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中西医护理

上传人:g**** 文档编号:53156304 上传时间:2018-08-28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2.6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带状疱疹中西医护理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带状疱疹中西医护理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带状疱疹中西医护理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带状疱疹中西医护理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带状疱疹中西医护理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带状疱疹中西医护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带状疱疹中西医护理(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带状疱疹的中西医护理,概 念,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沿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的簇集性小水疱为特征的皮肤病,常伴有或遗留明显的神经痛。,水疱,中 医 概 念,蛇串疮是因肝脾内蕴湿热火毒,兼受邪毒蕴蒸肌肤所致,是以成簇水疮沿身体一侧呈带状分布,排列宛如蛇行,且疼痛剧烈为特征的皮肤病。因每多缠腰而发,故又称缠腰火丹;本病又称之为火带疮、蛇丹、蜘蛛疮等。相当于西医的“带状疱疹”。 本病多因情志内伤、饮食不节、感染毒邪或年老体虚等而发病。,中医症型,中医通常按辨证分型将蛇串疮分为三种类型: 1、肝胆湿热证 2、脾虚湿蕴证 3、气滞血瘀证,1、肝胆湿热证主症为皮肤潮红,疱壁紧张,灼热刺痛;伴口苦咽

2、干,急躁易怒,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薄黄或黄腻,脉弦数。 2、脾虚湿蕴证主症为皮损颜色较淡,疱壁松弛,破后糜烂、渗出,疼痛轻;口不渴,纳差或食后腹胀。大便时溏;舌淡,苔白或白腻,脉沉缓或滑。 3、气滞血瘀证主症为患者皮损大部分消退,但疼痛不止或隐痛绵绵;伴心烦,夜寐不宁,或咳嗽动则加重;舌质暗紫,苔白,脉细涩。,发病机制,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血液 水痘 / 呈隐性感染 病毒潜伏于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的感觉神经节内;机体受到某种刺激或抵抗力下降 潜伏病毒被激活沿感觉神经轴索下行 神经支配区域 水疱 / 神经痛,临床表现,典型表现 前驱症状:发疹前部分病人可有轻度乏力、低热、纳差等症状,皮肤自

3、觉灼热感或神经痛。 皮损特点:潮红斑,丘疹,水疱,各簇水疱群间皮肤正常。皮损沿某一周围神经呈带状排列,多发生在身体一侧,不超过正中线。 好发部位:三叉神经、颈神经、肋间神经和腰骶 神经的支配区域内。,肋间神经,颈神经,临床表现,特殊表现1眼带状疱疹2耳带状疱疹3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治疗,治疗原则:抗病毒、止痛、消炎、防止并发症 全身治疗 局部治疗 物理治疗,治疗,全身治疗:应用抗病毒、止痛、营养神经等药物,重者(疼痛剧烈、皮疹在头面部、老年患者)可应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和增强免疫力的药物。,治疗,局部治疗:干燥、消炎1.水疱未破外用炉甘石洗剂、阿昔洛韦乳膏2.破溃后3硼酸溶液湿敷,或中药溶液湿敷

4、3.合并眼部损害外用阿昔洛韦眼膏、阿昔洛韦滴眼液,治疗,物理治疗:可选用红外线治疗仪(频谱)照射,以缓解其疼痛,促进皮损干涸和结痂。,湿 敷,将湿敷液倒入治疗碗内至1/3处,戴手套,折纱布6-8层浸没于湿敷液中,取出,双手稍用力将其拧至不滴水为宜,展开紧贴皮损部位放置,面积略超过皮损1-2厘米,每15-20分钟更换纱布一次,总湿敷时间1-2小时。注意事项:皮损范围大可分批做湿敷,面积不超过全身面积的1/3,胸部一般不做湿敷,面部、会阴的湿敷液与用具要分开使用。,红外线治疗仪的使用,接通电源,选择工作状态:每个部位照射30分钟,将仪器头部直接面对患处,照射距离10-20厘米,以患处感觉温和舒适为

5、宜;涉及眼部照射时嘱患者闭眼或遮挡眼部,照射完毕,关闭电源开关,拔下电源插头。注意事项:告知患者照射期间不得私自调节仪器,防止灼伤、烫伤、电击、砸伤等不良事件发生。,中医内治法,1.肝胆湿热证 治法:清肝利湿解毒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加减 2.脾虚湿蕴证 治法:清肝泻火,解毒止痛。 代表方:清肝泻火解毒汤。 3.气滞血瘀证 治法:养阴清热,通络止痛。 代表方:桃红四物汤加减。,中医外治法,外洗初中期水疱不明显,用紫草30克,野菊花30克,公英20,地榆30,苦参30,赤芍20,大黄30,每天一剂煎水微温外洗患处。后期水疱已干敛结痂,但疼痛不减,可选用:郁金20,鸡血藤30,赤芍20,大黄20,荆

6、芥20,乳香15,没药15煎水外洗。 湿敷中期水疱溃破糜烂明显适用。选用大黄30,枯矾20,苦参30,地榆30,金银花30,荆芥20,五倍子30,煎水微湿敷患处,中医外治法,外搽初中期水疱无破溃,无糜烂渗液用三黄洗剂或黄酒外搽每天三次;溃破糜烂渗液者湿敷期间可间歇外搽青黛油、紫草油后期水疱已干敛结痂仍有疼痛者用金粟兰酊外搽。 针刺疗法对带状疱疹的疼痛症状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尤使用于本病后期或后遗神经痛者。针刺方法一般是依照皮疹所在部位循经取穴,常用穴位有内关、合谷、曲池、阴凌泉、足三里、三阴交等,中医外治法,艾灸疗法 耳穴贴敷 物理疗法 患处加神灯或频谱仪照射治疗,每次15-30分钟,每天1-2

7、次。,护理诊断,疼痛 皮肤完整性受损 焦虑 知识缺乏 潜在并发症: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定义:带状疱疹在发疹前、发疹时以及皮损痊愈后均可伴有神经痛,称为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皮损消退后(通常4周后)神经痛持续存在者,称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处理:1.病室温度宜偏暖,避免直接吹风,防止感受风邪,保证患者睡眠充足,注意休息。2、可遵医嘱理疗,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营养,达到消炎、解痉、镇痛目的,注意操作安全,避免烫伤。疼痛剧烈,根据医嘱予止痛药或配合针刺,理气止痛。,疼痛护理,1、穿宽松棉质衣物,防止衣服过小、过紧磨擦患处增加疼痛。 2、评估疼痛的程度。 3、分散注意力,心理

8、支持及家人陪伴。 4、协助病人采用保护性体位以减轻疼痛。 5、遵医嘱应用止痛药及营养神经药。,疼痛护理,6、耳穴埋豆法,神门为镇痛要穴,皮质下可以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内分泌可调节植物神经及血管的舒缩功能,因此可取肝、胆、内分泌、皮质下、神门及相应病变部位所对应的耳穴24个,两耳交替贴穴,每日按压46次,每次1分钟,使耳廓有酸、麻胀痛感,按压力度不宜过大,以免压破皮肤。,皮肤护理,多休息,适当运动。 水疱期对破溃的水疱尽量保持其完整性,水疱过大时,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液体,切勿弄破水疱,避免感染。 外用炉甘石洗剂或阿昔洛韦软膏,达到止痒、收敛、消炎目的。 水疱破溃有渗液者,通过湿敷减少创面渗

9、出,预防细菌感染。,饮食指导,1.饮食宜清淡,宜消化,要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少吃油炸食物,忌鱼虾蟹、鸡肉、羊肉等发物,忌辛辣、刺激食物、应禁烟酒。 2.对于肝经郁热证者,宜进清热解毒之品,如:菠萝、苦瓜、西瓜、黄瓜等。 3.对于脾虚湿蕴证者,宜进键脾利湿之品,如:冬瓜、扁豆、绿豆汤、薏米等。 4.对于气滞血瘀证者,宜食清解余毒,行气通络之品,如:丝瓜汤、陈皮、洋白菜等。,健康教育,疾病相关知识 饮食指导 安全防护:生活指导用药指导红光照射指导,病毒感染 常见诱因 系统药物治疗:阿昔洛韦 愈后较持久免疫力,疾病相关知识,创伤、疲劳、恶性肿瘤、病后虚弱、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心理护理,自限性疾病 研究

10、表明:生气、急躁、信心不足等均可使病程延长。 应采用解释、鼓励、安慰等手段,帮助患者消除不良心理因素,提高痛阈。,出院指导,注意休息 适当体育锻炼,增强免疫力 遵医嘱按时用药 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就诊及复查,相 关 知 识 链 接,带状疱疹传染吗? 带状疱疹有一定传染性,患者水疱疱液内存在大量水痘-带状疱疹病毒,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皮肤,能使未患过水痘的小儿传染上水痘,也可以使免疫力低下未患过水痘的成年人(尤其是青年人)发生“成人水痘”,还可以使长期使用免疫抑制药物的病人感染上水痘,但不会直接传染上带状疱疹。,患带状疱疹的饮食注意 1、忌食辛辣温热食物:酒、烟、生姜、辣椒、羊肉、牛肉及煎炸食物

11、等辛辣温热之品,食后易助火生热。 2慎食肥甘油腻之品:肥肉、饴糖、牛奶及甘甜等食物,多具滋腻、肥甘壅塞之性,易使本病之湿热毒邪内蕴不达,病情缠绵不愈。 3慎食酸涩收敛之品:酸涩收敛之品有豌豆、芡实、石榴、芋头、菠菜等。中医认为,本病多属情志不畅,肝气郁结,久郁化火,复感毒邪而致,故治疗应以行气活血祛瘀为主。而上述酸涩收敛之品,易使气血不通,邪毒不去,疼痛加剧。,相 关 知 识 链 接,哪些食物可以缓解带状疱疹神经痛 ? 1 、咖啡:咖啡因成分和人体中一种传递疼痛信息的化学物质相似,摄入咖啡因后,它会取代这种化学物质的角色,使细胞接收不到传来的疼痛讯号,从而减少疼痛感。 2 、莓类:草莓、黑莓及

12、樱桃阻断发炎的能力更甚于阿司匹林。而富含强力抗氧化剂的蓝莓,还能加强身体修复系统的战斗力。 3 、樱桃、苹果、橘子、柿子、菠萝等:上述水果存在一种物质 “ 水杨酸盐 ” ,这种 “ 天然阿司匹林 ”正是止痛药阿司匹林的成分。,相 关 知 识 链 接,4香蕉:a、含有的泛酸成分是人体“开心激素”,能减轻心理压力,排解紧张、忧郁,睡前吃香蕉有镇静作用;b、富含维生素A,将香蕉皮敷在皮肤之上,有止痛、消除溃疡的作用;c、增加免疫力: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抗氧化能力很强,增强免疫力;d、辅助治疗便秘:所含的食物纤维很多,可以帮助刺激肠蠕动。注:香蕉虽好,1天12根即可。血糖高和肾功能不全者要少吃。,相 关 知 识 链 接,5蜂皇浆加蜂蜜(1两兑1斤):晨起空腹服用(搅匀后,一汤匙加一杯温开水),可增进食欲,从而增加免疫力,并可通便、消炎、修复受损组织。 6益生菌酸奶(早晚饭后半小时喝100克):可增加肠胃有益微生物菌群,促消化、排毒素、补钙、增营养等(每月宜换一个品牌,以免肠疲劳)。,相 关 知 识 链 接,谢谢聆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