动形象地表现或突出事物特点,使读者获得具体可感的艺术享受。典型性诗歌所描写的形象,并不是生活现实的实录,有的虽然是实录, 却经过了作者的选择、加工、提炼,这样的形象就能代表更深、更广的生活内容,就成为典型形象,成为典型人物、典型环境、典型动作、典型话语、典型场面等。典型的东西是概括出来的,因而是有代表性的,所谓“半瓣花”可说人情,“一滴水”可映光辉, “一鳞半爪”可知全貌。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诗中的“闻”和“逢”两个动词连接了几十年的人事与沧桑。两位老人的再次相遇成为一个时代的代表,他们的沦落正说明了盛世的兴衰。这样的作品就很有典型性。情感性“情动于中而发于外” , 这显然

13、是指诗歌创作。作者喷涌的情思当然不能用理性化的观点进行分析。杜牧有一首诗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有人认为千里莺啼,千里绿映红,无一人得见,“千”当作“十” 。后有人反驳说: “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他解释说, “题云江南春 ,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应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这反驳自然在理,诗人情之所至,脱口而出,是不能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的。前文所说的“燕山雪花大如席”也是如此。如果忽视了诗歌的情感性的特点,非要去追问“燕山雪花怎么会大如席”这样的问题,恐怕会贻笑大方的。3、分析概括的七

14、个角度人、事、景、物(以上从属于“写作内容”角度)、情、理、趣(以上从属于“写作目的”角度)。分析概括时,要明确所写的该诗所写的内容是什么(或是人,或是事,或是景,或是物);作者通过所写的内容(人、事、景、物),要抒发怎样的感情,阐发怎样的观点态度,表现怎样的人生志趣(或是感情,或是道理,或是情趣)。例 5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孟浩然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请分析概括本诗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一首写事的诗。写自己到洛阳去寻访“才子”袁拾遗不遇,原来他被流放到江岭去了。我们从“才子”和“流人”的对比中可推知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君主的昏庸。从三、四句我们还可以体味出作者的另一层感情来

15、:作者深深挂念着被远地流放的袁拾遗。因此,作者的观点态度可以这样概括:这首诗通过写寻袁拾遗不遇、袁被远地流放之事,表现出作者对他的深深挂念,流露出对才子被流放的社会现实的不满。4、评价的原则辨证分析,实事求是。不能拔高受时代、阶级、认识的局限,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认识并不见得会达到一个相当高的程度。如果非要认为作品达到了这个高度,就是拔高了作品的主题。例 6 (1996 年全国高考题第11 题)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曹操)。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孙权,从“紫盖黄旗”可以看出)。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诸葛亮)。鼎足三分,一份西蜀,一分江东。从这支元曲的内容来看

16、,作者先是一句设问,然后追思了三位英雄的风采和业绩,最后点明了三位英雄在历史上的贡献。由此可见,作者在表现对英雄的评价,对英雄的仰慕,并没有表达自己的宏图伟愿。如果认为这支元曲“表达了自己(指作者)追慕前贤,意欲建功立业的宏图伟愿”,这就是拔高了作品的主题。不能曲解曲解,是指对诗歌思想内容及作者观点态度的歪曲理解。例 7:摸鱼儿辛弃疾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长门事, 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此词的主题能否说是“怨女伤春”,为什么?这首词的主题不能说是“怨女伤春”,因为从词前小序可知,词为同僚饯别之作,此时如写 “怨女伤春”,就显得不伦不类了。因此,此词当是借“怨女伤春”来寄托自己的情怀的。我们抓住词中的关键词语: “落红无数”“斜阳”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