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微观论文3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155442 上传时间:2018-08-28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49.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级微观论文3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级微观论文3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级微观论文3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级微观论文3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级微观论文3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级微观论文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级微观论文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0 浅述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与新制度经济学科目:中级微观经济学姓名:常世伟学号:1623350002 2016 年 11月 23 日1 目录一、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11.学术背景 . 12.主要理论 . 13.意义评价 . 2二、新制度经济学 31.学术背景 . 32.主要理论 . 42.1 以加尔布雷思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主要理论 42.2 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主要理论. 53.意义评价 . 61 一、熊彼特的创新理论1.学术背景自 19 世纪 70、80 年代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阶段,资本主义内部矛盾日趋尖锐, 阶级对立与冲突更加激化。 特别是周期性经济危机的频繁发生和世界

2、大战的爆发给资本主义生存与发展造成很大危机。许多思想家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过程进行认识、思考、批评或批判。马克思主义、社会民主主义、 资本主义等理论和思潮于此过程中相互争论、相互斗争发展起来。熊彼特创新理论正是在此背景下,为了解释资本主义的产生、 发展、特征、运行,并推断资本主义前途而发展而来。2.主要理论熊彼特在 1912 年发表的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到了一套解释经济变迁和社会演进的演进经济学框架。 他认为企业家创新是推动社会经济系统向前演进的直接原因。这里熊彼特给“创新”定义的概念是一个经济范畴而非技术范畴,它不仅是指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而更是指把已发明的科学技术引入企

3、业之中,形成一种新的生产能力。这里定义的“企业家”也不是指一种职业或工作,而是指创造性的运用资源组合的独创性能力。所以对“企业家创新” 我们可以理解为是把过去从未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和“新模式”引入经济系统。熊彼特把他的创新理论与达尔文的进化论联系起来。他认为,人类社会的演化也是根植于过去的经验、传统和习惯模式,通过企业家对有效技术的选择(这种选择根植于日常生活),从而带动人类的新价值体系和理念的形成,进而推动社会的向前演化。 这种技术的创新过程内生于人类的演化发展过程之中。熊彼特认为,企业家的创新活动是引起经济周期的一个内生因素,创新类似于生物学的“突变” ,经济创新的过

4、程就是不断破坏旧结构、创造新结构的经济发展过程。熊彼特的创新理论首先是用来解释经济周期中各个阶段的循环运动。他认为2 通过企业家创新过程中的不同时期和在不同阶段对经济系统和社会的影响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对资源的创新性组合体现出来),从而影响到整个经济系统的循环运动。他相信这种对经济系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对个体行为、企业行为、社会规则、市场变化和宏观层次各个方面都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创新的过程和商业周期的过程是对应的。 在企业家创新活动的不同阶段,会遇到不同的困难和问题,在众多的企业家中只有那些最具才能的企业家才能克服种种难题,作为一个成功的先驱取得成功。 一旦一个人取得成功, 其他的人就会不断

5、模仿, 这种模仿会带来乘数效应 ,从而引起经济高涨。在企业家的创新过程中,创新之路是艰辛和难以预测的 ,但它又是一个连续和周而复始的过程。在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中, 熊彼特认为企业家的创新根植于传统社会和历史基础,这反映了他的历史依赖的思想。 他认为企业家的创新不能离开老的传统和社会,任何创新都是在老的技术和组织的基础上产生的。另外,熊彼特还特别强调企业家创新过程中的心理活动, 他认为企业家的创新过程伴随着企业家的一种自我实现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和企业家的价值判断和心理满足联系在一起的。在强调心理作用的同时,他也强调了“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追求利润和生存竞争也是促使企业家创新的影响动力。熊彼特在看

6、待企业家创新时,他认为大企业的创新能力明显强于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由于力量单薄,科技投入与协作能力都不能和大企业相提并论,所以,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明显逊色于大型企业。关于这一点, 熊彼特还对古典主流经济理论产生疑问, 他认为垄断不一定会比自由竞争效率低。熊彼特非常强调用动态的眼光看待经济发展,他批评古典主流经济理论是:“静态的分析不仅不能预测传统的行事方式中的非连续性变化的后果,它还既不能说明这种生产性革命的出现,又不能说明伴随它们的现象。 ”他把经济周期性的变动过程比作是血液循环的过程。3.意义评价首先,熊彼特“创新理论”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方法的变革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

7、中那种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揭示并强调了创新活动所引起的生产力变动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推动作用, 强调了技术进步3 和制度变革在提高生产力中的作用, 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阐释和认知经济活动及其变化,突破了西方传统经济学仅仅从人口、资本、工资、利润、地租等经济变量在数量上的增长来认知经济发展。从方法论上看, 它的突出之点就是撇开社会生产关系,对资本主义进行生产力层面上的“纯经济特性”的理性分析。在熊彼特看来,经济学家的全部职责就是准确揭示经济事件自身的逻辑。其次,揭示了资本主义灭亡。他指出资本主义不会永远“活下去”,将自动趋于社会化。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只是经济变动的一种形式或方法,“它从来不是,

8、也永远不可能是静止的” 。它本身将“不断地从内部革新经济结构,即不断地破旧的,不断创造新的结构” ,是一种“创造性毁灭过程”(process of creative destruction),又可称为“产业变异” (industrial mutation)。因为企业家的创新职能将使“经济进步日趋非人身化和自动化,机关和委员会的工作日渐代替个人活动” 。于是企业家的职能日渐减弱,投资的机会也日渐消失,出现一种或多或少的静止状态,资本主义就会萎缩下去,最后资本主义活不下去,“自动的出现”社会主义。但是,其理论过分夸大了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甚至忽视了生产关系及其变革在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无视

9、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矛盾的存在及其矛盾激化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能量,导致创新理论的片面性和谬误性。其次,把企业家的作用扩大化或极端化了。 把经济发展完全归功于企业家的创新作用,忽视了人民群众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主导性、创造性作用。 另外,熊彼特并没有提供一个分析资本主义的框架,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批评也是片面的。二、新制度经济学1.学术背景制度学派产生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美国社会主义社会, 它是对美国现实的一种反映,只不过批判地反映了现代资本主义特别是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和特点。制度学派在美国产生伊始, 就以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缺陷和局限性为己任,强调有必要进行改良,

10、 调整资本主义的各种经济关系,并预言美国资本主义4 的唯一出路在于社会改良。 因此,制度学派从它产生之日起, 就被看作是一个以异端形式出现的经济学派别, 其代表人凡勃伦和康芒斯等, 更因著述批评当时在资产阶级经济学中处于正统地位的马歇尔理论,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和自由市场经济制度并非是完美无缺的, 而被看成是 “ 离经叛道者 ” 。这是早期制度经济学十分显著的理论特色。20 世纪 60年代,新制度经济学派的经济学家将多种分析方法相结合来分析美国资本制度的缺陷与矛盾。 。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加尔布雷思,此外还有包尔丁、海尔布罗纳、华尔德等。他们在研究方法上的基本特点是,采用制度分析或结构分析方法, 说

11、明社会经济现实及其发展趋向,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的现状与矛盾,提出要从结构方面进行改革的设想或方案。这一时期的制度学派在研究方法上取得的成就显得尤为突出。自科斯引入交易成本概念, 运用交易成本概念对制度展开研究之后,在运用历史分析方法和 “ 成本-收入” 方法的基础上,制度变迁理论得出的结论是,一种制度下的预期收益与预期成本的关系决定了制度创新,制度创新存在着一定的时滞性,因此由制度创新决定的制度变迁是缓慢进行的。自此之后, 制度经济学无论在方法论方面还是在理论思想方面,都发生了转折性变化。 变化的趋势不是日渐远离主流经济学, 而是趋与相同, 以至于在一些经济学家看来,自科斯以后的新制度经济学是可

12、以被主流经济学所接纳的,甚至能够被归并到新古典经济学中去。2.主要理论2.1 以加尔布雷思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主要理论第一,抗衡力量。加尔布雷思认为在劳动市场上,垄断组织是强大的买者,而工人则是弱小的卖者, 由于工人长期遭受垄断组织的损害, 促使他们组织工会,并发展成抗衡力量。 而合作社组织, 在加尔布雷思看来, 是小商品生产者可以建立的,并与垄断组织抗衡的一种力量。在消费品销售市场上, 消费者虽然并不能成为组织抗衡的一种力量, 但他们求助零售商从消费者的利益出发,组织和发展抗衡力量。第二,丰裕社会。加尔布雷思所谓的“丰裕社会 “是指“全民福利国家 “。这个5 理论的主要内容有: 1.收入

13、均等化,贫富悬殊现象的消除,是丰裕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或内容。 2.社会福利,是丰裕社会的另一个重要标志。包括社会保险,失业保险,卫生保健,家庭补助,养老金以及住房建筑,教育,文化等社会服务和措施。3.充分就业,这也是丰裕社会的又一个重要标志,加尔布雷思只承认短期失业或结构性失业。 4.经济安全,加尔布雷思认为,在丰裕社会里,一切太平,经济不安全已经消除了。第三,新工业国。在加尔布雷思看来,在美国,几百家大公司,几乎提供商品和劳物的一半。 这些大公司组成工业社会或工业体系,它们决定着现代美国社会经济的性质。在他看来,美国社会已经发生变化:1.权力从资本家手里转到专家组合手里。 2.企业的目标也发

14、生了改变:主要目的是企业稳定,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 3.生产者主权代替消费者主权。4.工业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由于公司追求稳定,有充裕的资本,因此银行的作用缩小。5.技术发展的必然性理论,在加尔布雷思看来,经济演进的整个过程和经济生活的一切方面,都是由技术发展决定的。第四,新社会主义。 加尔布雷思认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趋同,而且这种趋同是经济和技术发展的必然性结果。他的新社会主义是以 “二元系统 “理论为基础的,二元即 “计划系统 “和“市场系统 “。 。另外,他的新社会主义还研究了国家总需求,教育与培训职工,控制工资与价格和信念解放等问题。2.2 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

15、的主要理论第一,产权、外部性与资源配置。关于产权安排与资源配置的效率的问题,产权学派用了科斯第一定理 (即交易成本为零的情况) 和科斯第二定理 (即交易成本为正的情况)来考察,尤其是经常运用科斯第二定理。根据这两个定理,只要在产权清晰界定, 交易成本为零, 并能满足其他一些条件的情况下,经济的外部性问题可以通过产权的交易和重组加以解决。第二,交易成本理论。 交易成本理论是用制度比较的方法研究经济组织制度的理论,其基本思路是围绕交易成本的节约这一核心问题,把交易作为分析的基本单位, 找出区分不同交易的特征性因素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然后分析何种交易应当采取何种体制组织,如市场、企业、政

16、府或其他中间形式6 来协调。交易成本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在很多领域得到了较好的运用。第三,委托 -代理理论。委托 -代理理论既是组织制度理论的发展,也是信息经济学涉及的重要问题, 主要研究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委托代理问题,即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缔约问题。 委托人通过契约将某些经济决策权授予代理人,来代表自己进行谋利的经济活动, 但是代理人也有自己的利益, 当双方利益不一致时,如何借助于契约或者制度来约束或激励代理人为委托人的利益行事,或者至少不损害委托人的利益,这就是委托-代理理论所致力研究的问题。当然代理活动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代理成本一般包括制定、管理和实施这类契约的全部费用。委托-代理理论中的“委托人 -代理人”模型引入了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情况, 在该模型中, 设计对代理人进行激励的机制有一个核心问题,那就是怎样诱导代理人去努力实现委托人的利润最大化目标。第四,新经济史学派的制度变迁理论。 新经济史学派中的制度变迁理论是对新制度经济学派理论与方法加以应用和扩展的又一个重要方面,他们通过对新古典经济学的假定进行修订, 并围绕制度、 制度结构和制度变迁的主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