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老王》为例谈对文本解读的“几位”思考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159757 上传时间:2018-08-28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0.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老王》为例谈对文本解读的“几位”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以《老王》为例谈对文本解读的“几位”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以《老王》为例谈对文本解读的“几位”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以《老王》为例谈对文本解读的“几位”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老王》为例谈对文本解读的“几位”思考(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杨绛先生的老王是在1984 年写下的一篇“忆旧之作”,叙述的是作者一家和北京一位拉平板三轮车的老人“老王”交往的故事。作者以纯熟的手法和冷静的笔调,将老王生活中的几件小事剪裁在一起,展现了这位社会底层劳动者的艰苦生活和善良品性,也谱出一曲凄凉的人性颂歌和深沉的灵魂叹调。在 2005 年前后曾入选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以及上海版、海南版、苏教版等多种版本高中阶段语文教材,可见老王的艺术魅力。本文以老王为例试谈一谈文本解读的“几位”思考。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作为读者的教师和学生通过文本展开积极地对话,用自己丰富的心灵去深入文字,激活文本,去感知、理解、评价、收获的过程,并获得对文本开放性

2、、多元性、深入性、建设性和个性化的体验,从而真正能够利用文本达到育人的目的。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方式,它是以“文学、经典”为核心,让学生“摸索到通向古今中外文学经典的一条道路,让学生与人类最优秀的心灵进行对话”, “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的心灵对话”(钱理群语) ,它是塑造心灵,激发生命力、培养创造力,实现生命健康成长的过程。教师对文本解读的能力高低,决定了课堂达成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往往存在一些问题:一、越位所谓“越位”,是指教师解读文本时,超过了一定的度,过犹不及。越位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教师喜欢越俎代庖,大包大揽,课堂是属于教师一人的“领地”。

3、教师在这块“领地”里主宰一切,从背景介绍,作者简介,词句讲解,段落主题的分析,艺术特色的欣赏等等,面面俱到,生怕遗漏了所谓重点难点,唯恐学生不能全面深刻的理解文本;而学生只是机械的抄写板书,被动的接收信息,没有自主阅读的空间与自由,思维僵化,兴趣黯然,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训练缺乏力度。这在以往的课堂比较常见,随着语文课堂教学的深入,新课程改革的推广,这种情况有所改观。二是教师在解读文本时滑开去,进行道德说教或是拓展到别处。有些教师,特别在公开课或观摩课上,一心想弄点热闹,试图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体现课改的新理念。刚刚是师生互动,接着是合作探究,再来点声光电现代化教学手段,每个环节似乎都精心设计,但游

4、离于文本之外,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有老师在上老王( 老王 教案设计,见现代语文2006.3 )时,设计了这样的流程:(1)播放背景音乐爱的奉献 导入课文 (2)学生交流搜集到的相关背景资料(3)检查预习的字词 (4)整体感知:学生回答喜欢哪个人物,理由是什么,写了老王的几件事(5)重点研读:把文中最精彩的部分找出来, 并说出理由 (6)探究性学习: 举出感恩图报的成语、谚语、 格言、诗句、故事(7)拓展延伸:再放背景音乐爱的奉献,思考周围有否需要帮助的人该怎样帮助他们(8)小结( 9)作业:假如“老王”就在身边,会怎样做,请写出来。对 老王的处理,这位老师有这样一个教学目标: “学会善待他人

5、, 关注生活中的弱势群体”,开头和结尾时都用了爱的奉献 的背景音乐, 还让学生举出感恩图报的成语、格言、诗句、故事等,并思考周围是否有需要帮助的人,该怎么帮他们,并要求写下来。这个教学目标固然实现得不错, 但不得不说花费了太多时间,而且没有从文本出发真正挖掘出有价值的东西,变成泛泛的道德教育和虚假的人文关怀,这是一种典型的 “越位”。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将更多的时间放在深入文本, 品味语言上面, 而不是将所谓的道德教育和虚假的人文关怀作为重点,因此这位老师对老王一课的教学设计似乎值得商榷,至少在这个环节上有“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的嫌疑。二、失位所谓“失位”,是指教师解读文本时未能到位。通常

6、有两种情况,一是教师“浅阅读” 倾向,没有自己的思考,对文本浅尝辄止,与文本之间未能形成心灵的对话与交流,更谈不上碰撞了。二是教师“无作为”现象,随着“将课堂交给学生”、 “以学生为主体”等时髦话题的兴起, “少说甚至不说”已经成为不少教师解读文本的一种主张。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有些教师甘当配角,并且更为严重的是因为教师自身对文本的解读就存在欠缺,当学生的体验肤浅时,当学生的探究出轨时,当学生的个性解读有偏差时,教师未能及时纠正,如此文本本有的育人功能便被弱化,长此以往,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只能流于表面化,不会有什么长进。曾看到一篇关于老王的课堂实录(苏教版必修三第二专题老王 之教学尝试 ,见读

7、与写杂志2007.6 ) ,因学生初中学过,老师尝试让学生进行讲解,课前让学生查阅资料备课,上课时选了4 名学生代表当老师,互为补充,教师坐在下面作为学生参与讨论。具体教学流程如下: (1)小老师板书课题,介绍作者(2)小老师提问学生(此“学生”恰恰是坐在下面的教师)问题(老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何理解作者的“愧怍”?)(3)其他学生向小老师提问(51 页写“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为什么要这样写?52 页“我强笑着说: 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作者为什么要“强笑”?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是什么?文章怎么分段?用“老王”为标题有何好处?钱钟书生病时烦请老王送去医院,为什么作者自己

8、“不敢坐三轮”?)(4)教师小结笔者认为,这堂课虽然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但还是有较大的问题,学生虽反应很积极,气氛很活跃,可只是热闹的表象, 学生的提问有的很不错,比如 “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是什么?”然而回答得太过简单“文革之后嘛” 。很显然, 几位被推出来当小老师的学生代表在备课时没有将这个问题想好,反而滑向杨绛的另外一部作品我们仨去了,而这时坐在下面的教师也没有任何的表示,甚至也说了一句很莫名其妙的话“我看过我们仨,写的真好,你们也可以借来看看” 。在学生不能有效解决问题的时候,教师也不知是有心还是无意地回避,这是敷衍的态度。还有即使他们以前学过,也可以问问他们以前是怎样学习的,高中教师和

9、初中教师的理解难道没有任何的不同吗?学生在高中时读这篇课文比初中时难道就不能更深入一点吗?教师的“失位”导致文本解读只能停留在浅层表面。三、错位所谓“错位”,是指教师解读文本时出现偏差甚至错误的倾向。有些老师拿到课文后根本不尊重作者原意,对文本任意猜测和发挥,不断挖掘所谓的微言大义,使文本解读出现偏差甚至错误。 有教师对 老王 中“有人说 , 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 害了什么恶病 , 瞎掉一只眼”的分析居然引用了第一次中国劳动年鉴(王清彬等著,北平社会调查所1928 年版) 、中国劳动问题(唐海著, 光华书局 1927 年版) 北京人力车夫研究 (邱国盛, 历史档案2003 年第 1 期

10、) 、 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力车夫群体研究以20 世纪 20-30 年代为中心(孔祥成,学术探索 2004 年第 10 期)等专家学者对人力车夫的研究成果,得出结论,说老王可能会像这些车夫一样“于休息之时, 无合宜之娱乐场所及住处, 光阴多消磨于不正当之场合” ,如赌博、抽大烟等,其中,尤以嫖娼最为盛行。“据对以人力车夫为主的苦力工人聚居的客栈和寄宿所的调查显示, 其中各种恶习,如赌博、酗酒、吸鸦片红丸等事,俱极盛行。新青年杂志也报道说, 苦力工人中 , 赌博、喝酒和嫖妓是最常见的娱乐”( 与 老王中的一处细节 商榷 , 见语文教学通讯 2007 年第 9 期) 。不得不说这位老师实在见闻广博

11、,这么多专家学者的资料都能够搜集过来,可是用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资料来证明就是正确的吗?可能有不少车夫去过那些场所,根据课文中的“老光棍”“年轻时不老实” “害了什么恶病”就推测老王可能也到这些场所去,是否就站得住脚,另外这里的“不老实”与课文第5段中老王送冰时,杨绛所说的“胡同口登三轮的我们大多熟识,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又该怎么来理解?还有就算考证出来老王真的是到这些场所去害了什么病,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呢?笔者认为,虽然这位老师做了很多考证,可这些是否有必要跟学生去说,这些是不是对文本正确的解读?如果解读错位,比不作任何的解读更有危害。那么,对老王应该怎样解读才算比较到位呢?四、到位笔者认

12、为老王这篇课文,虽然被安排在“底层的光芒”这个专题中,但我们其实可以从中阅读出更多的东西:不仅仅有让“我”同情、感动甚至愧怍的老王这个底层人物绽放出的生命的光芒,也有让我们读者敬仰的杨绛,因为她不但关心底层更勇于反省,另外还有让我们反思的病态荒谬的社会。王荣生在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一书中指出, “对言辞与表述有两种把握的途径:一种是文内的,在上下文语境中;一种是文外的,在具体时间和空间的语境里,联系着写的人和被写的人与事。文内的把握,又有两种,字面的和字面背后的;文外的联系,也不妨分出两种,笼统的和具体的。”如果我们只是停留在字面的和笼统的层面来看文章,势必不

13、能看得清楚。在阅读老王时,我们不妨把速度放慢,细细问自己几个问题,可能对文章理解会透彻点。比如第一段“我常坐老王的三轮。 他蹬, 我坐, 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为什么两人会亲切地说着闲话?这里说常坐老王的车,为什么到第六段钱钟书生病时烦老王送去医院,自己又不敢坐三轮了?第二段中“老王没有进得了组织”是什么意思?第三段中“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只眼,也许是得了恶病, 反正同是不幸, 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为什么说后者是更深的不幸?可能是什么样的恶病呢?第五段“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为什么说“我们好欺负”?言下之意是什么?第六段老王送钱钟书看病,我给他钱

14、时,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们还有钱吗?”为什么老王会哑着嗓子悄悄问?老王也知道了杨绛一家的困境说明了什么?知道他们困境的时候为什么还会这样帮助他们?第七段“有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 是什么意思?是自愿降格为货吗?第八段杨绛为什么要用“直僵僵”“像从棺材里倒出来的”“僵尸” “骷髅” “白骨” 等这些比较奇怪的语言来描述老王临死前的肖像?最后一段“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究竟怎样理解才好?如果我们的语文老师能够深入地思考问题,对文章的把握至少能够深入些。这些问题不一定每个都要讲解,但至少在备课时要问问自己,不管教师采取师生对话、探究交流还是让学生自己找资料来讲,教师自己一定要深入文本多读、

15、细读、精读、悟读,准备充分。 就老王 来说, 在细读文本方面,孙绍振 ( 贴近发现 “愧怍” 的自我, 语文学习2007 年第 4 期) 、王开东(深切的同情,含蓄的诅咒评杨绛先生的老王 , 教育:突破重围 ,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11 ) 、怀宁(是人物的颂歌,更是灵魂的拷问对 老王 主旨的探索与思考 , 语文建设 2006 年第 9 期) 、胡卓学(也谈对 老王 主旨的探索与思考兼同怀宁先生商榷, 语文建设 2007 年第 1 期)等老师都为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限于篇幅,不一一赘述。著名特级教师王立根说:“教师的文本解读最终目的是为了有利于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不能替代学生独立的文本解读。教师的作用不在于把自己的解读灌输给学生, 而是不断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 甚至创造意义。 ” (王立根语文教学之痛:文本解读的缺席(上) ,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6 年第 11 期)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也指出:“一个真正的教师指定给他的学生的,不是已投入了千百年劳动的现成的大厦,而是促使他去做砌砖的工作,同他一起来建造大厦,教他建筑。” (转引自莫立刚文本解读中的细节探究刍议, 语文教学与研究 (教研天地)2008 年第 7 期)总的来说,文本的解读,忌浅、忌搬、忌偏、忌泛,不要越位、失位、错位,下功夫做到到位才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